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題「十四五」,以國內大市場促進大循環

2020-12-15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

「十四五」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迫切需要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這既凸顯了擴大內需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戰略地位,也為我國應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指明了主攻方向和重要著力點。

強大的國內市場是新發展格局的「壓艙石」

基於對當前發展階段、環境條件的科學研判,2020年5月,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首次被提出;7月底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進一步明確了「雙循環」的戰略方向和總體要求;日前召開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作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黨中央對於新發展格局的一系列重要論斷,是統籌國內外經濟形勢變化,順應經濟發展歷史規律的深遠戰略抉擇,是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的強國方略。

構建新發展格局,要把擴大內需作為戰略基點。我國人口眾多,面積龐大,為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提供了良好基礎。2014年至2019年間,我國消費連續六年成為經濟增長第一拉動力,2019年人均GDP首次突破1萬美元大關,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1.2萬億元,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57.8%,拉動GDP增長3.5個百分點。內需消費巨大的增長空間形成我國牢固經濟根基的「壓艙石」,使我國可以依靠國內資源和市場來驅動產業體系構建,暢通國內大循環,有效應對國際經貿格局深刻調整的衝擊,增強經濟發展韌性和可持續性。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擴大內需,國內循環必然與國際循環相對接。抓住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並不意味著要形成封閉的國內循環,也不意味著要擠壓或放棄國際循環,而是要在更高水平上融入國際經濟循環,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循環體系。要堅持對外開放這一基本國策,並在更高水平上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更好地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形成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形成強大國內市場的發展路徑選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從經濟循環的角度分析,這一主要矛盾集中表現為需求和供給之間不平衡、不匹配和不協調。一方面,出口、投資、消費三大需求增速大幅下降,有效需求明顯不足。另一方面,有效的中高端產品和服務供給不足。構建新發展格局,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以強大國內市場作為發力點,需要重點關注三條發展路徑:

一是在需求端,充分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保障和改善民生,既能讓居民有錢消費和敢於消費,又能帶動民生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可以同時釋放消費和投資需求潛力,是擴大內需的重要舉措和有效途徑。為此,要全面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努力穩定現有就業,積極擴大新增就業,強化職業技能培訓,促進失業人員再就業,讓居民收入得到有效保障,夯實消費基礎;要擴大公共服務覆蓋範圍,促進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持續提升居民的養老、醫療、教育等的社會保障水平,解決居民消費的後顧之憂,提升居民消費傾向;要構建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深化收入分配體制改革,擴展居民收入來源,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步加大對低收入者的轉移支付和救助,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要培育壯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暢通低收入群體向中等收入群體轉化的渠道,進一步釋放私人消費潛力,增加中等收入群體對國內市場消費的支撐力。

二是在供給端,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把擴大內需與產業鏈升級相結合,做大做強國內市場。具體而言,要秉持以創新促發展的理念,以科技創新提高供給質量和效益,引領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提升製造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構建科技、經濟、社會有機結合的現代化經濟體系。通過高質量產品和服務的有效供給,適應居民個性化、多樣化消費趨勢,以滿足消費需求;通過數字經濟促進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的應用,引領消費需求;利用科技創新培育新消費模式和消費增長點,創造消費需求,促進消費提質擴容,實現科技創新對我國經濟循環的引領。

三是在連接需求與供給、國內與國外市場的流通環節,統籌推進現代流通體系建設。要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現代流通企業,鼓勵現代流通企業實現供應鏈逆向整合和網絡化布局,形成充滿內在活力的流通主體;要建設高質量的新型流通基礎設施,進一步釋放高鐵線路網絡、長江黃金水道等的運輸潛能,同時加快以5G網絡、人工智慧等為主的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形成功能完善的流通載體;要加快完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完善循環節點,打通各類流通渠道瓶頸,將「分割」的各個區域市場融為一體,實現區域流通一體化和城鄉流通一體化,形成商品、要素可以自由流通的國內統一市場;要築牢規範流通秩序的制度保障,持續推進流通領域「放管服」改革,明確政府在流通體系建設中的功能定位,推動政府部門通過簡政放權讓權力「瘦身」,進一步簡化市場準入手續,形成寬鬆便捷的市場準入環境,進一步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流通環境。(作者:胡雅蓓,南京財經大學教授,現代服務業智庫研究員;張為付,南京財經大學副校長、教授,現代服務業智庫首席專家

