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教育片《茉莉的最後一天》—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

2021-02-08 小瓶蓋的網絡根據地


 01 

因為一句「你蠢得像豬一樣」

多少人在等父母道歉?


「如果沒有生你的話,我現在就是一個教授了!」

「你對得起我們嗎?」「我們的臉都被你丟光了!」

「你懂什麼?我給你選的是最好的」

.

這些話是否似曾相識?


今年,臺灣一部堪稱「黑鏡」的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把這些話語全部呈現在第三單元 ——《茉莉的最後一天》。

(媽我真的活累了,讓我去死吧!臺灣教育片《茉莉的最後一天》電影講解片段)




茉莉死了,一個品學兼優的高中生,熬完了高考,卻在拿到重點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後,自殺了。媽媽是留美碩士,她通過科技回述茉莉的記憶,試圖站在女兒的視角,找出自殺的真正原因。


小時候,媽媽問茉莉:「長大後想要當什麼?」

 她答:「收銀員」。

媽媽說:「你怎麼這麼沒出息啊!要當會計師,懂嗎?」 

茉莉寫作業時有點調皮,媽媽坐在她旁邊,用雞毛撣子拍著桌子:「寫啊!你不要以為不寫我就不會揍你」。





考得好時,沒有誇獎,只有不斷「否定」和「打擊」:「要不是我逼你,你以為你可以考第一名啊?別太得意,小心下次就掉下去」。


考差了,沒有安慰,只有冷漠失望:「哭?你還好意思哭?」


外人問起茉莉將來要做什麼,媽媽炫耀:「她說大學畢業以後要去美國讀博士,我們沒逼她。」





發現女兒看小說,媽媽怒吼:「你在給我看這種書啊?你對得起我們嗎?」 其實,茉莉喜歡小說,作文曾得過高分,卻換來一句:「作文寫再好有什麼用,還不如做多幾套數學題,你要念的是臺大醫學系」。茉莉默不作聲,偷偷把小說藏了起來。


茉莉曾對妹妹說,之所以努力讀書,是以為只要我好好念書,就能做我想做的事。

可是,好像我們活著就已經沒有資格和權利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了。因為父母認為他們把一切都給了我們,甚至犧牲了自己,不回報就是不孝。





敏感的茉莉把一切都埋在心底,不能報復為自己付出一切的媽媽,只好在手腕割下一刀又一刀,用偷東西宣洩內心的委屈。


可她真正想要的,其實都是媽媽的醒悟,哪怕只是一聲對不起。而我們見證的不僅是一個十幾歲少女被扼殺的過程,更是自己或多或少被扼殺的曾經。





知道什麼才是最無能為力的嗎?

是無論經歷了多少痛苦和絕望,總是期許父母真心承認自己的錯誤。但,我們得到的回應,大多數是貶低


或是暗示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家裡有你真是倒大黴了」

「你自己都養不活還養狗?」

「一個女孩子做什麼導演?」

「我都白養活你了」

「你還是太年輕,什麼都不懂」

「打扮什麼呀?誰要來看你」


我們似乎生來就已經被貼好標籤,註定要當什麼樣的人,走怎樣的路。沒有平等和理解,只有無休止的冰冷命令和沉默的執行。

很多人因為無法獲得父母認同而痛苦,被父母踐踏而自卑,像茉莉說的「我不恨這個世界,很愛爸媽,卻已經不知道繼續愛爸媽還有什麼意義。」




 02

壓抑的人生之下,

無力改變父母,我們該如何自救?


弗洛伊德說,一個人必須學會合理或象徵性地表達,否則,他就會出現心理問題。


無論是受制於嚴格說「不」的詹妮弗,還是無法獲得肯定的林茉莉,在壓抑的人生之下,他們都轉向攻擊別人或內向攻擊自己。


因為,我們從小就活在父母的評價系統中,活在他們自以為「合理的邏輯」裡:你要變成一個懂禮貌的人,俗稱「中國式好孩子」。這種「禮」可以讓我們獲得好處,但真實的感受,往往會被忽略。


感受一旦被壓抑,總會在合適的機會尋求表達,但壓抑久了,便不會表達了,一表達就是強烈的攻擊性。


至於依舊聽話或反抗無效者,無論你願不願意,卻總是潛移默化地被「限制性信念」困住,以某種固定模式規範著自我的認知模式,例如:

除非找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否則就賺不到錢;

年紀大就找不到對象;

我不能一個人旅行,因為太危險了.


