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親子教育的惡性循環: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2021-02-18 凌宇移民

你有過被父母逼著去學習的經歷嗎?

 

前兩天,有一則「媽媽賣房送她上興趣班」的視頻上了微博熱搜。

 

雖然主人公站出來表示,學音樂是自己的愛好,「父母從來沒有逼迫過我」,但還是有不少網友表示接受不了,認為這樣會讓孩子承受太大的壓力。

 

路sir覺得,不能怪他們過分激動。


也許正是有過曾被父母脅迫著「努力」的經歷,才更心有戚戚。

 

/《貓的孩子》

「為什麼別人都可以考滿分,就你不可以?」

「媽媽都是為你好,你怎麼都不會想呢?」

「你現在恨我沒有關係,總有一天你會感謝我的。」

……

 

覺不覺得這些話特別熟悉?父母站在身後監督你寫作業的恐懼,是否又重回眼前?

 

而這些話,都出自路sir最近在追的一部臺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 在成績面前

一切無關的事都是不應該的 /

 

這部劇是臺灣公共電視臺最近推出的微科幻教育劇,被網友稱為臺版《黑鏡》。

 

一共10集,包含5個故事單元:《媽媽的遙控器》、《貓的孩子》、《茉莉的最後一天》、《孔雀》、《必須過動》,圍繞親子之間的教育矛盾展開。

 

老實說,每看一個故事,路sir都感受到發自內心的深切恐懼。

 

比如《媽媽的遙控器》。

 

與丈夫離婚的陳淑麗,因兒子紀培偉不願認真學習而感到苦惱。一次偶然的機會,她獲得了一個遙控器。只要按下按鈕,就可以讓孩子經歷過的某一天重來。

 

於是她不斷按下按鈕,讓小偉放棄偽造成績單,讓小偉重複多次上了同一節補習課,甚至抹掉小偉與初戀的相遇,讓女孩無法想起他……

/ 陳淑麗與紀培偉 -《媽媽的遙控器》

婚姻「失敗」的她,不能接受自己在教育上的「失敗」。

 

本來,小偉有一群很要好的哥們兒、一個關心他的國中老師、一個志趣相投的小女友……但都因為媽媽的控制,被生生斬斷了聯繫。

絕望的小偉決定自殺。然而,無論小偉自殺多少次,媽媽的第一反應都是用遙控器復原,卻從未反思自己的過錯。

 

不寒而慄。

 

大部分中國家長,往往會把「是否聽話」作為評價孩子的重要標準。他們相信「孩子不會做出正確的判斷」,卻認為自己是「不會有錯的」。

 

可是,他們真的明白怎樣才是對的嗎?

 

/ 多少人生失敗的父母

指望靠孩子的勝利來翻盤 /

 

在這5個故事中,有一半以上的父母都是個人成就不高,或是在生活中有過挫敗感的。

 

陳淑麗的丈夫出軌並要求離婚,而她事業上的麻煩也接踵而至。

 

小圓媽是家庭主婦,在家被丈夫家暴,在家族裡常受姑嫂欺負。

 

方美琪小時候不愛念書,出社會後因學歷低而處處碰壁,要靠打四份工來賺孩子的學費。

 

……

他們自認為自己的人生已經定型,一切指望只能託付在兒女身上。

 

期望是好的,但你做不到的事情,憑什麼要逼迫孩子做到?

/ 曾經的紀太太陳淑麗

 

《好奇心日報》上曾刊載過這樣一個故事:

 

作者Brian和同事的14歲女兒Sophie共同進行了一次試驗,同時利用iPhone的新功能來限制自己使用軟體的時間,比比最後誰日均使用手機的時間最短。

 

沒想到,只用了三周,Sophie每天使用手機的時間就已經比Brian還少了,甚至喜歡上了這種自我約束的方式。

 

而Brian,在用完某個app的限額之後並沒有停下,反而打開了下一個app,導致使用時間幾乎沒有減少。

 

請問,如果父母的自制力比孩子還差,那還有什麼資格要求孩子?

