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弟家兒子今年3歲,入讀幼兒園小班不到一年,就全園出了名,表弟華麗麗被請去園長辦公室談話了——園長委婉表達,孩子有多動症傾向,希望家長及時帶孩子治療。
孩子調皮,表弟心中也是清楚,當班的老師也不止一次向他反應過:
別的小朋友坐在位置上聽課,他時不時離開座位跑來跑去;課堂正保持安靜的時候,他突然高聲說話,遭到批評也不改正;孩子在家基本能夠自主如廁,可在幼兒園卻常常是故意尿出了才報告老師;……
為這,表弟嘗試過對孩子「做規矩」,可 棍棒之後卻發現,孩子的表現更加不盡人意了!非但沒變好,行為還更帶攻擊性。
表弟嘗試有意誇讚孩子,他發現這孩子喜歡聽好話軟話,行為適當收斂了,不過堅持不了多久,又恢復原樣。
難道,孩子真得如老師說的,得了多動症?
1、「多動」or「好動」:一字之差,天壤之別!
什麼是多動症?
確切地說,多動症是注意力缺陷障礙症(ADHD)的俗稱,它通常是指一些智力正常的或基本正常的孩子表現出分心、好動、活動過度和行為衝動的情況。很多言論指出:多動症會對兒童的正常學習、生活、人際關係等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正因此,越來越多的家長一聽到「多動症」3個字,顯得憂心忡忡,在各種善意的勸說下,匆匆帶著孩子奔波在各大醫院門診。
據中國健康教育協會公布的最新「多動兒童調查」數據顯示:我國約有3000萬兒童存在多動、注意力不集中、學習障礙等問題行為,其中有1461萬至1979萬個孩子患有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即兒童多動症。
可中國有句老話又說:「孩子不皮不聰明。」加之孩子天性就愛玩,怎麼「皮孩子」就判定為「多動症兒童」了呢?
事實上,在醫院的門診中,有很多孩子是被誤診為多動症!誤把「好動」判做「多動症」,家長操碎心,孩子被管束著也很不開心。
那麼多動症與好動之間,到底又有怎樣的區別呢?
從多動症的行為描述中我們可以發現,它主要從專注力、自控力、以及行為目的這個三個維度進行判斷。
的確,兩者有相似點,但若再深究下去,卻有很不一樣的本質差異。
專注力:
好動與多動症的孩子,在做事情的表現上來看,都有容易分心,無法把注意力集中在一點的特徵。
但是:
好動的孩子在面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上,比如玩樂高、畫畫、看動畫片時,他就能夠很快安靜下來,沉浸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
一般而言,好動的孩子,即便常常注意力不集中,但是他能夠獨立去完成一件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相反,多動症的孩子,他在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現上來看,很難系統地、長時間地去完成一件任務。也就是說,在任何時候,多動症兒童都不能長時間集中注意力。
行為:
好動與多動症的孩子,其活動行為都很多,比如上課愛做小動作,看到什麼就愛摸一摸、碰一碰,兩隻手閒不下來。
但區別在於:
好動的孩子如果他的不良行為被老師批評,或者受到家長訓斥,他就會收斂行為;或者在陌生的環境下,多動的孩子也能有意識地約束自己的行為,克制自己,做到適度自控。並且在動作精度上,好動的孩子,動作會靈巧一些。
相反,多動症的孩子,他則對老師的批評和家長的訓斥都表現出充耳不聞,隨心所欲做自己想做的事,哪怕是在陌生的環境裡,一樣表現得毫不顧忌。也就是說,多動症孩子在任何情況下都無法做到行為自控。且行為動作,顯得要笨拙一些。
行為目的:
好動與多動症的孩子,常常表現在應該遵守某個秩序的時候,卻做出一些不被允許的行為。至於為什麼要這麼做,兩者也有明顯差異。
對於好動的孩子而言,他對自己的每個行為都是有一定計劃和目的性,比如上課做小動作,多動的孩子他為的是能夠多玩一會兒玩具,或者想要引起某人注意等,他能夠明確說出自己為什麼要這麼做。
但是,
多動症的孩子,他的行為目的卻是缺乏目標的,他所做的事情,往往是沒有計劃,想到什麼就去幹什麼,隨時起意,隨時終止。如果再問他本人為什麼要這麼做,孩子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為了什麼。
孩子天性好動,特別是當他們上了幼兒園,處在集體生活中,孩子與孩子之間一比較,其行為差異就明顯拉開。於是家長擔心受怕,常常孩子一調皮,就會被疑似多動症;注意力一不集中,也被疑似多動症,生怕錯過治療,影響孩子未來的學習與生活。
孩子到底是好動還是多動症,家長不妨藉助以上3個維度進行觀察分析,千萬不要輕易給孩子貼上一張「多動症兒童」的標籤。
2、警惕「標籤效應」,勿把「好動」好動培養成為「多動」!