那麼,如何避免失控的發生?


父母們,嘗試接納那個不完美的小孩。你們常說「你是我的孩子,我這是為你好」,但你是否知道,你所要求的功課要好,才藝要突出,各種競賽也不能落下,還要比別人家的孩子要好百倍」的假象,只是你想像的完美人設。


不要再用「懂事」「聽話」來綁架我們的人生。雖不至於如嫻妃般黑化,像詹妮弗般癲狂,似茉莉般自殺,但起碼可以過得更開心,更有趣一些,至少不必太壓抑。


可是,當你發現無法說服父母,只能自救時,或許可以這麼做:




生活在奧斯陸的伊莉絲,8歲時開始在網絡更新自己的博客,12歲和朋友創辦博客網站Archetype.nu與雜誌《Recens Paper》。

每天課後,伊莉絲經常忙到凌晨,大家都以為她在玩遊戲,就連父母也覺得她三分鐘熱度:你只有13歲,缺乏觀察技巧。


伊莉絲偏不認輸,希望自己做一本呈現獨特青年文化的雜誌,給年輕的不知名的藝術家發聲。這裡面很多都是因為經驗、年輕等理由被時尚行業拒之門外的年輕人。

後來,伊莉絲沒有選擇上大學,反倒一頭扎進時尚的行業裡,她相信:「等我長大了,我有能力成為任何我想成為的樣子」。

 最後 


芥川龍之介在《河童》裡寫到:「河童在生產前,父親會像打電話一樣,詢問仍在母親肚子裡的孩子願不願意被生下來。」

 反觀人類呢?


父母有選擇成為父母的權利,孩子卻永遠沒有選擇成為兒女的自主權,可為什麼到頭來還要被「沒有生你就好了」「你蠢得像豬一樣」反覆傷害呢?


每個父母懷孕時都說,只希望孩子平安健康,快樂成長。但,不管你承認與否,當孩子1歲、2歲、3歲時,你的期待會越來越多,父母對孩子的愛變得有條件,卻要求孩子對父母的愛無私奉獻,情感勒索由此而來。


我想,父母與孩子最好的關係模式,只是剛好有緣分並行一段日子,幫助彼此探索未知的人生,僅此而已。


我們,誰也不虧欠誰。

願各位家長朋友們試著去理解自己的孩子,知道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培養親子關係,建立真正地情感帳戶!


尊敬的家長朋友您好,您和孩子的親子關係情感帳戶已餘額不足,請儘快充值!

教育的本質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你們知道親子閱讀能增進親子關係嗎?

誠邀您參與【樊登小讀者北京總部】

21天線上閱讀打卡活動

和孩子共同享受美好親子時光

          親子關係,比教育重要一萬倍。我們大家都聽過「性格決定命運」,那什麼決定性格呢?從心理學的角度說,我們童年遭遇的親子關係會內化到孩子的心裡,成為內在的關係模式,這一整套內在的關係模式形成了我們的性格,決定我們的命運。

        佛教有一個詞叫「輪迴」,我們不說前世今生的輪迴,今生本身就是一個輪迴。童年的關係模式,與我們今天的事業,婚戀,親子關係,有著絲絲入扣的對應,就像一個又一個輪迴。這麼說好像人生是決定論,實際上親子關係決定的是我們人生的起點,就是佛教說的業力。當我們有願力去自我認識的時候,無論你過去的業力起點在哪裡,都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可以自我認識,而自我認識決定了我們人生的終點。

       現如今,電視、網絡充斥著每個家庭。家長們天天嚷著孩子只看電視、玩電腦而不看書時,卻忘記了自己天天守在電視、電腦前,把它們當成自己的「電子保姆」,根本無暇顧及孩子,更不可能和孩子一起閱讀。

       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強的,看到家長天天看電視、玩電腦,他們當然也會每天坐在電視、電腦前,屁股都不願意抬一下,家裡自然也就一片死氣沉沉了。孩子們在跟著大人看電視、看網絡上東西的時候,那些成人化的東西,也就漸漸滲入到他們的大腦,學習成績糟糕那是必然的結果,說不定還會染上其他一些壞毛病。

