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歲月如梭,一轉眼我也成了名副其實的大媽。
在中國,大媽無所不在,網絡已經不只屬於年輕人,網絡已經深入大媽們生活的每一個縫隙,但是大媽們呈現出來的多為負面新聞。
有人給中國大媽下了個定義:典型的中國大媽,就是沒啥文化,沒啥愛好,沒啥特長,專喜熱鬧,專喜大轟大嗡,專喜在炫目處,寬闊處,諸如廣場等處開著大喇叭跳舞的中老年婦女。(看來我不在這之列了)
我總結了一下中國大媽的特點和經常出沒的場所:
1、早高峰公交車站的大媽。大媽要去早市買菜,車一到,大媽無論多麼老態龍鍾,都有力氣推開年輕人搶到第一個上車的權利,就是搶不到,也會有年輕人讓座。
2、超市買菜櫃檯的大媽。大媽買菜要一個一個的挑選,哪怕買的是韭菜,還會把菜根掐掉。
3、夜幕降臨後廣場上的大媽。不管打不打擾到別人,大媽用自己喜愛的舞姿,喜愛的民歌,喜愛的音量,釋放著她更年期過後的能量,無怨無悔。有的還能在這裡找到夕陽之戀。
4、大自然裡的大媽。大媽進風景區必帶三件套:紗巾、帽子、蛤蟆鏡。石頭上,雕塑上,樹上,路中央,必集體擺炮絲留倩影。
5、小區裡的大媽。不論有孫子沒孫子可帶,都會常常三五個聚在一起嘮家常,基本都是今天買了啥菜,自己的孩子有多出息,誰家小誰又離婚了等等,有陌生人或者備受關注的人路過身邊,會一直目送到沒影。
6、天安門廣場大媽。這是大媽旅行和拍照的終極目標,八九成群,必濃妝豔抹在天安門前,手拉手,高抬腿,揮舞紗巾,亮個相。
大概最典型的就是這些。大媽們多生於上個世紀40~60年代,多數經歷過三年自然災害的貧窮,文革的動蕩,改革開放的下崗潮,唯獨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沒有過過富足的日子。很多人儘管兒孫滿堂,依然生活在貧困線下,望社會多能理解和寬諒她們,因為她們是這個時代的祖母、外祖母、母親甚至是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