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心!騙子盯上個人徵信,以影響個人徵信為名實施詐騙

2020-11-05 中國長安網

個人徵信報告,又被稱為個人「經濟身份證」,記錄了個人的信用信息,主要包括個人基本信息、信貸信息(是否有銀行貸款、是否有逾期、信用卡透支記錄等)、非銀行信息(水、電、燃氣等公用事業費用的繳費信息、欠稅情況、民事判決等)。這些信息將影響到個人在金融機構的借貸行為。隨著社會信用體系的不斷完善,信用報告將更廣泛地被用於各種商業賒銷、信用交易和招聘求職等領域。

然而,由於公眾對個人徵信的認知不夠和信息不對稱等原因,有些不法分子利用個人徵信騙取錢財、抹黑個人徵信。

日前,湖南建設銀行外包工作人員崔某非法查詢外地個人信用報告3678筆,並以10元/條的價格轉賣給小貸公司,被判有期徒刑三年,緩刑三年。這一判決再次引起大家對個人徵信的關注和討論。與個人金融生活,尤其是貸款、信用卡消費等息息相關的信用報告作用重大,因而被稱為個人「經濟身份證」。但如此重要的「經濟身份證」,卻成為某些不法分子的牟利手段。如何保護個人信用?徵信出現逾期記錄怎麼辦,所謂花錢修復徵信可信嗎?《工人日報》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調查。

騙子盯上了個人徵信

10月19日,在北京讀博士的吳坤接到了自稱是支付寶螞蟻金服客服的電話,對方表示吳坤在學生時代開通了螞蟻金服花唄的貸款業務,「現在國家有規定是不能開通的,會影響您的個人信用,因此需要關閉。」吳坤聽後立即詢問對方如何關閉,對方表示需要和他們的操作員對接,並要求其提供身份證號碼。

聽到要提供身份證號,吳坤立刻提高了警惕,懷疑自己遭遇了詐騙電話,上網搜索後發現,果然不少人中招了。騙子大多自稱「X金融客服」,能將受害者的姓名、畢業院校甚至身份證號等信息準確說出來,並且通過偽造的工牌、蓋有「銀監會」公章的授權書以及央行徵信中心的網站截圖等獲取當事人信任,以影響個人徵信、註銷貸款記錄為由誘導當事人下載多個APP貸款平臺實施詐騙,受騙金額從幾千元到幾萬元不等。

類似的騙局還有聲稱花錢就能洗白徵信的中介,「只需1500元/條,幫你修復徵信,消除你的人生汙點。」「信用卡逾期,貸款逾期,網貸逾期可以永久修復」……社交媒體上,搜尋引擎上,諸如此類的廣告屢見不鮮。江蘇的劉先生在辦理購房貸款時發現自己的徵信有逾期記錄,正為此苦惱的他看到了「徵信恢復」的廣告,對方聲稱認識銀行內部人士,可通過專業的技術手段進行徵信修復,還展示了以往成功的案例。信以為真的劉先生支付了3000元的費用,之後發現自己的逾期記錄並沒有消除,對方卻再也無法聯繫上。

假借徵信獲取個人信息

險些被騙的吳坤表示,自己並不太確定騙子所說的國家規定是否為真,雖然清楚個人信用十分重要,但不知道應該從哪裡查看自己的徵信。

吳坤的情況並非個例。據融360維度8月發布的《中國大眾徵信意識情況調查》報告顯示,有25.24%的受訪者表示沒有查詢過個人信用報告,近兩成受訪者不知道個人信用報告的出具機構(央行徵信中心),有一半受訪者不清楚個人信用報告免費查詢次數(2次),有超三成受訪者遭遇過被動查詢個人徵信。

有消費者反映,一些電商平臺將同意查詢個人徵信授權書與領取優惠券捆綁在一起,很多消費者在領取優惠券時沒有注意到下方用小號字體標註著「同意查詢用戶《個人徵信授權書》」等字眼,由此導致用戶的徵信信息「被查詢」。

央行徵信中心官網明確提示,目前僅授權全國性商業銀行的手機銀行APP客戶端提供個人信用報告查詢服務。記者在手機應用商店以徵信為關鍵詞搜索,顯示有十幾款可提供專業查詢徵信報告的APP,有些聲稱直連央行最快兩小時拿到徵信報告。這些APP多數會要求獲取用戶多項隱私權限,包括位置、電話號碼、訪問攝像頭,甚至包括讀取簡訊和通訊記錄等,有留言評論表示在「這些APP上查詢的信用報告並沒有多大用處,就是騙個人信息資料的」「花39.9元購買報告後,裡面每一個細節都要再花9.9元,套路太深了」。