  如果家長們能把看電視、玩電腦的時間節省下來,和孩子一起做做遊戲、散散步、聊聊天、看看書的話,家裡肯定會變得歡樂和睦的。所以有專家提出,讓親子關係更和諧,讓家庭更溫馨的好方法就是閱讀。當然,這個閱讀不是指父母讓孩子去閱讀,而自己卻坐在沙發上看電視或坐在電腦屏幕前玩遊戲,而應該親自和孩子一起閱讀,這種閱讀方式也叫親子共讀。

       親子共讀,從一定意義上來說,並不僅僅只是閱讀那麼簡單,它能讓父母和孩子在「共讀」的過程中,獲取知識和快樂,同時還能加深父母和孩子間的親情,讓孩子們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和溫暖,感受到知識的力量,並愛上閱讀,懂得人生。

        所以可以說,親子共讀是在用「愛」的方式來讓孩子愛上閱讀,讓家裡充滿溫情。

現實生活中,不知有多少家長們也在進行著默默的堅持?是否也收穫了親子共讀的豐收?

(記得聯繫書童小瓶蓋,登記報名)

     

      樊登小讀者是樊登讀書會旗下的專注於0-15歲兒童閱讀習慣養成的讀書產品。閱讀是孩子學習能力的基礎,然而當下孩子的時間卻幾乎為電子屏幕、課外班和海量習題瓜分殆盡。針對這種情況,樊登小讀者根據不同年齡段精挑經典的繪本、兒童文學、百科新知圖書,通過一書兩講、親子共讀,讓孩子輕鬆愛上讀書。

