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家師優:家庭教育別讓情緒毀了你對孩子的愛

2020-09-04 博家師優陳武民老師

人這一生當中要接受三種教育,即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一個孩子最重要的便是人生開始階段的家庭教育。2020年受疫情影響網上課程學習興起,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進一步突顯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正確的教育孩子,家長需要形成正確的養育觀念,掌握切合的教育方法,合理利用教育資源。可當下社會,很多家長在家庭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會受到自己情緒的影響。


甚至有許多家長,不同程度地存在拿孩子當出氣筒的情況。那樣會很容易使自己惡劣的情緒轉嫁到孩子身上,這樣的後果不堪設想。那麼,這樣做到底會有什麼影響呢?

1、父母不節制,把握好自己的情緒行為,使惡劣的情緒轉嫁到孩子身上,這樣做會使孩子在行為標準上造成混亂,會使孩子不知自己到底應該怎樣做才能不會被打罵、訓斥。

2、父母情緒轉嫁,會使孩子養成看家長臉色行事的壞毛病,既不利於錯誤的糾正,也不利於孩子好習慣的養成。

3、家長的不良情緒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心情,會使孩子同時遭到體罰與心罰的雙重傷害,這不僅嚴重地影響著孩子身心健康,甚至會使孩子變得叛逆、自卑、厭學。

4、父母不節制,把握好自己的情緒行為,使惡劣的情緒轉嫁到孩子身上,會使家長的威信在孩子眼裡大大降低。會對以後的家庭教育,人為地製造出障礙,比如「孩子大了,反而越來越不聽話了」就與這種障礙有關。

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情緒不穩定會影響到教育子女的態度和行為方式。很多孩子對於父母撒在自己身上的怨氣,理解成是父母不喜歡自己,進而產生自卑感,成為日後誘發心理疾病的溫床,給孩子的學習和人際交流造成很大的影響。

家庭教育中,將孩子當作出氣筒,會使孩子經常處於一種緊張、恐懼的戒備狀態,不僅會影響到孩子的身心健康,也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情緒。孩子就是孩子,別讓情緒左右了你,左右了你的行為和思想,方法和態度,左右了你對孩子的愛。一個關係和諧、充滿溫暖的家,能夠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愛的、是安全的。反之,則容易導致孩子適應性差、膽小、退縮等行為。

