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為海洋重大工程穿上「鎧甲」

2021-01-08 中國科學院

  海洋孕育生命,也蘊藏寶藏。隨著海洋強國戰略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相繼提出,海洋研究、海洋建設、海洋開發進入跨越期。然而,矗立在海洋中的「鋼鐵巨人」卻時刻面臨著「海老虎」的侵蝕。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海洋所)一直以降伏吃鋼鐵的「海老虎」為己任,深耕海洋腐蝕與防護領域數十年,為開發利用海洋資源提供技術支持和有力保障。

  道阻且長 砥礪前行

  打開海洋所70年發展的畫卷,深厚歷史積澱撲面而來。

  1960年,海洋腐蝕與防護研究組在海洋所正式成立。「當時只有三四個人,研究幾乎從零開始。」今年80歲的張經磊回憶說。

  從零開始,不僅體現在研究人員的數量上,還有專業資料的積累上。當時國內沒有海洋腐蝕類專業期刊,大家只會俄語,看到英文資料幾乎「兩眼一抹黑」,只能抓緊在業餘時間學英語、學日語,多方查閱先進的外文資料。

  後來,陸續從山東海洋學院(中國海洋大學前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廈門大學等分配入所多名職工,逐步形成一支強大的研究力量,為早期海洋腐蝕研究奠定了基礎。

  雖然資料少、基礎弱、設備缺,但科研人員克服困難,奮發圖強,產出了許多重要成果。成功使用稱重法為海軍找到並製作出海上聲吶的最優材料,鋪就「海上長城」,並逐漸摸索出海洋腐蝕學科的門道,開展外加電流和犧牲陽極保護技術研究……20世紀80年代,他們提出的「電連接模擬海洋環境腐蝕實驗裝置與方法」和「海龍Ι型犧牲陽極」獲得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成果獎二等獎。

  1994年,海洋所以張經磊、郭公玉、馬士德、侯保榮等為骨幹力量,成立了海洋腐蝕與防護研究室,從日本留學歸來並獲得工學博士的侯保榮擔任主任,張經磊擔任副主任和支部書記。

  2000年,海洋所與日本東京工業大學合作,成立中日海洋腐蝕環境共同研究中心。同年,侯保榮與日本水流徹教授共同發起海洋腐蝕與控制國際會議,目前已成功舉辦九屆。

  2000年,青島市海洋環境腐蝕與防護重點實驗室成立。2005年,山東省腐蝕科學重點實驗室成立。2008年,海洋所成立海洋腐蝕與防護研究發展中心。

  在此期間,實驗室創新性採取輪值主任制,副研以上人員每人輪值半年。大家團結向上,發揮集體的力量,科研成果不斷。

  為進一步匯聚人才,研究室先後引進了張盾、陳卓元等優秀人才,後來又引進了劉娜珍、張瑞永等青年人才,人才與成果不斷積累。

  2006年,侯保榮等提出的「我國浪花飛濺區腐蝕亟待加強」的建議被國家採用;2006年至2012年,「十一五」「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獲科技部立項,海洋所為項目首席單位,這是研究室發展歷史的飛躍。

  2011年,國家海洋腐蝕防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獲科技部批准成立。2013年,中國科學院海洋環境腐蝕與生物汙損重點實驗室獲批成立。張盾為主任,黃彥良、段繼周為副主任。

  瞄準短板 攻堅克難

  創新離不開對國家海洋腐蝕狀況的詳細了解。2014年,海洋所牽頭承擔中國工程院重大諮詢項目「我國腐蝕狀況與控制戰略研究」,出版了170餘萬字《中國腐蝕成本》專著及The Cost of Corrosion in China英文版專著,出版35部叢書,其中海洋所承擔10部。

  調查全面揭示我國基礎設施、交通運輸、能源、水環境、生產製造等五大關鍵領域30多個重點行業的腐蝕狀況。結果表明,2014年我國腐蝕總成本約為2.1萬億元,相當於每人承擔1555元,佔當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3.34%。

