唱儺戲、打蓮湘、臘蹄子火鍋……土家族人的春節這麼過!

2020-12-18 央視財經

(央視財經《消費主張》)春節也是土家族最重要的節日,土家族過春節比漢族要早一天,叫做「趕年」。土家族還把年夜飯稱為「團年飯」,是一年中最豐盛的一餐飯。土家族過年有哪些年俗和特色美食呢?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於湖北省西南部,這裡除了漢族之外還居住著28個少數民族,其中土家族佔到總人口的近一半,而在被稱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的恩施市三岔鄉,就能看到很多土家族的民俗和文化。

土家儺戲

土家儺戲被人們稱為「戲劇藝術之源」、「中國戲劇的活化石」,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劇種之一。

68歲的土家族人王金海,退休之後自費在三岔鄉開設了一間土家族文化博物館,專門研究土家族的傳統文化,是這方面的專家。

王金海 土家族民俗專家:像這個面具,它是儺戲裡面,二十四戲裡面的正神,叫判官,陰間的判官,人一生做善事,惡事,到(判官這兒)要進行評判。

王金海介紹說,過去在逢年過節時,在土家村寨裡土家儺戲隨處可見,主要用於祭祀和許願以及還願。雖然現在土家儺戲也已經很少見了,但是年前正是唱儺戲的時候。

王金海帶著記者來到這家農戶小院的時候,儺戲還沒有開始,但是在小院裡擺著一頭已經被宰殺的豬。

很快,正式的儀式就開始了。四個身著紅衣,戴著紅頭巾的彪形大漢把這頭豬抬到了一個方桌上,小院的主人楊榮洲則在方桌前的凳子上點了蠟燭和香。

楊榮洲 土家族農戶:今天把它給殺了,我好像是對不起它,就是先把它祭拜一下。

緊接著,楊榮洲又拿著紙取了一些豬血,隨後就直奔院門口的豬圈,他把帶有豬血的紙裹起來,塞在豬圈的牆縫裡。

楊榮洲 土家族農戶:來年就財氣好,財氣好,豬也長得好,這就是許願法,這是我們土家族的一個風俗。

等楊榮洲做完這一切之後,神秘的儺戲就拉開了序幕。

王金海 土家族民俗專家:這就是儺戲正戲裡面的戲豬,戲豬主要講的是,講生豬它的出生,過去每一個生靈都有一個神話傳說的,是怎麼樣走到人世間來的,就講它的出生。

土家族人都會在自己家的堂屋裡供奉家神,就是祖先的牌位。隨後,用作祭品的豬被抬到了堂屋,在這裡要繼續祭祖還願的議程。在主人家宣讀了祭文之後,整個活動就結束了。

殺年豬

王金海告訴記者,土家族人還有個習俗就是要在過年前殺年豬,以前殺年豬的時候也要唱儺戲,而楊榮洲家今天是把殺年豬和祭祖兩項活動放在了一起。

祭祀活動結束後,楊榮洲首先把豬頭和豬尾巴切了下來,他把豬尾巴塞到豬嘴裡,而且還用一根紅綢帶把二者緊緊地綁在了一起。

楊榮洲 土家族農戶:應該講究是要一起煮,不讓它分開,就是頭、尾不分開,綁住的目的就是不讓它分開,就是有頭有尾。

寓意著有頭有尾的豬頭和豬尾巴不僅要一起製作,而且還要一起上餐桌,是土家族人團年飯上不可或缺的一道菜。除此之外,殺了年豬之後,土家人還要製作臘肉。製作臘肉的過程比較簡單,首先要用鹽把肉醃製一下。

醃好的豬肉就可以燻烤了,現在生活好了,製作臘肉不一定非要等到殺年豬的時候,所以楊榮洲家兩個月前製作的臘肉還存有不少。

在土家族人的家裡一般都會有這樣一個房間,房梁上掛滿了臘肉,而屋子中間的地上要有一個火盆,用柴火燒火,長期火烤菸燻上面的臘肉。

臘肉是土家人日常生活中離不開的美食,也是過年必備的。臘肉風味獨特,肥而不膩,瘦而不柴,有很多種吃法,可以煮、蒸、炒、燉,還可以做火鍋。

土家族人喜歡臘蹄子火鍋,選用豬蹄子部位做成的臘肉,這塊兒肉有肥有瘦,還有骨頭和肉皮,口感比較豐富。首先要把臘肉炒一下。

因為臘肉本身就是用鹽醃製的,所以不需要放鹽,炒得焦黃之後加入生薑和大蒜,繼續翻炒幾分鐘。然後還要把炒好的臘肉放在鍋裡燉一下。

記者:本身是要吃火鍋,直接放到火鍋裡燉不就完了?

