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29、30、31!」伴隨著全場人員的計數和掌聲,現年66歲的西安交通大學黨委書記張邁曾完成了31個標準的伏地挺身。
這並非運動會的場景,而是4月17日召開的西安交大科技工作會議上,張邁曾總結講話時特殊的「開場白」。據西安交大官網披露,此次會議是為了表彰2019年科技工作成績優異的個人和集體,專題研究學校各級科技創新平臺的創新優勢與定位,對科技創新平臺服務、資源配置及學校「十四五」科技工作發展規划進行了討論與謀劃。
西安交大官網稱,張邁曾全掌接地、腿腳蹬直,動作極為標準。「1、2、3……」全場人員齊聲呼喊計數,數到18時,好幾位老師勸說「別做了」,但他沒有停下休息,動作也未見變形。他身體力行展示了自己健身的成果——一口氣完成30餘個動作標準的伏地挺身。
張邁曾解釋稱,「做伏地挺身是我的健身方式,我今天給大家現場展示,一是表達我對去年在科研方面做出突出成績的老師們特別的敬意,對全校同志全身心投入學校發展的敬意。二是想說,『一切過往,皆為序章』,面對未來更偉大的目標和任務,我們還必須要堅持下去。」張邁曾話語鏗鏘,絲毫沒有運動疲憊。
張邁曾強調,要始終堅守交大西遷初心,為國家發展勇挑時代重擔,抓住學校發展和轉變的巨大機遇,既要凝聚優勢力量實現發展目標,還要補短板,在人才培養和科研攻堅領域更加聚焦。持續貫徹「四強」理念,理科補短強基,工科擴新強優,醫科交叉強質,文科經典強用。
「疫情教給我們什麼是國家需求,『卡脖子』的科技現狀教給我們必須堅持獨立自主和改革開放,交大西遷的偉大戰略教給我們必須履行國家使命。」張邁曾指出,「十三五」期間,全校合力解決了制約學校發展的物理空間問題,「十四五」期間,我們要緊跟國家科技布局,從科研基地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體制機制改革、思想文化建設等方面,回應國家關切,以更加昂揚奮進的精神狀態,深入推進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和「雙一流」建設,在學校建設的歷史過程中留下出彩的貢獻和印記。
此次會議對西安交大2019年度科技工作中作出突出成績的7個先進集體、58名先進個人和5名優秀科研管理服務工作者進行了表彰。
張邁曾1954年11月出生於河北滄縣,漢族,研究員,1972年12月進入西安交大工作,1981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張邁曾1977年2月至1980年2月在復旦大學政治經濟學系政治經濟學專業學習,1985年3月至1986年12月在西安交大社會科學系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習,獲法學學士學位,1997年9月至2000年7月在中央黨校函授學院領導幹部在職研究生班經濟管理專業學習,獲中央黨校研究生學歷。
張邁曾歷任西安交大黨委宣傳部秘書,廣播電視中心副主任、主任,黨委宣傳部副部長、部長,黨委副書記,陝西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委副秘書長,省委組織部副部長(正廳級),省委黨建工作小組辦公室(省委基層組織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省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兼省人大常委會委員、代表資格審查委員會主任委員、人事代表選舉工作委員會副主任,陝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成員等職。
2014年4月28日,中央組織部在西安交大召開全校幹部大會,宣布中共中央的任免決定:張邁曾擔任西安交通大學黨委書記,王樹國擔任西安交通大學校長;王建華不再擔任西安交通大學黨委書記、鄭南寧不再擔任西安交通大學校長職務。
西安交大是教育部直屬重點大學,首批進入國家「211」和「985」工程建設學校,2017年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名單A類建設高校,8個學科入選一流建設學科。
1896年,近代著名實業家、教育家盛宣懷在上海創建南洋公學,1921年定名為交通大學。1955年,中央決定交通大學內遷西安,1956年起師生分批遷赴西安,1957年分設為交通大學西安、上海兩個部分,實行統一領導,1959年交通大學西安部分定名為西安交通大學,同年被列為全國十六所重點大學之一。2000年,國務院決定將西安交通大學、西安醫科大學、陝西財經學院三校合併,組成新的西安交通大學。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