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科研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2020-12-14 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1月10日電 今天,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舉行。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黃旭華院士,是上海交通大學1949屆造船系的校友,與今年的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項目,都來自同一學科——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

同時,作為第一完成單位,交大還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項,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項,科技進步獎二等獎3項。

三代造船人情系海洋強國夢

上海交通大學有一個110教研室,是交大編號第一的教研室,也是現在的船舶設計研究所,一直從事開創性的高技術船舶和裝備研發,曾開發過「勝利二號」鑽井平臺、首艘大型雙體客船「瑞昌號」等船品,也研製出「天鯨號」「新海旭」等海上大型絞吸疏浚裝備,他們立足優勢學科,面向國家戰略需求,引領產學研用,獲得了2019年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楊槱院士 上海交通大學供圖

這個教研室走出了我國首位造船界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已經103歲的上海市教育功臣楊槱,「辛一心船舶與海洋工程科技創新獎」終身成就獎獲得者譚家華,國內高校唯一一位「船舶設計大師」何炎平以及他們身後一批批年輕團隊。從大江大河到大洋大海,大國重器,築夢深藍。老中青三代人身上一以貫之的是永恆的海洋精神,他們共同追逐的是同一個海洋強國夢。

63歲那年,楊槱當選為造船界首位中國科學院院士。為了把海洋強國的精神傳承給年輕一代,耄耋之齡的他仍筆耕不輟,接連出版了《帆船史》《輪船史》《人、船與海洋的故事》等6本科普圖書。

譚家華在現場考察 上海交通大學供圖

近年來,譚家華領銜的項目組共設計大型絞吸挖泥船60餘艘,年挖泥能力超過10億立方米,年產值超過百億人民幣。這批大型絞吸挖泥船已成為我國疏浚行業的主力軍,在一帶一路港口建設、基礎設施建設、航道疏浚等工程中發揮巨大作用並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船舶設計研究所現任所長何炎平也是我國船舶工業的翹楚,主持設計了世界最大的重型非自航絞吸挖泥船「新海旭」和「新海騰」,是高校首位「船舶設計大師」。

2018年起航開赴遠海進行「一帶一路」建設的「新海旭」號絞吸挖泥船已經實現了完全國產化。它是上海交大船舶設計團隊設計的第56艘大型絞吸挖泥船。它總長138.0米,總裝機功率26100千瓦,標準疏浚能力6500立方米/小時,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非自航絞吸挖泥船。該船的核心設備:挖掘系統、輸送系統、定位系統和控制系統均實現國內設計、製造。「新海旭」的成功,也標誌我國已經形成了大型絞吸挖泥船設計、製造和使用的完整技術體系,並形成了我國大型絞吸挖泥船的總裝建設和配套設備建造的完整產業鏈。

海洋強國夢,不止屬於楊槱、譚家華、何炎平三位,也不止屬於交大船海系。上海交大船舶設計團隊與兄弟單位合作,默默用近20年時間走過了別的國家100多年的發展之路,幾代人用實幹和智慧攻破了泥泵、絞刀頭、定位鋼樁、集成系統等一項又一項技術,讓我國的大型絞吸挖泥船的設計和製造從跟跑到開始領跑世界,並且還帶動了整個製造產業的發展。

上海交通大學的大海洋學科布局

當前,我國正處在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加快建設海洋強國、交通強國的號角已經吹響,如何進一步守住海洋這一塊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

上海交通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系成立70周年 上海交通大學供圖

2013年,上海交大成立海洋研究院推動上海交大海洋科學學科建設;2018年8月,與國家海洋局二所共建海洋學院和極地深海技術研究院開展極地與深海技術裝備研發、試驗和應用,大海洋學科群布局逐步完善。

在海南三亞崖州灣建設深海重載作業裝備海上試驗場及陸上配套設施,在山東建設海洋智能裝備演進中心,推動實驗室研究走向實海實測。建設 「全鏈條、一體化」的集成攻關大平臺,解決深海重載作業裝備難點技術。

我國第一座3000米半潛鑽井平臺 上海交通大學供圖

海龍號無人潛水器 上海交通大學供圖

研製全海深無人遙控潛水器,形成系列無人遙控潛器批量建造能力,為各種類型科考、海洋探測服務;研製海底採礦機器人,完成產業化樣機研發,支持我國企業形成產業化能力;建設海底信息網布防裝備,完成工程化樣機研製,支持相關部門和企業形成批量生產能力。轉變成果產出方式,聚焦科學研究與方案設計向融入甚至帶動產業發展轉變。