稅華琳 王金海的兒媳婦:我們放到火鍋裡,(因為)它水少,煮肉要一、兩個小時才煮得熟。

原來,臘肉在製作過程中經過長時間的燻烤,肉質相對就比較硬,加上又炒了一次,要想把臘肉燉熟、燉軟就需要一個很長的時間了。燉好的臘肉直接放到火鍋裡就可以上桌了。

打餈粑

臘月裡最重要的事情是籌備年貨,在王金海家裡,籌備年貨的主力軍是他的愛人譚光英和兒媳婦稅華琳。

第二天一早,譚光英和稅華琳就張羅著要打餈粑了。譚光英帶著小孫女負責燒火,稅華琳負責準備打餈粑用的糯米。糯米要提前泡好,然後把淘洗過的糯米放進這樣一個容器裡蒸。

稅華琳 王金海的兒媳婦:這個是木頭的甑子,比較傳統,這個蒸出來米就很香,有木頭的香味兒。

這就是用來打餈粑的對窩,首先要在對窩裡刷上一層食用油,以防止糯米粘在上面。把蒸好的糯米放進去,然後就要用木槌開始打壓了。

糯米被打壓成泥狀後就可以拿出來了,然後用木製的磨具把糯米泥壓製成一個個帶圖案的餈粑。圓圓的餈粑象徵著一家人的團圓和睦。

豆皮

在一個農戶家的大門口,幾個人正在緊張地忙碌著。兩個人在推石磨,石磨下正在流出白色的漿汁,豆腐本來應該是用黃豆做的,可奇怪的是,記者發現他們正在磨的並不是黃豆而是大米,難道土家族的豆腐是用大米做的嗎?

稅華琳 王金海的兒媳婦:就是普通的大米。

記者:這個也用來做豆腐嗎?

稅華琳 王金海的兒媳婦:做豆皮,就像麵條一樣的那種豆皮,煮著吃、炒著吃都好吃。

一口燒熱的大鐵鍋,用一大塊肥豬肉訊速地擦抹一遍,把大米和玉米磨成的漿汁混合在一起,裝入一個漏洞狀的器物裡,然後在鐵鍋裡一圈一圈地旋轉,就像在畫一幅畫,等容器裡的漿汁漏完後蓋上鍋蓋,默數一分鐘後起鍋,一把黃燦燦的豆皮就做好了。

豆皮曾經也是土家人逢年過節時才自己動手製作和享用的一道美食。而現在市場上有不少用機器製作的豆皮,人們隨時都可以買來吃,所以豆皮早已成為當地人日常早餐的一個品種了。

豆皮形狀像麵條,吃的時候做法也跟麵條一樣,只是豆皮的口感更為細嫩滑爽。

文藝活動

臘月裡有的人忙著準備年貨,而有的人卻在忙著準備正月裡的文藝活動。這幾位正在排練的項目是打蓮湘。

在一根竹子裡嵌上一些鐵錢,敲打起來「譁啦譁啦」作響,這就是蓮湘。正月裡,既可以幾個人一起打蓮湘進行公開表演,也可以把它作為一種拜年的方式,登門到農戶家裡去表演。

楊昌光 打蓮湘表演者:就是一男一女,如果兩個男的,就(其中一人)扮一個女的,到別人家裡去,唱得好別人就多給你紅包,唱得不好,別人就不給了,成了一種拜年的形式了。

這位老人叫楊洪順,11歲開始學藝,今年已經75歲了,是湖北省非遺項目——三才板的傳承人。三才板因為表演時手中要拿三塊板子而得名,然而楊洪順對這個名字卻有不同的理解。

楊洪順 湖北省非遺項目三才板傳承人:這三才第一個要有心才,就是能夠看一個事物,很快就能把它弄成一個段子,就做一個段子這就叫心才。二就要有口才,口才就說你在表演的時候,這個段子裡面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你就要把這個唱腔變換。再就是手才,會玩這個板子。

