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學習時,總對孩子發火,父母應該如何管住情緒?

2020-11-05 三冬學

輔導孩子學習,已經變成了一部分父母的噩夢。

不知為什麼?在客廳還平心靜氣,一走近孩子房間開始輔導作業,情緒就變得易怒;一看到孩子的寫字的樣子,就感覺有個小火苗在胸口燃燒...... 似乎每次不嘶吼兩聲,輔導過程就不完整。

而最令父母難受的,卻是事後每每的愧疚、自責、後悔。說好的不要打擊孩子,為什麼總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

第二天晚上,相同的畫面再次上演。。。

情緒是如何產生的?

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心理學家沙赫特和辛格提出「情緒二因論」,該理論認為,情緒的產生取決於二個主要因素:理性認知、生理應激。

紐約大學的神經學家Joseph LeDoux的一項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結論。

  • 在大部分情況下,當人受到外在刺激,刺激會傳遞到大腦皮層,進行複雜的分析和理解,再由大腦皮層指揮杏仁核等部位進行反應,即所謂的"理性認知";
  • 但少數情況下,這些刺激會經過間腦直接傳遞到杏仁核,產生即時的、不受大腦控制的反應,這就是"生理應激"。

因此,在大多數情況下,父母是依靠「理性認知」來思考和判斷應該產生什麼情緒。

例如,當孩子把試卷分數告訴父母時,大部分時候父母可以克制住情緒,通過理性認知告訴自己,應該冷靜地處理。

但是,在少數情況下,父母也有可能處於「生理應激」快速產生自己無法控制的情緒。

例如,當孩子出言無狀地頂撞父母時,很可能立即激發父母的生理應激,在理性思考尚未發揮作用前,吼叫甚至責打等負面情緒下的反應很可能就已經爆發了。

為什麼父母有時不容易控制情緒?

  • 生理應激產生情緒時,不受理性控制,很難克制。

生理應激產生情緒的過程,是千萬年人類演化過程中的寶貴遺產。當原始人在野外遇到突發情況,生理應激產生的情緒可以幫助他們生存下來,「憤怒」讓他們立刻集中精神和力量、提高敏銳度,「害怕」促使他們立即逃跑或找地方躲藏。而如果依靠理性思考,很可能還沒思考出對策,已經被猛獸襲擊了。

雖然人類文明在不斷進步,在大部分情況下,理性逐步代替了情緒化。但是,不可避免的還存在著少數情況下的生理應激產生情緒的情況,而此時,情緒不是有理性思考決定的。

由此,在輔導孩子學習時,有時孩子發出的刺激過於猛烈,使得父母來不及理性思考,就生理應激地產生了負面情緒,進而爆發出來。



  • 理性認知產生情緒時,也會由於理性認知的偏頗,造成對孩子的負面情緒頻發

與生理應激產生情緒相比,似乎理性認知更安全更克制,但事實上,並非在理性認知下,就不會產生負面情緒。

恰恰相反,如若理性認知存在偏頗,即所謂的偏見,那麼更容易由此產生負面情緒。

舉個例子

當父母輔導作業時,總遇到孩子不能理解,氣急敗壞的父母如果不能客觀的認識到,孩子學習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應給與孩子時間去消化和提高,則很可能將孩子評價為笨、不喜歡思考等。

這種情況積累久了,父母不自覺地會對孩子形成錯誤和帶情緒色彩的認知,怎麼生了這麼個蠢貨?怎麼這麼不喜歡動腦筋?怎麼這麼不愛學習?

將被幾道題目難道升華為了對孩子個體的負面評價,更直接導致了對孩子的消極情緒,這種情緒經常表現為,一看見孩子學習就煩躁,看他坐姿也有問題、拿筆也有問題,做題稍作思考,父母也要發飆。

因此,如果父母不能理性和客觀地評價孩子,對孩子存在錯誤或者偏頗的認知,那麼也同樣會頻繁地無理由的對孩子爆發負面情緒,且很難自我控制。

父母應如何做,才有助於與孩子相處時的情緒管理呢?

