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幼兒園時,他的老師總是抱怨他從沒有安靜的時候,他總是傻笑,為了引起他人注意捉弄其他小朋友。
上小學時,他還是做一些被他的老師稱之為「幼稚」的舉動,他對感興趣的課程學得非常好,跟閱讀有關的課程卻只能拿「B」、「C」和少量「D」的分數。
當他成為五年級的學生時,在每年一次的身體檢查中,他的母親被醫生告知他是一名兒童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HD,俗稱「兒童多動症」)患者。
不過,這位母親並沒有放棄,堅持規範治療換來了兒子的健康成長。
多年之後,這位偉大的母親坐在看臺上,聆聽著全世界為兒子歡呼的聲音,驕傲之情溢於言表。
沒錯,他的兒子就是「飛魚」麥可·菲爾普斯,2008年北京奧運會「八金神話」的締造者。
從一個曾經的多動症患兒到今天世人矚目的泳壇神童,菲爾普斯的成功離不開其母親的努力與堅持,也強有力地證明了兒童多動症可以治療,並且治療效果良好。
近日,在六一國際兒童節到來之際,一場名為「共同關注,共建未來」的兒童多動症規範診治研討會在上海兒童醫學中心舉行。來自國內相關領域的多位知名專家齊聚一堂,共同探討如何實施並推廣「以藥物治療為基礎,規範診治為核心,醫教結合為方向」的兒童多動症全面解決方案,以期為中國2000萬多動症患兒和他們的家庭提供切實的幫助。
與會專家表示,由於家人和社會對疾病缺乏認知,患兒沒有得到應有的理解,卻遭到了種種責難;沒有得到規範的治療,卻得到了一個不公平的成長環境。
確實,最可怕的不是兒童多動症本身,而是社會公眾對它的無知、誤解和漠視。這些不可取的態度,會直接貽誤孩子的最佳治療時期,給這些本就身心疲憊的孩子帶來終生遺憾。
或成為終身疾病
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兒童精神學組主任委員、北京安定醫院副院長鄭毅在會上介紹,兒童多動症是一種在兒童和青少年時期常見的神經和精神發育障礙性疾病,患兒往往主要表現為注意缺陷、多動和衝動。
根據國內的流行病學調研,我國學齡兒童ADHD患病率是4.31%—5.83%,這意味著中國有近2000萬兒童患有多動症。其中約50%—60%患兒的症狀會持續到成人甚至終身。有數據表明,如果兒童多動症沒有得到及時規範的診治,到成年期75%的患者至少共患心境障礙、焦慮障礙、物質濫用、人格障礙等精神障礙中的一種,33% 的患者有兩種以上共患病 。
「ADHD在我們學界是近幾年變化最大的一種病,它在診斷、分類上都將發生巨大變化。多動症即將變為終身性的疾病,不再強調兒童。」鄭毅在接受《新民周刊》採訪時表示,「第一,它是影響一生的病。ADHD多發生在兒童時期,一般在3歲左右就有症狀,但一般於學齡時進行診斷,但要求6歲之前就有明顯症狀。第二,它的影響甚大。在精神疾病中,患病率在1%就已經非常高了,但它的患病率卻在4.31%—5.83%,如果按照美國的診斷標準,其患病率更是高達7%。」
兒童多動症不但是一種給患兒及其家庭帶來巨大困擾的疾病,而且已經成為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國外一項針對青少年犯的調查顯示,他們中74%的人都曾有兒童多動症病史。國內類似調查也顯示,少管所中有超過30%的少年犯曾有多動症病史。
鄭毅告訴記者,單純的兒童多動症患者只佔三分之一,大部分都伴有很多其他精神疾病,這樣給診斷治療也帶來較大的麻煩和困難,「當然,還有人格方面的缺陷,這些會導致他們在適應交往上的困難,也是犯罪、行為問題很大的根源。」
另外,中華醫學會兒科學會副主任委員、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兒科主任秦炯呼籲,提高公眾對兒童多動症的認識,推廣兒童多動症全面解決方案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醫生、患兒、家長、教師、社會力量一個都不能少。