  「雖然海洋腐蝕與汙損非常嚴重,但通過採取相應的防護措施,其中25%~40%的腐蝕損失可以避免,相當於每年節約3000億~4800億元。」張盾告訴記者。

  如何增強海洋工程設施的耐久性和安全性、降低重大災害性事故發生率延長設施使用壽命是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在長期研究基礎上,研究室提出了海洋腐蝕環境理論——海洋腐蝕不僅是一種自然現象,而且是一種環境特性,極大豐富了我國海洋科學內涵。科學證實浪花飛濺區是腐蝕最為嚴重的區域,並指出海水環境微生物腐蝕作用的重要性。

  在基礎和理論研究方面,實驗室針對微生物腐蝕和附著機制、氫滲透和氫脆腐蝕機制、海洋光生陰極保護技術、新型防腐防汙材料、環境腐蝕及微生物檢監測技術等開展創新研究,發表了系列高水平研究論文。

  在工程應用技術研發和示範方面,海洋所實驗室針對緊扣「浪花飛濺區」腐蝕防護「短板」,突破海洋腐蝕防護技術瓶頸,開發了復層礦脂包覆防腐蝕技術、氧化聚合包覆防腐技術和鋼筋混凝土塗料防護技術,建立了中試生產線,為海洋重大工程設施穿上了「鎧甲」。同時,建立了包覆防腐材料、防腐塗料等CMA評價中心。

  相關成果在青島港、丹東港、福建LNG碼頭、大連港、日照港以及廣西宏興大橋、壩陵河大橋等近百個工程及文昌衛星發射基地等國家重大工程中應用。

  2016年以來,實驗室相繼在青島、海南、科考船以及「一帶一路」有關國家建立了腐蝕觀測固定和移動實驗站,積極開展海洋環境基礎腐蝕數據的積累研究工作。

  七十載風雨 更上一層樓

  百川有餘水,大海無滿波。

  70年間,海洋所腐蝕學科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研究人員也從最初的幾個人發展到包括研究生、博士後等流動人員在內的130餘人,研究領域不斷擴大,科研成果不斷湧現。

  這支科研力量在國內外皆享有盛譽。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山東省技術發明獎一等獎、山東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海洋工程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等各類獎項50餘項。2019年獲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成立40周年優秀研究團隊,2020年獲得國際腐蝕工程師協會傑出組織獎。

  近年來,海洋所進一步響應國家和地方號召,在腐蝕防護研究領域積極做好創新發展規劃,不斷吸引國內外腐蝕與防護領域的優秀人才開展合作研究。

  為響應「一帶一路」倡議,實驗室率先推動技術產品走出國門,選派科研人員到斯裡蘭卡進行現場項目對接,共同解決港口腐蝕防護難題,並籌建了中國—斯裡蘭卡聯合科教中心腐蝕實驗站。

  實驗室面向國家和社會需求,率先實現研究成果轉化和規模產業化,深入到港口碼頭、海洋平臺、海上風電等基礎設施一線;面向社會需求,深入學校、社區、企業,大力宣傳腐蝕危害和腐蝕防護安全,加強科普教育和腐蝕知識傳播。

  70年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科研人員表示,創新之路在腳下,他們要不忘初心、繼續前行,把前輩開創的腐蝕防護事業不斷發揚光大,努力攀登腐蝕科學與工程技術高峰,為發展我國海洋腐蝕防護事業貢獻新的力量。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20-06-29 第3版 醫藥健康)

