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籍「慰安婦」始終盼望日方道歉。圖為2010年8月,臺北民眾舉著標語和「慰安婦」照片抗議日本政府拒不道歉。新華社
目前臺灣僅剩的3位「慰安婦」中,兩位92歲,一位87歲。鑑於日方始終不肯反省歷史的態度,僅存的3位阿嬤或許有生之年也無法等來日本的道歉
《國際先驅導報》特約撰稿薛洋發自臺北 2016年「三八」婦女節,臺灣首座「慰安婦」主題博物館在臺北市大稻埕揭牌。大稻埕是臺籍「慰安婦」「小桃阿嬤」(本名陳桃)兒時生活過的地方;另一位「慰安婦」陳蓮花阿嬤自南洋回來後,也在這邊賣過飲料。如今博物館揭牌,前者剛駕鶴西去,後者也是風燭殘年。
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自1992年開始受理「慰安婦」登記確認的58位阿嬤,如今只剩3人。
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3月8日當天出席了「慰安婦」博物館的揭牌儀式。他在現場表示,保存歷史不是為了報復,而是要讓大家知道真相,不要忘記戰爭的教訓。
博物館揭牌令阿嬤欣慰
這座「慰安婦」主題博物館的名稱為:「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在揭牌儀式現場,已經92歲高齡的陳蓮花阿嬤穿著套裙,化著淡妝,手持雨傘作為拐杖,被工作人員攙扶著走來,人們以熱烈掌聲表示歡迎。
陳蓮花原本在臺北南港的草繩廠工作,19歲時被日本人騙到菲律賓做「慰安婦」,期間慘遭獸兵蹂躪,從南洋回來後,她曾在大稻埕一帶以賣冰度日。直到2013年,陳蓮花才向外界公開自己當過「慰安婦」的經歷,當時面對鎂光燈,她說,「到這個年紀,我已經沒什麼好怕了」。
對首座「慰安婦」主題博物館的揭牌,陳蓮花阿嬤感到欣慰。「我不大會講,只想說謝謝。」她上臺致辭時說道。
活動現場,「小桃阿嬤」的缺席最令人感到遺憾。「小桃阿嬤」在大稻埕出生、成長,她是「慰安婦」經歷時間最長的臺灣阿嬤。今年1月,她因肺炎去世,享年94歲。
「小桃阿嬤」一生坎坷,她7歲喪父,之後被繼母與叔父養育,19歲時,她被日軍騙到印尼安達曼群島,本來說是當護士最後卻成為「慰安婦」。據臺媒披露,陳桃曾三度想喝消毒水自殺,但都被救起,歷經1000多天的折磨,她才僥倖回到臺灣。但此後,她不被家人接納,只好到處打零工營生。她後來有兩次婚姻,其中一次,婆婆介意她不能生育以及「慰安婦」的經歷而逼迫離婚。晚年陳桃獨居在鐵皮房,以賣椰子水和冷飲為生。她年初去世時,很多臺灣民眾感到傷心,更同情她命運多舛的一生。
蓮花阿嬤、「小桃阿嬤」的經歷,正是臺籍「慰安婦」這個群體的縮影,倖存的「慰安婦」普遍不孕,疾病纏身,晚景悽涼。
一段被島內長期忽視的歷史
在日據時期,臺灣到底有多少「慰安婦」,並沒有確切的數字,一種說法是1200人,也有一種說法是2000多人。人數雖然不少,但二戰之後的很長時間內,臺灣的「慰安婦」問題一直掩藏在歷史的長河中。
至1992年,情況始有改觀。是年2月,臺灣婦女救援基金會(簡稱「婦援會」)透過發掘史料,證明臺灣「慰安婦」過去確實存在過。婦援會隨即設立申訴專線,首位臺籍慰安婦終於站了出來。1992年8月,三名「慰安婦」舉行半公開的記者會控訴日本政府,要求其道歉及賠償,婦援會也召開記者會聲援。
當年婦援會的努力,驚動了臺灣當局。1992年3月,島內成立「臺籍『慰安婦』專案小組」,以釐清歷史真相。最後得到確認的臺籍「慰安婦」有58人。1996年2月,臺當局發表聲明,要求日本政府接受聯合國人權委員會的建議,對「慰安婦」提出一次給付的個人賠償。
