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的最後一天》:父母不要誤把情緒不穩定化作對孩子的高要求

2020-12-22 我是陳小鼠

如果一個家庭敗在了情緒宣洩上,那無論在其他地方贏得多勝利,在孩子內心世界建設這一件事上,都是極大的失敗。——《別讓情緒毀了你的努力》

《茉莉的最後一天》出自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部電視劇改編自作家吳曉樂的同名小說,電視一共10集,每2集為一個故事,一共講述了5個故事。

今天,我想講一講第三個故事:《茉莉的最後一天》。林茉莉家一共有四口人:爸爸、媽媽、茉莉、可莉。茉莉成績優異,是林媽媽的驕傲。可有一天晚上,茉莉突然從陽臺上跳了下去,結束了自己短暫的生命。為了搞清茉莉自殺的原因,林媽媽讀取了女兒的記憶,最後卻發現,害死女兒的兇手正是自己。

很多人從林媽媽對女兒的高要求解讀這個故事,認為是媽媽給了女兒太多的壓力,導致了女兒悲慘結局但這未免過於片面。

《如何選擇有效的心理療法》一書中說:

親子互動是一種雙向的過程,因此,如果父母情緒表現過度,則會抑制兒童情緒的自我調節。

在我看來,相比於高要求帶來的高壓力,真正導致女兒自殺的,其實是媽媽自己不穩定的情緒。林媽媽情緒不穩定,毀了女兒茉莉的一生。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高要求孩子的背後其實也是由於自己情緒不穩定。

今天,我就以《茉莉的最後一天》為例,結合一些心理學上的實驗,從現象到本質、從個例到普遍,來談談父母情緒不穩定對孩子產生的影響,以及作為父母,我們該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

01、從一個實驗和茉莉媽媽來看父母情緒化的結果:父母的不良情緒會傳染給孩子,給孩子的成長帶來不良影響

在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實驗叫「靜止臉實驗」,樊登也把它叫作「面無表情實驗」。

這個實驗講的是,剛開始媽媽跟孩子正常互動。突然媽媽變得面無表情,孩子發現媽媽的變化後,試圖以做鬼臉等方式逗媽媽開心,但媽媽都不為所動。

不到兩分鐘,孩子就焦慮大哭。當媽媽重新變得和顏悅色後,孩子得過好一會兒才能慢慢接受媽媽的回歸。

樊登曾說:這個實驗會傷害孩子的認知能力、行為能力、自我和情感控制能力。

這個實驗看起來有點殘忍,但在家庭生活中,有多少媽媽每天在跟自己的孩子做這樣的「實驗」。有時候,媽媽不僅會翻臉,還會對孩子大喊大叫,怒目相視。

林茉莉家中,就天天上演這樣的「實驗」,林媽媽是個易怒易爆的媽媽,她喜歡向家人抱怨,習慣打罵 、體罰孩子。在媽媽的影響下,兩個女兒的自我控制和情感控制能力得不到很好的發展。

劇中,林爸爸是系主任,林媽媽是個留美歸來的碩士。林茉莉的父母算是有頭有臉的人物,為了能更好地輔導兩個孩子,林媽媽全職在家。但作為一個留美碩士,林媽媽又不甘於淪為一個家庭主婦。

所以,當林媽媽對丈夫或是兩個孩子的行為感到不順心時,就會在全家人面前抱怨:如果不是為了孩子和家庭,我早已成為教授了。林媽媽的抱怨,讓家中氛圍很沉重。

除了抱怨,林媽媽還喜歡打罵、體罰兩個女兒。

大女兒茉莉成績優異,偶爾發揮失常,就會被媽媽痛打一頓;茉莉小時候偷東西被媽媽發現,又是一頓打;小女兒可莉有次考試考了第27名,被媽媽要求罰跪……在媽媽的打罵聲中,兩個女兒成為了兩個極端。

姐姐林茉莉成績優異,對媽媽言聽計從。但茉莉並不是真心愛學習,她努力學習,只是為了不挨罵,為了有機會做自己想的事情。媽媽只關心茉莉的成績,對女兒內心的苦悶抑鬱毫無覺察。

妹妹林可莉成績倒數,喜歡跟媽媽頂嘴。茉莉去世後,林媽媽將學習的重壓轉移到可莉身上,但可莉不願意補課、考試成績倒數。媽媽責罵可莉是垃圾、是廢物,沒想到可莉也破罐破摔,承認自己就是個廢物。

