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也會患上躁鬱症 需及時診斷但不能過度治療

2020-12-20 中國新聞網

  英國醫學界正捲入一場棘手爭辯:兒童會患躁鬱症嗎?這是一種學名為雙相障礙症的罕見精神疾病,患者在躁狂和抑鬱兩極之間搖擺。不及時診斷會延誤治療,過度治療也曾引發命案。在孩子身上確診這種疾病更是難上加難。

  憤怒的小孩

  初識羅裡時,人們都會愛上這個4歲男孩。他大方有禮、友善可愛,但媽媽傑恩和爸爸戴夫卻難以容忍他的症狀。

  蹣跚學步時,羅裡就表現出自閉症傾向:掌摑別人、原地轉圈或者踮著腳尖走路。他注意力高度集中,不停地重複這些怪異舉止。他越來越具挑釁性,在家裡到處撒尿、拉屎。他極度焦慮又恐慌,拒絕媽媽送自己去幼兒園,全身僵硬、尖叫不停。

  羅裡的憤恨、勃然大怒和暴力傾向尤其可怕。如果要求得不到滿足,他拿起手機、筆記本電腦或iPad就摔;他尖叫著滿屋打滾、到處吐痰。在汽車裡發作起來,他會伸手解開兒童坐椅的安全帶。

  「有一次我開車時,他從兒童坐椅上掙扎出來,給我臉上一拳,從背後掐住我的脖子。」爸爸戴夫回憶。

  戴夫是個大塊頭的警察,對兒子的攻擊性卻直發憷。

  羅裡見過不少心理醫生。問題是,不發病的時候,他「看起來就像天使」,母親傑恩說,「很少有人相信我們」。

  一位心理醫師認為,羅裡可能患有焦慮症;另一位卻認為可能是兒童行為問題。還有的懷疑是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症。對兒子的行為,傑恩和戴夫有自己的解釋——躁鬱症。

  恐慌的醫生

  傑恩和戴夫把自己的判斷告訴兒童心理醫師,卻令這些專業人士恐慌不已。

  「他們甚至拒絕討論躁鬱症,認為我瘋了,說『別給孩子貼標籤』。」傑恩說。

  心理學界一度認為,兒童不可能患有躁鬱症,這種精神疾病最早出現在青春期中後期。直至1995年,青少年躁鬱症的病例也屈指可數。

  然而,美國兒童心理學家珍妮特·沃茲尼亞克和導師約瑟夫·彼得曼發表的研究顯示,患有躁鬱症的兒童和青少年多於醫學界預想。

  1999年,美國心理學家德米特裡·帕波洛夫婦出版《雙相障礙兒童》更引起公眾關注,從此改寫美國兒童躁鬱症的診療「版圖」。

  隨著羅裡的情況惡化,傑恩辭去在倫敦一家會計師事務所年薪5萬英鎊的工作,回家專心照看孩子。

  不堪沉重的壓力,她和戴夫兩人也得看心理醫生。結果,傑恩被診斷患有情境性抑鬱症且疑似患有躁鬱症;戴夫則被確診患有躁鬱症,這解釋了他時而活躍、熱衷危險運動,時而消沉、借酒澆愁的舉動。一位心理醫師據此分析,羅裡也可能患有躁鬱症,病因在他的基因裡。

  由於英國相應的醫療對策寥寥無幾,傑恩只能求助網絡了解兒童躁鬱症。美國這方面的網絡論壇和自我調節讀物很多。如今,羅裡上學總帶著一本小冊子,裡面畫有三張人臉,分別表示「高興」、「憤怒」和「哀傷」。「這樣能告訴老師我是否高興,」羅裡說,「因為我有時候很興奮,太興奮了。」

  無助的家長

  傑奎琳·託馬斯是另一位相信孩子患有躁鬱症、渴望得到專業幫助的家長。

  早在女兒扎維亞2歲時,託馬斯就覺察到她的躁鬱症傾向:要麼壓根不睡,要麼整天昏睡。如今在學校,8歲的扎維亞在亢奮和恍惚兩極之間搖擺,回家後情緒波動更極端。

  託馬斯為女兒找過醫生,帶她在英國專業的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機構就診多次。扎維亞被診斷患有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症,但託馬斯不買帳,她加入躁鬱症兒童父母論壇、買書自修,還寫信給全球20多名專家。「我願意為此而戰。」託馬斯說。

  她的執著或許緣於自己被誤診的經歷。託馬斯本人是躁鬱症患者。她自述7歲時就感覺異常,但直到40歲才被確診。「如果能夠早些確診,我的人生將徹底不同。」她說。

  如果不能及時就診,躁鬱症患者可能嚴重傷害自己和他人。扎維亞的媽媽託馬斯說,自己並不希望孩子是躁鬱症患者。「這不是貼標籤,這是診斷,有診斷才有治療,」她說,「我害怕極了,這很可怕:酗酒、坐牢、被關在精神病院……有誰願意看到自己的孩子如此度過餘生?」

