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期間我在寬窄打醬油這個口號響徹整個成都寬窄巷子,遊客們紛紛表示來到寬窄巷子不打一回醬油真就白來了~原來在這裡有著中國最貴醬油,號稱醬油中的茅臺的中壩醬油專營店,一瓶私人定製的醬油就能賣到368。門口擺放著的碩大醬缸裡盛滿了醬香四溢的醬油,用香飄十裡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
20平米的店鋪內,採用明黃深藍的色調彰顯著皇家貢品醬油的魅力。據悉在公元1828年,清香園韓氏族人韓銑中舉,官居道臺,韓銑赴京謝恩之際,攜自家釀製的極品醬油分送皇宮各官員隨禮,御廚用清香園之醬油烹飪御膳,道光皇帝品之胃口大開,拍案叫絕,欣喜之餘,道光皇帝揮毫賜名「中壩醬油」,並指名「中壩醬油」為貢品,「中壩醬油」由此得名。從1828年成為貢品算起,到今天,中壩醬油已經有著近兩百年的歷史。
而誰也沒有想到這款醬油中的茅臺原產地竟然在四川四線城市江油。其實四川江油是古時商貿重鎮,也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故裡。據江油縣誌記載川北中壩,自古就是釀醬之鄉,清香園•中壩醬園就坐落於此。這也是為數不多,還保留著古法釀造醬油的地方。中壩鎮坐落在平壩之上,涪江和昌明河映帶左右,平均氣溫約十六攝氏度,這種氣候條件,有利於黃豆中微生物種群的大量繁殖,直接造就了醬油鮮美醇厚的口感。兩百多年來一代代中壩醬油釀醬師們日夜守候苦思精進,逐漸將釀製過程細化為選料、浸泡、制曲、淋油等20多道工序。
點擊播放 GIF 3.4M
中壩醬油發展到現在已經經歷近兩百年六代傳承,每到黃豆拌鹽的日子,中壩口蘑醬油第六代技藝傳承人許平都會一大早來到醬園。經過一周左右的麴黴生長,黃豆呈現出深褐色,隨後與自貢水花鹽均勻攪拌,黃豆便開始了漫長的等待。這些排列整齊的陶缸裡,黃豆正在自然發酵,許平要做的就是把這一切納入天時地利的正道之中。開春的第一勺醬油,盛出的醬油如同黑色的絲綢香氣撲鼻而來。從黃豆到醬油經過幾百個日夜的更迭,在江油人不疾不徐的醞釀與堅守中,最普通的黃豆才能變成味壓群芳的川菜味魂。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