正在排練的文藝項目還有不少,大都是土家人喜聞樂見的傳統項目。正月的時候,這些表演就會出現在土家人的寨子裡,既熱鬧又喜慶。

團年飯

晚上就要吃團年飯了,吃過午飯後,王金海家裡就開始忙開了。這是做年肉的材料,洗好的臘肉,糯米和各種配料,還有鹽。

年肉原來叫「連肉」,就是兩片肉之間不能切斷,要連在一起。因為連肉是土家人團年飯中不能缺少的一道菜,時間久了就被稱為「年肉」了。

臘肉切好之後就要拌餡兒了,在糯米中加入姜、蒜沫兒、辣椒、五香粉和鹽,因為臘肉本身就是鹹的,所以餡兒裡放鹽要適中。然後把攪拌好的餡兒加入兩塊連肉中間。之後的做法有點兒像扣肉,把加工好的連肉擺放在蒸碗裡,上面再放上一層餡兒料就可以入鍋蒸了。

王金海的女兒王玉蓉正在做的是紅薯圓子,這道菜是王金海90歲老母親的拿手菜,所以她也過來幫忙了。老太太很認真,孫女揉出來的圓子,她一定要再加工一次。

王玉蓉 王金海的女兒:吃在心裡是甜的,紅薯嘛,是甜甜的味道,然後過年嘛,這個也是圓的,也是團團圓圓,我們一家人,所以每家每戶過年的時候都喜歡吃這個。

稅華琳接下來做的這道菜,具有濃厚的土家族特色。

稅華琳 王金海的兒媳婦:我準備做的這個就是土家合渣,合渣是我們土家族每家,家家戶戶都必須天天吃的東西。

做豆腐時要把黃豆磨成漿汁,然後對漿汁進行過濾,過濾出來的就是豆漿,拿豆漿來做豆腐。而合渣就是沒有過濾過的黃豆漿汁,裡面帶著黃豆渣。

首先等合渣加熱之後,放入切好的菜丁。然後就像石膏點豆腐一樣,加入少許石膏,讓合渣變成豆花狀。在凝固後的合渣裡放入適當的鹽,倒入火鍋,加入炒好的肉沫,撒上蔥花,再加上兩顆生雞蛋,幹合渣這道菜就初步完成了。吃的時候,合渣要再加火燒煮。

土家族有一項傳統年俗——餵果樹吃年飯。就是在果樹上砍一些小口子,然後把糯米填進去。

王金海介紹說,他們餵自己家的果樹吃年飯,是希望來年能有個好收成,而選什麼樣的果樹也是有講究的。

王金海 土家族民俗專家:有的果樹傷了皮,它不會再長,對它有損害,只有那個核桃樹,餵核桃樹餵飯了以後,恰恰那個樹長得更好。

傍晚時分,正是掛燈籠貼春聯的時候,隨著夜幕的降臨,一桌豐盛而又具有濃厚土家族特色的團年飯也準備好了。毫無疑問,這個豬頭和豬尾巴是這桌菜的最大亮點。

王金海 土家族民俗專家:(豬臉)暫時不吃,但是這個年豬表示什麼呢?土家人年頭年尾都要顧及到,既要有好的開端又要有好的結尾。但這道菜在什麼時候吃呀?就是我們春節都是很講究的,要到正月十五鬧元宵的時候,一家人要把它吃完的。

記者:我看這個豬頭打扮得挺有意思,鼻子上還插兩根蔥,這個是要做什麼用?

王金海 土家族民俗專家:這個是表示興旺發達,四季常青的意思。

恩施土家族過年習俗: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形以山區為主,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州,有土家族、苗族、侗族、漢族、回族等29個民族。土家人「所居必擇高嶺」,往往同姓數十戶或上百戶集聚而成為一寨。

明代,土家族人民曾被徵調到東南沿海一帶與漢、壯、苗、瑤、畲等族人民一起,共同抗擊倭寇的侵犯。

在嘉興王江涇等戰役中,永順、保靖的「土兵」(土家、苗族士兵)屢建戰功,被評為「東南戰功第一」,充分體現了土家族人民和各族人民共同反抗外來侵略的愛國主義精神。

土家族自古就生活在中國的腹心地帶,位於中國東、西、南、北的交匯點上。由於獨特的地理環境和顯要的地理位置,這裡歷來是各種文化的匯聚地,保留了許多文化的原生態形式。

如茅古斯、儺文化、撒爾嗬、擺手舞都是土家先民留下的寶貴的文化遺產,對我們認識早期人類的生活和社會面貌具有活化石般的價值。

2221928央視財經頻道CCTV2《消費主張》播出《家鄉的年味兒:湖北恩施》,次日10:12重播,敬請關注!