上海交大積極進行大海洋學科的謀篇布局,為上海市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服務,推動著我國海洋強國、交通強國等國家戰略的建設,向著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雙一流建設目標不斷前行。

(責編:葛俊俊、韓慶)

相關焦點

  • 2019年,上海交通大學船院:最高科技獎,進步特等獎,厲害啊
    上海交通大學共有7項第一完成單位成果獲得黨中央和國務院表彰,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第一完成人是譚家華;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第一完成人是賈金鋒和師詠勇;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第一完成人是過敏意,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第一完成人分別是陳代傑、張陳平和方秉華。
  • 最高榮譽 | 交大榮獲201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校友黃旭華院士...
    上海交通大學共有7項第一完成單位成果獲得黨中央和國務院表彰,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第一完成人是譚家華;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第一完成人是賈金鋒和師詠勇;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第一完成人是過敏意,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第一完成人分別是陳代傑、張陳平和方秉華。交大1949屆造船系校友黃旭華榮獲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 滴滴科技成果獲中國汽車工業科技進步獎唯一特等獎
    網易汽車綜合10月28日報導 10月28日,2020年度「中國汽車工業科學技術獎」頒獎典禮在上海舉行,滴滴聯合清華大學共同研發的「智能網聯汽車雲控系統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以下簡稱「項目」)摘得中國汽車工業科技技術進步獎特等獎,成為本年度唯一獲特等獎的項目。
  • 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出爐 它是真正的國之重器
    今天,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作為第一完成單位,上海交通大學今年收穫頗豐。最為難能可貴的是,交大「海上大型絞吸疏浚裝備的自主研發與產業化」,摘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這麼多年來,一所高校作為主體,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的特等獎,可謂是鳳毛麟角,實屬難得。
  • 船建學院科研成果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造船系校友黃旭華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今天,在剛剛結束的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船建學院科技成果「海上大型絞吸疏浚裝備的自主研發與產業化」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實現了交大辦學歷史的新突破。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國家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黃旭華院士,是船建學院1949屆造船系的校友,與特等獎項目都來自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集中體現了船建學院在學校指導下,不斷加強學科建設、持續提升創新能力、服務國家戰略和社會經濟發展所取得的顯著成效。
  • 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上海交大110教研室:三代人,一個海洋強國夢
    圖說:上海交大絞吸船「家族」部分成員 來源/採訪對象供圖上海交通大學有一個110教研室,是交大編號第一的教研室,也是現在的船舶設計研究所,還是一個充滿能量的「傳奇」。相關「海上大型絞吸疏浚裝備的自主研發與產業化」成果獲得201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 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六位教師喜獲 「教書育人獎」、「科研成果...
    來源: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 近日,在上海交通大學2020年「教書育人獎」、「科研成果獎」評審中,凱原法學院收穫頗豐,王先林教授獲評「教書育人獎」一等獎,彭誠信教授獲評「教書育人獎」二等獎,
  • 上海52項重大科技成果榮獲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
    上海52項重大科技成果榮獲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本年度獲獎項目中,凸顯創新「高度」和「難度」的高等級獎項較多,上海科創策源能力持續提升。上海牽頭完成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項(全國共3項);上海牽頭完成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1項(全國共3項);上海牽頭完成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項(全國共22項)。尤為突出的是,有8項成果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且全部為牽頭完成,是近年來的新高。
  • 上海交通大學21項高科技成果參展第二十二屆工博會
    本屆工博會設有數控工具機與金屬加工展、工業自動化展、節能環保技術與設備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應用展(工業網際網路展)、能源技術與設備展、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展、機器人展、科技創新展和新材料產業展等九大專業展區,展覽面積24.5萬平方米,踐行創新引領發展,促進科技與社會經濟深度融合,是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上海科創中心的重要載體之一。上海交通大學21項高科技重大應用性成果以設獨立展廳的方式參展。