通過正規合法渠道維護個人徵信

北京工商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國際法系主任顏蘇分析,騙子盯上了徵信報告,一方面是由於民眾越來越重視個人信用情況,意識到個人信用對生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則是普通大眾對徵信的了解情況和運作方式存在認知差距,信息不對稱為不法分子帶來了可乘之機。

那麼,個人徵信到底能不能修復呢?顏蘇表示,個人徵信系統並沒有嚴苛到不留餘地,《徵信業管理條例》第二十五條規定:信息主體認為徵信機構採集、保存、提供的信息存在錯誤、遺漏的,有權向徵信機構或者信息提供者提出異議,要求更正。自收到異議之日起20日內進行核查和處理,並將結果書面答覆異議人。數據顯示,2019年1月到11月,央行徵信中心共受理個人異議申請4.9萬筆,異議回復率99.8%,異議解決率99.6%。

去年7月,國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發布了《關於發布可承擔信用修復專題培訓任務的信用服務機構名單(第一批)的公告》,載明了首批被承認的13家專題培訓機構,這些機構可為需要進行信用修復的人提供信用修復培訓;《關於發布可為信用修復申請人出具信用報告的信用服務機構名單(第一批)的公告》,載明了62家可以為申請人出具信用報告的機構,但央行有權自行決定是否參考這些機構出具的報告。

在顏蘇看來,市面上徵信修復機構如果在基本規則允許內針對信用評分項幫助用戶完善資料,屬於合法範疇。「條例規定知情權、異議權是對個人信用報告的良好保障,而一旦在現實中沒有利用好,被有心人利用就會產生負面效果。」顏蘇說。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建議,對於個體而言,要注意網際網路金融或者消費金融等各種特徵的授信行為,同時要堅持量入為出,不能過於超前消費,遠遠超過自己的財務承受能力。要隨時注意自己的徵信記錄,一旦有問題要及時通過正規渠道解決。

顏蘇認為,一方面,監管機構在不斷完善徵信系統的同時應加大宣傳,加強對信息主體權利意識的教育,明確修復機構的行業準入、相應資質,並對其業務、違規情況進行定期評估;另一方面,普通民眾要有意識地主動獲取信息,及時了解相關法律法規,了解正確的維權手段和渠道,同時對個人產生的不良記錄也不必過度緊張,通過正常渠道行使自己的合法權利。

