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球、小籠包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米麵產品,並且擁有很大的消費基礎。隨著社會發展、人們飲食多樣化,機械化芝麻球、小籠包備受青睞。尤其是在應用場景不斷創新的背景下,這些常規的速凍米麵製品又迎來了消費熱潮。
作為速凍米麵常規產品之一,芝麻球先是在酒店宴席市場大放異彩,近幾年,又攻入了廣闊的早餐市場。
但今年,餐飲渠道受疫情影響,有業內人士反饋,小芝麻球市場漸趨萎縮,而大麻球的機械化生產尚不成熟,產能受限。面臨這些新挑戰,芝麻球未來怎麼破局?
記者 姚冰冰/文
1.從宴席到早餐 芝麻球由小變大求突破
格局:生產廠家不下千個,大小麻球均有領軍品牌
作為速凍米麵行業的傳統產品之一,芝麻球誕生的時間比較早。業內率先憑藉芝麻球打響名氣的是鄭州胖哥食品有限公司(簡稱「胖哥」),其生產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93年。
目前,業內多家企業都推出了芝麻球產品。借芝麻球聲名大噪的,是鄭州千味央廚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千味央廚」)。
千味央廚宣稱,目前,全國每年約有2.98億桌宴席在使用千味央廚芝麻球,市場佔比60%以上。其IPO招股說明書中也透露,芝麻球已是含稅收入超億元的品類。
早期市場上的芝麻球,以20克/個的為主。把芝麻球做大,是該品類的一大創新。
2015年開始,單個55克左右的大麻球逐漸多了起來,生產廠家以河南、山東等地的中小企業為主。此後,大麻球銷量逐年上升。
與規格變化相匹配,芝麻球的主要銷售渠道也發生了變化——常規芝麻球主要面向酒店宴席,大麻球則主攻早餐市場。
根據英國權威調研機構英敏特(Mintel)發布的報告預測,中國消費者早餐食品總消費將從2015年的1.334萬億元增至2021年的1.948萬億元,到2021年,在外食用早餐的市場銷售額預計將突破8400億元。
「胖哥和千味央廚是芝麻球銷量比較大的廠家,全國生產廠家應該不下1000家。」胖哥總經理韓偉稱,其中不乏一些小企業跑量銷售,質量堪憂。而大麻球是由湖北的歡喜坨演變而來的,目前市場平穩。
河南黃國糧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黃國糧業」)營銷總監陰其超分析,在激烈的成本競爭下,原來許多做芝麻球的小廠已經被淘汰。目前,常規芝麻球市場份額較高的,要數千味央廚、胖哥、小東北這幾家;三全、安井、屏榮也都在做,但量不是很大。
陰其超介紹,大芝麻球有兩種:一種是網狀帶餡類,餡料以豆沙為主,生產廠家主要集中在河南、山東、河北地區,中雪、味德、一口福、餐健等企業的銷量大;還有一種是四川的空心大麻球。
另據業內人士介紹,大麻球市場份額較高的有中雪、一口福,以及位於焦作和鶴壁的兩家工廠。
「芝麻球畢竟是個小品項,我們大芝麻球每天產量是30多噸,市場佔比算是業內比較大的。」河南一口福食品有限公司(簡稱「一口福」)總經理韓濤說。
困境:常規芝麻球市場萎縮,大麻球難以機械化生產
今年的芝麻球市場如何?