  安東尼·詹姆士是英國少有的治療兒童躁鬱症的心理學家之一。他強調,確診兒童患者務必慎重。

  心理醫生同意,與普通人相比,躁鬱症父母的後代更有可能患上此病,患病概率在1%到27%之間。

  近年來,英國確診的兒童躁鬱症患者有所增長。英國國民健康服務體系已組織專家著手制定新的診斷指南。(袁原)

相關焦點

  • 兒童多動症的判斷標準是什麼多動症的診斷有兩個標準
    由於多動症對孩子的危害非常大,甚至部分患兒到成年期仍有多動症的症狀纏身,不利於其日後發展。因此,多動症的診斷和治療應當引起重視。那麼一般情況下,兒童多動症的判斷標準是什麼? 多動症的主要特徵(核心症狀)是注意力不集中,有的孩子有多動行為,但是注意力很專注,一般不認為有多動症。
  • 如何正確判斷 「小兒抽動症」和「兒童多動症」 醫生提醒勿輕視早...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心理科魏華醫生介紹,如果孩子頻繁出現眨眼、努嘴、做鬼臉、扭脖子、聳肩膀等動作時,應警惕孩子可能是患了一種兒童和青少年時期的神經發育障礙性疾病,被稱為抽動症。抽動症多見於3-12歲兒童,男孩多於女孩,主要表現為一個或多個部位肌肉不自主、反覆、快速的運動抽動或發聲抽動。
  • 兒童好動不等於「多動症」
    在兒童心理和行為門診,經常有孩子頑皮,被家長認為患上了「多動症」,但是事實上,臨床上真正患兒童多動症的並不多,只佔其中的1/3,其他2/3的兒童都是屬於貪玩、缺乏學習興趣或有其他精神衛生問題。
  • 成都市兒童醫院治療抽動症,多動症有什麼害處?
    成都市兒童醫院治療多動症,多動症有什麼害處? 時間:2020-12-22 12:06成都中童兒童康復醫院 有些家長可能對多動症給孩子帶來的危害不是很清楚,經常會不以為意,其實多動症的發作給孩子帶來的危害是非常大的,甚至有可能會伴隨孩子的一生。
  • #原創首發#患病率高,損害重,可治療的兒童多動症您了解多少?
    原來崗崗這是患了一種病,叫做「兒童多動症」,又稱「注意缺陷多動障礙」,他們要什麼,非得立刻滿足,情緒多變,會無故大聲哭喊。4、學習困難:多動症兒童的智力水平大都正常或接近正常。然而由於以上症狀的影響,會導致學習成績明顯下降。目前在國際上有多種治療多動症的治療指南版本,目前關於多動症的共識是:ADHD是一種有生物學基礎的、終生性慢性疾病,治療應該遵照慢性疾病的醫護模式和家庭治療原則,多動症的兒童只要給予正確的治療和教育引導,一樣能夠成才!
  • 北京多動症醫院-天使兒童醫院治療
    陳青主任為小傑做了注意力檢測、記憶力檢測、行為檢測、ICD-10多動症診斷等多方面的檢查,確認小傑患的是注意力不集中多動症又稱為腦功能輕微失調綜合症。「小傑的智力沒有問題,智商其實是很高的,但學習、行為及情緒方面有缺陷,主要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注意短暫,活動過多,情緒易衝動,這些症狀是不自主的,非孩子能控制住的。」專家說。
  • 兒童多動症
    患了多動症後,尤其是重症或有共病的患兒,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診斷和治療,病情會逐漸加重,不僅會影響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而且還會給家庭、學校和社會造成極大的傷害,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常見特徵介紹      多動症多呈慢性過程,症狀持續多年,甚至終身存在。約70%的患兒症狀會持續到青春期,30%的患兒症狀會持續終身。
  • 怎麼確認自己患仰鬱症
    怎麼確認自己患仰鬱症 時間:2020-08-21 14:24 北京精神科醫院 怎麼確認自己患仰鬱症?有很多人覺得自己總是哪裡不對勁,看似症狀像抑鬱症,又不能確定。一般而言,關於抑鬱症的確認會有一個簡單的測試。
  • 兒童和青少年強迫症:流行病學,診斷和管理「研究綜述」
    強迫症是一種慢性疾病,從幼兒期到成年期都會對人類產生影響。強迫症通常診斷不足,父母年齡較大會增加患某些神經發育障礙的風險,如強迫症和自閉症譜系障礙。各種GI微生物的存在,由於受到內部和外部因素(壓力源)的影響,可以誘發或影響抑鬱、強迫症、PANS和PANDAS等疾病。正在研究的細菌包括A組β-溶血性鏈球菌和擬桿菌門。 6、遺傳病因 如果一個人有強迫症,其直系親屬的患病率會增加兩倍;如果強迫症在兒童時期發病,則會增加10倍。
  • 小兒推拿李波:張素芳教授小兒推拿治療兒童抽動症臨床醫案一則
