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卡拉是條狗》:直面生活煩惱的真實敘事

2021-01-13 王沐雨的文字

(影片信息:《卡拉是條狗》,導演:路學長,編劇:路學長,主演:葛優、丁嘉麗、李濱,中國大陸,2003年)

妻子遛狗時跑慢了點,卡拉就被警察給逮了去,臨走,逮狗的警察摞下話來,第二天下午四點前必須到派出所辦狗證,過了時間,狗就要被送走處理。老二下了夜班聞聽此事,不敢衝著妻子發火,憋了一肚子氣在公共廁所裡將怒火和著粗話盡情地宣洩了一通。

這是真實的老二,頂著一個讓人輕慢的綽號,頭髮蓬亂,衣著隨便,臉上攢滿瑣碎與煩惱堆積的卑微。卑微的面容裡透著對周遭的小心,小心一切,因為對老二說來,自己這樣的家庭不能出事。《卡拉是條狗》就在對生活耐心、細緻的觀察與摹擬下,真實的演繹了普通人平凡而辛酸的人生。

影片對名叫「卡拉」的狗著墨不多,到是把敘事重心聚焦到老二身上。很難說老二能代表普通人裡的大多數,可這個人物的寓意自有其耐人尋味的解讀之處。

老二要上夜班,平凡崗位勞動者的身份不容置疑。老二掙得不多,符合上夜班的勞動者的工資收入現狀。老二發了工資,偷偷藏下100元錢,一個遠離尊嚴的中年男人形神兼備的在影片裡傳遞出生活的本來面貌。通過對老二的刻畫,電影成功地還原了真實的煩惱和人物內心糾結的心緒。為了撈出卡拉,老二費盡心機想了不少歪轍,都以失敗告終。影片明確地昭示,只要肯花錢,就能辦上狗證,卻又在一波三折的情節發展下不無隱晦的指出,不是每個人都能眼都不眨一下的點出一沓鈔票去辦狗證。隱晦與現實交織,共同構成了與真實生活極度吻合的觀影體驗。

狗證,如同一個隱喻,橫亙在情感寄託和法規之間,成為調節人情與法的看不見的槓桿。卡拉在第二天下午四點被送走,卻在當晚七點回到老二家裡,撇去背後關於請託的運作,老二這一天為了撈出卡拉所經歷的人事濃縮了太多一部一百分鐘左右的電影所難以承載的「言外之聲」。在撈出卡拉的這一天裡,老二見了不少人,那些奇怪的人不知從哪個犄角旮旯冒出來的,這也註定了卡拉回到老二家裡後,老二也不知是誰起了作用。這裡呈現了一種關於人情的精細而複雜的網絡,它不會公開現身,卻能將觸手伸進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老二在生活層面與成功無緣,可他也並非一個失敗者。成功與失敗不是《卡拉是條狗》所要著力展現的社會命題。老二是個戰戰兢兢活著的普通人,下了夜班回到家裡,見了桌上那較為豐盛的菜餚,對妻子提出「這是早飯還是午飯」的質問,見證了普通人對待「活著」的真實狀況。這種真實的生活在妻子對家庭存款的數說下,揭開了無法繞過的辛酸和悵然。

妻子的絮叨裡列舉了存款的用途,一家人要吃飯,孩子要上學,有了病還得靠這錢去看病。絮叨儘管包括了日常瑣碎中常見的話題,卻在有無閒錢支出這一具體指向上拔高了瑣碎話題的重要意義。妻子是善意的,絮叨裡對生活現狀的提醒顯得疲憊而心虛。疲憊是對生活習慣後的認可,心虛則是對如履薄冰過日子的懼怖。

懼怖隨著情節彌散,恰似生活在電影裡的重現。重現中,老二的面目越發清晰,清晰的好象觀眾自己的影子。每個人都能從老二身上覓見與己相似的一面,或多或少,就算否認,仍難以繞開。「從單位到家裡,我每天得變著法讓人家高興,只有卡拉每天變著法讓我高興。說白了,只有在卡拉那兒,我才覺得我有點人樣。」老二的自述道出了一種心聲,這是沉澱下來之後的自嘲,有著玩世不恭的對生活的徹悟。老二的心聲隱然寄託了真摯的情感,他把卡拉當成了解憂的參照物,在老二眼裡,卡拉已是自己的家人,一個可以傾訴而不會對自己表示厭煩的理想對象。寄託是老二在日常之下情感的閃耀,藉由「寄託」一詞,觀眾可以從容地對老二掬一把同情之淚,因為老二演繹的正是每個人在現實中的煩惱,以及真實呈現的平凡人生。