(本文編輯:魏園園)

轉載請註明央視財經

相關焦點

  • 洋芋飯臘蹄子 石柱竟藏著這麼多美食
    咂酒、鮓海椒炒臘肉、土家野生菌宴、綠豆粉……石柱竟然藏著這麼多特色美食,趕緊一起去看看吧!臘蹄子臘蹄子是土家特色菜之一。每年冬季,土家人把自家的年豬「肢解」後趁著餘熱,灑上佐料淹上3~4天,讓其味完全滲入豬肉中。然後將其懸掛於火坑,用松柏枝、桔樹枝、橘皮等點火慢燻成一塊塊微黑或者臘黃色的臘肉。燻好的臘肉掛在屋外,一個冬季都不會壞掉。想吃的時候,就割一塊下來,洗淨,剁塊,用開水焯過備用。
  • 這部熱劇拍攝地竟在恩施 男神最愛臘蹄子
    楚天都市報2月15日訊(記者張聰)狀若寶瓶的山體,籠罩在雲氣暮靄中的峰巒,深不可測的懸崖……讓網絡小說《鬼吹燈》的「原著黨」沒有想到的是,存在於著名寫手天下霸唱想像和文字裡的「瓶山」,竟然在湖北恩施被徹底還原。
  • 宜昌十大名菜,你吃過哪幾種?
    1、土家抬格子土家抬格子是宜昌一道土家族特色菜,又叫土家蒸肉,土家族的鄉親們在殺年豬時或是招待客人時,將鮮豬肉、老南瓜、蘿蔔、土豆等拌以玉米面,用大蒸籠蒸熟後,抬上餐桌,招待鄉鄰親朋,謂之「抬格子」,被稱為「土家第一大菜」。這樣招待鄉鄰親朋,每桌配上些小菜,倒上土家特製的「包穀燒」,邊吃邊家長裡短,非常熱鬧。
  • 冷水江:百年老礦世界銻都 梅山儺戲流轉千年
    GIF 0.1MCCTV-102019.5.26 12:41 播出《中國影像方志》湖南省 冷水江篇冷水江篇 預告片以資江中段為核心的湘中地區古稱梅山梅山儺戲展現原始之美儺戲源於遠古時期人類驅疫逐邪的巫術祭祀儀式,是史前稻作文明留給後人的活化石。流傳於湘中地區的梅山儺戲獨具一格,它真實地記錄了當地人民的生命意識及生活狀況,主要講述族群祖先開天闢地,追求美好生活的意願。2007年中日文化交流會,作為國內唯一被邀請的民間表演團體,梅山儺戲的代表——蘇氏儺壇眾人,赴北京演出。
  • 張家界溪布老街藝人排演儺戲迎新春 (1/5)
    張家界溪布老街藝人排演儺戲迎新春5) "← →"翻頁 1月11日,湖南張家界武陵源區溪布老街景區藝人排演自編自導的儺戲
  • 「湖南湘文化土家族苗族自治區風情英語解說大賽」決賽
    11月23日晚7時,由外國語學院學生分會心理健康部主辦的「湖南湘文化土家族苗族自治區風情英語解說大賽」決賽在厚德樓E2C-201教室隆重舉行。出席的評委有外國語學院院長於潔、副教授兼翻譯教研室主任陳敏、優秀老師代表李紅綠、徐梅清、賀桂華,以及14、15、16級部分同學到場觀看。
  • 串悅湘旋轉小火鍋:如何打造「萬人迷」火鍋店?
    最近有些嘴饞,想吃旋轉小火鍋,於是在街上瞎轉,終於得償所願。小區旁邊商業街上的幾家旋轉小火鍋店成功引起了我的注意。 一家是今年10月份開業,裝潢很川式,面積大概200㎡,名字叫做串悅湘。剛開業的時候看著格調不錯,和朋友過生日去過一次,人均30元,顧客不少。
  • 舊報紙製作儺戲面具、3D信箱舞獅頭…這些「六藝」學子的精彩創意,必看!
    鼓聲嘹亮,舞步嫻熟,配合著絢麗精美的民族服飾,以及面具上粗獷的五官、誇張的表情,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眼前的「恩施儺戲」一亮相就吸引了眾人的目光。湖北恩施市施州民族小學學生現場表演儺戲▲▲▲而將它從千裡之外帶來的,就是來自恩施施州民族小學的「玩儺吧」藝術實踐工作坊,也是此次湖北省唯一參展的工作坊。
  • 串悅湘小火鍋:專屬冬天的味道
    冬天最想吃什麼,估計大多數人都要選火鍋,火鍋雖然美味,但對於學生來說有一點小貴,吃一頓用的錢抵在學校食堂吃好幾天,那能不能用較低的價錢吃一頓火鍋呢,答案是能,當然能,必須能!