相關焦點

  • 中國海洋大學李華軍:以工興海 為海洋工程創新搭建「青島舞臺」
    今天,在青島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海洋大學教授李華軍獲得2019年度青島市科學技術最高獎。 李華軍長期從事海洋工程安全與防災領域的研究與工程實踐,多年來,他帶領團隊在新型海洋結構物研發、大型海洋平臺整體浮託安裝、海洋平臺整體動力檢測與修復加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港口施工新技術與裝備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技術成果。
  • 中國科協發布十大海洋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新聞—科學網
    8月13日,在第二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系列活動之一——世界海洋科技論壇暨2020海洋學術(國際)會議上,中國科協發布了十大海洋科學前沿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
  • 以重大生態工程為抓手 加速推進「美麗中國」建設
    伴隨「美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入推進,我國生態環境變化將迎來歷史性轉折。實施重大生態工程是加速國家生態保護與恢復、推進「美麗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重大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對於遏制生態退化趨勢,提高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保護生物多樣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黨組召開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會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黨組召開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會 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祝賀探月工程 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的賀電精神 2020-12-23 中國科學報 陳歡歡
  • 【中國科學報】打開深海機器人應用的大門
    在日前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採訪時,中科院瀋陽自動化所研究員唐元貴認為,展望未來,深海科考將在探測與利用深淵資源、探索地球板塊活動規律、認識深淵神秘環境等方面發揮重大作用。  填補萬米海底實時傳輸視頻的空白  中科院瀋陽自動化所是參與本次深淵科考的一支重要力量。
  • 【中國科學報】深耕南海 跨越深藍
    均由廣州海洋實驗室供圖  12月16日至17日,由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以下簡稱廣州海洋實驗室)主辦的第二屆廣州海洋科學與產業技術國際高端論壇暨專項學術年會在廣州市南沙區舉行。數十位院士專家、國內海洋領域學者、相關企業代表匯聚一堂,為助力「海洋強國」建設建言獻策。
  • 【中國科學報】「奮鬥者」號:從國產到「國創」
    從深空到深海,從能源到交通,從通信到製藥……長期以來,中國科學院在前瞻部署和牽頭組織完成國家重大科技任務的同時,還積極發揮科技和人才優勢,圍繞國家重大工程、重大基礎設施和重要行業的迫切需求,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奉獻和擔當精神,攻克了一系列關鍵核心技術難題,發揮了不可替代的戰略支撐作用。
  • 【中國新聞網】澳門大學與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成立海洋環境與工程...
    【中國新聞網】澳門大學與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成立海洋環境與工程實驗室 2020-03-25 中國新聞網 龍土有 【字體:大 中 小】
  • 【中國科學報】西太平洋觀測:護航「海上絲綢之路」
    《中國科學報》記者從會上了解到,過去8年,在NPOCE國際合作計劃參與機構協同努力下,西太平洋海洋環流深海潛標陣列建設取得巨大進展,最終於2017~2018年建成了由近30套潛標組成的西太平洋主要環流系統全覆蓋的首個深海潛標科學觀測網,並具備了數據實時傳輸的能力;同時,基於已獲得的珍貴觀測實驗數據,發現了諸多新的科學現象與西太平洋環流新特徵,並揭示了其多尺度變化規律。
  • 穿上鎧甲 戰士是你 卸下面罩 春花是你