「兒童其他神經精神疾病中共患多動症的比例同樣很高,例如癲癇兒童共患多動症者高達20%—40%,哮喘疾病中也有很多孩子伴隨有多動的現象。」秦炯特別指出。
其實,他們中的很多人並不是「壞孩子」,而是需要治療的「病孩子」。鄭毅反覆強調,兒童多動症是一種可以治療並且治療效果良好的疾病,早期診斷早期治療能夠改變孩子的一生。「知曉率、社會歧視和病恥感,向來是精神疾病的發展最大的阻礙。所以,我也希望媒體發揮作用,對ADHD進行正確的宣傳。」
對此,與會專家一致認為,以建立規範診治中心為平臺,實施並推廣兒童多動症全面解決方案刻不容緩。
醫教結合
在這方面,上海走在了全國的前列。
2010年,上海兒童醫學中心、上海兒童醫院兒童保健所、新華醫院兒童保健科、第一人民醫院兒科及第六人民醫院兒科5家醫院的相關科室聯合成立了國內第一家兒童多動症診治中心。上海兒科學會兒童保健學組組長、上海兒童醫學中心金星明教授是這家診治中心的主任,她認為,中心成立一年來最大的成果在於探索出一套「以藥物治療為基礎,規範診治為核心,醫教結合為方向」的兒童多動症全面解決方案。
腦結構與功能的研究顯示,健康兒童與多動症患兒之間有明顯的差異。去甲腎上腺素能和多巴胺能系統與兒童多動症的發病密切相關。這些影像學和生理學的證據為藥物治療作為兒童多動症首選治療方法提供了科學依據。在藥物治療為基礎方面,金星明介紹,目前國內和國際的治療指南中把中樞興奮劑作為一線用藥,其中長效製劑鹽酸哌甲酯緩釋片為主要推薦藥物,「它能迅速起效,每天只需服用1次,藥效可以持續12小時釋放,有助於提高患兒治療的依從性。但患兒必須終身服藥。」
診治中心的另外一大優勢就在於整合了5家醫院的優勢並形成互補。「5家醫院達成共識,規範診治流程。比如,上海兒童醫學中心擅長診治發育行為疾病;上海新華醫院擅長診治兒童精神和心理疾病;第六人民醫院擅長診治神經科疾病等。」金星明告訴記者,「同時,5家醫院建立了內部轉診的『綠色通道』,最大可能地滿足多動症患兒及時規範診治的需求。」
此外,金星明表示,與傳統意義上的治療方法不同,兒童多動症的診治的最佳途徑是醫教結合。「這裡所指的『醫教』並不是簡單的醫生和教師的協作,而是廣義的醫療和教育的結合,至少包含四個層面:第一,醫生治療多動症的核心症狀,矯正不良行為;第二,教育培訓與患兒治療密切相關的其他人群,如教師和家長等,使其加強對多動症的了解並採納規範診治;第三,對患兒進行隨訪,通過夏令營、冬令營等輕鬆的方式進行;第四,教育普通公眾,提升全社會對兒童多動症的認知。」
劉倬是一名ADHD患兒的母親,8歲的女兒因為患病現在正復讀小學一年級。同時,為了治療女兒,放棄了教師工作的她也是一位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如今,她還是診治中心的一名志願者。
劉倬說,作為ADHD孩子的家長,都曾經歷過非常焦慮和絕望的內心體驗,「ADHD雖沒有兒童自閉症或者腦癱來得嚴重,但是我們的孩子在行為方面存在的問題,給我們每一個家庭帶來的傷痛也是刻骨銘心的。孩子在學校不能專心聽講、不能專心完成作業,不能集中投入考試、不能跟同伴進行交流,在當今學習壓力較大的環境下,這些影響給我們的家庭造成的壓力是無形和巨大的。」
曾經的劉倬在工作上表現出色,但在孩子的問題上,她卻顯得無能為力。巨大的挫敗感使他經常出現情緒失控。「好在醫學給我們帶來了希望,通過適當的藥物治療,我們孩子的症狀能夠得到有效的控制和緩解。有了家長小組這樣一個平臺,醫生和志願者的幫助使我們這些家長對ADHD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釋放了我們的情緒壓力。」
現在,醫教結合的顯著效果已得到證實:根據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對346個多動症患兒家庭的調查,經過教育培訓,家長認為「兒童多動症是一種病」的比例從過去的33.9%上升至70.2%;認為「兒童多動症需要藥物治療」的比例也相應上升。▲
(新民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