相關焦點

  • 當心!騙子盯上個人徵信 以影響個人徵信為名實施詐騙
    這些信息將影響到個人在金融機構的借貸行為。隨著社會信用體系的不斷完善,信用報告將更廣泛地被用於各種商業賒銷、信用交易和招聘求職等領域。然而,由於公眾對個人徵信的認知不夠和信息不對稱等原因,有些不法分子利用個人徵信騙取錢財、抹黑個人徵信。
  • 不註銷網貸帳戶會影響個人徵信?別信!
    原標題:不註銷網貸帳戶會影響個人徵信?別信!作者:許莉芸 如今,網貸平臺逐步退出,卻給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機」。近期,不法分子打著某某網貸平臺客服的名義,聲稱幫忙「註銷網貸帳號」,實則為新型詐騙。
  • 【預防電信網絡詐騙 富蘊公安教你幾招】第三十七期:注意!你的徵信已被騙子盯上,納入了「豪華套餐」
    你的徵信已被騙子盯上,納入了「豪華套餐」如果你因為什麼原因,信用卡或貸款逾期還款了,突然收到一條簡訊或一通電話,告知你逾期還款記錄上了徵信系統,你慌不慌?當對方語氣專業並肯定的告訴你,徵信支持在線修復,且告訴你如何操作,當你跟著他的說法走的時候,你已經落入騙子的網裡。
  • 註銷校園貸帳戶就不影響個人徵信?別上當!
    「你在學校期間註冊過的校園貸違規了,不處理的話,會影響個人徵信!」這個「客服」不僅搬出一堆「國家政策」,還甩出「授權證書」和「中國人民銀行徵信中心」圖片。剛畢業沒幾年的小楊一下子就上鉤了,被騙走近15萬元。
  • 網貸不銷戶將影響個人徵信?NO!小心,已經有人被騙29萬!
    9月18日23時許,七星警方接到受害人張某報案稱,被人以幫助其註銷「校園貸」帳戶的名義詐騙人民幣29萬餘元。對方一上來就說「為響應國家號召,杜絕學生網貸,我們公司遵照中國銀監會教育部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聯合發布的文件《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範管理工作》,授權處理學生貸以及校園貸帳戶的清空、回收、註銷帳戶工作」。同時,對方能準確說出受害人的個人基本信息,畢業院校,何時使用過「校園貸」等情況,如果不消除「校園貸」的記錄,就會影響個人徵信。
  • 網貸不銷戶將影響個人徵信?NO! 小心,已經有人被騙29萬!
    ​9月18日23時許,七星警方接到受害人張某報案稱,被人以幫助其註銷「校園貸」帳戶的名義詐騙人民幣29萬餘元。 受害人張某在9月18日18時許,接到一個電話,對方自稱是中國銀監會委託的一家金融公司的工作人員,與360金融合作,是一家銷除不良信用記錄的公司。
  • 「現需註銷您的帳號,否則影響個人徵信…」注意,已有人被騙!
    個人徵信現在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一些騙子卻借著「可以註銷校園貸」、「曾辦理過校園貸,國家要收回額度」、「貸款平臺不註銷會影響徵信」等說辭為幌子,將黑手伸向在校大學生或剛剛就業不久的年輕人。
  • 網上個人徵信查詢入口,手機上怎麼查個人徵信
    如何查詢個人信用報告及個人信用報告網上查詢解讀1、線下查詢個人徵信報告打開瀏覽器,搜索中國人民銀行徵信中心,註冊登錄後驗證問題,耐心等待24小時驗證碼下發,輸入驗證碼即可查詢到自己的簡版徵信,只能查詢到簡版的。攜帶個人有效身份證件去當地的中國銀行營業網點,填寫申請表之後可以查詢個人徵信,並最好是列印下來。
  • 南通網警提醒:「消除」不良徵信記錄?請小心詐騙
    為了防止在個人徵信上出問題影響貸款,他近來在信用卡消費時都特別小心,每次都確保按期還帳才安心。他萬萬沒想到,自己因騙子虛構的「徵信問題」被騙11萬……一個陌生來電 讓小夥墜入詐騙陷阱7月的一個周末,小俞在家接到一個客服電話。
  • 「趕緊註銷,不然影響個人徵信」接到這個電話後接連被騙,警方預警:校園貸詐騙「升級」了
    可沒想到的是,騙子又編出了「註銷校園貸帳戶」的新劇本。「親,請問畢業於某某學校對吧?身份證號是XXX對嗎?」這一開場白之後,就是一通「恐慌攻擊」,稱有人冒用你的資料註冊校園貸,如果不註銷貸款就會影響徵信。當接到這樣的來電,你是否也會緊張起來?記者從警方獲悉,此類詐騙近期多發,騙局主要瞄準年輕人,尤其是新踏入社會、剛畢業不久的上班族。
  • 陌生來電,專門和你探討個人徵信問題,該怎麼處理?
