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一勺美文
時間一晃,我們這些70後就開始由中年步入老年了。這個年紀的我們,已經不再像年輕時有那麼多迷茫和困惑,經歷得多了,看得也就透了,所思所想代替了侃侃而談,會心一笑代替了激烈辯論。
所以,我們大多是比較沉默的,哪怕對事物本身有著自己的判斷,也很少說出來;哪怕內心時正在翻江倒海,也很少向別人透露自己的心思。不是我們不願表達內心的情感,而是已經透過事物的表面看到了其本質上的某些東西,不說,不代表同意或肯定,是心裡明白自己力量太小,根本改變不了這些潛在的規律。
每個人的心裡都住著一個憤憤不平的靈魂,只不過,年輕時我們會毫無顧忌地表現出來,到了中年,我們會將它藏起來,不讓人看到。沉默是一種很好的偽裝,「三緘其口,含笑不語」:中年人的沉默,往往與這四個原因有關。
第一個原因:不敢說。
除了少部分人之外,我們大部分人其實都處於一個不理想的狀態。在家,因為無法讓家庭過得更好而心生自卑,在外,因為各種原因無法升職加薪而焦躁憂鬱。內外糾結,會讓一個身心健康的人很快就沉淪下去。
中年人的心裡說堅強也堅強,因為他們可以完全不顧自己,只是一門心思地讓家人得到更好的境遇,說脆弱也脆弱,是因為心裡那根弦一直緊繃著,隨時都可能因為某種原因而斷裂。
高談闊論的人,往往都是成功者。不信你看,每年的同學聚會,談笑風生都是那些混得好的人,而沉默寡言者往往都是混得不好的。他們可以隨便發表言論,而我們只能附和、賠笑。不敢說,是因為心裡很明白,說了也不會有人聽,或許還會成為笑柄,倒不如沉默了。
第二個原因:不想說。
有的人擅長言詞,而有的人失擅長行動,還有的人擅長思想。人到中年,如果不是沒心沒肺地活著,早就應該思考過很多以前不會去思考的東西,比如過去與未來,或許還會有更深層次的,比如生存與死亡。腦子動多了,嘴巴就懶得說了。
在單位裡,看到同事阿諛奉承,看不慣,但不會說,因為你會站在他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別人選擇怎麼做,跟你毫無關係。朋友圈裡,有人經常發廣告,看不慣,但不會說,因為你會去想,這不會影響自己的生活質量……最重要的是,我們早已知道,即便說了也是白說。思考使人強大,話多惹人厭惡,我們雖然不需要刻意去做個討好型的人,但也沒必要去做個惹人厭的人。
第三個原因:不會說。
有的人一說話就惹人喜歡,有的人一開口就會得惹人生氣,這與情商有關係,而情商大部分是天生的,後天很難學會。很多時候,雖然我們明知道應該說點好聽的,但就是說不出來。這種人很多,比如我就是,雖然心裡是真心實意地為別人好,但說的話卻很容易得罪人。
話是傳遞情感最直接的方式,人人都會說話,但會說與不會說的差別太大了,一句話說得人笑,一句話說得人跳。我聽過一個笑話,說某人去參加婚禮,發表祝賀詞時說:這次太匆忙,準備不足,下回一定補上。
雖然是笑話,但這種笑話是需要分場合說的,更需要分人來說。私下裡,幾個朋友之間可以說,賓朋雲集的時候說了,年輕人固然可以接受,雙方家長親朋如何去想?當然,如果你是一個會說話的人,也可以通過這個笑話來搞活氣氛,但如果你不是,還不如沉默。
第四個原因:不必說。
人到中年,社交漸少,除了家人外,就只剩一兩好友了。跟家人和多年朋友在一起時,有些話是不用說出口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就能夠交流了。
就好像我們在家中,一人看電視,一人用電腦追劇,就這麼各幹各的,一晚上都可以不說話。但這並不是沒有交流,而是多年夫妻已經心意相通,一咳嗽、一抬手,對方就會知道你想做什麼,這是無聲的交流。
那天吃過晚飯,我去馬路散步,一對中年夫妻走在我前面。因為我的速度跟他們差不多,所以我能一直看著他們走。他們並排走著,兩個人的步伐、節奏都是一樣的,一路上他們什麼話也沒說,但我卻知道,他們一直都是有交流的,只不過已經不必說出口了。
不敢說,不想說,不會說,不必說,沉默其實是種很好的習慣,於喧囂、虛浮中定住自己的心性,冷眼旁觀所見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