「今年受疫情影響,開工時間晚,此外物流、餐飲受限等因素,都對芝麻球銷量有一定限制。不過胖哥及時做了調整,積極嘗試直播、社區團購、電商、外賣等渠道,影響不算太大。」韓偉說。
陰其超則表示:「常規芝麻球銷量近幾年沒有大幅增長,可以視為沒有增長。宴席團餐渠道今年五一之後逐步恢復,但沒到正常量。大麻球在早點、團餐市場按個賣,恢復還算好一些。但是大麻球工藝操作還不能實現自動化,終端油炸也有操作規程和技巧,面臨一定的局限性,包括技術門檻低、價格戰、用工成本高等。」
韓濤也認為,2015年至今,速凍食品行業增加了許多生產大芝麻球的廠家,但都是純手工的。「這樣操作有一個局限性:大廠培養一個熟練工很慢,而工人的流動性又比較大,人工成本高,所以才有了中小企業的生存空間。」
芝麻球品類還面臨著渠道單一、產品老化等問題。「渠道太單一,學校、工廠這樣的團餐渠道量還可以,其他渠道量比較小。」韓濤說。
「以前芝麻球專用煎炸粉一個月賣幾百噸,這兩年大幅下滑,只有幾十噸。」鄭州某商貿公司總經理明顯感覺,常規麻球產品老化,創新較少,利潤很低,市場從2018年開始萎縮,被升級產品、高利潤新品代替;大麻球渠道反倒不斷增多。但受健康觀念、產品多樣化的衝擊,麵點、蛋糕、麵包等都是很好的替代品,芝麻球品類發展得並不好。
求變:產品創新、場景變革雙管齊下
芝麻球品類創新乏力,一直被行業詬病。目前市場上的產品,除了規格改變,僅可以看到個別餡料和顏色創新,比如胖哥的炫彩麻球寶寶。此外,發展趨勢相對較好的大麻球,幾乎沒有大企業涉足,這也從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芝麻球品類的市場活力。
2017年,三全餐飲「油炸雙絕」55g大芝麻球、100g糖糕全新上市,由大麻球和糖糕切入早餐市場。不過,三全大麻球沒過多長時間就下架了。「小麻球還可以。今年受疫情影響,宴席壓力也大,不過下半年銷量有明顯好轉。」一位知情者透露。
「大企業能否做大芝麻球,主要看前端能不能實現機械化,否則對它們來說人工成本太高。另外它們也擔心產品一旦上量,供應跟不上。」陰其超透露,黃國糧業已經聯合某大型食品企業、設備企業,共同破解了大麻球上機操作的難題。
胖哥之前還嘗試過山藥和水果的餡料創新,韓偉反饋,「具有特色的東西雖然時尚、營養健康,但市場拓展較受影響」。
他分析,現在消費者觀念發生了變化,對標準化凍品的接受度不斷提升,消費場景也有了一些變化,比如美食進入商場銷售、外賣渠道火熱,企業可以立足產品本質,把產品創新和渠道變革結合起來做文章。另外,積極嘗試新興渠道,增加品牌在消費者心中的知名度,實現流量轉化。
陰其超分析,受應用場景限制,油炸品類的創新性弱,像椰汁流心球、荔枝球都是同類產品的創新。對芝麻球來說,餡料的柔性化定製和外皮的創新,不適合團餐渠道,因為團餐講究高性價比。如果把售賣方式和吃法創新搭配起來,用專業餐飲公司、網紅產品的操作手法包裝或許會不一樣,就像酸奶不一定只能喝,炒酸奶不是掀起了一股新食尚嗎?
對於未來,他覺得芝麻球品類會有一定萎縮,但不會特別大,畢竟團餐和宴席包桌的需求量依然存在。
(據冷凍食品)
「輕輕提,慢慢移,先開窗,後喝湯。」作為一款經典美食,小籠包在吃法上不僅頗為講究,還曾經登上了《舌尖上的中國》。
憑藉皮薄餡多、湯汁濃厚的特點,小籠包俘獲了大批食客的心。消費端的需求,推動著生產端的發展,最近兩三年來,生產速凍小籠包的企業明顯增多,小籠包市場要「長大」!
呂翠平/文
2.新老玩家擴容 小籠包市場有望「長大」
速凍企業集體瞄上小籠包,原因何在?