    小兒推拿李波:張素芳教授小兒推拿治療兒童抽動症臨床醫案一則 可伴有諸多行為問題,如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強迫障礙、睡眠障礙和情緒障礙等,這增加了病情的嚴重性和複雜性,為提高人們對抽動症的意識,爭取早期治療改善患兒狀況,從2012年起,將每年8月3日定為「中國兒童抽動症日」。 我國的抽動症患者數量也在不斷升高,據全國殘疾人普查情況顯示,中國內地抽動症患兒的患病率正逐年上升,而未被診斷發現和有抽動症傾向的則可能更多。
  • 精神病學家眼中的兒童青少年強迫症
    兒童青少年中患強迫症(OCD)的並不少見,患病率高達1%~2%。雖然兒童期起病的OCD與成人期起病的OCD很相似,但在性別分布、症狀表現、共病模式以及自知力等方面還是存在很大的差別。因此,如果是一個兒童青少年患了強迫症,臨床醫師在診斷和治療中有什麼特別之處?
  • 如何解決2千萬中國孩子的「兒童多動症」
    確實,最可怕的不是兒童多動症本身,而是社會公眾對它的無知、誤解和漠視。這些不可取的態度,會直接貽誤孩子的最佳治療時期,給這些本就身心疲憊的孩子帶來終生遺憾。其中約50%—60%患兒的症狀會持續到成人甚至終身。有數據表明,如果兒童多動症沒有得到及時規範的診治,到成年期75%的患者至少共患心境障礙、焦慮障礙、物質濫用、人格障礙等精神障礙中的一種,33% 的患者有兩種以上共患病 。「ADHD在我們學界是近幾年變化最大的一種病,它在診斷、分類上都將發生巨大變化。多動症即將變為終身性的疾病,不再強調兒童。」
  • 多動症需要治療嗎?治療兒童多動症注意4點
    在醫學上,有一種兒童疾病稱之為多動症,孩子患上多動症,會有喜歡惹是生非,喜歡欺負別人,不聽從別人的管教,學習成績差等等。不少家長認為小孩多動症是有階段性的,只要過了多動的階段,就會沒事的,因此不用特意去接受治療。那麼多動症需要治療嗎?接下來將針對這方面的內容進行詳細介紹。   多動症需要治療嗎?
  • 電子遊戲當處方藥治療兒童多動症
    嚴格來說,獲批的是一種「醫療設備」或是一款「遊戲」,該設備旨在用作治療程序的一部分,該程序可能包括臨床醫生指導的治療和藥物等。監管的開放多動症是一種常見的疾病,始於兒童期,影響了約400萬6-11歲的兒童。症狀包括難以集中精力和注意力,難以控制行為以及活動水平很高。
  • 濟南六一兒童醫院專家提醒:安靜的乖寶寶也會患上多動症!
    在很多家長的認知當中,多動症就是孩子沒完沒了的鬧騰,過於調皮搗蛋的孩子很多家長會說,你這孩子是不是有多動症啊,整天動個不停。可是家長殊不知孩子如果過於安靜但總是丟三落四,就有可能是患上了安靜型多動症。因為家長對多動症的誤解,往往會導致很多過於安靜的孩子往往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
  • 警惕兒童矮小症,早發現早治療!
    綜合判斷,家長切不可抱僥倖心理,以免延誤了最佳治療時機。 3、男孩沒變聲,女孩沒來月經,就還沒有真正發育,個矮不著急。其實,變聲和來月經是標誌孩子進入青春後期的第二性徵。 4、病急亂投醫,盲目相信增高產品。雖然市場上的所謂增高補品會在短時間迅速讓孩子長高,卻是「拔苗助長」,多含有性激素,會促進性成熟的加速及骨骺提前閉合。
  • 嬰幼兒患孤獨症的早期信號 媽媽別忽視
    嬰幼兒患孤獨症的早期信號 媽媽別忽視時間:2017-02-28 10:31   來源:媽媽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嬰幼兒患孤獨症的早期信號 媽媽別忽視 兒童孤獨症又稱孤獨症、自閉症,起病於嬰幼兒期,多見於男孩子。
  • 軍醫科普:嬰兒痙攣症的診斷與治療
    1、結節性硬化症(Tuberoussclerosis):結節性硬化症病患中,有四成會表現出嬰兒點頭痙攣;反之,嬰兒點頭痙攣的病患中,有百分之四至二十五可診斷為結節性硬化症。這是發生率三萬分之一的自體願性遺傳疾病,腦部會有結節,幼兒時皮膚易有白斑,四到六歲時就有類似青春痘的表現,很容易合併智能障礙。
  • 不能大意的小孩子腿痛
    浙江省人民醫院骨科主任醫師夏冰介紹,兒童患滑膜炎多因小兒股骨頭髮育尚不成熟,關節囊較松,劇烈跳躍等過度外展、外旋運動時,關節囊受到牽傷或擠壓,再受病毒感染後,出現關節滑膜水腫、髖關節無菌性炎症。兒童髖關節滑膜炎的發病年齡多在3-10歲的兒童,男孩多於女孩,大多數孩子在發病前一周左右患過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