  • 臘前梅雪古詩6首:臘前三白兆豐年,寵光並與梅花新
    宋朝許應龍《皇后閣春帖子》 這是這年臘月前就下了三場雪,而且春節臘月的時段還在下雪,宮廷的對聯也充滿了喜悅。 所以臘前雪特別受到農民或者跟土地收成緊密相關的階層的喜愛,這不止是因為雪的美麗,還是直接關係到來年的收成和以農業稅收為主的政權的穩定。如果冬天雨雪少,可能皇帝就要舉行盛大的祈雪祈雨儀式。比如乾隆四十三年大旱,饑民逃難,乾隆就在德勝門寫過祈雪碑「微塵郊外有,望雨心復存。」
  • 賦予神秘的宗教與民俗含義的儺戲面具
    賦予神秘的宗教與民俗含義的儺戲面具 發表時間:2006-02-14   來源:    南方網訊中國的儺祭和儺戲具有悠久的歷史。在古代的諸多歷史文獻中就有了關於遠古以來的儺祭、儺戲的許多記載。《古今事類全書》說:「昔顓頊氏有三子,亡而為疫鬼。
  • 中國特色民居建築——土家族吊腳樓
    土家族,意為「土生土長的人」,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帶的武陵山區。歷史上,土家族先民被稱為「蠻」或「夷」。宋代以前,居住在武陵地區的土家族與其他少數民族一起,被稱為「武陵蠻」或「五溪蠻」。宋代以後,土家族就單獨被稱為「土丁」、「土人」、「土民」或「土蠻」等。
  • 宋朝人是怎麼過「萬聖節」的?
    宋朝人也過萬聖節?是的。不過,這裡的「萬聖節」需要打個引號。但它們的節日性質與形式,真的差不多。我說的是宋朝的儺俗。其實,所謂的萬聖節,就是一種儺俗。在許多民族中,都是儺俗。遠古時期,先民們以為人間的疾病、災禍是邪靈作祟,因此會在特定的日子,戴上面具,舉行隆重的大儺儀驅除邪祟惡鬼。這便是大儺。按《周禮》的記載,周代已將大儺儀列入國家祭祀禮儀。
  • 貴陽這麼多豆豉火鍋,只有他家不走尋常路
    是不是沒見過這麼清新明亮的豆豉火鍋店?平時我們總是把豆豉火鍋和環境渣殼劃上等號。 深夜肚子餓的時候只會想起豆豉火鍋來。 豆豉火鍋煮一下,舀幾勺放在米飯上,別名又叫」米飯殺手「,如果說造紙術是中國人偉大的發明,那豆豉火鍋真的是貴州人的」偉大發明」
  • 湖北行,全國規模最大的土司城,秘藏著歷史悠久的土家族文化風俗
    去年旅行,來到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遊覽了恩施的土司城。恩施州位於鄂、湘、渝三省(市)交界處,有「鄂西林海」之稱。境內山地較廣,民族眾多,居民除漢族外,還居住著以土家族為主的28個少數民族。而恩施城內的土司城,是以前土家族人集聚的最大城堡,也是全國規模最大、工程最宏偉,最能體現土家族文化風俗的標誌性建築群。土家族歷史悠久,為遠古時期巴人的後裔,在歷史的變遷過程中,他們最後集聚在了湘、鄂、川等山水毗連的地區,演變成了土家族。土家族地區的土司制度是我國歷史上,封建王朝對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的一種政治管理體制。
  • 你都打卡過嗎
    快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江南蓮湘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是不少人對鄉村的回憶,這裡就是廊下郊野公園的特色民宿江南蓮湘。江南蓮湘是一座舊的生產倉庫改造而成,現在成為了一座集金山農民畫、土布文化以及蓮湘文化為一體的特色民宿。走進江南蓮湘,廊下民俗文化與江南風情主題元素隨處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