相關焦點

  • 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作者: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周紹東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指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 前瞻「十四五」|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促進高質量全面開放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站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描繪了面向未來的「十四五」以及2035年遠景發展藍圖。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和必須遵循的原則,強調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 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
    怎麼理解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如何實現穩增長和防風險長期均衡?圍繞這些重要判斷和決策部署,記者採訪了有關專家。1 為什麼說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是中長期的?「在第一個百年目標即將勝利收官、『十四五』即將開局的重要歷史節點,會議做出兼顧短期落實、中期謀劃、長期布局的戰略性判斷,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說。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於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
  • 國內大循環什麼意思 國內大循環並不是 「閉門造車」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時指出,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如何理解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多位專家在接受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採訪時指出,國內大循環不是閉門造車,我國穩步推進「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將融合國內國際兩個市場,有力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 楊偉民:雙循環是國內統一市場的大循環,不是地區的小循環
    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指明了方向。
  • 國內大循環是什麼意思?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意味著什麼
    新華社北京8月4日電題:立足國內大循環、促進「雙循環」,中國謀劃新發展格局有何深意?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韓潔、劉開雄  近段時間,從企業家座談會到中央政治局會議,中國謀劃的「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引發廣泛關注。海內外媒體爭相報導,各路智庫機構紛紛解讀,同時也引起了投資者和消費者的熱議。
  • 「十四五」時期需重點突破的中長期挑戰及建議
    需要重點突破的中長期挑戰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加速演變期和中華民族崛起的關鍵期決定了我們必須統籌發展與安全,必須實現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必須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為戰略基礎,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 ...生育、養育、教育成本,未來五年有大動作!| 「十四五」青年小辭典
    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未來五年有大動作!> 十九屆五中全會制定了「十四五」規劃《建議》,我們推出《「十四五」青年小辭典》,就業、教育、健康……這些和青年們息息相關的問題,這裡都有解決之道。
  • 【中共中央政治局:緊扣推動高質量發展 著力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
    【中共中央政治局:緊扣推動高質量發展 著力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10月22日召開會議,會議強調,各方面要將精力更加集中到貫徹黨中央部署、謀劃推動「十四五」發展上來,要胸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徵新要求,深刻認識錯綜複雜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
  • 朝讀|重慶「十四五」規劃建議:積極參與國內國際雙循環
    「十四五」時期是全市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徵程的關鍵時期中共重慶市委就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了哪些建議呢?與我們的生活有什麼聯繫呢?積極參與國內國際雙循環立足國內大循環,發揮比較優勢,以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改革開放新高地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一區兩群」協調發展為抓手,促進產業、人口及各類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在更高水平上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打造聯結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樞紐。加強與西部地區協調聯動,深化與周邊省市合作。
  • 談談熱詞「國內大循環」
    《國內大循環》賈根良 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0月26日至29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在北京舉行,為未來五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擘畫藍圖,也提出了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會議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 海外網評:「十四五」規劃,中國未來五年發展的密碼
    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開門問策、集思廣益,把加強頂層設計和堅持問計於民統一起來,鼓勵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各界以各種方式為「十四五」規劃建言獻策。近一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十四五」時期的重要性,並在多個方面進行規劃和部署。
  • 「央視快評」努力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 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
    總書記強調,我們必須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充分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大力推動科技創新,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打造未來發展新優勢。
  • 如何理解「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
    近期,從企業家座談會到中央政治局會議,中國謀劃的「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引發廣泛關注。中央在此時提出「國內大循環」「國內國際雙循環」有何深意?又該從哪裡下手開啟這場「循環之戰」?國內企業該如何應對?新發展格局將給中國經濟未來發展帶來怎樣的影響?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了相關人士,整理了核心要點,讓我們一起來理解一下這場由內而外的大循環。
  • 2020年度北京商業高峰論壇12月8日聚焦國內大循環,論劍消費新格局
    在此背景下,2020年度(第十四屆)北京商業高峰論壇將於12月8日在北京王府半島酒店舉辦,論壇將以「國內大循環·消費新格局」為主題,聚焦北京商業在特殊歷史時期的新發展格局。2020年是特殊之年,這一年中,商業之變讓人應接不暇:外賣直接送到登機口,肯德基賣起螺獅粉,盒馬牌火鍋外賣到家,海底撈開了超市,ZARA在寸土寸金的王府井營業亞洲最大旗艦店,家門口同時多了四家不同品牌的便利店,小區買菜群的群主變成了家樂福店員,今年過了個超長雙11,李佳琦、薇婭成了你的導購……這些改變的背後,是商業人在疫情陣痛下重新適應市場的反思,是敏銳洞察需求變化後對市場的進一步細分
  • 雙循環格局要著力抓好國內大循環
    7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企業家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再次強調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而是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更加強勁可持續的發展。
  • ...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
    【易會滿: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有利於增強市場樞紐功能】證監會主席易會滿表示,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關鍵是要提高供給對需求的適配性,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資本市場信息公開透明,價格信號靈敏,是要素資源市場化配置的重要平臺。
  • 破題「十四五」| 老百姓建議何以寫入黨中央文件?
    破題「十四五」| 老百姓建議何以寫入黨中央文件? 央視網消息:「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做好「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意義重大。
  • 系統把握當前及「十四五」時期經濟工作的重點
    明年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我們正處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另一方面「十四五」期間將全面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內外發展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但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比較突出。
  • 「十四五」金融業有哪些重任 聽聽各位大咖怎麼說
    「十四五」啟航 金融業責任更重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全球經濟既處在轉折點,又處在新起點。我國「十四五」啟航在即,非常時期金融「活水」也將承擔起更多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責任和擔當。  新華通訊社副社長、黨組成員嚴文斌表示,一方面,要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要充分挖掘國內潛力、釋放內需並繼續擴大開放,助力國內產業鏈重構、區域經濟布局和更高質量發展。另一方面,金融業自身變革仍在持續。加之當前「新基建」業態蓄勢待發,一大批跨界混業的金融控股機構正成為支持其成長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