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回復《有什麼簡單實用的經濟學原理可以分享?(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5233481195826367)》提到了我想和大家分享的5個讓我印象最深刻的經濟學原理中的兩個,折現和機會成本,這兒再接著談。
三、邊際效應遞減
「邊際效用遞減」是什麼意思呢?
當你吃第一個冰激凌的時候,你覺得它非常美味,可如果還讓你多吃一個,你就沒有吃第一個的時候那麼想要它了,如果繼續不停吃下去,每多吃一口給你帶來的滿足感會越來越少。可能吃第五個的時候,你就會難受起來。
日本大導演北野武在出名之前發誓:哪天有錢了要買輛跑車!
成名之後,他買了保時捷,卻發現感覺沒那麼好,因為「看不見自己開保時捷的樣子」,於是他讓朋友開,自己打個計程車跟著,還和司機說「看,那是我的車哦」。
我們需要多少錢才能幸福?
幾年前,普林斯頓大學對 50 萬美國人進行了調查,得出結果是,生活水平一旦達到了舒適標準,再多收入也不能帶來幸福。而這個「舒適標準」在不同國家不一樣的,目前,美國是年收入 7.5 萬美元(約合人民幣50萬)。
這個調查還發現,當一個人的年收入從美國中產的起點2.5 萬美元提高到能體面生活的 5.5 萬美元的時候,他的幸福感並沒有翻了一倍,而是僅僅提高了 9 %。
為什麼呢?
因為金錢跑車大豪宅、鮮花掌聲鎂光燈,所有這一切東西的邊際效應都會遞減。
如果你追求的僅僅是這些東西,得到了之後你會失望的。我們的幸福的來源不是我們得到了什麼,而是我們在期待什麼、追逐什麼。
四、沉沒成本(Sunk cost)
「沉沒成本」是業已發生的無法收回的成本,它是過去的成本,不應該影響當下和未來的決定。沉沒成本常用來和可變成本(Prospective Costs)作比較,可變成本可以被改變,而沉沒成本則不能被改變。
舉例來說,如果某人預訂了一張電影票,已經付了票款且假設不能退票。此時付的價錢已經不能收回,就算不看電影錢也收不回來,電影票的價錢算作沉沒成本。
當然有時候沉沒成本只是價格的一部分。比方說某人買了一輛自行車,然後騎了幾天低價在二手市場賣出。此時原價和賣出價中間的差價就是沉沒成本。而且這種情況下,沉沒成本隨時間而改變,例如某人留著那輛自行車騎的時間越長,一般來說因為折舊而使賣出價會越低。
大多數經濟學家們認為,如果人是理性的,那就不該在做決策時考慮沉沒成本。比如在前面提到的看電影的例子中,會有兩種可能結果:
付錢後發覺電影不好看,但忍受著看完;
付錢後發覺電影不好看,退場去做別的事情。
兩種情況下都已經付錢,所以不應該考慮退錢這件事情。如果後悔買票了,那麼當前的決定應該是基於是否想繼續看這部電影,而不是為這部電影付了多少錢。此時的決定不應該考慮到買票的事,而應該以看免費電影的心態來作判斷。經濟學家們往往建議選擇後者,這樣只是花了點冤枉錢,還可以通過騰出時間來做其他更有意義的事來降低機會成本,而選擇前者還要繼續受冤枉罪。
很多人對「浪費」資源很擔憂害怕,被稱為「損失憎惡」。比如說很多人會強迫自己看一場根本不想看的電影,因為他們怕浪費了買票的錢。這有時被叫做「沉沒成本謬誤」(然而對於完美主義者這也可能是一種滿足性效益)。經濟學家們會稱這些人的行為「不理智」,因為類似行為低效,基於毫不相關的訊息作出決定錯誤地分配了資源。
這些思考可能反映了對衡量效用尺度的不統一,因為這種衡量對消費者來說是主觀且獨特的。如果預訂了一張電影票還發現電影確實不對胃口,可能會等到散場再走,而覺得保存了臉面,這也是一種滿足性效益。某些人則可能從給電影找碴中得到些娛樂,並對自己的鑑賞結果感到自豪,或者覺得有足夠資格在其他人面前批評電影。
第五個是複利,我之前在回復《什麼是複利?為什麼說它是世界上第八大奇蹟?(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3532509926155817)》詳談過了,不另贅述……點到為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