1、當負面情緒已經產生時,不要對抗負面情緒

首先,當父母被孩子一句話或者一個舉動給瞬間氣炸了,生理應激產生負面情緒時,不要責怪自己,避免給自己帶來過多的自責和愧疚,避免陷入一種心理暗示似的惡性循環當中。

父母應該理解這種非意志能控制的生理性應激情緒的合理性,給自己釋放壓力,再去和孩子溝通,取得互相諒解,將發脾氣造成的對孩子和父母的身心傷害儘可能降到最低。

2、當負面情緒產生時,延遲發作

生理應激產生的情緒,會在被刺激的一瞬間達到峰值,這時候也是最容易衝動的時候。父母砸東西、破口大罵、甚至揍娃等,都是在這個怒髮衝冠的刺激峰值節點爆發的。

所以,有效的應對方法就是數數,可以是十下、也可以二十下。數數的過程中,生理應激帶來的情緒就會逐漸消退,而理性思考獲得了時間運作起來,並在腦海中勸解自己要冷靜

往往數數結束,怒氣已消了大半,即使餘恨難平,也能夠隱忍著做出相對理性的應對。

3、調節情緒,儘可能提高自己的正面情緒

父母衝孩子發火,傷害的是孩子,而父母如果學會延遲發怒,這種隱忍卻也是一種自我傷害。

心理學中有一個「積極情緒的擴展建構理論」,提出當人通過一些方法,不斷提高自身的正面情緒,讓自己變得更加積極正向的時候,其應對負面情緒的能力也會同步提高,以往無法化解的負面情緒有可能隨著心態的積極而被應付自如。

因此,正所謂「木有根水有源」,應對負面情緒的一個根源方法就是提高父母的正面情緒,讓自身擁有更強大的心理應對能力。

具體方法可以根據父母的情況各異,比如說通過聽聽音樂、看場電影等感官愉悅來放鬆心情,又或者通過看書、家長群交流心得等心裡享受來提高自我肯定。

同樣面對熊孩子的挑戰,父母的狀態是焦躁煩悶還是身心愉悅,直接影響了父母可能產生的情緒。因此,父母讓自己儘可能多地處於積極正面的情緒中,很關鍵

4、認知產生情緒,因此,調整我們的認知吧

前面幾點都主要針對生理應激產生情緒的狀況,引發生理應激的刺激比較直觀,父母需要做的是學會如何應對。

而對於由理性認知產生情緒的情況,往往更難以自我控制。原因在於,理性認知具有隱蔽性和欺騙性。

心理學上,針對認知產生情緒的情況,有一個著名的理論,稱為【情緒ABC理論】。

該理論認為,產生情緒(C)的誘因,並不是事務本身(A),而是取決於人們對待該事務的看法,即認知(B)。因此,面對相同的一件事,如果人的認知發生了變化,進而也會產生不同的情緒。

舉個例子

當面試一份工作時,如果應聘者對應聘的職位特別看重,很容易出現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大腦缺氧等緊張的狀態。產生「緊張」情緒的誘因不是職位,而是應聘者對職位的看法(認知)。

所以,如果應聘者進行自我暗示,找出一些這個職務可能存在的瑕疵,進行自我暗示,就能夠降低緊張的情緒。

其中的奧秘就在於,職位雖然未發生認為改變,但應聘者對其認知發生了改變,從而影響了情緒。

所以,如若將該理論應用於父母對孩子的家庭教育,尤其是父母的情緒控制上,那最值得父母去正視的,就是對孩子進行客觀和合理的認知。

因為影響父母情緒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對於孩子的看法和認知。而一個帶有偏見的認知,就必然帶來不公平和不合理的負面情緒。

有時,父母會將孩子的一些言行,錯誤地歸結於某些原因(儘管原因和結果之間根本不存因果關係),進而形成對孩子的不公正的認知,並由此引發了不合理的負面情緒。

比如:

這麼簡單的題目都會做錯,這麼不認真,這孩子就是不愛學習。

講了好幾遍還聽不懂,這娃怎麼這麼笨。

……


但實際上,真實的情況很可能是:

這麼簡單的題目也做錯,只是因為沒有加強計算練習;

講了好幾遍還聽不懂,只是因為家長不是老師,沒有掌握這題的講題技巧;

……

父母切勿輕易的給孩子貼上笨、不愛學習、懶惰、不聽話等「標籤」。試問,對著這樣的標籤,哪個父母可以不帶情緒的去與孩子相處呢?

