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楊槱 上海交大供圖
船海系研究人員(從左到右依次為何炎平、譚家華、蔣如宏) 上海交大供圖
船海系成立70周年 上海交大供圖
今天,在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船舶集團所屬719所名譽所長黃旭華榮膺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黃旭華說,最高獎這個榮譽屬於千千萬萬船舶科研人。
而許許多多船舶科研人與上海交通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系(以下簡稱上海交大船海系)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值得一提的是,黃旭華作為上海交通大學(以下簡稱上海交大)1949屆造船系畢業生,與今年的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項目,都來自同一學科——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
三代造船人情系海洋強國夢
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民族危亡牽動著中華兒女的心,一批批留學生回國抵禦外侮,楊槱就是其中之一。回國後的楊槱,奔走於課堂和船廠,輾轉於造船和教船之間,傾其所能為中國造船業注入力量。
1955年大連工學院造船系併入交大後,他歷任上海交大副教務長、教務長、造船系主任。作為上世紀40年代到80年代中國造船界有影響的代表人物,楊槱從理論到實踐,為中國當代船舶工業的發展竭盡全力,是我們當代船舶工業的奠基人之一。
63歲那年,楊槱當選為造船界首位中國科學院院士。為了把海洋強國的精神傳承給年輕一代,耄耋之齡的他筆耕不輟,接連出版了《帆船史》《輪船史》等6本科普圖書。
「楊先生幾十年來,無論做什麼事,都有一種鍥而不捨的精神。他90多歲的時候,仍堅持用電腦每天敲幾百個字,經過幾年,寫出了一本30萬字的著作,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楊槱的學生譚家華說,「楊先生今年103歲了,他還牽掛著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的年輕人的培養,把自己的存款捐出來成立楊槱基金,獎勵將來為船舶與海洋工程事業做貢獻的年輕人。」
1969年畢業於上海交大船舶製造系的譚家華,最為人所知的身份是海上大型絞吸疏浚裝備的總設計師。
我國疏浚需求大,挖泥船曾長期依賴進口。近年來,譚家華領銜的項目組共設計大型絞吸挖泥船63艘,年挖泥能力超過10億立方米。這批大型絞吸挖泥船已成為我國疏浚行業的主力軍,在基礎設施建設、航道疏浚等工程中發揮著巨大作用。
「2010年,挖泥船首次展開挖掘巖石的嘗試。當時已經65歲的譚家華,堅持帶隊出海,現場考察挖掘巖石的情況,以及船舶設備的運行狀況。」譚家華的學生何炎平回憶說,「譚家華不僅求真務實,更有許多開創性的成果,是海上大型絞吸疏浚裝備自主研製的開拓者和倡導者。」
船舶設計研究所現任所長何炎平也是我國船舶工業的翹楚,曾主持設計了世界最大的重型非自航絞吸挖泥船「新海旭」和「新海陽」,是中國高校首位「船舶設計大師」。
「擰成一股繩兒把事情做好是我們所的最大特點。每天工作8個小時,4個小時做教學,4個小時做科研是遠遠不夠的。這幾十年來,所裡每個船舶科研人加班無數,雖然很辛苦,但每位船舶人仍日復一日地堅持下來了。」何炎平說,「因為我們不僅僅想完成任務,更想要做得最好,我們希望我們做的每一條船都有新的進步,自己能夠推著自己往前走。」
一流學科建設之夢
海洋強國夢,不只屬於楊槱、譚家華、何炎平,他們身後有千千萬萬船舶科研人。我國第一艘萬噸輪總設計師、第一首艘航空母艦總設計師、第一代核潛艇總設計師、第一座超深水鑽井平臺總設計師都來自於船海系。中國用20年的時間走過了其他國家100多年的發展之路,總繞不開上海交大船海系。
回顧船海系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43年。當時中國處在抗日戰爭時期,海上戰事的長期疲軟讓一批上海交大有識之士下定決心,中國必須在船舶研究製造上向世界海上強國奮起直追。
上海交大瞄準了中國海洋人才的培養,由此,當時建成的造船系成了我國船舶與海洋工程教育和科研的發源地。後來,經過幾代船海人的不懈努力,單一的造船系延伸發展為船海系。中國正在朝著國際海洋科學與工程的世界一流學科大步邁進。
上世紀80年代,上海交大的第一個博士點和第一個重點學科均落戶船海系。在歷年國家教學評比中,船海系在高校同類學科中均位列第一。最新發布的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中,上海交大船海系再次蟬聯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的第一名。
「我們要求每個交大畢業生去思考,離開校門以後,『我』能不能引領自己從事的行業?」在上海交大船海系主任汪學鋒看來,船海系學生未來要在國際舞臺上引領行業,就必須具備三大要素:紮實的基礎、寬廣的視野以及強大的創新能力。
硬體方面,上海交大船海系擁有全球規模最大、功能齊全、世界領先的重大試驗設施群體。世界最深的海洋深水試驗池、中國最寬最深的多功能船模拖曳水池等,形成了科學研究、試驗驗證、工程實施三位一體的完整教學科研試驗技術體系。
從全球來看,這些高精尖的設備大多幾乎很難同時出現在一所高校裡,硬體夠硬、使得上海交大船海系一流學科建設之夢有了根基。
近年來,上海交大船海系主持了大量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取得深海平臺、絞吸疏浚船舶設計、全海深無人潛水器等一批重大創新成果。在深海平臺方面,助力海洋資源開發從淺海到深海的跨越;在絞吸疏浚船舶設計方面,創造了交大絞吸疏浚世家的輝煌篇章;在統一波浪理論方面,應用同倫分析方法于波浪分析中,為揭示海洋奧秘揭開了新的一頁;在全海深無人潛水器研製中,挑戰人類極限的11000米ROV取得階段性重大成果。
大海洋學科之夢
當前,我國正處在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加快建設海洋強國、交通強國的號角已經吹響,如何進一步守住海洋這一塊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如何促進海上互聯互通和各領域務實合作,積極發展藍色夥伴關係?如何加快海洋科技創新步伐,實現海洋資源開發能力增量,培育壯大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
上海交大給出答案,提出以服務國家戰略為目標,以「大海洋格局」規劃學科發展,逐步形成海洋工程技術與海洋科學交融的新的學科格局,圍繞國際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積極開展前瞻性、戰略性、方向性的研究。
2013年,上海交大成立海洋研究院推動上海交大海洋科學學科建設;2018年8月,與國家海洋局二所共建海洋學院和極地深海技術研究院開展極地與深海技術裝備研發、試驗和應用,大海洋學科群布局逐步完善。
近年來,上海交大建設 「全鏈條、一體化」的集成攻關大平臺,解決深海重載作業裝備「卡脖子」技術;研製全海深無人遙控潛水器,形成系列無人遙控潛器批量建造能力,為各種類型科考、海洋探測服務;研製海底採礦機器人,完成產業化樣機研發,支持我國企業形成產業化能力。同時,積極轉變成果產出方式,聚焦科學研究與方案設計融入,帶動產業發展。
上海交大積極進行大海洋學科的謀篇布局,為推動著我國海洋強國、交通強國等國家戰略的建設,向著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雙一流建設目標不斷前行。
國內首座海洋深水試驗池 上海交大供圖
新海旭 上海交大供圖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