在我看來,打罵孩子、不理睬孩子,是父母情緒不穩定的最常見表現。父母的不良情緒,不僅會傳染給孩子,還會影響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不僅如此,在父母打罵聲中長大的孩子,會變得敏感脆弱、自我認同感低。

02、具體負面影響:孩子是父母壞情緒影響下的最終受害者,父母不穩定的情緒會讓孩子陷入生活的困境

心理學中有個「踢貓效應」,指的是:

對弱於自己或者等級低於自己的對象發洩不滿情緒,而產生的連鎖反應。人的不滿情緒和糟糕心情,一般會沿著等級和強弱組成的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無處發洩的最弱小的那一個元素,則成為最終的受害者。

父母不穩定的情緒會讓孩子陷入兩個困境:一是在打罵聲中長大的孩子,感受不到來自父母的愛;二是習慣被打罵的孩子,內心膽小怯懦,不敢追求自己喜愛的事物,失去了生活的希望。

劇中,林茉莉就是這條社會關係鏈中的最終受害者。茉莉之所以會選擇自殺,是因為在母親的高要求、打罵下,她感受不到愛。茉莉的生活中,面臨著兩難的困境,這也進一步促使她覺得生活了無生趣。

①困境一:在生活中,個人價值不被認可,感受不到愛

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在《發現孩子》一書中提到: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私無悔、不求回報的,也只有父母對孩子的愛,才是最純淨的、人類到的中最理想的愛。

是啊,沒有哪個父母會不愛自己的孩子。但如果,父母不會以適當的方式表達愛,那麼,孩子是無法感受到愛的。林媽媽和林茉莉之間,便是如此。

林媽媽愛面子,茉莉成績好,所以成為了媽媽的驕傲。可她又不願承認茉莉的努力和優秀,對茉莉不是責備、嘲諷,就是打。生活中,茉莉的個人價值不被媽媽認可,也感受不到媽媽對她的愛。

有一次,茉莉考試考得很好,本該是件高興的事,但媽媽卻她潑了一盆冷水:你以為你考得有多好?還不是靠我的輔導。沒有我的輔導,你能考這麼好嗎?

在我看來,林媽媽是愛茉莉的,她對茉莉潑冷水,也是希望女兒能再接再厲。但是,由於林媽媽的打擊和打罵,導致茉莉覺得沒有人愛自己。最終一步一步走向深淵。

②困境二:迫於媽媽的壓力,茉莉不敢追求自己真正喜愛的東西

茉莉喜歡寫小說,她把自己生活中的煩悶寫到小說中。寫小說既是茉莉發洩不良情緒的一種方式,也是她的愛好。

有一次,茉莉瞞著媽媽,去了一個作者的籤售會。茉莉還把自己寫的小說帶去了,想讓這位作者幫茉莉看看。籤售會結束,茉莉本來有機會把自己的作品呈現給自己喜歡的作者,可媽媽卻發信息來催茉莉回家。

處於對媽媽的恐懼,茉莉只能悻悻而歸,還安慰自己的朋友說,小說下次再給那位作者看吧。迫於媽媽的壓力,茉莉從來沒有告訴家人自己喜歡寫小說,甚至在茉莉去世前,家裡沒有一個人知道茉莉寫過小說。

如果林媽媽允許女兒擁有自己的興趣愛好,也許茉莉就不會選擇自殺了。

一個人如果對自己的興趣愛好足夠堅定,那麼興趣愛好可能會成為他的追求的理想和信念。一個有理想信念的人,內心會充滿幸福感和成就感。

在我看來,愛與理想是一個人堅強生活下去的必不可少的東西。愛讓我們擁有面對困苦的底氣,而理想則給我們帶來生活的光明與希望。但情緒不穩定的父母,會一點一點消磨孩子心中的愛,也讓孩子失去追求理想的勇氣。

03、家長應該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發洩情緒是人的本性,但為人父母該控制情緒;若是情緒失控,請及時安撫孩子

①回家前抖落工作中的壞情緒,不把工作中的怒氣遷移到孩子身上

對於家長(尤其是職場媽媽)而言,生活節奏快、生活壓力大,在生活的重壓下,我們常常會情緒不佳。即便我們再愛孩子,也會有感到煩躁的時候。但切記,不要把工作中的壞情緒帶回家,更不要把怒氣發洩在孩子身上。

具體可以怎麼做呢?