一旦父母把孩子的言行都歸結到孩子個體,就容易產生偏見,以及由此生發了不良情緒,受其操控而不自知。

所以,當父母在與孩子相處時,多用理性思考,少帶個人好惡的主觀感受給孩子貼「標籤」。當父母拋卻消極因素的影響,細心觀察孩子,多關注孩子的優點,就會逐漸多地給予孩子積極評價。

一旦對孩子的認知是積極的,由此產生的情緒也會變得正面,那時,父母看到和聽到孩子的一切都會帶來愉悅、樂觀的情緒,而父母的正面情緒,又會反過來影響孩子的自我評價和成長。

結語

父母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偶爾的生理應激情緒是很正常,能夠理解和接受的,父母可以通過一些小技巧來延緩負面情緒的爆發,降低對孩子和自身的傷害。

從長期來看,父母只有學會客觀地觀察孩子的學習和生活表現,不帶主觀意識,不受負面情緒影響,給予孩子一個理性的評價,才有可能在與孩子相處中保持一個穩定平和的情緒。

相關焦點

  • 永遠不要因為學習對孩子發火,「阿爾伯特」實驗,給父母敲響警鐘
    他們在輔導孩子學習、做作業的時候,有時候很難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忍不住衝孩子發火。這種行為其實會對孩子的產生十分不良的影響。這給孩子的精神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嚴重的會導致焦慮、抑鬱以及學習成績下降。父母如果因為學習對孩子發火,容易導致孩子產生抑鬱的情緒。孩子或許或因此而陷入自我懷疑,認為自己不是一塊學習的料。
  • 永遠不要因為學習對孩子發火,「阿爾伯特」實驗,給父母敲響警鐘
    然而輔導孩子作業並不是一件易事,這不僅需要家長具備一定的學習素養,還要保持著耐心和溫和的情緒對待孩子。但這對部分家長來說,卻是一件十分難以完成的任務。他們在輔導孩子學習、做作業的時候,有時候很難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忍不住衝孩子發火。這種行為其實會對孩子的產生十分不良的影響。
  • 輔導作業時愛發火?其實這是由父母的錯誤教育理念導致的
    首先是父母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對於父母來說,輔導作業時最最重要的就是控制情緒問題。我可以毫不客氣的說,但凡孩子作業存在問題的,百分百父母都有控制不住情緒的問題,都喜歡對孩子發火。父母可以捫心自問下,如果你家孩子在寫作業上存在問題,你是不是容易情緒失控,經常對孩子發火?父母越是發火,孩子對於作業越是討厭,越是拖拉磨嘰不寫作業,作業當然也就越來越成為問題。
  • 建立信息傳輸開關,可以有效幫助父母控制情緒,避免對孩子發火
    本章專欄《父母情緒管理》第四章,本專欄的目的是在於教父母控制住自己情緒,避免對孩子發火。在上一章中我們已經針對我們的情緒理論模型,對第一個環節進行了講解,歸根結底是一種預防的措施,相信對大家控制自我情緒會有所幫助的,感興趣的可以去看看。本章我們將針對情緒理論模型的第二個環節——信息傳輸,進行分析解讀,教大家如何通過這個環節來避免對孩子發火。
  • 父母忍不住對孩子發火,事後又後悔,這是「情緒管理」出了問題
    總想給家裡幫忙,卻每次幫倒忙被家長責怪半天。生活中每個人都有情緒,有時候情緒會受環境所影響,特別是家庭氛圍。家長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孩子會模仿家長在生活中出現過的言行舉止,所以父母的情緒對孩子來說會產生一定的影響。那麼,為什麼父母明明知道這樣不好,還是會忍不住對孩子發火呢?