影片沒有營造跌宕起伏的矛盾衝突,而是通過對生活近似逼真的還原和再現,以一個普通三口之家面對日常事件所呈現出的糾結、徬徨、難下決斷的心緒表現出小人物的艱辛與掙扎。一切在生活層面展開敘事,又於生活層面鋪設出日常的懸念,其中的機巧與不確定性同電影之外的生活吻合的天衣無縫,帶給觀眾一種仿佛在講述自己的故事的情感共鳴。

(全文完。作於2021年1月11日)

——文中圖片均出自電影《卡拉是條狗》劇照——

相關焦點

  • 重溫《卡拉是條狗》:一種沉重的親切感!
    導語:重溫《卡拉是條狗》:一種沉重的親切感!看《卡拉是條狗》,一種湧動的感覺,是親切,是一種浸泡在沉重中的親切。從故事到人物,從場景到鏡頭,都如此。通過老二的故事,使人想起的,是自己身邊曾經的人和事。影片中的老二,是一個機車製造修理廠的工人。
  • 《卡拉是條狗》影片的重要性、真實性,來自它與現實關係的對話
    《卡拉是條狗》影片的重要性、真實性,來自它與現實關係的對話就《卡拉是條狗》而言,影片的重要性、真實性還來自它與現實關係的對話。它的感人與否、認同感的來源都是依據編導對現實境遇的感悟和體現。張元讓國家工作人員積極地進入私人的家庭空間和家庭生活,藉此來熱心地推進主旋律電影中必要的「與人為善」和「教育改變出新人」的社會認識。從藝術創作與現實關係來考察,這一形象重複率這麼高,在敘事中又呈現出如此明顯的複雜性和重要性是值得分析的。
  • 從敘事結構、鏡頭語言、象徵意義三個層面解讀《一條狗的使命》
    下面,我將從敘事結構、鏡頭語言、象徵意義三個層面深入解讀:·01、敘事結構:綴合式團塊敘事,強調使命揭示多內涵主題·02、鏡頭語言:低機位拍攝配以旁白,形成新奇的觀影感受·03、象徵意義:情感景物富含隱喻
  • 葛優《卡拉是條狗》—物質與精神的雙重貧乏,底層小人物的苦與樂
    老二是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工人,每天穿梭在家和單位之間,日復一日重複著單調的工作,生活早就是一潭死水,老實、懦弱、遇事畏畏縮縮的他,沒什麼本事,所以在單位和家裡都沒什麼地位。老婆玉蘭是一家之主,家裡的財政大權緊緊握在手裡,老二每個月的工資大概幾百元,每次偷偷的留下點私房錢,其餘都需如數上交老婆。
  • 《漣漪效應》影評:多線敘事結構中的命運迴環
    《漣漪效應》影評:多線敘事結構中的命運迴環 時間:2014.04.02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桃桃林林電影《漣漪效應》採用多線敘事結構     本片的中文片名被譯為《生命的漣漪》、《漣漪效應》或《因果循環》,無論取哪個名字,傳遞的都是相同的含義,即命運的交織與輻射。
  • 每日一影評|《八佰》:群像圖譜、類型敘事與啟蒙索隱
    電影是傳播地域文化的有力載體,生動而真實的方言代表了民間最純正鮮活的生活狀態。日本語言學家藤原於一在《方言學之原理》一書中道:「我很早就把方言稱作是生活語了,我把人們所說的方言看作是生活的語言。」通過對歷史真實場景的再現,在四行倉庫的封閉空間中通過「有限」地事物創造出「無限」地想像,從而以戰爭的「遊戲感」促使感知者有著沉浸式的體驗感,同時「遊戲」的未知性與懸念感也應用於電影中,使感知者為「八百壯士」的命運走向忐忑揪心。電影與遊戲皆源於現實世界與生活的靈感,電影感知者在一個封閉的空間(電影院)中進行觀賞,通過大銀幕上的影像來獲得觀影體驗,並在此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將自己縫合到電影敘事中。
  • 《十二猴子》影評