相關焦點

  • 博家師優提醒你,父母這點行為最可怕
    博家師優提醒你,父母這點行為最可怕。家庭教育中,現在很多家長被「孩子的教育要趁早,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洗腦,有些家長覺得孩子達不到自己的預期時,就會用激烈的手段去表達,甚至將自己的焦慮情緒傳遞給孩子,從而影響親子關係,反而不利於孩子成長。 通常,產生育兒焦慮的主要原因是孩子的現實表現和家長的預期值之間差距太大。
  • 博家師優:好的家庭教育,離不開這六點
    有一種孩子,叫做「別人家的孩子」:他們品學兼優,乖巧可愛,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在羨慕的同時,作為家長,你是否想過,「別人家的父母」是怎麼做的?其實優秀的孩子離不開好的家庭教育,博家師優提醒你:以下這6點父母要牢記,想讓自己的孩子優秀其實並不難!
  • 父母的情緒對孩子的教育和成長都有很大影響,家庭教育應重於養
    由此被推向輿論風口浪尖的不只是一個「問題家庭」,還有常談常惑的當下中國家庭教育。起點是愛,為何終點成怨?何為健康的家庭教育?讀這篇文章,照照鏡子。三流的父母做保姆,二流的父母做教練,一流的父母做榜樣。你會發現,越柔和的父母,有時候帶動孩子的能力越強,越是扯著嗓門整天對孩子叫嚷的父母,則往往難以挑起真正引導和帶動孩子的重擔。
  • 千萬別讓情緒毀了自己
    其實在正常的情況下大部分人都是很文明的,但是總有一些人情緒失控一邊開車一邊發洩情緒,就是我們俗稱的路怒症,這樣導致的後果是極其嚴重的!是非常不負責任的表現,所以千萬不要做讓自己後悔的事情。其實對於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從中可以看出情緒對於一個人來說有多麼重要,千萬不要讓不好的情緒影響到自己和周圍的人。
  • 家庭教育越來越受重視,而最好的家庭教育,是對孩子放手而不撒手
    怎麼把握家庭教育的「度」以達到好的教育效果? 如何掌握對孩子既放手又不撒手的分寸,真正幫助而不束縛孩子的成長? 這些都是值得每一位家長在家庭教育中思考的命題。 今天,為大家帶來清華附中校長王殿軍的分享:最好的家庭教育,是對孩子放手而不撒手。
  • 《別讓情緒毀了你的努力》:帶你了解高情商人士五類底層思維邏輯
    其實,所有的這些問題,都是因為我們不能很好的面對自己,面對自己的情緒所造成的。我們需要重新認識自己,接納自己,然後改變自己。所有的努力,都會在未來開花結果,只要我們堅信,自己一定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別讓情緒毀了你的努力》就是這樣一本好書。
  • 中國式家庭教育對孩子是否是粗暴的
    中國式家庭教育中國式家庭教育對孩子是否是粗暴?!孩子成了父母之間的攀比,父母永遠都對著孩子說,「你看看誰家的孩子怎麼樣怎麼樣。」又有多少父母懂得孩子們的痛苦?父母永遠都在忙,賺錢養家,美名其曰是為了孩子有更好的生活。但大部分都是未來寄托在孩子身上,「我指望著你給我養老。」這種家庭教育,就是因為這些話這些事,把一個美好的家庭掛在了利益鏈上,並且毀了很多的孩子。從而造就了孩子的痛苦,孩子很孤獨,同樣的也很冷漠。
  • 家庭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
    理想的父母是嚴慈並用的,對孩子不嬌縱,不溺愛,愛在細微處,嚴在該嚴處。孩子的成長是一個逐漸社會化的過程,剛剛出生的嬰兒是完全沒有規則意識,它可以自由的吃喝拉撒睡,一旦需要得不到滿足,以哭叫的方式來自由表達。
  • 【家·優站㊿】「特殊時期 特別家教」之《當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
    【家·優站㊿】「特殊時期 特別家教」之《當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2020-06-06 02: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別讓情緒左右了你,家庭教育就要讓負面情緒走得遠遠的
    情緒無處不在,就好比一把出鞘利劍,做到既不傷已也不傷人。開學後不久,我就接到一個家長求助。她那個上小學六年級的學生突然發生了「異常情況」:不想去上學。任憑父母說破了嘴,老師連續做了很久的思想工作,一點效果都沒有,孩子對上學表現出十分抗拒的情緒。
  • 家庭教育「大忌」:父母情緒失控對孩子傷害可不小,別不當回事
    每一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都希望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現給孩子,但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難免會有惹父母生氣的情況,尤其是在孩子7歲以後最讓父母頭疼,俗話說「七八歲的孩子狗不理」,這句話的意思是孩子在七八歲的時候是萬人嫌,連狗都不願理搭理。
  • 《茉莉的最後一天》:父母不要誤把情緒不穩定化作對孩子的高要求
    如果一個家庭敗在了情緒宣洩上,那無論在其他地方贏得多勝利,在孩子內心世界建設這一件事上,都是極大的失敗。——《別讓情緒毀了你的努力》《茉莉的最後一天》出自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在我看來,相比於高要求帶來的高壓力,真正導致女兒自殺的,其實是媽媽自己不穩定的情緒。林媽媽情緒不穩定,毀了女兒茉莉的一生。
  •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對孩子放手而不撒手
    怎麼把握家庭教育的「度」以達到好的教育效果?如何掌握對孩子既放手又不撒手的分寸,真正幫助而不束縛孩子的成長...今天的文章說不定能對你有所啟示。 01.「直升機」和「甩手掌柜」都不利於孩子成長
  • 母親情緒的平和,是對孩子最偉大的教育
    愛孩子的時候,愛得沒邊,關心孩子的時候,連孩子的襪子都要家長給他穿,給他洗,說愛孩子的時候愛到早晨起床的時候,在旁邊喊,甚至幫孩子穿衣服,這叫愛嗎?這個情已經失去了教育的價值。  另一個現狀是有禮無情,尤其是家長給孩子講道理的時候,沒有感情鋪墊。
  • 別讓「贏在起跑線上」毀了孩子的一生!
    家庭教育的概念對於大多數的孩子來說更是渺茫,農村的孩子的父母大多數都是農民,父母忙於在田地幹活,很少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的教育也不是很重視。我還算是一個比較幸運的孩子,父親是一名教師,對我學習中遇到的不會解決的問題能夠加以指導。母親雖然是個農民,但對家中孩子的教育卻是少有的重視,她總是說以後你們姊妹幾個都要好好學習,不要像她一樣幹一輩子苦力活。
  • 教育札記|別讓壞情緒毀了你的人生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消極的情緒對人有著多麼嚴重的影響,甚至可以毀了你的人生。那麼,怎樣克服失望情緒呢?堅信愛迪生的名言「失敗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對我一樣有價值」。失敗是一種「強刺激」,對有志者來說,往往會產生增力性反應。
  • 媽媽,你的情緒對孩子的傷害到底有多大?
    在我們常說的人文教育中,一切都是以「愛」的名義開始的。為什麼我們最終會因為愛而怨恨?什麼樣的教育才是健康的?作為一個母親,它對孩子的教育有多重要?母親的情感對孩子更重要。母親的性格和脾氣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心理發展。
  • 沒有天生的熊孩子,只有不懂愛的父母,別讓「標籤效應」毀了娃
    導讀:沒有天生的熊孩子,只有不懂愛的父母,別讓「標籤效應」毀了娃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沒有天生的熊孩子,只有不懂愛的父母,別讓「標籤效應」毀了娃!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父親能陪伴,母親好情緒!
    稍微留心一下,你就會發現,有父親陪伴的孩子,會成長得更優秀。他們更勇敢更自信,待人處事大方得體,不會因為說錯一句話就唯唯諾諾地不敢吭聲。父親的陪伴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可相比家庭和睦、孩子成材,很多父親更嚮往事業成功。但成功究竟意味著什麼呢?
  • 你對孩子的稱呼裡,藏著家庭教育的智慧,你發現了嗎?
    我們平日裡對孩子有著各種各樣的稱呼,每個階段也都有不同的稱呼,也都體現了對孩子滿滿的愛和期待。雖然爸爸媽媽對孩子的稱呼變化多端,可它有時卻是我們調整情緒的閥門,也是家庭教育的催化劑。我們一起來看一看有哪兒些稱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