  • 父母對孩子發火的6個影響:情緒能感染、改變孩子,也能毀掉孩子
    即當父母對孩子吼叫發火,哪怕只有冷淡焦慮的時候,都會在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影響,甚至可能會影響到孩子的大腦發育。那麼,在宏觀表現上,父母愛衝孩子發火,會產生哪些壞處呢?一、孩子會逐步失去自信心。如果在孩子需要愛護的時候,父母給的不是關愛,而是吼叫,是會讓孩子因恐懼而無法得到安全感的滿足的。這樣的時間一長,很容易讓孩子養成懦弱的性格。三、孩子會背上更大的負擔和成長枷鎖。父母總對孩子發脾氣,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逐步種下一個問題的種子:該怎麼做才不會被罵?
  • 父母控制不住自己,總是對孩子發火,家長如何做好自己的情緒管理
    現在很多媽媽現在都很愛學習,聽課,經過學習知道和孩子溝通要講技巧,總是對孩子發火對孩子的心理髮育不好,可是,一到事兒上,一看到孩子不順自己的意,就忍不住兇孩子,兇完孩子又特別後悔,該怎麼控制自己的情緒呢?
  • 為什麼總忍不住對孩子發火?教你輕鬆化解(三)
    很多家長都說,不知什麼時候就想對孩子發火,當負面情緒來臨的時候,根本控制不了它。這些難以控制的負面情緒是怎麼來的呢?有沒有辦法解決?現在,我們就來看負面情緒產生的第三種原因以及處理方法。孩子的優點他看不到,孩子的進步看不到,關注點總在孩子的問題和毛病上,對孩子挑剔,要求苛刻。他已經形成習慣。自己意識不到這樣有什麼不對,覺得自己的做法是合理的。所以,他是被這種模式控制的。當一個人被這種模式控制的時候,就沒有好情緒,動不動就焦慮或者發火。還有一種父母,是掌控的模式。總要求孩子聽他的,要求孩子應該這樣,不應該那樣,給孩子制訂了很多標準。
  • 深圳富華醫療美容醫院淺談如何對孩子不發火
    很多的父母都會面臨對孩子發火這個問題,並且很多父母都不知道該如何對孩子不發火。1、如何對小孩子不發火:這與父母對具體事物的認識有關。生氣是因為你覺得這是個「事兒」,覺得煩是因為你認為孩子這樣不應該。比如孩子喜歡按電腦的光區,比如孩子自己吃飯把米粒弄得到處都是,比如孩子又把剛洗過的衣服弄髒,比如孩子太貪玩成績不太好,你覺得這是個「事兒」,其實它未必是個「事兒」,或者不是一個多大的「事兒」.如果你能容得下,能看得透,還有什麼脾氣可發呢?
  • 深度解析:為啥窮人父母輔導作業最愛吼?多是陷入了「稀缺陷阱」
    父母輔導作業發火,真的是因為脾氣暴躁嗎?發火跟脾氣大小有關係嗎?當父母反覆輸出卻得不到相應的回應,他就會產生厭煩情緒,而孩子的錯誤一個接一個,這種情緒就會累加,即使不發作,孩子也會敏感地察覺到,變得頻頻出錯,所以我們說,父母的穩定情緒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2、窮人父母更愛發火?
  • 熊孩子總讓父母發火怎麼辦?學會這3招,給孩子更好的教育
    在生活中,有些熊孩子總是讓父母發火,讓父母情緒失控。所謂的情緒失控是指人類在極度緊張焦慮的情況下,大腦就開始進入戰鬥狀態,其行為上出現暴走趨勢。因此有些時候家庭要是出現爭吵,那麼孩子的學習就會受到影響,孩子的注意力就會開始不集中,孩子就會開始出現神遊的跡象。若是父母經常性出現情緒失控的跡象,那麼孩子的內心就會極度的焦慮不安,他們的注意力就會無法集中。
  • 我也知道對孩子發火不好,可就是忍不住怎麼辦?