在進家門前,給自己10分鐘左右的時間,抖落工作中的壞情緒。比如在小區樓下,找個無人的角落,讓自己想些開心的事兒,調節一下心情。

儘量不要把工作帶回家。如果工作實在太忙,我們可以適當延遲下班的時間,回到家後安心陪伴孩子。不然,當我們在家中忙工作的時候,孩子可能會來「搗亂」,讓我們陪他。一邊忙工作,一邊陪孩子,很容易讓我們感到煩躁。

②當怒氣上來時,給自己一個獨立的空間

在國外,有一種家庭教育方法叫「time out」,也就是暫停。《正面管教》一書中,作者簡尼爾森指出,「暫停」可以用來安撫情緒

「暫停」法應用到親子教育中,相當於從當前的環境中抽離出來,給自己一個獨立的空間,讓自己平復心情,避免與孩子發生衝突。

我與孩子交流的過程中,如果感到生氣,我會從孩子的房間離開。讓自己到陽臺或者廚房待一會兒,等我覺得自己不生氣了,再回到孩子身邊。

很多時候,怒氣上來快,消退也快。要想控制不良情緒,從當前的情境中抽離出來是一個有效的方法。

③若是情緒失控,請向孩子解釋原因,並及時安撫孩子

電影《怦然心動》的女主朱莉是個陽光、有愛、三觀極正的女孩,受到了很多觀眾的喜愛。朱莉一家雖然經濟條件不太好,但父母卻給了朱莉很好的家庭教育,朱莉父母都是情緒穩定的大人。

即使朱莉父母一時情緒失控,在孩子面前發生了爭吵,他們也能及時安撫孩子情緒,並向孩子解釋原因。

有一天晚飯時,朱莉說自己想把院子重新修理一下。討論的過程中,朱莉父母發生了爭吵。這是朱莉第一次看到父母吵架,她被父母嚇到,哭了起來。看到朱莉哭後,父母馬上停止了爭吵,爸爸向朱莉道歉並解釋:「對不起,這不是你的錯。我們會想辦法解決的。」

晚飯後,朱莉的父母又分別到朱莉的房間,跟朱莉解釋為什麼會發生爭吵,並告訴朱莉,他們都深愛著家裡的每個人。安撫好朱莉的情緒後,他們才離開。

《情緒教養法》一書中說:當父母情緒不佳時,孩子也很難保持平靜和快樂。

所以,為人父母,我們必須學會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但如果真的一時情緒失控,一定要及時彌補,安撫好孩子的情緒。

總結一下:父母情緒穩定,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父母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遠比我們想像中大。情緒穩定的父母,養出情緒穩定對孩子;可父母若是情緒不穩定,可能會給孩子帶來一生的陰影和傷害。

胡適曾在回憶母親時說:

「如果我學的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的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今我能寬恕人、體諒人,都得感謝我的慈母。」

父母情緒不穩定不是個人的事,我們不穩定的情緒將由孩子來買單。不穩定的情緒就像是一劑無形的慢性毒藥,隨著時間流逝,會給孩子帶來致命的傷害。而情緒穩定的父母,就像是一縷陽光,照亮孩子成長的路。

