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泰的從前
國泰航空由美國籍的 Roy C Farrell 及澳洲籍的 Sydney H de Kantzow 於1946年9月24日創辦。最初,他們均以上海為發展基地,後來決定遷往香港,並成立國泰航空(據說,國泰的名字原是由 Farrell 及一群外國通訊員於馬尼拉酒店的酒吧想出來的!)
放眼未來,積極投資
成立初期,國泰開辦往返馬尼拉、曼谷、新加坡及上海的客運及貨運航班,業務發展十分理想。
1948年香港最主要的商行之一的 Butterfield & Swire(即太古集團前身),收購了國泰的四成半股權。於John Kidston Swire的領導下,Butterfield & Swire 隨即全權負責國泰的營運。期後10年間,隨著國泰引進頭等客位及經濟客位,機隊不斷擴展,而且服務日益完善。
全速前進的年代
對於國泰來說,60年代可算是全速前進的年代 --由1962年至1967年,業務每年平均躍升20%,成績斐然。此外,國泰亦再開先河,成為世界第一間為多個日本城市,如大阪、福岡及名古屋等提供國際航班服務的航空公司。
科技新水平
70年代早期,國泰已經陸逐引入最先進的科技,包括計算機化訂位系統及飛行仿真駕駛艙 。1979年中,第一架波音747- 200客機正式到達香港投入服務。而同年年底 ,國泰申請到飛往倫敦的航權。隨著更多波音747客機的加入,機隊日趨強大完善,而國泰亦將服務擴展至歐洲及北美洲。
光輝歲月
80年代是航空事業的新裡程。當時正值全球經濟起飛,尤其亞洲的發展更是一日千裡,因此商務旅客、遊客及貨運業務增加的幅度,實屬前所未有。國泰亦乘著時代轉變與需求,於80年代全速發展國際航線網絡,包括往來倫敦、布裡斯班、法蘭克福、溫哥華、阿姆斯特丹、羅馬、舊金山、巴黎、蘇黎世及曼徹斯特的航班。
新氣象,新形象
雖然經歷了10年的繁榮,90年代初期卻是航空業的艱苦期 。然而,國泰依然屹立航空界,皆因國泰深信香港不單是家,更是最佳基地。因此國泰無懼逆境,更在此時推出勝人一籌的乘客服務。此外,國泰亦作了一個重要的改變--將綠白相間的飛機外觀,轉為更有時代感及代表性的「筆觸 」標誌,令全世界乘客眼前一亮。
穩守航空界領導地位
90年代中期,國泰已經組成一支全球最先進、最「年輕」之一的機隊。但與此同時,國泰依然進行機隊更換計劃,並耗資90億美元購買全新航機,務求令機隊更新、更寧靜,亦大大減低維修的需要。
幕後英雄
國泰的服務質素不但不斷提升,貨運部在公司的發展過程中亦擔當了舉足輕重的角色。目前,貨運部約佔公司總營業額的30%。
家在香港,心繫香港
1999年中,斥資6.25億美元的國泰總部國泰城,已經在新香港國際機場落成。這項龐大的計劃正標誌著國泰對本身及香港的未來均充滿無比信心。
面對新世紀的挑戰,引入並善用最尖端科技及通訊系統,將是國泰最主要的目標,其中包括積極應用網際網路,以為乘客提供更方便和多元化的服務,令您的每次旅程加倍圓滿。
對於國泰而言,不光等待未來,而是掌握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