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醫學界正捲入一場棘手爭辯:兒童會患躁鬱症嗎?這是一種學名為雙相障礙症的罕見精神疾病,患者在躁狂和抑鬱兩極之間搖擺。不及時診斷會延誤治療,過度治療也曾引發命案。在孩子身上確診這種疾病更是難上加難。
憤怒的小孩
初識羅裡時,人們都會愛上這個4歲男孩。他大方有禮、友善可愛,但媽媽傑恩和爸爸戴夫卻難以容忍他的症狀。
蹣跚學步時,羅裡就表現出自閉症傾向:掌摑別人、原地轉圈或者踮著腳尖走路。他注意力高度集中,不停地重複這些怪異舉止。他越來越具挑釁性,在家裡到處撒尿、拉屎。他極度焦慮又恐慌,拒絕媽媽送自己去幼兒園,全身僵硬、尖叫不停。
羅裡的憤恨、勃然大怒和暴力傾向尤其可怕。如果要求得不到滿足,他拿起手機、筆記本電腦或iPad就摔;他尖叫著滿屋打滾、到處吐痰。在汽車裡發作起來,他會伸手解開兒童坐椅的安全帶。
「有一次我開車時,他從兒童坐椅上掙扎出來,給我臉上一拳,從背後掐住我的脖子。」爸爸戴夫回憶。
戴夫是個大塊頭的警察,對兒子的攻擊性卻直發憷。
羅裡見過不少心理醫生。問題是,不發病的時候,他「看起來就像天使」,母親傑恩說,「很少有人相信我們」。
一位心理醫師認為,羅裡可能患有焦慮症;另一位卻認為可能是兒童行為問題。還有的懷疑是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症。對兒子的行為,傑恩和戴夫有自己的解釋——躁鬱症。
恐慌的醫生
傑恩和戴夫把自己的判斷告訴兒童心理醫師,卻令這些專業人士恐慌不已。
「他們甚至拒絕討論躁鬱症,認為我瘋了,說『別給孩子貼標籤』。」傑恩說。
心理學界一度認為,兒童不可能患有躁鬱症,這種精神疾病最早出現在青春期中後期。直至1995年,青少年躁鬱症的病例也屈指可數。
然而,美國兒童心理學家珍妮特·沃茲尼亞克和導師約瑟夫·彼得曼發表的研究顯示,患有躁鬱症的兒童和青少年多於醫學界預想。
1999年,美國心理學家德米特裡·帕波洛夫婦出版《雙相障礙兒童》更引起公眾關注,從此改寫美國兒童躁鬱症的診療「版圖」。
隨著羅裡的情況惡化,傑恩辭去在倫敦一家會計師事務所年薪5萬英鎊的工作,回家專心照看孩子。
不堪沉重的壓力,她和戴夫兩人也得看心理醫生。結果,傑恩被診斷患有情境性抑鬱症且疑似患有躁鬱症;戴夫則被確診患有躁鬱症,這解釋了他時而活躍、熱衷危險運動,時而消沉、借酒澆愁的舉動。一位心理醫師據此分析,羅裡也可能患有躁鬱症,病因在他的基因裡。
由於英國相應的醫療對策寥寥無幾,傑恩只能求助網絡了解兒童躁鬱症。美國這方面的網絡論壇和自我調節讀物很多。如今,羅裡上學總帶著一本小冊子,裡面畫有三張人臉,分別表示「高興」、「憤怒」和「哀傷」。「這樣能告訴老師我是否高興,」羅裡說,「因為我有時候很興奮,太興奮了。」
無助的家長
傑奎琳·託馬斯是另一位相信孩子患有躁鬱症、渴望得到專業幫助的家長。
早在女兒扎維亞2歲時,託馬斯就覺察到她的躁鬱症傾向:要麼壓根不睡,要麼整天昏睡。如今在學校,8歲的扎維亞在亢奮和恍惚兩極之間搖擺,回家後情緒波動更極端。
託馬斯為女兒找過醫生,帶她在英國專業的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機構就診多次。扎維亞被診斷患有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症,但託馬斯不買帳,她加入躁鬱症兒童父母論壇、買書自修,還寫信給全球20多名專家。「我願意為此而戰。」託馬斯說。
她的執著或許緣於自己被誤診的經歷。託馬斯本人是躁鬱症患者。她自述7歲時就感覺異常,但直到40歲才被確診。「如果能夠早些確診,我的人生將徹底不同。」她說。
如果不能及時就診,躁鬱症患者可能嚴重傷害自己和他人。扎維亞的媽媽託馬斯說,自己並不希望孩子是躁鬱症患者。「這不是貼標籤,這是診斷,有診斷才有治療,」她說,「我害怕極了,這很可怕:酗酒、坐牢、被關在精神病院……有誰願意看到自己的孩子如此度過餘生?」
安東尼·詹姆士是英國少有的治療兒童躁鬱症的心理學家之一。他強調,確診兒童患者務必慎重。
心理醫生同意,與普通人相比,躁鬱症父母的後代更有可能患上此病,患病概率在1%到27%之間。
近年來,英國確診的兒童躁鬱症患者有所增長。英國國民健康服務體系已組織專家著手制定新的診斷指南。(袁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