  • 985大學系列:上海交通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校徽上海交通大學各類學術和學科建設都全面躍升,全球學術影響力顯著增強。是國家「985工程「,」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也是環太平洋大學聯盟成員,中國」C9「成員。上海交通大學百年來碩果纍纍,2019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參與研發了」天鯨號「絞吸式挖泥船,連續十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數全國第一。迎接新世紀的曙光,上海交大正邁向世界一流。
  • 上海交通大學:奮進新時代 改革再出發
    1月14日,上海交通大學2020年科研工作會議在閔行校區陳瑞球樓召開。會議主題為「奮進新時代,改革再出發」,總結過去一年的科研工作,部署2020年科研工作任務。  船舶海洋與建築工程學院譚家華教授以《對接國家重大需求》為主題,介紹了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項目《海上大型絞吸疏浚裝備的自主研發與產業化》。
  • 福建7項成果獲國家科技獎 特等獎一等獎各1項
    7項獲獎成果中,我省主持完成的項目有3個:福州大學陳道煉等人完成的「高頻環節逆變技術及其應用」項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中科院福建物構所林文雄等人完成的「高質量晶體元器件和模塊與全固態雷射技術」、福建農林大學尤民生等人完成的「十字花科蔬菜主要害蟲災變機理及其持續控制關鍵技術」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上海交通大學未來媒體網絡團隊再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2020年5月19日上午,2019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上海展覽中心隆重舉行,表彰為上海科技創新事業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工作者和項目。上海交通大學未來媒體網絡協同創新中心王延峰教授領銜團隊完成的《4K超高畫質電視直播系統關鍵技術與應用》項目榮獲「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 近四年國家科技獎各高校獲獎數量排名:清華第一,但無特等獎!
    對於在高校或者科研機構任職的科研人員而言,研發的成果可以得到國家科技獎的認可,那麼就算是在科研產出方面已經有非常不錯的實力了,而對於高校而言,自身的科研人員能夠獲得相關獎項,和這些科研人員本身的不懈努力不無關係之外,也和這所高校本身的實力有關係。
  • 2019國家三大獎,上交大船院厚積薄發,獲最高科技獎、進步特等獎
    這次國家三大獎的頒獎裡,風頭最健的是上交大。還有一個大獎,科技進步特等獎。科技進步特等獎沒有像自然科學一等獎那麼理論性強,但都是國家的重大項目中的科技成果,比如青藏鐵路、京滬高鐵、載人航天、北鬥衛星等,因此,這個特等獎的含金量很高。上交大這兩個獎,其實都跟上交大一個系有關,造船系,現在是船院。這是上交大真正安身立命的一個系。
  • 北京科技大學3項科研成果榮獲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
    1月10日上午,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習近平、李克強、王滬寧、韓正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大會並為獲獎代表頒獎。北京科技大學共有3項科研成果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勵。  曲選輝教授曾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北京市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一等獎4項、二等獎10項;1996年入選國家教委「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和國家 「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1997年獲「中國青年科技獎」和「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並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9年被評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2000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 上海交通大學召開2021年科研工作會議
    2021年1月6日,上海交通大學年度科研工作會議在閔行校區陳瑞球樓召開。此次會議以「提升質量貢獻,服務科技強國」為主題,系統總結學校「十三五」期間科研工作成績,探討與部署「十四五」科研發展方向與任務。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張全、閔行區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李麗、江川路街道黨工委書記王文輝等嘉賓出席會議。
  • 中國一流大學獲得科技三大獎數量排行榜,這個排行榜很有含金量
    單獨看一年的科技三大獎數量,不足以顯示一所高校的真正科研實力。軟科曾經推出2016年至2019年內地高校國家三大獎折合數統計。軟科採取賦值的方式,對每一等級的獎項賦予分數,並對此進行排名。(科技進步特等獎賦值24分,一等獎賦值8分,二等獎賦值3分。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賦值18分,二等獎賦值6分。
  • 中國一流大學獲得科技三大獎數量排行榜,這個排行榜很有含金量!
    而今天這個排行榜,是高校科研硬實力的體現,也可以說是一所高校對國家科技發展的貢獻排名。何謂國家科技三大獎?國家科技三大獎是指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高等院校是科技三大獎重要的獲獎群體。
  • 北京科技大學14項科研成果獲得2017年度冶金科學技術獎
    北京科技大學14項科研成果獲得2017年度冶金科學技術獎 http://www.huaue.com  2017年9月15日  來源:北京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