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為海洋重器培養築夢之師—新聞—科學網

2020-12-14 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院士楊槱 上海交大供圖

 

 

 

船海系研究人員(從左到右依次為何炎平、譚家華、蔣如宏) 上海交大供圖

 

 

 

船海系成立70周年 上海交大供圖

 

今天,在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船舶集團所屬719所名譽所長黃旭華榮膺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黃旭華說,最高獎這個榮譽屬於千千萬萬船舶科研人。

 

而許許多多船舶科研人與上海交通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系(以下簡稱上海交大船海系)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值得一提的是,黃旭華作為上海交通大學(以下簡稱上海交大)1949屆造船系畢業生,與今年的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項目,都來自同一學科——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

 

三代造船人情系海洋強國夢

 

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民族危亡牽動著中華兒女的心,一批批留學生回國抵禦外侮,楊槱就是其中之一。回國後的楊槱,奔走於課堂和船廠,輾轉於造船和教船之間,傾其所能為中國造船業注入力量。

 

1955年大連工學院造船系併入交大後,他歷任上海交大副教務長、教務長、造船系主任。作為上世紀40年代到80年代中國造船界有影響的代表人物,楊槱從理論到實踐,為中國當代船舶工業的發展竭盡全力,是我們當代船舶工業的奠基人之一。

 

63歲那年,楊槱當選為造船界首位中國科學院院士。為了把海洋強國的精神傳承給年輕一代,耄耋之齡的他筆耕不輟,接連出版了《帆船史》《輪船史》等6本科普圖書。

 

「楊先生幾十年來,無論做什麼事,都有一種鍥而不捨的精神。他90多歲的時候,仍堅持用電腦每天敲幾百個字,經過幾年,寫出了一本30萬字的著作,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楊槱的學生譚家華說,「楊先生今年103歲了,他還牽掛著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的年輕人的培養,把自己的存款捐出來成立楊槱基金,獎勵將來為船舶與海洋工程事業做貢獻的年輕人。」

 

1969年畢業於上海交大船舶製造系的譚家華,最為人所知的身份是海上大型絞吸疏浚裝備的總設計師。

 

我國疏浚需求大,挖泥船曾長期依賴進口。近年來,譚家華領銜的項目組共設計大型絞吸挖泥船63艘,年挖泥能力超過10億立方米。這批大型絞吸挖泥船已成為我國疏浚行業的主力軍,在基礎設施建設、航道疏浚等工程中發揮著巨大作用。

 

「2010年,挖泥船首次展開挖掘巖石的嘗試。當時已經65歲的譚家華,堅持帶隊出海,現場考察挖掘巖石的情況,以及船舶設備的運行狀況。」譚家華的學生何炎平回憶說,「譚家華不僅求真務實,更有許多開創性的成果,是海上大型絞吸疏浚裝備自主研製的開拓者和倡導者。」

 

船舶設計研究所現任所長何炎平也是我國船舶工業的翹楚,曾主持設計了世界最大的重型非自航絞吸挖泥船「新海旭」和「新海陽」,是中國高校首位「船舶設計大師」。

 

「擰成一股繩兒把事情做好是我們所的最大特點。每天工作8個小時,4個小時做教學,4個小時做科研是遠遠不夠的。這幾十年來,所裡每個船舶科研人加班無數,雖然很辛苦,但每位船舶人仍日復一日地堅持下來了。」何炎平說,「因為我們不僅僅想完成任務,更想要做得最好,我們希望我們做的每一條船都有新的進步,自己能夠推著自己往前走。」

 

一流學科建設之

 

海洋強國夢,不只屬於楊槱、譚家華、何炎平,他們身後有千千萬萬船舶科研人。我國第一艘萬噸輪總設計師、第一首艘航空母艦總設計師、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第一座超深水鑽井平臺總設計師都來自於船海系。中國用20年的時間走過了其他國家100多年的發展之路,總繞不開上海交大船海系。

 

回顧船海系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43年。當時中國處在抗日戰爭時期,海上戰事的長期疲軟讓一批上海交大有識之士下定決心,中國必須在船舶研究製造上向世界海上強國奮起直追。

 

上海交大瞄準了中國海洋人才的培養,由此,當時建成的造船系成了我國船舶與海洋工程教育和科研的發源地。後來,經過幾代船海人的不懈努力,單一的造船系延伸發展為船海系。中國正在朝著國際海洋科學與工程的世界一流學科大步邁進。

 

上世紀80年代,上海交大的第一個博士點和第一個重點學科均落戶船海系。在歷年國家教學評比中,船海系在高校同類學科中均位列第一。最新發布的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中,上海交大船海系再次蟬聯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的第一名。

 