相關焦點

  • 孩子,我寧願你叛逆,也不要活在你的最後一天裡.永進電影 | 第154天《茉莉的最後一天》
    直到有一天,孩子主動要求多報一些補習班,在那一刻,我們才意識到或許有些孩子天生就不適合讀書。於是他我開始重新審視孩子,我們開始思考過去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我們發現其實我想要兒子學習好,只是希望兒子長大後能自食其力,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 《茉莉的最後一天》,有一種好是「媽媽是為你好」
    臺灣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講的是現代的中國式父母教育方式,用誇張寫實的手法,描寫了父母行為對孩子心理的巨大影響。被這部劇吸引,是從這部劇其中的一個單元《茉莉的最後一天》開始的。《茉莉的最後一天》講的是考滿級分(滿分)的乖乖女茉莉,本來被媽媽偏愛,被老師喜歡,但卻在一天晚上,從自家的陽臺一躍而下,毫無徵兆。母親為查明真相讀取女兒的記憶。1.茉莉跳樓茉莉本來是一個優秀的女孩,聽媽媽的話,學習成績優異,懂事,而且家庭富裕,媽媽是留美碩士,爸爸是系主任,妹妹活潑可愛。
  • 茉莉的最後一天:絕望的茉莉被母親的偉大殺死了
    觀看臺灣教育短片《茉莉的最後一天》,更深切地感受到這一點。故事的主人公茉莉是個青春期,她的母親是留美碩士。結婚後,母親為茉莉姐妹倆放棄了只要繼續深造便可獲得的教授職位,成為一名全職太太。為了彌補自己內心的缺失,她把一切希望寄托在了孩子身上。
  • 《茉莉的最後一天》媽媽,我這麼讓你失望,那就讓我去死吧
    臺灣教育短片:《茉莉的最後一天》。對於一個孩子最無能為力的事情,就是無論經歷了多少痛苦和絕望,身為孩子,總是期盼著父母打從心底承認自己的錯誤,哪怕付出死亡的代價。媽媽對孩子一直要求很高,小時候,媽媽問茉莉:長大想做什麼,茉莉說:想當收銀員,媽媽認為這很沒出息,應該當會計師。茉莉第一次偷錢,被媽媽痛打一頓,媽媽說:社會垃圾,丟人丟死了。結果茉莉產生了叛逆,只要看著媽媽用自己偷來的東西,雖然會有一種罪惡感,但是這種罪惡感讓她很爽,她便對偷東西越來越有吸引力。
  • 臺灣教育片《茉莉的最後一天》—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
    今年,臺灣一部堪稱「黑鏡」的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把這些話語全部呈現在第三單元 ——《茉莉的最後一天》。(媽我真的活累了,讓我去死吧!臺灣教育片《茉莉的最後一天》電影講解片段)小時候,媽媽問茉莉:「長大後想要當什麼?」 她答:「收銀員」。媽媽說:「你怎麼這麼沒出息啊!要當會計師,懂嗎?」 茉莉寫作業時有點調皮,媽媽坐在她旁邊,用雞毛撣子拍著桌子:「寫啊!你不要以為不寫我就不會揍你」。
  • 父母情緒對孩子的影響
    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影響,是一代代複製下去的。當我們能夠理解我們過去是如何在今日啟動時,我們對自己的行為、習慣、脾氣就更容易理解了。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決定了孩子的性格,孩子的性格又決定了他一生的命運。1、如何發現父母情緒對孩子影響
  • 《茉莉的最後一天》媽我真的活累了,讓我去死吧,一部臺灣教育片
    第二單元《茉莉的最後一天》故事發生在一個中產家庭,林爸爸是學校教授,林媽媽是海外留學碩士,林茉莉是一個長相清秀品學兼優的高中生林可莉是一個成績不好還愛動、倔強的初中生,像往常一樣,姐姐林茉莉打點好一切準備去學校,妹妹林可莉跟隨其後,似乎一切都很正常、平和
  • 睡前父母常對孩子做兩件事,孩子不僅情商高,一天比一天聰明
    建議從今天開始睡前父母常對孩子做兩件事,孩子不僅情商高,一天比一天聰明!最重要的是,這是屬於你們共同擁有的時光!一、聊天進行情緒復盤《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的文章提出這樣的結論:父母和孩子談話可以影響孩子大腦的生物成長,這非常神奇!很多家長不喜歡跟孩子聊天,覺得過於幼稚,也沒有什麼用!
  • 父母的情緒對孩子一生命運的影響
    身為父母尤其是媽媽,無法控制的情緒對孩子來說是場災難,這場災難足以讓孩子心裡的安全堡壘土崩瓦解,堡壘的建起需要極大的努力,而瓦解只需大人的情緒災難。而長久的情緒風暴,給孩子帶來的是性格的缺陷,或懦弱,或暴躁,或膽小,或自閉,甚至可能直接釀成惡果。
  • 對孩子發完脾氣就後悔,但還是忍不住,如何做情緒穩定的父母?
    面對「愛惹禍」的娃,有時候我們不小心就會發脾氣,表現得很暴躁,過後卻後悔不已,想著下次一定不要再這樣了。但是,似乎我們沒有哪一次能真正的做到……可是,也正如萌醫生以前所說,對孩子而言,情緒不穩定的父母就像一顆定時炸彈。