    在這篇影評開篇前,我想提出一些聲明。對於各種敘事作品,我不太樂意長篇大論直抒己見地進行評述,更不常寫影評,除非有某種潛在的衝動驅使。關於《十二猴子》的這篇影評就是這樣開始提筆寫起的。提筆前我幾乎思索了半個月的時間,始終在幾種形式之間搖擺不定,最終,我決定以這樣的形式寫作這篇影評。即儘量不談及拍攝技術層面的諸多問題,也儘量不觸碰影片情節內容上各個存疑之處。
  • 影評下午茶之《絕命海拔》《我是證人》等影片
    2015年11月3日訊,影評下午茶之《絕命海拔》、《我是證人》、《龍在哪裡?》等五部熱映影片。 影評下午茶之《絕命海拔》劇情比較凌亂,故事講得平淡了些,幾條線鋪得也很單薄,純還原的敘事並不抓人。神吐槽劇情比較凌亂,故事講得平淡了些,幾條線鋪得也很單薄,純還原的敘事並不抓人,可能是因為我期望太高的原因吧。另外這類挑戰自然的真實事件前期不能宣傳過度,靠戰勝自我徵服最高峰本身就可以了。打醬油我也想爬山,希望還有機會,還有體力,還有那份情懷。頂一下看到結尾的真實影像時,終於感覺到了內心的強震。為什麼要登頂珠峰?
  • 果粒橙影評:《西虹市首富》比起《夏洛特煩惱》,有過之而無不及
    果粒橙影評:《西虹市首富》比起《夏洛特煩惱》,有過之而無不及文 / 娛樂果粒橙2015年,沈騰、艾倫、瑪麗主演的《夏洛特煩惱》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成為當年國產電影的最大黑馬,票房突破14億,口碑爆棚,自此人們對開心麻花主演的電影
  • 【影評】一條狗的使命2
    一條狗的使命2 首播: 2019-05-17(美國/中國大陸) 導演: 蓋爾·曼庫索 這部電影的主體框架與94年另一部代表美國的電影《阿甘正傳》有著很多相似的地方,只是阿甘在宏大的背景下聚焦的是美國的風雲變幻,而本片實實在在的放在了平凡人日常生活中。
  • 《美好的意外》影評:電影美好的,讓我意外!
    寫個電影《美好的意外》影評:1.一開始看這場電影沒有抱太多期待,片頭華誼出品才踏實坐下來,影片前十分鐘開始奇幻出現所謂命運中轉站,對於非現實的劇情我一般笑笑不當真,看到一半的時候居然給我看哭了2.本片講述以桂綸鎂飾演的嚴苛高冷的律政女強人突遇意外命運反轉成家庭主婦,降臨陳坤為男主的家且成了兩個孩子的媽,心高氣傲挑戰家庭瑣事,小資白領挑戰省吃儉用,強勢性格挑戰溫柔媽媽,社會角色轉化產生了強烈對比,一些列敘事矛盾衝突展現了影片的張力,可謂之一部女性版《變形記》。
  • 關於寫影評的參考!抓緊時間收藏!
    所以如果你喜歡一部電影就寫個影評吧,你會發現喜歡它的原因,而這些原因還能使你更了解自己。 寫給別人 想讓別人去看或者別去看這個電影。這個工作通常是電影愛好者在自己的博客裡完成的。 做作業或者考試 假如你是學習電影專業的學生。
  • 影評丨肖箬青:題材多飽滿,敘事多寡淡
    圖片來源豆瓣題材多飽滿,敘事多寡淡——淺述電影《奪冠》文/肖箬青(湖南師範大學)《奪冠》走到觀眾面前的路程可謂漫長,原本定檔在春節期間作為賀歲片上映,卻因為疫情在國慶前夕才得以出現在院線,最終拿到實力派演員黃渤、鞏俐等人的加入,再加上導演陳可辛與真實的女排隊員的加入,讓電影配置堪稱豪華,但手握如此優秀的題材的《奪冠》忽略了影片最重要的部分——情節。作為英雄主義體育題材電影,他不夠精彩熱血;作為群像電影,除卻主角郎平,其他隊員身上並沒有記憶點;作為主旋律愛國電影,卻沒有闡釋好女排精神,完全靠題材本身支撐著敘事。
  • 《如何寫影評》帶你走進藝術殿堂,深挖電影中的美好和奇妙
    本書中主要討論了三個術語:敘事、角色和視點。我們主要來聊聊敘事。簡單來說,電影的敘事風格可以從故事性的角度出發分為古典敘事和後古典敘事(或非傳統敘事)。古典敘事電影通常是以人物為故事的重心,按照事情原本發展的先後順序來展現,有明確的結局,敘事風格儘量客觀。比如:《卡薩布蘭卡》就具有典型的古典敘事風格:影片由一個中心人心(裡克)按照時間順序來推動劇情,最終他與伊爾莎為了國家犧牲了自己的愛情。