一書兩講:運用故事創編、動畫等短視頻形式講給孩子,讓孩子對書有興趣;通過圖書的作者、背景、教育意義、共讀方法的講授,讓家長對童書有認知,親子共讀有方法。

一鍵投屏:您可以一鍵投放到智能電視等大屏上,從而避免手機對孩子視力的影響。

相關焦點

  • 《茉莉的最後一天》,有一種好是「媽媽是為你好」
    臺灣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講的是現代的中國式父母教育方式,用誇張寫實的手法,描寫了父母行為對孩子心理的巨大影響。被這部劇吸引,是從這部劇其中的一個單元《茉莉的最後一天》開始的。《茉莉的最後一天》講的是考滿級分(滿分)的乖乖女茉莉,本來被媽媽偏愛,被老師喜歡,但卻在一天晚上,從自家的陽臺一躍而下,毫無徵兆。母親為查明真相讀取女兒的記憶。1.茉莉跳樓茉莉本來是一個優秀的女孩,聽媽媽的話,學習成績優異,懂事,而且家庭富裕,媽媽是留美碩士,爸爸是系主任,妹妹活潑可愛。
  • 茉莉的最後一天:絕望的茉莉被母親的偉大殺死了
    觀看臺灣教育短片《茉莉的最後一天》,更深切地感受到這一點。故事的主人公茉莉是個青春期,她的母親是留美碩士。結婚後,母親為茉莉姐妹倆放棄了只要繼續深造便可獲得的教授職位,成為一名全職太太。為了彌補自己內心的缺失,她把一切希望寄托在了孩子身上。
  • 《茉莉的最後一天》媽我真的活累了,讓我去死吧,一部臺灣教育片
    第二單元《茉莉的最後一天》故事發生在一個中產家庭,林爸爸是學校教授,林媽媽是海外留學碩士,林茉莉是一個長相清秀品學兼優的高中生林可莉是一個成績不好還愛動、倔強的初中生,像往常一樣,姐姐林茉莉打點好一切準備去學校,妹妹林可莉跟隨其後,似乎一切都很正常、平和
  • 《茉莉的最後一天》媽媽,我這麼讓你失望,那就讓我去死吧
    臺灣教育短片:《茉莉的最後一天》。對於一個孩子最無能為力的事情,就是無論經歷了多少痛苦和絕望,身為孩子,總是期盼著父母打從心底承認自己的錯誤,哪怕付出死亡的代價。媽媽對孩子一直要求很高,小時候,媽媽問茉莉:長大想做什麼,茉莉說:想當收銀員,媽媽認為這很沒出息,應該當會計師。茉莉第一次偷錢,被媽媽痛打一頓,媽媽說:社會垃圾,丟人丟死了。結果茉莉產生了叛逆,只要看著媽媽用自己偷來的東西,雖然會有一種罪惡感,但是這種罪惡感讓她很爽,她便對偷東西越來越有吸引力。
  • 中國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
    最近有一部臺劇勢頭很旺,一播出就被冠上了「2018華語第一神劇」、「中國版《黑鏡》」等各種響亮名號——《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其實它出自紀伯倫的詩: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他們藉助你來到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 《茉莉的最後一天》:父母不要誤把情緒不穩定化作對孩子的高要求
    ——《別讓情緒毀了你的努力》《茉莉的最後一天》出自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部電視劇改編自作家吳曉樂的同名小說,電視一共10集,每2集為一個故事,一共講述了5個故事。今天,我想講一講第三個故事:《茉莉的最後一天》。林茉莉家一共有四口人:爸爸、媽媽、茉莉、可莉。
  • 來自家長的無聲謀殺:媽媽,你還要我死多少次?
    置頂 兒童心理課堂,伴你探索解讀兒童心理,閱讀、看見作者:談心社社長圖片:pexels來源:談心社(ID:txs163)「你現在恨我沒關係,」多少中國家長說過類似的話 3 《茉莉的最後一天》第三個故事裡的家庭,看上去幸福美滿:爸爸是大學系主任,媽媽是留美碩士,大女兒是國考第一名,小女兒也精靈可愛。為了孩子,放棄工作做全職主婦,一直是她內心的痛。
  • 做專業的早教機構 茉莉嬰兒之家盛大開業
    12月31日,在2017年的最後一天,茉莉奇妙空間旗下子品牌——茉莉嬰兒之家在南京市江寧區天印廣場盛大開幕。兒童早期發展專家扈鳴、臺灣感覺統合主任講師謝佳玲、中國遊泳隊名將吳鵬、號稱「江南大俠」的打假高手楊鴻等嘉賓出席了開幕式。
  • 孩子,我寧願你叛逆,也不要活在你的最後一天裡.永進電影 | 第154天《茉莉的最後一天》
    於是他我開始重新審視孩子,我們開始思考過去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我們發現其實我想要兒子學習好,只是希望兒子長大後能自食其力,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兒子雖然成績沒有那麼好,但是他努力又善良,又孝順父母,懂得感恩。我想我的兒子長大以後無論他做什麼,廚師也好,保安也罷,他一定能自食其力的。
  • 家長,無聲教育
