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孩子學習,已經變成了一部分父母的噩夢。
不知為什麼?在客廳還平心靜氣,一走近孩子房間開始輔導作業,情緒就變得易怒;一看到孩子的寫字的樣子,就感覺有個小火苗在胸口燃燒...... 似乎每次不嘶吼兩聲,輔導過程就不完整。
而最令父母難受的,卻是事後每每的愧疚、自責、後悔。說好的不要打擊孩子,為什麼總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
第二天晚上,相同的畫面再次上演。。。
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心理學家沙赫特和辛格提出「情緒二因論」,該理論認為,情緒的產生取決於二個主要因素:理性認知、生理應激。
紐約大學的神經學家Joseph LeDoux的一項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結論。
因此,在大多數情況下,父母是依靠「理性認知」來思考和判斷應該產生什麼情緒。
例如,當孩子把試卷分數告訴父母時,大部分時候父母可以克制住情緒,通過理性認知告訴自己,應該冷靜地處理。
但是,在少數情況下,父母也有可能處於「生理應激」快速產生自己無法控制的情緒。
例如,當孩子出言無狀地頂撞父母時,很可能立即激發父母的生理應激,在理性思考尚未發揮作用前,吼叫甚至責打等負面情緒下的反應很可能就已經爆發了。
生理應激產生情緒的過程,是千萬年人類演化過程中的寶貴遺產。當原始人在野外遇到突發情況,生理應激產生的情緒可以幫助他們生存下來,「憤怒」讓他們立刻集中精神和力量、提高敏銳度,「害怕」促使他們立即逃跑或找地方躲藏。而如果依靠理性思考,很可能還沒思考出對策,已經被猛獸襲擊了。
雖然人類文明在不斷進步,在大部分情況下,理性逐步代替了情緒化。但是,不可避免的還存在著少數情況下的生理應激產生情緒的情況,而此時,情緒不是有理性思考決定的。
由此,在輔導孩子學習時,有時孩子發出的刺激過於猛烈,使得父母來不及理性思考,就生理應激地產生了負面情緒,進而爆發出來。
與生理應激產生情緒相比,似乎理性認知更安全更克制,但事實上,並非在理性認知下,就不會產生負面情緒。
恰恰相反,如若理性認知存在偏頗,即所謂的偏見,那麼更容易由此產生負面情緒。
舉個例子
當父母輔導作業時,總遇到孩子不能理解,氣急敗壞的父母如果不能客觀的認識到,孩子學習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應給與孩子時間去消化和提高,則很可能將孩子評價為笨、不喜歡思考等。
這種情況積累久了,父母不自覺地會對孩子形成錯誤和帶情緒色彩的認知,怎麼生了這麼個蠢貨?怎麼這麼不喜歡動腦筋?怎麼這麼不愛學習?
將被幾道題目難道升華為了對孩子個體的負面評價,更直接導致了對孩子的消極情緒,這種情緒經常表現為,一看見孩子學習就煩躁,看他坐姿也有問題、拿筆也有問題,做題稍作思考,父母也要發飆。
因此,如果父母不能理性和客觀地評價孩子,對孩子存在錯誤或者偏頗的認知,那麼也同樣會頻繁地無理由的對孩子爆發負面情緒,且很難自我控制。
1、當負面情緒已經產生時,不要對抗負面情緒
首先,當父母被孩子一句話或者一個舉動給瞬間氣炸了,生理應激產生負面情緒時,不要責怪自己,避免給自己帶來過多的自責和愧疚,避免陷入一種心理暗示似的惡性循環當中。
父母應該理解這種非意志能控制的生理性應激情緒的合理性,給自己釋放壓力,再去和孩子溝通,取得互相諒解,將發脾氣造成的對孩子和父母的身心傷害儘可能降到最低。
2、當負面情緒產生時,延遲發作
生理應激產生的情緒,會在被刺激的一瞬間達到峰值,這時候也是最容易衝動的時候。父母砸東西、破口大罵、甚至揍娃等,都是在這個怒髮衝冠的刺激峰值節點爆發的。
所以,有效的應對方法就是數數,可以是十下、也可以二十下。數數的過程中,生理應激帶來的情緒就會逐漸消退,而理性思考獲得了時間運作起來,並在腦海中勸解自己要冷靜。
往往數數結束,怒氣已消了大半,即使餘恨難平,也能夠隱忍著做出相對理性的應對。