近日,五豐冷食微信公眾號發布了5款新品美食,小籠包赫然在列。據了解,其小籠包有豬肉、豆腐豬肉、筍肉、蝦仁三鮮等多種口味,豆腐豬肉是今年推出的新口味。
五豐冷食俞經理介紹,產品單個克重23.5克,既可以蒸製也可以微波,適用的消費場景非常多樣,酒店自助、家庭餐桌、外賣早餐等均可。
五豐冷食並非第一家關注到速凍小籠包的企業。河南研霖生物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簡稱「研霖生物」)一位負責人說:「三全食品、思念食品、安井食品等大企業,這兩年都推出了速凍小籠包。」
看好小籠包的發展前景,研霖生物專門研發了一款小籠包改良劑。「小籠包產品的特點是,皮薄餡大,湯汁豐沛。但是這個要求也讓不少企業犯了難。包子皮很薄,在速凍過程中很容易開裂,終端在蒸製時就容易漏湯或者掉底,影響銷售。我們的灌湯包子改良劑,就是專門針對這一問題研發的。」上述負責人介紹。
河南經銷商劉經理四五年前開始賣開封第一樓的小籠包,對小籠包市場也有一定的了解。他感覺,這兩年,生產小籠包的企業確實有所增多,不過更多地仍然是小微型企業。
在他看來,開封就是小籠包的聚集地之一,「開封有做小籠包的基因,第一樓、黃家等都很有名,它們開始生產速凍包子後,吸引了當地很多企業來做這個產品。」據他了解,開封當地生產小籠包的企業有二三十個。
此外,天津的狗不理,上海的南翔,河南的福潤食品、中雪食品、樂華食品等多個企業,都在生產小籠包類產品。
區域性品牌為主,受旅遊因素影響較大
在劉經理看來,小籠包具有明顯的區域性。「就像開封一樣,全國其實有好幾個這樣的主產區。比如,以南翔為代表的上海,以知味觀為代表的杭州,以嵊之味為代表的嵊州等。」
他認為,這些企業都有餐飲店做基礎,在當地知名度頗高,也因此和旅遊產業密切相關,「吃喝玩樂,吃排在旅遊的第一位。所以很多遊客去開封,要吃第一樓的包子;去上海,一定要嘗一嘗南翔的小籠包。」
也正是因為和旅遊關係太密切,他認為,這類包子品牌想撕掉區域性的標籤不太容易,「遊客在原產地吃,是體驗當地特色美食。很少有人在原產地之外的地方,吃這種東西。這也是第一樓、南翔等品牌走向全國所面臨的問題。」
開封黃家包子速凍食品有限公司(簡稱「黃家」)品牌負責人張玉龍也贊同這一觀點。他補充說,小籠包做全國市場,難點在於南北方消費者口感的差異化;另外,在上海、杭州、天津、濟南等城市,均有代表性小籠包品牌。「這也是小籠包獨一品牌很難賣向全國市場的主要原因之一。」
區域性的特徵,並沒有阻礙小籠包品牌林立的現狀。正如前文所說,小籠包行業不僅匯聚了三全、思念、安井等行業一線品牌,也匯集了第一樓、知味觀、南翔、嵊之味等地方強勢品牌。
在劉經理看來,上述兩類企業各有優劣勢。「三全、思念等品牌以全國為銷售區域,產品口味上比較中庸,適合南北消費者;而區域性品牌有消費者基礎,但是想做全國市場比較難。」
從新產品到新渠道,小籠包消費場景不斷拓寬
提到小籠包,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肉餡,但是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升,以及消費需求的多元化,素餡小籠包也開始出現。
據冷凍周刊了解,河南冰宇食品有限公司推出的有韭菜雞蛋餡薄皮包子,思念食品也推出了素三鮮小籠包。
鄭州百家實業專門提供了一個系統的解決方案,幫助企業發力素餡小籠包。「小籠包皮很薄,素餡相對來說又比較散,在製作過程中,很容易出現破損的現象。百家實業提供的系統解決方案,則可以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
除了產品口味上的豐富外,小籠包的銷售渠道也在拓寬。
劉經理介紹,他剛開始賣開封第一樓的小籠包時,生產該產品的企業並不多,銷售渠道也就比較有限,「主要是在夜市上。一些消費者喝完啤酒擼過串後,會點一兩籠小籠包,作為最後的主食。」
張玉龍介紹,黃家的小籠包除了供應餐飲店外,家庭渠道的售賣情況也不錯。
隨著新興渠道的崛起,小籠包售賣渠道也在增加,社區團購就是其中之一。劉經理把第一樓的包子送上了社區團購渠道,「像第一樓、黃家的包子,在河南周邊消費者中有一定的知名度,很多消費者見到社區團購平臺上有這類產品後,會買一些嘗嘗。」
三全、思念也在嘗試這些新渠道。在知名社區團購平臺「興盛優選」上,冷凍周刊見到,三全、思念等品牌都曾經賣過小籠包,銷量還不錯。
市場容量或媲美蒸餃,但還缺少「領頭羊」
在濟南經銷商劉策看來,灌湯包子是一個擁有深厚消費者基礎的產品,南方很多消費者都把它作為早餐,北方消費者則拿來作為夜宵主食。從這個角度來說,灌湯包子比已經成為大單品的蒸餃,消費者基礎還要深厚一些。
「小籠包從市場容量來說,是一個可以媲美蒸餃的產品。」他預判說。但是,灌湯包子想成長為一個超級大單品,還需要一個「領頭羊」的推動。
「蒸餃的迅速崛起,與正大在背後積極推動有很大關係。而當前,主推小籠包的以中小企業為主,三全、思念等儘管也推出了小籠包類產品,但並沒有把它作為主打。小籠包市場想快速成長起來並不容易。」劉策認為。
(據冷凍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