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7項成果獲國家科技獎 特等獎一等獎各1項

2020-12-25 騰訊大閩網

特等獎、一等獎各一項,二等獎五項

東南網-福建日報2月15日訊(記者 李柯) 記者從省科技廳獲悉,在14日舉行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我省7項成果榮獲2011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

7項獲獎成果中,我省主持完成的項目有3個:福州大學陳道煉等人完成的「高頻環節逆變技術及其應用」項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中科院福建物構所林文雄等人完成的「高質量晶體元器件和模塊與全固態雷射技術」、福建農林大學尤民生等人完成的「十字花科蔬菜主要害蟲災變機理及其持續控制關鍵技術」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我省參與完成的項目有4個:福建省地質調查研究院參與的「青藏高原地質理論創新與找礦重大突破」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廈門鎢業股份有限公司參與的「難冶鎢資源深度開發應用關鍵技術」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集美大學等單位參與的「壇紫菜新品種選育、推廣及深加工技術」、福建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檢驗檢疫技術中心參與的「工業產品中危害因子高通量表徵與特徵識別關鍵技術與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相關報導:

科技進步特等獎 我省也有份

福建7項成果獲獎,其中我省主持完成項目3個,參與完成項目4個

東南網-海峽都市報2月15日訊(記者 練仁福 李薇) 記者昨日從省科技廳獲悉,在昨日召開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我省7項成果榮獲2011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

其中,我省主持完成的項目有3個:福州大學陳道煉等人完成的「高頻環節逆變技術及其應用」項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中科院福建物構所林文雄等人完成的「高質量晶體元器件和模塊與全固態雷射技術」,福建農林大學尤民生等人完成的「十字花科蔬菜主要害蟲災變機理及其持續控制關鍵技術」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我省參與完成的項目有4個:福建省地質調查研究院參與的「青藏高原地質理論創新與找礦重大突破」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廈門鎢業股份有限公司參與的「難冶鎢資源深度開發應用關鍵技術」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集美大學等單位參與的「壇紫菜新品種選育、推廣及深加工技術」、福建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檢驗檢疫技術中心參與的「工業產品中危害因子高通量表徵與特徵識別關鍵技術與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青藏高原找礦重大突破 獲科技進步特等獎

由國土資源部推薦、中國地質調查局與西藏自治區地質礦產勘察開發局共同完成的「青藏高原地質理論創新與找礦重大突破」項目14日獲得2011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

「項目中,我們發現了3條巨型成礦帶和7個超大型、25個大型礦床,確立青藏高原為我國重要的戰略資源儲備基地。」中國地質調查局劉鳳山說。

國土資源部科技與國際合作司馬巖表示,這一項目創新點是在構造理論上顛覆了「西方模式」,確立我國科學家在青藏高原研究中的主導地位;突破國際傳統成礦理論局限,引領全球大陸成礦理論研究方向。

「這項重大突破,將為我國西部開發戰略實施、生態環境保護以及青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貢獻。」馬巖說。

福建獲獎項目1.為節能減排做貢獻

項目名稱:高頻環節逆變技術及其應用

主要完成人:陳道煉 陳亦文 陳豔慧 劉劍 王國玲 張蓉

「拿到這個獎,最大的欣慰是,自己多年來所從事科研工作的成果得到了同行的認可,也為福州大學、為福建爭得了榮譽。」昨日,正在北京參加頒獎大會的該獎項成果第一完成人、福州大學「閩江」學者特聘教授陳道煉告訴記者。

據了解,「高頻環節逆變技術」屬於電能變換技術領域,逆變技術是電力電子技術中最重要的技術之一,簡單地說,就是採用電力半導體器械,把直流電轉換為交流電的技術。陳道煉團隊的研究成果,可以節能降耗,對於發展節能型和節約型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陳道煉介紹,他們的研究成果可以應用於通信系統、電力系統、電池充放電、航空電源等多個領域,而且目前已經在一些領域開展了應用。

陳道煉:福建沙縣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士。福州大學電氣工程學科「閩江」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福建獲獎項目2.為智能製造提供技術支撐

項目名稱:高質量晶體元器件和模塊與全固態雷射技術

主要完成人:林文雄 洪茂椿 吳少凡 蘭國政 謝發利 莊健 黃見洪 陳偉 鄭暉 吳先雲

林文雄介紹,在晶體研究方面,我國一直走在國際前列,中科院福建物構所通過與福晶科技的聯合研發,「這一新科技領域中,我省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走在前列,通過科技專項,使我們從上遊核心材料的研發,進一步向下遊延伸,形成一個先進位造的能力,為福建製造裝備還有智能製造這個產業提供技術支撐。」據介紹,項目成果已獲得授權發明專利7件;曾獲得福建省科技進步獎2006年度二等獎、2007年度一等獎,制定的2項國家標準獲2010年度福建省標準貢獻獎一等獎。

林文雄: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現任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副所長,「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福建獲獎項目3.讓蔬菜更環保

