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與教育之間的關係歷年來都是爭論不休的話題。上到國家社會,小到個體家庭。
在一個家庭中也有二大主軸:一個是維持家庭生存的物質基礎;另一個是影響家庭幸福指數的關鍵因子,即孩子的教育。
多賺錢,提高家庭的整體經濟水平,享受更好的物質生活,但是忽略孩子教育與少賺錢家庭經濟水平一般,物質不算富足,多花時間教育孩子,魚和熊掌如何取捨?
從根本上說賺錢是為了給孩子提供穩定的經濟環境,創造更好的學習機會,讓孩子快樂、健康的學習、成長,家庭經濟能力不足時,孩子的夢想要靠什麼來支撐?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在面臨這個現實的選擇時,我們又不得不做出決斷,這一難題到底該怎麼選?
主流思想對賺錢與孩子教育關係的大致有三種觀點,希望能帶給我們啟發。
1、 孩子的教育比賺錢重要
作家龍應臺曾說:"做父母是有有效期限的。"所以,過了期限的教育,是很難補回來的。
這一觀點映射的最明顯的現象是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除此之外,也得到很多家庭的支持和教育失敗案例的印證。
現實生活中,很多的家庭情況是夫妻二人常年在外打拼、賺錢。出於生活壓力和自身精力的原因,孩子放在家中由爺爺奶奶帶,為人父母,該盡的責任自然不會忘記,自己再怎麼辛苦勞累,給孩子的吃穿用度一概都是最好的,就連一雙球鞋都上千塊錢,以彌補不能陪伴孩子帶來的創傷。
但很多孩子卻叛逆不服管教,厭學,逃課,抽菸,酗酒,上網,打架,學習成績一塌糊塗,爺爺奶奶又不好插手管教太嚴,畢竟婆媳關係有時候並不好相處,相應的關心多局限於孩子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瑣事。
金錢花掉可以再掙,事業失敗,可以從頭再來,工作可以換,孩子的人生沒有辦法再換。但孩子的成長僅有一次,孩子的學業失敗,就沒辦法重頭再來,所以說父母陪伴孩子與教育孩子比賺錢更重要。
2、 孩子的教育和賺錢同等重要
這樣觀點的群體主要集中於受過大學高等教育的白領,朝九晚五的工作之餘,抽出時間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和肢體協調能力、發散思維,讓孩子成為德智體全面健康發展的新生代人才。
在他們的印象中,金錢是生活的重要部分,但不是全部。沒有好的教育、好的習慣,孩子長大後不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家庭事業,這帶來的問題是無法彌補的。
言傳身教,和諧相處,讓孩子自由快樂的生活和學習,在魚和熊掌之間獲取平衡。
3、 賺錢比孩子的教育重要
「人窮志短」,似乎從內心影響到很多經濟條件不好的家庭,金錢的重要度達到了難以想像的高度。
網絡曾經有一句特別火的話:「抱起磚我就無法抱你,放下磚我就養不起你」。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沒有金錢的支撐,教育無從談起!
沒有經濟基礎的低質量陪伴,不是孩子所需要的,不可否認,這句話有一定的正確性,當你沒錢,給不了孩子好的生活環境,好的學習環境,可能孩子也會在他的同齡人自卑。
而你有錢,你也可以把孩子帶在身邊,老公可以專心攻事業,老婆可以全職在家帶孩子。你有錢了,自然可以賺錢與教育孩子兩不誤。反而沒錢,孩子你陪伴不了,錢你也沒賺到。
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對賺錢與孩子教育的關係思考,供家長朋友參考:
確實很多家庭因為經濟或者工作的原因,不能把孩子留在身邊。但是不留在身邊不代表不管不問,留在身邊也不一定能教育好孩子,影響孩子發展的因素有很多。
留與不留,經濟還是教育哪個更重要,這都不是核心問題,核心的是如果父母不得已,沒能給予孩子更多的陪伴,如何能更好的教育孩子?
教育是一項長期的、不求回報的慢投資。父母要做好孩子的榜樣,如果實在不在孩子身邊,同樣也可以培養出品格良好的孩子。孩子一時的埋怨和不理解,但是他總有一天會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