「我們要求每個交大畢業生去思考,離開校門以後,『我』能不能引領自己從事的行業?」在上海交大船海系主任汪學鋒看來,船海系學生未來要在國際舞臺上引領行業,就必須具備三大要素:紮實的基礎、寬廣的視野以及強大的創新能力。

 

硬體方面,上海交大船海系擁有全球規模最大、功能齊全、世界領先的重大試驗設施群體。世界最深的海洋深水試驗池、中國最寬最深的多功能船模拖曳水池等,形成了科學研究、試驗驗證、工程實施三位一體的完整教學科研試驗技術體系。

 

從全球來看,這些高精尖的設備大多幾乎很難同時出現在一所高校裡,硬體夠硬、使得上海交大船海系一流學科建設之夢有了根基。

 

近年來,上海交大船海系主持了大量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取得深海平臺、絞吸疏浚船舶設計、全海深無人潛水器等一批重大創新成果。在深海平臺方面,助力海洋資源開發從淺海到深海的跨越;在絞吸疏浚船舶設計方面,創造了交大絞吸疏浚世家的輝煌篇章;在統一波浪理論方面,應用同倫分析方法于波浪分析中,為揭示海洋奧秘揭開了新的一頁;在全海深無人潛水器研製中,挑戰人類極限的11000米ROV取得階段性重大成果。

 

大海洋學科之夢

 

當前,我國正處在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加快建設海洋強國、交通強國的號角已經吹響,如何進一步守住海洋這一塊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如何促進海上互聯互通和各領域務實合作,積極發展藍色夥伴關係?如何加快海洋科技創新步伐,實現海洋資源開發能力增量,培育壯大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

 

上海交大給出答案,提出以服務國家戰略為目標,以「大海洋格局」規劃學科發展,逐步形成海洋工程技術與海洋科學交融的新的學科格局,圍繞國際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積極開展前瞻性、戰略性、方向性的研究。

 

2013年,上海交大成立海洋研究院推動上海交大海洋科學學科建設;2018年8月,與國家海洋局二所共建海洋學院和極地深海技術研究院開展極地與深海技術裝備研發、試驗和應用,大海洋學科群布局逐步完善。

 

近年來,上海交大建設 「全鏈條、一體化」的集成攻關大平臺,解決深海重載作業裝備「卡脖子」技術;研製全海深無人遙控潛水器,形成系列無人遙控潛器批量建造能力,為各種類型科考、海洋探測服務;研製海底採礦機器人,完成產業化樣機研發,支持我國企業形成產業化能力。同時,積極轉變成果產出方式,聚焦科學研究與方案設計融入,帶動產業發展。

 

上海交大積極進行大海洋學科的謀篇布局,為推動著我國海洋強國、交通強國等國家戰略的建設,向著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雙一流建設目標不斷前行。

 

 

 

國內首座海洋深水試驗池 上海交大供圖

 

 

 