    我就是一個脾氣火爆的媽媽,而我的火爆又來自我的父母。我相信很多家長像我一樣,看過太多的方法教你如何對孩子不發火,看過太多的道理告訴你對孩子發火的危害,可惜收效甚微。及時有效的溝通可以療愈對孩子造成的傷害,還可以讓孩子理智的分析父母的情緒和自己的情緒。從而讓孩子在面對別人的不良情緒時,能有更強大的抗壓能力。堪稱教育典範的電視劇《家有兒女》裡面有這樣一個故事。
  • 北歐專家告訴你,如何正確對孩子「發火」
    今天這篇文章告訴你,在北歐文化中,如何才是正確的對孩子「發火」。你餓著肚子忍著頭疼趕去幼兒園接你4歲的娃回家。回家前順路在超市買點兒菜,然而你娃在超市要把超市每一件貨物都拿起來玩一下,好不容易到了收銀臺,他又非要買冰淇淋。
  • 媽媽輔導孩子作業被氣哭!家長的壞情緒,對孩子的殺傷力有多大
    不輔導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可能是很多家庭的常態,孩子總是有一百種方法輕鬆讓家長炸毛,但是無論如何,在孩子面前學會情緒管理是作為家長最基本的修養。因為情緒真的是會傳染的。當然,情緒傳染並不是在生理層面上傳染,而是心理層面上的傳染。
  • 輔導作業很難嗎?孩子入學第二周,因為輔導作業父母差點打起來
    這個時候我還是可以心平氣和的告訴她應該怎麼讀。但是,整整練習了一個小時,還是不會。只要跟著讀就會,讓她自己讀就不會。我自己開始有點憋不住了。不過我在心裡告訴自己,別發火,孩子不會很正常,多練習幾遍就會了。第二階段,忍氣吞聲練了一個小時,還不會讀。為了壓住內心的火氣,我把聲音提高了幾度,但是儘量讓自己的聲音不帶情緒。
  • 總忍不住對孩子發火,如何平衡憤怒和愧疚感,這才是正確做法
    熊孩子鬧騰的時候,父母往往真的無法忍受他們的憤怒。他們只想抓住他,罵他或打他。然而,在脾氣結束時,他們感到內疚,覺得他們不應該對自己的孩子這麼兇。他們害怕給自己孩子的心靈蒙上陰影。這種情況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應該很常見。它總是讓人感到有點為難。
  • 為什麼父母總控制不住的想對孩子發火?
    你是一個愛對孩子發火的父母嗎?不管你是不是,我想說:我是。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說經常遭受語言暴力的孩子,大腦會受損傷。我的天那!我的孩子不知道被我損傷到什麼程度了!不管這種結論對於否,其實我也知道大吼大叫等語言暴力對孩子的傷害,我相信絕大多數父母和我一樣,明明知道不該對孩子發火、吼叫,但就是控制不住。
  • 輔導作業總是愛發火?按我這步驟操作,7天解決你的情緒問題
    本章是《用肯定式教養理念輔導孩子寫作業》的第4章,所有購買本專欄的朋友可以免費加入圈子進行後續指導。父母在輔導孩子作業時,經常忍不住生氣發火,這是輔導作業的大忌。這樣的輔導,只會讓孩子更加討厭作業,輔導還不如不輔導。
  • 父母為什麼經常在孩子面前情緒失控?做到3點,父母能掌控情緒
    朋友跟我說,今天她又向孩子發火了,本來不大的一件事,就是孩子做作業慢了點,她說了孩子幾句,孩子頂了一下嘴,她就像瘋了一樣把孩子的作業扔到了地上,孩子當時就嚇哭了。朋友很後悔,自己為什麼經常在孩子面前情緒失控?自己總衝孩子發火,發火完了又後悔。
  • 輔導作業總忍不住生氣!看完這篇,讓你輔導作業不用再靠「吼」
    這部分家長輔導孩子那也是被逼的:老師要求檢查作業的,老師要求不會的教一教孩子的。帶著一種強迫的心情輔導作業。另一部分,面對布置給孩子的作業,直接扮演起來了監工的角色。這既是對孩子作為學習過程中主體角色的忽視甚至剝奪,也暴露出父母對孩子學習意願、學習能力的極大不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