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經常情緒低落、心亂如麻、煩躁不安,或總有一股無名的怒火?在家裡,你是否有時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對親密的孩子、愛人發火,甚至大嚷大叫,造成家庭關係非常緊張而事後卻後悔不迭?在單位裡,你是否有時因為一件小事和同事爭執得面紅耳赤、不可開交而影響了自己的人際關係?
其實,造成這種種情況的原因,全是因為你沒有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人是個情緒體,從我們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的那一刻,情緒就與我們形影相隨、朝夕相處、終生相伴。無論是好的情緒還是壞的情緒都會對我們的一生產生深遠的影響,它關係到我們的心理健康、家庭幸福、人際和諧甚至事業成敗。
那麼,你真的了解自己的情緒嗎?你是否被情緒所影響、困擾或控制卻毫不自知呢?情緒又是如何影響我們一生的呢?
情緒,是對一系列主觀認知經驗的通稱,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以及相應的行為反應,一般認為,情緒是以個體願望和需要為中介的一種心理活動。它的功能在於幫助我們自我修復、自我調解與自我平衡。
情緒是與生俱來的,嬰兒出生時就擁有原始的情緒:恐懼、憤怒、哀傷、快樂、好奇等。例如,哭和笑,每個人感到喜悅時會微笑或大笑,感到傷心、恐懼或惱怒時則會用哭來釋放和表達,這就是一種情緒的流淌,完全是一種本能的、自然的反應。每一種情緒都有意義,人在情緒的幫助下逐漸調節與過渡,逐漸調適而平靜,並走向更廣闊的外在世界和更深處的內在世界。
每個人兒童時期的情緒至關重要。因為將來成為怎樣的一個人,部分決定於他在情緒上的成熟度。
對一個孩子來說,情緒是自然產生的,沒有好壞是非之分,他們情緒來了去,去了又來,這是一種自我調節的生命特徵。如果小時候他的情緒被接納,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內讓情緒自由地流動,他就會進行自我調整,並逐漸形成自我、走向成熟。
但往往孩子的情緒經常被家長評判和教訓。例如,很多孩子小時候都喜歡哭,但成長的經驗告訴成年人:哭不好,哭不解決問題,甚至哭是一種無能和懦弱的表現,我們會說:「就知道哭,哭有什麼用?」 這時,孩子就不得不壓抑、控制自己的情緒。
一旦情緒被阻塞、不流動,它就真的成為問題了,不僅會讓孩子有了錯誤的,還會使他以後的心理和認識出現問題,更為重要的是,阻塞的那部分可以就永遠停留在了童年。
經常看到我們身邊的很多成年人,經常把各種情緒夾雜混合在一起,要麼從情緒中出不來,要麼用理性把情緒壓抑下去,尋求某個時候爆發,這些恰恰是童年情緒沒有得到成長的結果。
當我們還是嬰兒的時候,儘管還意識不到情緒的存在,就與媽媽和身邊親近人的情緒天然地處於共生狀態,這是一種客觀和天然的狀態。
例如,有的小孩子,每當媽媽不同意他正在做的事情,或者要去阻止他的時候,他總是著急地大哭。可能很多媽媽會想,這孩子情緒怎麼這樣急躁。其實,仔細察覺你會發現,原來自己的內在有一股焦慮、生氣甚至憤怒的情緒正在升起。這時,孩子的情緒就和媽媽的情緒一體了。表面上孩子大哭是因為不同意媽媽當下的做法,實際是是因為她和媽媽憤怒、焦慮的情緒產生了共振。
由於是合為一體的狀態,所以兒童非常容易將這個時候形成的一切轉化成自己的潛意識。如果孩子不能把自己同成人剝離開,那麼他就會永遠停留在童年。
如果父母的情緒比較平和、穩定,孩子就有了一個參照模式,情緒成長的空間就相對寬大和良好;反之,父母的情緒變化無常,就會對孩子產生不安全感,和對成人的防禦、警覺和恐懼。問題的核心是,很多成人無法做到不啟動情緒,因為他們對自己的情緒都不自知,而且非常有可能還停留在與自己媽媽情緒共生的時期。
對於孩子來說,做父母的要理解他的情緒,接納他的情緒,包容他的情緒;同時讓孩子發現、熟悉、調整自己的情緒,讓他擁有自己面對和處理情緒的自由和空間,他長大後就不會受情緒的困擾,而成為一個成熟的、獨立的個體。最重要的是趁早解決自己的情緒問題,以避免阻礙孩子的自我調整。
對於成人來說,要理性地了解自己的情緒,分析情緒產生的原因,並要清晰地把自己和別人的情緒剝離開,做情緒的主人。因為只有熟知情緒才會走出情緒,才會不被強制。作為一個成熟的成年人,既要能控制自己的情緒,為自己的情緒負責;同時還要照顧好自己的情緒,讓情緒成為我們生命的動力、支持者、過渡者和升華者,而不是迷惑者和侵害者。
一個人越對自己的情緒有深入、廣泛的了解,才會越接近成熟,進入生命的深處,才會獲得真正意義上的自由。關注情緒,就是關愛自己,善待生命,管理好情緒,就是生命的智慧!願每個人都能做自己情緒的主人,讓我們的生命像流淌的河流,寧靜而祥和,廣博而自由。
— END—
我是海倫,歡迎關注 ,和我一起探索心世界,發現心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