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雕工藝是我國國內一種小眾民間藝術,大多數人對於蛋雕的理解,還只是停留在觀賞的層面。然而您可能並不知道,國外從事蛋雕的匠人,卻一直被奉為大師,至於其中的原因,共有三點。它們分別是什麼?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藝術的門類有很多種,無論是音樂、美術還是雕刻,都是人類精神生活追求的升華。如果您若是問起哪種藝術形式最能「流芳千古」,答案肯定是「雕刻藝術」,因為雕刻藝術的載體,多數都是石頭與木頭,其保存年限要遠比紙張久遠。不過凡事都有例外,有一種雕刻形式便顯得較為特殊,它被譽為是「最脆弱的藝術」,該類雕刻藝術便是蛋雕。
蛋雕技藝是一種在飛禽蛋殼上刻琢成畫的藝術,蛋雕技藝融合了繪畫與雕刻技巧,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出浮雕、陰雕、陽雕、透雕、鏤空等雕刻手法,其目的是體現出繪畫效果,從而滿足大眾的審美要求。不過相比於石頭與木頭來說,蛋殼較為脆弱,所以其雕刻難度也更高。
蛋雕工藝品分為很多種,一般來說,大多數蛋雕都是以雕刻刀在蛋殼表面雕刻圖案,圖案類型豐富多樣,包括人物、山水、花鳥等圖案。除此之外,另一種雕刻手法則是鏤空雕刻,旨在展現作品的立體感,所利用的工具也以雕刻刀與電鑽為主。
我國蛋雕工藝的歷史並不悠久,大約在明清時期,民間百姓凡是在喜慶婚娶、祝福慶壽、喜得貴子時,各家親朋好友都要送上紅雞蛋,為的就是圖一個吉祥如意,以此祝福喜事之家未來可期。久而久之,一些聰明的商販們找到了商機,他們發現,紅雞蛋外殼渾厚、色彩豔麗,表面細膩光滑,十分適合作為圖案的背景色,於是一種以雞蛋殼為背景色的雞蛋殼畫便應運而生。當時的雞蛋殼繪製工藝,往往都是以中國獨有的畫派為主流,其元素包括花鳥、魚蟲、臉譜、山水等圖案。售賣的對象,也多是民間的孩童,價格上也顯得相對便宜。至改革開放後期,隨著我國文化市場高度繁榮,蛋雕技藝也同時得到了空前發展,但相對來說,藝術受眾仍佔據很小的比例。
相對於中國而言,西方人對於蛋雕的態度卻截然不同,在他們看來,從事蛋雕工藝的匠人,猶如「神」一般的存在,是相當值得敬仰的。此時一個問題接踵而至,同樣是蛋雕藝術,為何中西方的重視程度如此懸殊呢?根據專家分析,其中原因有三點:
一、服務對象不同
首先來說,中國的蛋雕藝術雖然精緻,但是所面向的受眾,社會地位處於下層,其影響力與發展空間十分有限,根本不能形成一定的規模。但是在國外,蛋雕藝術卻專門用於服務貴族階層,所謂「上有所好,下必效之」,貴族一直是引領潮流的風向標,既然蛋雕技藝能被貴族階層青睞,那麼平民也自然而然地將其視作珍寶,大大促進了該藝術的發展。
二、兩者之間用料不同
我國蛋雕技藝在發展時,著力於雕刻花紋的繁複性,主要的目的還是吸引消費者,以此打開銷路,所以,無論是從用料還是做工而言,都講求成本最小化,專以土雞蛋為主。但是西方人對蛋雕的理解卻完全不同,在沒有利益幹涉的情況下,蛋雕匠人願意將心思凝聚起來,研究蛋殼的材料好壞。西方人最喜歡雕刻的蛋殼,當屬鴯鶓蛋殼。鴯鶓是一種類似於鴕鳥的鳥類,該種鳥類的蛋蛋皮厚重,具有獨特的誘人光澤,構架也十分堅固,極其容易掛色,紅皮雞蛋殼與其比起來,簡直是天淵之別。
三、受重視的程度不同
在國人固有的傳統意識中,蛋殼雕刻藝術只能被稱為是「玩意兒」,而不能被叫做「藝術」,認為它只是博得孩童一笑的小玩具。然而西方人卻將蛋殼與復活節結合在一起,他們認為,小鳥破殼而出是生命的開始,所以蛋殼也代表著「重生」與「起源」。更重要的是,蛋殼在代表「重生」意義的基礎上,蛋雕藝術品同樣也成為復活節這一天特有的裝飾品。
正是因為以上三種原因,國內外蛋雕技藝才會形成明顯反差。不過令人欣慰的是,隨著祖國的不斷強大,我國蛋雕藝人也在不斷努力,將蛋雕工藝進行著大力的發展,小編相信,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我國的蛋雕工藝品同樣也能在世界藝術舞臺上大放異彩。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