「慰安婦」問題此後也引發島內民眾的關注。1998年,由楊家雲導演的紀錄片《阿嬤的秘密:臺籍「慰安婦」的故事》攝製完成,該片通過幾位當事人的現身說法,將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曝光在公眾面前,引發強烈震撼,這部影片最後獲得了臺灣金馬獎。
今年2月,「小桃阿嬤」追思會在臺北舉行,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親臨現場,他在致辭時一度哽咽。他動情地說,自己母親和「小桃阿嬤」年齡相仿,兩人年輕時,一個在大陸四處躲避日軍炮火,一個在南洋做日本兵的性奴隸……
島內不時傳出雜音
從1999年起,島內開始對日進行跨海訴訟,幾位臺籍受害婦女數次前往日本。法庭上,她們不得不重拾舊痛,回答一些涉及女性隱私和自尊的問題。雖然事隔半個多世紀,但多數婦女仍然感到羞愧、憤怒。但與此同時,島內卻不時傳出對「慰安婦」問題的雜音。
「當『慰安婦』是為了『出人頭地』,她們是自願參加。」這是臺灣企業家許文龍在2001年2月討論相關話題時講的話。這種說法立刻遭到島內婦女團體以及輿論界的批評,許文龍最後只得發表書面聲明致歉。然而關於「慰安婦」的「自願說」,許文龍並非個例。
在李登輝和陳水扁執政時期,臺灣中小學教科書加緊「去中國化」,並加入美化日本侵略和殖民的內容。部分教科書甚至聲稱,部分「慰安婦」是出於自願。
去年,馬英九當局有意進行課綱微調,在「慰安婦」前加上「被迫」的字眼,但卻引發「反課綱」高中生的不滿,他們起來抗爭,試圖逼臺當局拿掉「被迫」兩字。一些臺「立委」也出來聲援。臺灣政壇的荒腔走板,這便是典型的一樁。
內部風波不斷,「慰安婦」的跨海官司也並不順利。2005年,東京最高法院三審判定臺籍「慰安婦」敗訴,阿嬤們欲哭無淚。
目前臺灣僅剩的3位「慰安婦」中,兩位92歲,一位87歲。「小桃阿嬤」生前曾公開表示,她不需要日本的賠償,她只要日本道歉。但鑑於日方始終不肯反省歷史的態度,僅存的3位阿嬤或許有生之年也無法等來日本的道歉。
運營者希望歷史真相不被湮滅
今年將建成的臺灣首座「慰安婦」主題博物館也是由臺灣婦援會籌建、運營。據婦援會執行長康淑華介紹,隨著臺籍「慰安婦」逐漸凋零,成立主題博物館迫在眉睫。她表示,博物館將致力於保存「慰安婦」相關文物史料,為年青一代提供了解「慰安婦」的渠道,讓他們對戰爭的性暴力、性剝削等問題有所省思。與此同時,博物館也將與「當代女性權益保護」議題接軌,包含培養婦女工作能力、反性別暴力教育等功能。
康淑華坦言,其實12年前婦援會就有這個想法,不過落實下來非常困難。「首要難題就是場地取得非常難」,據康淑華介紹,雖然政府部門也有幫忙尋找公共空間,但因為諸多原因始終沒有談成,直到去年11月才租到位在臺北大稻埕迪化街的展覽空間。
婦援會選中的這幢建築物有80多年歷史,除了鄰近婦援會本部,也和歷史、觀光有關。大稻埕曾是臺北最繁華的地區,現已從老城區逐漸轉為新興文化創意園區,吸引越來越多的遊客到訪,包括許多日本遊客。康淑華說,選址在此別具意義,希望日本觀光客有機會看到很多沒有學過的歷史。
記者在現場看到,這棟二層小樓約有450平方米,融合東西方建築風格,未來這裡將展示臺灣「慰安婦」的人權運動史料、倖存者生命故事、文物與藝術創作,還將設置咖啡廳、公民書房、文創商品販賣區等空間,為女性提供就業培訓。
康淑華表示,雖然博物館有了落腳處,但未來裝修、運營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按規劃,博物館將於今年4月動工裝修,今年9月正式開館。據估算,前兩年的資金缺口就高達2000萬元新臺幣(1元新臺幣約合0.2元人民幣),她也希望社會大眾能踴躍捐款,使得阿嬤們的「家」可以順利建起來,好讓「慰安婦」的歷史真相永遠不被湮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