項目名稱:十字花科蔬菜主要害蟲災變機理及其持續控制關鍵技術

主要完成人:尤民生 侯有明 楊廣 翁啟勇 蔣傑賢 呂要斌 祝樹德 林志平 陳言群 司升雲

「十字花科蔬菜主要害蟲災變機理及其持續控制關鍵技術」的科技研發,簡單地說,就是怎麼讓農民種的蔬菜增產,讓蔬菜更加環保。該項目在國內外首次集成創建了以生境管理、天敵保護和利用、迷向防控等技術為主的害蟲持續控制系統,使產品達到了綠色食品質量標準和出口質量標準。目前,項目成果已在我國南方11個省市累計推廣1421.8萬畝次,增收節支總額約23.7億元;研製的6種新型害蟲誘殺劑,銷售到全國32個省份和周邊6國等。

尤民生:現任福建農林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相關焦點

  • 北大獲哲學社會科學特等獎1項、一等獎7項、二等獎15項!名單出爐
    北京大學獲得特等獎1項、一等獎7項、二等獎15項,這些獲獎成果是對北大人辛勤耕耘的肯定,也是北大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實力的生動寫照。部分獲獎代表百餘年來,北大人始終緊跟時代腳步,立於學術潮頭,用優秀的成果傳達著對家國的一腔深情。
  • 194項成果獲山東省科技獎,七成與「十強」產業相關
    194項成果獲2018年度省科技獎近七成授獎項目與「十強」產業密切相關,山東省級財政科技投入步入百億時代山東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4月4日在濟南召開,194項成果和1位專家獲得2018年度省科學技術獎勵。其中,省科學技術最高獎1人,省自然科學獎授獎項目24項,省技術發明獎授獎項目13項,省科技進步獎授獎項目157項。科技原始創新能力獲得新提升。2018年度授獎項目中,湧現出一大批掌握核心技術、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重大成果。授自然科學獎一等獎項目3項,為近年來授予自然科學獎最多的一年。
  • 近四年國家科技獎各高校獲獎數量排名:清華第一,但無特等獎!
    那麼我們在接下來的篇幅中來看看,在過去的四年中各高校在國家科技獎這一獎項中的獲獎情況統計吧! 1、清華大學第一,但無特等獎 但是值得一定要說的是,雖然清華大學的國家科技獎總數是非常多的,但是在這四年中,清華大學沒有去的一個國家科技獎的特等獎,沒有特等獎對於清華大學而言還是比較尷尬的,沒有特等獎也表明清華大學在數量上是佔據了優勢的,但是質量上還是差了點意思的。 2、除清華外,三所高校在北大之前,北大也無特等獎
  • 北大獲一等獎4項,二等獎3項,傑出青年...
    5項、二等獎10項,技術發明獎一等獎6項、二等獎6項,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1項,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33項、二等獎93項。北京大學作為第一完成單位共獲得7項成果獎,其中一等獎4項,二等獎3項,另有3人榮獲傑出青年中關村獎。
  • 浙江27項成果獲國家科技獎!主持完成項目中,近四成在生物醫藥...
    1月10日上午,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舉行。浙江省共有27項科技成果獲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其中我省主持完成的獲獎項目11項,參與完成的16項。主持完成的獲獎項目包括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2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9項。   本次我省獲獎總數與2018年相比,從25項增加到27項,特別是主持項目,增加了4項。主持完成的獲獎項目中,生物醫藥領域的科技成果佔比近4成。
  • 北京科技大學3項科研成果榮獲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
    1月10日上午,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習近平、李克強、王滬寧、韓正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大會並為獲獎代表頒獎。北京科技大學共有3項科研成果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其中,曲選輝教授主持完成的「高性能特種粉體材料近終形製造技術及應用」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朱榮教授主持完成的「綠色高效電弧爐煉鋼技術與裝備的開發應用」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韓向娜副教授參與完成的「考古現場脆弱性文物臨時固型提取及其保護技術」 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 牽頭獲8項國家科技獎!在這個榜單中,湖南大學位列全國第15位!
    日前,第三方機構發布了各大高校以第一完成單位在2016-2019年度獲國家科學技術獎通用項目的情況。湖南大學表現亮眼,在2016-2019年度以第一完成單位榮獲國家科技獎(通用項目)8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3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創新團隊獎1項。獲獎數量位居國內高校並列第15位。
  • 近四年國家科技獎通用項目
    近四年國家科技獎(一等獎以上) 2016-2019年度,國內高校以第一完成單位共獲得37個一等獎以上項目,這些均是含金量最高的項目。其中哈爾濱工業大學、陸軍工程大學和南京理工大學各有1位教師斬獲最高科技獎。
  • 福建省高校106項成果獲省科技獎 佔全省55.2%
    近日,福建省政府公布《福建省人民政府關於2019年度省科學技術獎勵的決定》(閩政文〔2020〕209號),福建省高校共獲獎106項(含合作項目),佔全省55.2%,獲獎數比上年度增長10個百分點。其中,作為第一完成單位,高校共獲獎74項,佔全省38.5%,獲獎數比上年度增長7個百分點。在自然科學獎方面,全省共頒發13項,福建省高校作為第一完成單位共獲獎11項,佔84.6%。特別是廈門大學、華僑大學包攬了全省一等獎共2項。在技術發明獎方面,全省共頒發3項,廈門大學和福建工程學院共同作為參與合作單位獲得一等獎1項。