    近幾年卻被騙子拿來作為詐騙的幌子,因此,各位即將畢業或已經畢業的大學生們要知曉這一詐騙手法,謹防被騙。個人徵信出現問題?小露(化名)是珠海某所高校的大四學生,一通電話打破了她平靜的校園生活。9月10日早上10時許,小露在宿舍接到了一個自稱是「中郵錢包」客服的電話,對方稱小露之前在平臺上註冊過校園貸的帳號,但是按照國家政策,嚴禁在校大學生在此類借貸平臺上有任何帳號,而且她的信息已被洩露,要求立即把帳戶註銷,否則會影響個人徵信。客服準確地說出了小露的個人身份信息,讓小露信以為真。
  • 花唄上徵信會影響個人貸款嗎?
    近日,花唄部分用戶接入央行徵信系統成了熱門消息,花唄上徵信,也就是說以後用戶使用花唄的記錄會體現在個人徵信上。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網際網路金融產品接入央行徵信系統,其中一些產品由小額貸款公司提供服務,使用這些產品就相當於向小額貸款公司借了一筆錢。
  • 「趕緊註銷,不然影響個人徵信」 接到過這個電話的年輕人接連被騙
    可沒想到的是,騙子又編出了「註銷校園貸帳戶」的新劇本。  「親,請問畢業於某某學校對吧?身份證號是XXX對嗎?」這一開場白之後,就是一通「恐慌攻擊」,稱有人冒用你的資料註冊校園貸,如果不註銷貸款就會影響徵信。當接到這樣的來電,你是否也會緊張起來?記者從警方獲悉,此類詐騙近期多發,騙局主要瞄準年輕人,尤其是新踏入社會、剛畢業不久的上班族。
  • 中消協:個人徵信信息無法人為修改
    案例近日,據媒體報導,江蘇揚州的小陳突然接到一個自稱是某貸款公司客服的電話,對方稱小陳在大學期間借的一筆9000元「校園貸」未還,現在國家正在大力整治校園貸款,如果小陳再不還,將影響到個人徵信。雖然小陳在上學期間並沒有借過校園貸,但由於對方提供的信息絲毫不差,小陳很是驚訝。
  • 新詐騙方式又出現了!這次騙子盯上分期樂
    不說別的,就拿電信網絡詐騙案說,自上大學起,網絡貸款詐騙分子就已經盯上他們。沒想到畢業以後,還是沒能躲過騙子們的「寵愛」。近日,針對90後的一種新型「網貸註銷」騙局,珠海已有人上當被騙幾千甚至上萬元,這回騙子們又耍什麼花招呢?一起來看看。
  • 「校園貸」影響個人徵信?還有哪些騙局是你不知道的!
    有騙子看中這一點,以保護個人徵信為由,自稱是來「註銷」校園貸帳戶的,若不註銷校園貸帳戶將影響個人徵信。不少畢業生信以為真,結果帳戶沒註銷,平白無故多了好幾萬的貸款。小貼士:需要將錢轉到對方帳戶必是詐騙,對於來歷不明二維碼以及付款二維碼要提高警惕,切勿隨意掃描;平時注意妥善保護個人身份信息,不要隨意填寫和洩露,提高自身甄別能力,遠離校園貸類詐騙陷阱。
  • 團夥竊取低徵信急用錢人士個人信息1萬餘條,冒充網貸客服詐騙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付怡 通訊員 楊秋明 張毅濤 陳玉敏近日,廣州海珠警方在打掉一個藏匿於轄內居民小區的冒充網貸平臺客服電信網絡詐騙窩點後,先後赴廣東深圳、惠州等地,對犯罪嫌疑人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的來源進行深入追查,最終搗毀一條專門利用虛假網絡貸款廣告非法竊取、販賣有貸款意向的公民個人信息,並針對低徵信人士實施網絡貸款詐騙的犯罪鏈
  • 博士生「註銷帳戶」被騙7.7萬元 警方:稱「不註銷貸款帳號會影響徵信」的都是詐騙
    1博士生遭遇被騙「註銷帳戶」,7.7萬元沒了8月10日,正在上班的李先生接到一個自稱是「京東金融」的客服電話,對方一開始就準確報出了李先生的個人信息。由於李先生在校讀博期間確實有在「京東白條」註冊過一個帳戶,便相信了對方。隨後,對方稱李先生的「京東白條」帳戶需要註銷,否則會影響之後的銀行貸款和個人徵信。
  • 不註銷網貸帳戶會影響徵信?警惕新套路!
    每天都宣傳反詐  為啥我重來都沒接到過詐騙電話?  我也好想逗逗騙子......  其實比沒遇到詐騙更可怕的是  騙子已逐步從廣撒網式流氓操作  轉變成精準詐騙了  先獲取「目標客戶」的資料  再伺機而動  對騙子來說  這樣詐騙的「成功率」更高  比如冒充貸款平臺客服  就曾讓多位年輕人中招  這些受害人的一個共同特點是
  • 帳戶不註銷會影響徵信?超160人信了,被騙580萬
    「你辦理過校園貸,國家要整治學生貸款」「帳戶還是學生身份,需要註銷用戶消息」「貸款帳戶不註銷會影響徵信,將來買房買車就難了」……2020年起至今,寶安區超160人因「註銷校園貸」上當受騙,涉案金額達580萬元,人均損失金額為36250元。職場新人、即將畢業步入社會的大學生、90後年輕人,都是騙子覬覦已久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