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愛很偉大。
大部分女人從升格為「媽媽」的那天開始,就把自己的心思和感情全都給了孩子,既看不到老公也看不到自己。這种放棄自我、一切為了孩子的母親,可能是很多人稱頌的對象,但是,對她們的孩子來說,母親的犧牲所帶來的後果,卻讓他們不寒而慄。
觀看臺灣教育短片《茉莉的最後一天》,更深切地感受到這一點。故事的主人公茉莉是個青春期,她的母親是留美碩士。結婚後,母親為茉莉姐妹倆放棄了只要繼續深造便可獲得的教授職位,成為一名全職太太。
為了彌補自己內心的缺失,她把一切希望寄托在了孩子身上。她處處嚴格要求孩子,只要孩子表達達不到她的期望,她就會失控,並反覆強調自己為孩子而放棄的教授職位,以及她為家庭做出的犧牲。
在母親變本加厲地苛責和越來越繁重的課業壓力下,茉莉的心理狀態越來越差,品學兼優的她患了嚴重的抑鬱症,並在16歲的某天深夜跳樓自殺。自殺前,她向自己告別:「反正也沒人愛我,可悲又沒人愛的林茉莉,再見!」
茉莉的媽媽在讀取了女兒的記憶後痛不欲生,陷入深深地自責中:她從來都沒有關注過女兒的感受,而只是把自己想要的東西強加給她;她一直粗暴地傷害著女兒,卻還以為自己放棄前途、嚴格要求女兒的行為很偉大。
但是,再多的後悔也換不回茉莉的生命了。
其實,生活中的許多母親,都是「茉莉的媽媽」。不管是全職媽媽,還是非全職媽媽,這些母親們最偉大的做法,就是「為了孩子、放棄自我」。但是,這樣的放棄需要孩子付出非常大的代價,那就是「放棄自己想要的一切去成全母親的心願」。
在母親「為了你,我才犧牲自己」的強調中,一部分孩子選擇了妥協、順從,並成為母親想要的樣子;而另一部分孩子則選擇了對抗,並在對抗中放棄了自我。
作為專業的心理諮詢機構,度麥學苑心理關愛中心接待的青少年來訪者佔到了諮詢量的半數以上。這些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問題,絕大多數與母親的狀態有關。可以說,每個問題孩子的背後,都有一個「自我犧牲」的媽媽。她們把自己被放棄的「自我」有意或無意地強加於孩子身上,使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失去選擇的權利,讓孩子本來輕鬆快樂的人生變得痛苦而壓抑。
因此,要幫助青少年真正解決心理問題,實現健康成長,就需要父母尤其是母親的同步諮詢與成長。在陪伴孩子諮詢的過程中,媽媽們逐漸會意識到自己過去的教育方式存在的問題,並懂得自身成長對孩子的重要性。
言傳不如身教。
作為孩子人生的第一任導師,每個母親都擔負著養育與教育的雙重責任。願每一位母親都能借茉莉短暫的一生為警惕,時時提醒自己「持續成長、保持自我」,去陪伴孩子共同成長而不是放棄自我,讓孩子獨自承擔成長的重責。
願每一位母親都能努力活成一束光,照亮自己人生旅途的同時,也成為孩子前行的最佳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