    穿上鎧甲 戰士是你 卸下面罩 春花是你 你們是戰士,是這座城市的捍衛者。目前,全國新增新冠肺炎確診患者數量持續走低,治癒出院人數不斷增多。
  • 水滴穿上「鎧甲」 變身「液體彈珠」
    穿上「微納」鎧甲後,水滴成為「液體彈珠。西北工業大學供圖水是地球上最常見的物質之一。多年來,西北工業大學理學院臧渡洋教授團隊一直孜孜不倦地研究水滴。他們給水滴穿上「鎧甲」,使之變成穩定的「液體彈珠」,並最終成為理想的微型生物/化學反應器,在細胞培養中起到重要作用。
  • 【中國科學報】保護「第三極」上的生命搖籃
    作為該區域的大國,中國近年來的生態保護與生態扶貧經驗可為區域發展提供哪些借鑑?《中國科學報》就此採訪了國內外的專家學者。  全球「基因庫」  高山被喻為地球健康的「晴雨表」,高海拔地區發生的變化往往決定著下遊地區河流的流量、流速及季節變化,農作物的收成及人民生計的可持續性。
  • 【中國科學報】超前引領 「智」圖未來
    在一場座談會上,陳述彭等專家直言現實問題。  他們堅定地認為,信息社會一定會到來,信息系統發展勢不可擋;信息系統的建設需要科學技術的支撐;信息系統需要共享和立法。他們提出,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從整體上看是一種多層次、分布式的空間信息系統。應儘快建立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集聚力量,為解決系統建立、維持和應用過程中的各項重大科學技術問題服務。
  • 【中國科學報】保護「第三極」上的生命搖籃---中國科學院
    作為該區域的大國,中國近年來的生態保護與生態扶貧經驗可為區域發展提供哪些借鑑?《中國科學報》就此採訪了國內外的專家學者。  全球「基因庫」  高山被喻為地球健康的「晴雨表」,高海拔地區發生的變化往往決定著下遊地區河流的流量、流速及季節變化,農作物的收成及人民生計的可持續性。
  • 中國科協發布20個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新聞—科學網
    為研判未來科技發展趨勢,抓住科技創新突破口,前瞻謀劃和布局前沿科技領域與方向,經過網絡初評投票、覆審評議和終審評議,8月15日,中國科協在第二十二屆中國科協年會閉幕式上發布了
  • 【中國科學報】打造國際一流大氣科學研究基地
    作為中國現代史上第一個研究氣象科學的最高學術機構,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氣所)起源於1928年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先生創立的國立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  大氣所所長朱江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大氣所作為從事大氣科學及相關領域研究的國家隊,以建設國際一流的大氣科學研究基地為目標,積極為我國防災減災、環境保護、生態建設、工農業生產、人民生活等作出基礎性、戰略性和前瞻性的創新貢獻。」  大氣科學「國家隊」  從大氣所建立至今,已經有了八十多年的歷史。
  • 上海交通大學:為海洋重器培養築夢之師—新聞—科學網
    楊槱的學生譚家華說,「楊先生今年103歲了,他還牽掛著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的年輕人的培養,把自己的存款捐出來成立楊槱基金,獎勵將來為船舶與海洋工程事業做貢獻的年輕人。」   1969年畢業於上海交大船舶製造系的譚家華,最為人所知的身份是海上大型絞吸疏浚裝備的總設計師。   我國疏浚需求大,挖泥船曾長期依賴進口。
  • 【中國科學報】見證月球樣品移交 期待科學研究進展
    【中國科學報】見證月球樣品移交 期待科學研究進展 2020-12-21 中國科學報 【字體:12月19日,在中國科學院舉行的嫦娥五號任務月球樣品接收活動中,工作人員將裝有嫦娥五號任務月球樣品的容器搬上展示臺。新華社記者金立旺攝
  • 中世紀格鬥錦標賽:熱血男兒穿上鎧甲來一場真人PK
    西班牙巴塞隆納在上周舉辦了2017年的中世紀格鬥世界錦標賽,就像字面描述的一樣,參賽選手需要穿上中世紀的鎧甲、拿著仿製的兵刃打上一架。主辦方鼓勵各國參賽選手使用本國歷史上的武器和鎧甲,當然,武器不能開刃,且不能使用太重的鈍器,戰鬥中使對方倒地則判為獲勝。
  • 第二屆中國海洋工程設計大賽全國總決賽在線上舉行
    人民網北京11月24日電 第二屆中國海洋工程設計大賽全國總決賽於21日、22日在線上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海洋石油開發專家、中國海洋工程設計大賽學術委員會主任周守為,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校長張來斌,中國海洋工程設計大賽專家委員會主任陳偉以視頻的方式為大賽致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