  • 被父母「情緒勒索」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甚至還有的家長在孩子沒有按照自己的要求完成事情時,會說「我再也不愛你了」、「真想沒你這個孩子」這樣的氣話。在這些家長看來,自己的話可以引起孩子的內疚,繼而達到教育的作用。殊不知,這些話卻是在無形中對孩子進行「情緒勒索」,其危害遠大於所謂的「教育」。
  • 你的壞情緒正在壞掉孩子,平和的情緒是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
    你的壞情緒會傳遞給孩子關於父母情緒對孩子的影響,心理學教授埃德·特洛尼克曾經做過一個非常有名的「靜止臉」實驗:當嬰兒面對一個笑盈盈的媽媽,他也會非常開心,配合著媽媽手舞足蹈,咿咿呀呀的說話,激發出各種積極歡快的情緒。但當媽媽突然板著臉,面無表情時,孩子首先會感到困惑,之後想辦法吸引媽媽的注意,變得躁動不安。
  • 被父母「情緒勒索」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因為「情緒勒索」一般都有「愛你」、「為你好」這樣的美好外套,不管是「勒索者」還是「被勒索者」,都很容易把「情緒勒索」誤以為是一種愛的方式。父母為了讓孩子聽話,總是會說出一些情緒「綁架」的話,比如「如果你......,我就不要你了。」雖然父母不會真的不要孩子,但是孩子卻會因為恐懼而沒有安全感,從而形成對權威妥協的習慣,不僅會順從父母的命令,同伴的要求,孩子也往往不敢去拒絕。
  • 孩子有情緒不要一味地打罵,重要的是對孩子的情緒處理
    情緒控制能力差的媽媽,或許當場就會責備孩子,但顧佳沒有責備孩子,反而平復了自己的情緒。情緒控制能力稍微好一點的媽媽,或許會在回家後給孩子臉色看,用負面情緒讓他知道他把事情搞糟了,但回家後的顧佳依然沒有把氣撒在孩子身上,反而溫和安慰孩子。
  • 茉莉自殺了!無法恨孩子,如何愛孩子
    我們對自己設定了無限要求,不斷的學習"完美媽媽"技能,恨不得把所有習得技能都用在孩子身上,以證明自己達到"完美媽媽"的基本標準——任何時候都是一個愛孩子的好媽媽角色。臺灣的短篇劇——《茉莉的最後一天》,茉莉自殺了。美國名校碩士畢業、為了家庭成為全職媽媽的茉莉媽媽,她無法相信自己為了女兒付出了一切,卻換來女兒的自殺!為了尋找茉莉自殺的原因,她通過高科技進入了茉莉的意識之中,讀取茉莉的記憶。
  • 父母對孩子要求的比較嚴格,其實是對孩子的一種負責
    「最後赳赳在媽媽的嚴格教育下,乖乖地去寫字了。一個對孩子有多要求的媽媽,自然她自己也是一個對自己有要求的媽媽。如果媽媽沒有做到對孩子負責,她很難做到對孩子足夠用心。所以很多時候,媽媽對孩子要求嚴格一些,對孩子來說,不是一件不好的事情。特別是孩子現在還小,自我意識能力還不夠強,沒有很好的自控能力,所以孩子有時很難在學習上有很強的意志力。如果父母對孩子要求不夠嚴格,孩子哭著不願意寫作業,父母就心軟不讓孩子再寫下去。
  • 輔導學習時,總對孩子發火,父母應該如何管住情緒?
    這種情況積累久了,父母不自覺地會對孩子形成錯誤和帶情緒色彩的認知,怎麼生了這麼個蠢貨?怎麼這麼不喜歡動腦筋?怎麼這麼不愛學習?將被幾道題目難道升華為了對孩子個體的負面評價,更直接導致了對孩子的消極情緒,這種情緒經常表現為,一看見孩子學習就煩躁,看他坐姿也有問題、拿筆也有問題,做題稍作思考,父母也要發飆。
  • 父母總是情緒失控,對孩子成長很不利,控制好情緒很重要
    這種教育方式雖然讓父母的心情在一段時間內得到了緩解,但是對於孩子來說卻是會造成特別大的傷害。由於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出現了情緒失控的情況會對孩子造成這麼大的影響,所以父母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只有這樣才能讓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更加得心應手,也能讓我們的孩子更加聽話。
  • 「我都是為你好」,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勒索,毀掉了自主天性
    一、在生活中有哪些行為,是家長對孩子進行的情緒勒索1)動輒就非打即罵在很多父母的眼裡,孩子無異於自己的私有物品,往往孩子並沒有犯什麼大錯,甚至只是因為父母心情不好,就找來理由對孩子進行任意的打罵。2)冷暴力有些父母,在孩子犯了錯或是沒有達到自己的要求時,雖然沒有對孩子進行打罵,但是卻通過言語和行為上的冷暴力,對孩子施加壓力。比如孩子不小心犯了錯,有些家長就會反問,「你知道自己錯在哪裡了嗎?
  • 父母情緒穩定,對孩子到底有多重要
    :父母的情緒對孩子真有那麼大的影響嗎?答案是肯定的,今天分享給大家的這篇文章故事很戳人——同樣是面臨離婚的境況,不同的父母不同的情緒管理方法,影響著孩子有不同的人生軌道。以下為正文。父母情緒穩定,對孩子到底有多重要?這些年,許多教育界以及育兒界的人,一直在關注這個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