新海旭 上海交大供圖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上海交通大學「大零號灣」科技園高質量發展—新聞—科學網
    打造「環交大」雙創升級版
  • 上海交通大學2020年本科生開學典禮舉行—新聞—科學網
    開學典禮現場    9月13日,上海交通大學(以下簡稱上海交大
  • 情系海洋強國夢 建功立業新時代——上海交通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
    編者按:2018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學何炎平研究員在內的8位專家被授予了「船舶設計大師」榮譽稱號。「船舶設計大師」榮譽稱號主要表彰在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船舶設計專家,是船舶與海洋工程設計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2008年起每兩年評選一次。何炎平是高校中首位獲此殊榮的學者。
  • 上海交通大學2020年畢業典禮舉行 —新聞—科學網
    上海交通大學2020年畢業典禮舉行
  • 上海交通大學舉行研究生開學典禮—新聞—科學網
    新生們全體起立,莊嚴宣誓 9月6日,上海交通大學研究生開學典禮舉行,闊別校園半年多的同學開啟新學期的學習和生活。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楊振斌、校長林忠欽及全體校領導,導師代表、學生代表及全校11000多名研究生相聚在閔行校區霍英東體育中心等33個會場及線上平臺,以青春告白祖國,以誓言開啟未來,共同見證秋季學期開學的莊嚴時刻。開學典禮通過人民日報客戶端、央視新聞客戶端、央視頻、交大官方微博等平臺進行中英文雙語視頻同步直播。
  • 上海交大招生宣傳片《了不起的工科》之船舶海洋與建築工程學科
    國之重器,築夢深藍-是我們在創意過程中給這部影片定的主調,這是我們在了解決上海交大船建學院歷史的過程中帶來的一次次感動積累而來,冠傑(上海)文化傳媒的導演侍永軍在這次科普型招生宣傳片《了不起的工科》拍攝過程中是在一次一次震撼中渡過的。
  •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浦東校區開工建設—新聞—科學網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浦東校區工程開工現場 黃辛攝 11月29日上午,位於浦東天雄路藍靛路的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浦東校區工程正式開工建設。上海市副市長陳群、上海交通大學校長林忠欽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常務副校長丁奎嶺院士等出席儀式。 據悉,上海交大醫學院浦東校區以「海納百川、中西融合」的人文理念規劃設計,網絡化、平臺化、模塊化等創新理念,構築未來校園。規劃佔地總面積約435 畝,總建築面積約70萬平方米,其中一期工程地下建築面積8萬平方米,地上建築面積34.5萬平方米,一期建成後可容納招生規模約9000人。
  • 上海交通大學健康長三角研究院舉行年度論壇—新聞—科學網
    1月9日,「健康長三角:回顧·展望·開局」——上海交通大學健康長三角研究院年度論壇舉行。
  • 上海電力大學:培養新工科人才成效顯著—新聞—科學網
    上海電力大學副校長黃冬梅不久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高等工程教育是工程科技人才培養的主要渠道,為我國工程科技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新工科建設引領我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邁入新階段,是我國為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挑戰,培養造就一大批多樣化、創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支撐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
  • 上海交通大學校所合作培養海洋科技人才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與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籤訂共建合作協議,圍繞海洋人才梯隊建設、學科發展、科技研發和行業服務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共建海洋學院、極地深海研究院,攜手培養海洋科技人才,加速海洋科技創新,為加快建設海洋強國貢獻力量。
  • 探秘深海 築夢深藍—新聞—科學網
    面對國家對深海科學探測研究的重大需求,海洋所充分發揮自身科研優勢,開始布局由海洋地質學、地球化學、海洋生物學、海洋生態學和海洋技術等多學科交叉組成的深海中心。 談到深海中心的規劃初衷,時任海洋所所長孫松說,「『科學』號建成之後,我們希望通過深海中心把探測體系、研究體系搭建起來,讓深海中心像一個指南或手冊,在前期準備、取樣、設備儀器、研究等各個方面都能建立起標準。」
  • 上海交通大學科研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人民網上海1月10日電 今天,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舉行。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黃旭華院士,是上海交通大學1949屆造船系的校友,與今年的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項目,都來自同一學科——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
  • 2016年中國兩岸四地大學排名正式發布—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10月18日上海訊(記者黃辛)今天,上海軟科正式發布了2016年中國兩岸四地大學排名,這是該排名自2011年問世以來第六次發布,排名展示了我國大陸
  • 轉化醫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上海)落成—新聞—科學網
    12月19日,歷經兩個「五年規劃」的轉化醫學首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正式落成。
  • 上海交通大學開講2020年春季學期在線教學第一課—新聞—科學網
    5萬名師生「雲端」相聚,開啟「線上」新學期上海交通大學開講2020年春季學期在線教學第一課   3月1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學2020年春季學期在線教學第一課開講。王慧以「防控疫情,從我做起」為題作報告。 結合流行病學特徵、治病機理和臨床診治三方面,王慧向廣大師生介紹了新冠肺炎的醫學信息和科普知識,對做好個人防護、增強免疫力,給出均衡營養、健康生活和心理調節建議。
  • 上海交通大學數學系—新聞—科學網
    上海交通大學數學系始建於1928年,1952年院系調整後一度辦過應用數學專業,1978年恢復建系並更名為應用數學系,2001年恢復為數學系。
  • 第三屆中國行業發展高峰論壇在上海交通大學舉行—新聞—科學網
    12月20日,「第三屆中國行業發展高峰論壇」在上海交通大學(以下簡稱上海交大)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以下簡稱交大安泰)舉行,來自商學院、企業、機構等與會嘉賓對中國產業經濟現狀開展研判
  • 上海交通大學新增一個本科專業:海洋科學!
    上海交通大學新增備案一個本科專業:海洋科學。海洋被稱為「生命的搖籃」,全球海洋總面積約3.6億平方公裡,約佔地表總面積71%,相當於陸地面積的2.5倍。了解海洋、利用海洋資源、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對全人類意義重大,海洋經濟和海洋科學技術的發展是我國和全人類可持續性發展的基本保證。海洋科學是研究海洋中的自然現象、基本性質及其變化規律的自然科學,是地球系統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 上海交大推出中文慕課平臺「好大學在線」—新聞—科學網
  • 西安交通大學召開研究生教育會議—新聞—科學網
    西安交大校長王樹國講話 教育部研究生司副司長徐維清、陝西省教工委書記王建利、中核集團副總經濟師王安民、華為戰略研究院中國區高校合作總監郭永強應邀出席大會並講話。西安交通大學黨委書記盧建軍、校長王樹國,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院長張平祥院士,陝西省科技廳、省工信廳、省人民政府學術委員會等單位有關負責同志,70家龍頭企事業及科研院所代表和學校研究生導師代表、研究生代表、輔導員等參加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