    理解孩子的家長,在孩子受委屈或者被騙時,幫助孩子化解心中的不愉快,既不會責怪孩子,也不會盤問事情的經過在孩子情緒穩定後,自然會向家長講述事情經過。++家庭教育重在潛移默化,依賴於家長優良品德的影響和循序善誘的引導,這才是最好的教育藝術。因為大多數時候,潤物細無聲,要比聲嘶力竭來的更為有效。
  • 茉莉嬰兒之家進駐早教機構 雙教學體系受家長青睞
    中國江蘇網訊(記者 張靜)12月31日,值此歲末之際,在江寧天印廣場迎來了茉莉嬰兒之家的熱烈開幕。和煦溫暖的陽光灑向大地,沐浴著參加開幕儀式的教育專家、特約嘉賓以及家長和孩子們。開幕現場,舞臺上變化莫測的魔術泡泡讓孩子們樂開懷,更是將現場氣氛推向高潮。中國打假維權第一高手楊鴻老師以及世界遊泳冠軍吳鵬也來到活動現場,為開幕助陣。
  • 貴州首屆小學師生臺灣教育文化交流感受:潤物細無聲
    此次我有幸參加了貴州省教育廳2015臺灣教育文化交流活動,先後參觀了新北市瀘州小學、新北市米倉小學、苗慄縣山腳小學、嘉義縣龍山小學。受到了受訪學校師生的熱烈歡迎,並參加了歡迎儀式,聽取受訪學校校長介紹,參觀受訪學校校園校貌,參與學生學習活動等等。臺灣如春雨般「潤物細無聲」的教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這幾種茉莉,你最喜歡哪種?
    傳統單瓣茉莉,經過多年改良選育,根據產地,有臺灣種茉莉、福建種茉莉、金華種茉莉、長樂種茉莉。◆ 雙瓣茉莉 ◆雙瓣茉莉新枝綠色,老枝粗硬具灰褐色皺紋,直立灌木多分枝。晚八九點開花,花瓣13-18片,多兩層排列,單片花瓣卵圓小碗形狀,尖端平或者帶尖,所以又叫平頭茉莉。開花量大,單花序可開花3-30朵。花香濃鬱,吐香慢,香味可持續十幾個小時。葉片對生,較厚且發亮。
  • 南加大中國留學生遇害案 最後一名被告一級謀殺罪名成立
    美國當地時間12月12日,紀欣然案最後一名被告奧喬亞(Alberto·Ochoa)正式被判一級謀殺罪名成立,具體刑期將在2019年3月8日宣判,他可能會面臨無期徒刑的判決。至此紀欣然案的四名被告,主犯加西亞(Andrew·Garcia)和女性主犯格雷羅(Alejandra·Guerrero)都被判處一級謀殺罪,終身監禁無假釋,另一名從犯德卡門(Jonathan·DelCarmen)被判二級謀殺罪,入獄十五年,未來奧喬亞的判決將會為歷時四年半的紀欣然案畫上句號。
  • 謀殺「青春」
    謀殺「青春」是多麼恐怖的字眼啊!但是我們有不少教師和家長卻有意無意充當了謀殺青春的劊子手。有一個外國友人說,「我感到奇怪的是你們的校園為什麼死氣沉沉,在學生臉上很少看見他們這個年齡該有的青春氣息呢?」這一種看似奇怪的現象在我們的學校並不奇怪,這種少年老成「早熟」現象,實際上就是「青春」已被謀殺,就像過早凋謝樹木,在中國已經不奇怪了,走進校園給人一種「流水落花春去也」感嘆。難道我們不知道讓學校變成青春洋溢的的地方嗎?
  • 中國古代史上數學聲望與祖衝之齊名的數學家,最後卻落得謀殺與貪汙的罪名
    下面我們來做個對比另一位中國古代數學家祖衝之他的著作在宋時被印刷出版然而到了後來也有相當一部分遺失而秦九韶的《數書九章》僅僅依靠手抄就度過了「黑暗」的600餘年等到「翻身」被印刷出版的一天謀殺兒子這條罪名其實應該說成謀殺未遂,進而懸賞追殺更加確切具體情況是秦九韶命令手下殺死自己的兒子
  • 作家文萃‖茉莉橘子
    乍看上去,他們竟如此平常,老先生泰然閉目養神,老太太就無聲地忙前忙後。一臉謙和的笑。午後,老太太坐在床沿上,一瓣瓣剝開桔子,細細撕去筋絡,輕輕遞過去,老先生總是適時地張開嘴接過。老太太目不轉睛地看著老伴咀嚼與吞咽,微笑著,自己也吃一瓣。再將下一瓣桔子餵到老伴口裡……他不能看,她不能聽,要怎樣才能溝通交流,接下命運無窮的招數?一個巨大的謎團,由四隻蒼老的手擁滿。
  • 中國親子教育的惡性循環: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一共10集,包含5個故事單元:《媽媽的遙控器》、《貓的孩子》、《茉莉的最後一天》、《孔雀》、《必須過動》,圍繞親子之間的教育矛盾展開。 老實說,每看一個故事,路sir都感受到發自內心的深切恐懼。 大部分中國家長,往往會把「是否聽話」作為評價孩子的重要標準。他們相信「孩子不會做出正確的判斷」,卻認為自己是「不會有錯的」。 可是,他們真的明白怎樣才是對的嗎?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教育的悲哀!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教育的悲哀!中國式家庭教育一直都被詬病,在中國大部分的家庭教育中,一直都存在非常大的問題。不同於西方,中國的家長一直都喜歡把自己的意願強加於孩子身上,自己沒完成的夢想,都希望孩子替他們完成,在中國,孩子就是父母的附庸品,是父母手中的泥人,隨時隨地都要變成父母想要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