兒童教育專家尹建莉老師曾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中,提到過一個經過她觀察幹預後,從多動症轉變正常兒童的二年級男孩。
當時,這個男孩被判定為嚴重的「多動症兒童」。
老師上課,他滿教室亂跑;誰都管不住,課堂紀律經常被攪得一團亂,直攪得老師無法正常上課。並且,這個男孩的行為充滿了攻擊性,經常對同學惡作劇,行為惡劣到甚至把同學的頭摁到了小便池……
為此,男孩的奶奶不得不每時每刻陪坐在孩子身邊陪他上學,就怕一個冷不丁不注意,孩子又做出什麼出格的事情。
面對這樣一個孩子,尹建莉老師沒有給他貼上「多動症」的標籤,而是先去根源尋找答案,卻發現這個孩子是非婚生子,長期缺少父愛母愛,從小到大都由爺爺奶奶管教。與此同時,爺爺又是個暴脾氣,動不動就棍棒相交。
了解情況後的尹建莉老師做通了老人的思想工作,讓他們暫時放下非打即罵的教育方式,她自己又主動與孩子親近,聊天,並與班主任達成一致目標,以鼓勵表揚為主,由此,逐漸建立了與孩子之間友好的信任關係。
改變很快取得了效果,四個月後,男孩再不用奶奶陪著上學了,他開始學會了自我約束,也不再主動攻擊同學。一年以後,尹老師再次得到反饋,孩子已經不再打架了。再後來,孩子完全恢復正常,成為了一個健康活潑的孩子。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效應叫「標籤效應」,指的是人的心理行為往往會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去發展。也就是說,當一個人,認為自己是一個怎麼樣的人時,結果就往往會朝著預設角色發展。
孩子也一樣,當他聽多了來自家長對他的評價,也便會在無形當中,朝著家長評價的方向努力發展。一張「多動症」的標籤,只會讓一個原本正常的「好動」的孩子,不斷去接近「多動症」的角色。反之,如果家長一直正面鼓勵孩子,他也便會朝著好的方向不斷發展。
「好動」還是「多動」,雖只有一字之差,卻有這本質區別,千萬別因為家長的焦慮,把孩子培養成為一個「多動症兒童」。
3、為啥我家的孩子那麼好動?這些原因要知道
孩子與孩子在一起,常常不出一分鐘,家長就能夠看出哪個孩子比較乖,哪個孩子比較淘氣。
有些家長就很疑惑了:我也是這麼按部就班在培養孩子,為啥我的孩子就好動?
其實,原因來自多方面。
生理上而言,多血質的孩子,他們常常表現得活潑好動,很容易對一件事感興趣,也非常容易分散注意力去關注另外一件事,這也就是我們家長口中常說的「做事不專心」。對與多血質的孩子而言,年齡越小,表現特徵就會越明顯。
從心理而言,特別是孩子到了小學,隨著年級不斷升高,因為注意力不集中導致基礎知識薄弱,這種差距會讓孩子越學越吃力,潛移默化中漸漸失去對學習的興趣和信心。本應該學習的狀態裡,孩子他卻時不時想做其他事,看起來,也就好動幾分。
從教養而言,現在的孩子備受寵溺,孩子小的時候,家長常常隨之任之,養成了不好的習慣。習慣一形成,就很難改變,由此也會表現出多動。
4、如何幫助孩子釋放「好動」天性?2個建議給家長!
堵不如疏。特別在教育上,「不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既不打壓孩子好動的天性,又能夠引導孩子養成專注的好習慣,離不開父母們的用心教育。
一要釋放
好動的孩子,往往精力很充沛,針對這類孩子,有意識增加他們的運動量,是釋放好動天性的主要途徑。家長可以帶孩子到戶外做運動,比如球類運動。
在進行球類運動中,孩子既要集中精神關注隨時變化的球,還必須尊重運動相關規則,運動的同時,既合理釋放了孩子的天性,也能夠潛移默化培養孩子遵守公約的意識。
二要平息
當孩子表現出不好的動作,引起親子矛盾時,家長切勿一味指責,一方面要平息自己內心焦慮,告訴孩子正確做法;一方面也要平息孩子的心情,給孩子一些時間來冷靜,待雙方平靜後,再理智討論問題。
孩子好動是天性,家長只有全面了解,有了正確的認識觀,才能讓孩子既不失天性,又能夠對自己有要求,而這才是家長為孩子提供的最好成長空間。
(諾媽 /白羊小媽一枚。世界很大,理想很小,讀書、寫作、遛娃,笑看窗外事,靜寫心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