  • 湖南大學6項成果獲2019年度湖南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10日上午,湖南省科技創新獎勵大會在長沙召開,對2019年度湖南省科學技術獎進行表彰,湖南大學6項成果獲2019年度湖南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湖南大學共22項成果獲獎,其中,湖南大學教授以第一完成人獲科學技術一等獎6項(其中自然科學獎1項、技術發明獎2項、科技進步獎3項)、二等獎4項(自然科學獎4項)、湖南省國際合作獎1項;湖南大學作為參與單位獲湖南省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7項。
  • 昆明理工等多所雙非大學獲國家科技獎!衝擊雙一流大學更有希望!
    在第一輪「雙一流」大學評估中,河南大學、寧波大學就是憑藉在國家科技獎評選中,獲得了自然科學二等獎,成功入圍了一流學科建設大學。那麼,目前的雙非大學中,那些大學獲得過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呢?讓我們來盤點盤點。NO1,山西大學★2018年,山西省第十次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揭曉。山西大學共獲得80項,其中一等獎10項,二等獎20項,三等獎28項,優秀獎22項。
  • 180項成果獲2016年度北京科技獎 今年都有哪些看點?
    4月26日,北京市委、市政府在北京會議中心隆重舉行2016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這些自主創新的獲獎成果彰顯了北京的科技創新實力,為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增添了份量。2016年度北京科技獎看點十足一年一度的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是首都科技界的重要盛事,也是首都科技創新優秀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現。那麼今年的北京科技獎都有哪些看點呢?
  • 中國礦業大學2項成果獲201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
    1月9日上午,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中國礦業大學共有2項成果獲獎。­  中國礦業大學周福寶教授主持,高峰教授、劉應科副教授、劉春講師、夏同強講師、宋小林博士等參與完成的「煤層瓦斯安全高效抽採關鍵技術體系及工程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 深圳已獲135項國家科技獎
    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初評工作日前結束。記者8月4日獲悉,深圳共有14個項目上榜,包括1個項目在國家技術發明獎初評通過項目(通用項目)中建議等級為一等獎,3個項目在國家科技進步獎初評通過項目(通用項目)中建議等級為一等獎。
  • 喜訊| 新華醫院三項科技成果獲華夏醫學科技獎一等獎、二等獎
    今日, 「2020年度華夏院士論壇及華夏醫學科技獎頒獎大會」在江蘇南京舉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三項科技成果從200項成果中脫穎而出,分獲一、二等獎。華夏醫學科技獎一等獎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喜獲國家科技獎勵一等獎1項、二等獎6項
    1項、二等獎6項 http://www.huaue.com  2020年1月12日  來源:北航新聞網 習近平、李克強、王滬寧、韓正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大會並為獲獎代表頒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喜獲7項國家科技獎勵,其中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5項。
  • 特等獎1項,一等獎11項!一項權威榜單重磅公布,山東這所高校榜上有名!
    2016年至2019年期間,青大共榮獲12項省級教學成果獎,其中特等獎1項,一等獎11項。&34;是由全國各省市自治區根據國家《教學成果獎勵條例》的有關規定設立的教學獎勵,代表了目前全國各地區教育教學工作的最高水平,是彰顯中國高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和教育教學改革成果的核心指標。
  • 上海52項重大科技成果榮獲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
    上海52項重大科技成果榮獲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經國務院批准,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共評選出296個項目和12名科技專家,合計308項(人),曾慶存院士、黃旭華院士獲201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上海市共有52項牽頭或合作完成的重大科技成果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佔全國獲獎總數的16.9%,連續18年獲獎比例超過10%。52項獲獎項目中,上海市牽頭完成26項,佔上海獲獎項目總量的50%。
  • 北大多項成果榮獲「2019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
    會上公布了2019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獎獎勵名單,其中,突出貢獻中關村獎2人,傑出青年中關村獎6人,國際合作中關村獎3人,自然科學獎一等獎5項、二等獎10項,技術發明獎一等獎6項、二等獎6項,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1項,一等獎33項、二等獎93項。
  • 長安大學8項成果獲2020年度中國公路學會科學技術獎
    共評選出174項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其中,特等獎6項,一等獎34項,二等獎83項,三等獎51項。我校作為主持單位,獲特等獎1項、二等獎3項、二等獎4項。公路學院王春生教授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長壽命高性能鋼橋結構體系、設計理論與建造關鍵技術」獲特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