  • 如果真有卡拉這樣的女殯儀館,驗屍就不冷了
    我不知道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是否對生命的逝去感到更真實,或者我是否明白在為人父母之後好好生活對我的家人有多重要。死亡在中國人中是禁忌。「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遠之。」的死亡通常意味著分離、悲傷、恐懼和冷漠。多虧了緣分,我回想起自己並不短暫的生命,我幾乎沒有與死亡親密接觸的經歷,當然,這個概念還是有點模糊。
  • 第二輪:寫一篇好的影評,選一部電影更重要
    一、書評、影評、人物草稿與意見徵文的區別他們的共同點是最後表達一種觀點,不同之處在於材料不同,觀點不同,寫作方法不同。書評的素材來自書籍,影視劇評論的素材來自影視劇,人物選秀的素材是這個人的真實體驗,素材是固定的,評論文章的素材取自生活的方方面面;觀點文章雖然是比較突出的觀點書評、影評、人物選秀也在最後凸顯了觀點,但所有的書評、影評、人物選秀都是爭論的焦點,都集中在書籍、影視劇或人物身上。雖然評論文章是有區別與書評,電影評論和人物草稿,他們實際上是相互聯繫的,沒有常規。
  • 《如何寫影評》:你寫的是觀後感還是影評,看這本書就知道了
    同樣,每當看完電影,總想記錄點什麼,或感受,或臺詞,或影評,有淚點,有歡笑,更多的是給自己成長增加了一道料。高曉松曾說: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與遠方。如果達不到遠方,那麼電影同樣可以給我們詩與遠方。
  • 兒童文學家商曉娜攜新書《成長不煩惱》亮相上海童書展
    深耕兒童文學二十一個春秋,出版童書八十多種,從稚氣未脫的天真幼兒到青春洋溢的少男少女,從純真甘美的童話到千迴百轉的小說,商曉娜以其天賦卓然的觀察力和同理心深入當代少年兒童的生活,以溫柔細膩的筆觸、趣味輕盈的架構,塑造了小豌豆、小蜜瓜、馬一左、馬一右、孔東東、孔西西等一系列令人難忘的兒童文學形象,陪伴了千千萬萬個孩子的童年,被譽為「當代小學生心靈成長的代言人」。
  • 非虛構寫作的經驗、真實與敘事策略
    葉李在評論《重症監護室》時引用了另一位評論家傅小平的言論:「非虛構寫作肯定不是機械記錄生活,優秀的非虛構不只是見證,參與和記錄……非虛構也需要想像力——想要看到何種真實、所看到的真實又是什麼層面的真實。非虛構的活力和生命力就表現在這種張力上,我們不是要消解它,而是要豐富和完善。」
  • 影評暖心著作《奇蹟男孩》,用心的眼光,是最大的善良!
    (文章內容包括小編觀點意在傳播娛樂正能量,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標題與內容相符且無虛假/誇大/誘導/不友好)影評暖心著作《奇蹟男孩》,用心的眼光,是最大的善良!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的是一部治癒系的電影《奇蹟男孩》,這是一個關於善良和愛的主題,推向人性最美的一面,整個劇情很暖心,就連他們家裡面那條狗也特別通人性,呼應主人的情感,除了暖心之外父母對她的關愛因為弟弟的緣故沒有得到更多的愛而對父母的理解與大度,而奶奶和她男朋友給她的愛正好彌補了她父母給予的愛,她的男朋友在她需要的時候給予愛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