3、調節情緒,儘可能提高自己的正面情緒
父母衝孩子發火,傷害的是孩子,而父母如果學會延遲發怒,這種隱忍卻也是一種自我傷害。
心理學中有一個「積極情緒的擴展建構理論」,提出當人通過一些方法,不斷提高自身的正面情緒,讓自己變得更加積極正向的時候,其應對負面情緒的能力也會同步提高,以往無法化解的負面情緒有可能隨著心態的積極而被應付自如。
因此,正所謂「木有根水有源」,應對負面情緒的一個根源方法就是提高父母的正面情緒,讓自身擁有更強大的心理應對能力。
具體方法可以根據父母的情況各異,比如說通過聽聽音樂、看場電影等感官愉悅來放鬆心情,又或者通過看書、家長群交流心得等心裡享受來提高自我肯定。
同樣面對熊孩子的挑戰,父母的狀態是焦躁煩悶還是身心愉悅,直接影響了父母可能產生的情緒。因此,父母讓自己儘可能多地處於積極正面的情緒中,很關鍵。
4、認知產生情緒,因此,調整我們的認知吧
前面幾點都主要針對生理應激產生情緒的狀況,引發生理應激的刺激比較直觀,父母需要做的是學會如何應對。
而對於由理性認知產生情緒的情況,往往更難以自我控制。原因在於,理性認知具有隱蔽性和欺騙性。
心理學上,針對認知產生情緒的情況,有一個著名的理論,稱為【情緒ABC理論】。
該理論認為,產生情緒(C)的誘因,並不是事務本身(A),而是取決於人們對待該事務的看法,即認知(B)。因此,面對相同的一件事,如果人的認知發生了變化,進而也會產生不同的情緒。
舉個例子
當面試一份工作時,如果應聘者對應聘的職位特別看重,很容易出現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大腦缺氧等緊張的狀態。產生「緊張」情緒的誘因不是職位,而是應聘者對職位的看法(認知)。
所以,如果應聘者進行自我暗示,找出一些這個職務可能存在的瑕疵,進行自我暗示,就能夠降低緊張的情緒。
其中的奧秘就在於,職位雖然未發生認為改變,但應聘者對其認知發生了改變,從而影響了情緒。
所以,如若將該理論應用於父母對孩子的家庭教育,尤其是父母的情緒控制上,那最值得父母去正視的,就是對孩子進行客觀和合理的認知。
因為影響父母情緒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對於孩子的看法和認知。而一個帶有偏見的認知,就必然帶來不公平和不合理的負面情緒。
有時,父母會將孩子的一些言行,錯誤地歸結於某些原因(儘管原因和結果之間根本不存因果關係),進而形成對孩子的不公正的認知,並由此引發了不合理的負面情緒。
比如:
這麼簡單的題目都會做錯,這麼不認真,這孩子就是不愛學習。
講了好幾遍還聽不懂,這娃怎麼這麼笨。
……
但實際上,真實的情況很可能是:
這麼簡單的題目也做錯,只是因為沒有加強計算練習;
講了好幾遍還聽不懂,只是因為家長不是老師,沒有掌握這題的講題技巧;
……
父母切勿輕易的給孩子貼上笨、不愛學習、懶惰、不聽話等「標籤」。試問,對著這樣的標籤,哪個父母可以不帶情緒的去與孩子相處呢?
一旦父母把孩子的言行都歸結到孩子個體,就容易產生偏見,以及由此生發了不良情緒,受其操控而不自知。
所以,當父母在與孩子相處時,多用理性思考,少帶個人好惡的主觀感受給孩子貼「標籤」。當父母拋卻消極因素的影響,細心觀察孩子,多關注孩子的優點,就會逐漸多地給予孩子積極評價。
一旦對孩子的認知是積極的,由此產生的情緒也會變得正面,那時,父母看到和聽到孩子的一切都會帶來愉悅、樂觀的情緒,而父母的正面情緒,又會反過來影響孩子的自我評價和成長。
父母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偶爾的生理應激情緒是很正常,能夠理解和接受的,父母可以通過一些小技巧來延緩負面情緒的爆發,降低對孩子和自身的傷害。
從長期來看,父母只有學會客觀地觀察孩子的學習和生活表現,不帶主觀意識,不受負面情緒影響,給予孩子一個理性的評價,才有可能在與孩子相處中保持一個穩定平和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