/ 長女茉莉死後,林媽媽要求家教

將剩餘課時轉給次女可莉

-《茉莉的最後一天》

許多人只知道,自己過的生活不好,不能讓孩子重蹈覆轍。

 

但他們並不知道怎麼做,只能從別處照搬粗糙的方法和理論,套在自家孩子身上。

 

「請逼你的孩子養成這6個好習慣,受益終身!」

「如果你的孩子常吃這幾類食物,恭喜你,孩子一定很聰明!」

「無論你的兒女多大,一定告訴他們這12句話!」

「今天不逼孩子學會『72變』,日後誰能代他承受『81難』?」

……

這些論調,在這個自媒體泛濫的時代,比比皆是。

 

於是,一些父母仿佛擁有了強有力的科學觀點支撐,肆意揮舞教鞭,甚至對孩子進行無休止的嘲諷和謾罵,驅趕孩子前進。

/ 情緒綁架,也許是每個家長最擅長的事

-《媽媽的遙控器》

這樣會導致怎樣的結果?

 

耶魯大學精神醫學博士後、知名腦科學博主@酷炫腦 指出:

 

孩子處在高壓之下,大腦陷入焦慮狀態,此時身體會分泌和焦慮有關的激素,長此以往,免疫力會嚴重下降。

同時,大腦內負責控制學習功能、記憶功能和壓力控制的「海馬體」也會退化萎縮,導致大腦神經元減少,影響學習能力,而這種影響會是終身的。

 

而美國心理科學協會會員、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碩士葉壯則認為:

 

這可能會導致孩子患上「強迫型人格障礙」——只想學習,正常的生活節奏反而被打亂;但在學習時,並不能真正進入狀態。空有學習的心,卻始終無法提升成績,從而陷入一個死循環。

 

也就是說,長期使用高壓手段逼迫孩子學習,可能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笨」。


這就是父母們想要的結果嗎?

/ 有學習障礙的阿衍,在學校和家族裡都抬不起頭

-《貓的孩子》

 

/ 經歷過相似痛苦的父母

就能學會換位思考嗎?/

 

另一群稍微「成功」的父母認為,他們能做到的,自己的孩子也一定要做到。

 

他們的青少年時期,或許也曾從密不透風的壓力中走過。但當他們終於熬出頭,憑藉自身努力贏得了較好的事業發展和生活條件之後,終於「領悟」了家長當年的「良苦用心」。

 

他們「忘記」當年的痛苦,將父母的教育方式全盤複製到自己孩子的身上。

/《茉莉的最後一天》

如果問他們,奮鬥和養育孩子的目的是什麼,他們可能會回答:

 

「給孩子提供好的物質條件,把他們培養成才,讓他們過上好的生活。」

 

然後呢?

 

「然後讓孩子可以給下一代提供好的生活條件,再把下一代培養成才,過上好的生活啊。」

 

聽起來好像沒什麼問題。

 

可是你有沒有發現,那些「成功」的父母們,已經忘了、或者從未考慮過自己真正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也沒有給孩子提供一個成為「自己」的機會。

/ 在父母眼中,孩子只是某某的兒女

 

臨床心理治療師、精神科醫師徐凱文,一直專注於心理創傷治療和自殺危機幹預。他在《父母真的「皆禍害」嗎?》一文中寫道:

許多有自殺傾向的青少年,並不是想要結束自己的生命,而是想「殺死自己父母的孩子」,來喚醒甚至報復父母。

 

就像《媽媽的遙控器》中的紀培偉一樣。

/ 藝術家庭出身的小女友程芳嵐,

擁有紀培偉如何奢望也得不到的自由

每個人都會有控制欲。面對自己生育的孩子,這種欲望往往更加嚴重。

 

「我自己生的孩子,我還不能教了?」

 

當然,父母適當合理的指導,是身為監護人應盡的責任。

 

可是啊,你分得清指導和壓迫的界限嗎?

 

尊重孩子,說起來簡單,多少說著要成為「孩子的朋友」的父母,每到緊要關頭就「啪啪打臉」?

 

說要給孩子屬於自己的空間,卻從來不敲門,還亂翻孩子的東西;

說要和孩子平心靜氣地交流,一考不好就直接切換成咆哮;

說好周末一起去公園玩,此後卻事事以此為要挾;

……

 

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還能建立起對他人最基本的信任嗎?

/ 你的父母也有這些「症狀」嗎?

 

孩子小,不成熟,挑起毛病來特別容易。一旦遭到父母的指責,他們都不懂得如何為自己辯護。

 

可是,父母犯下的錯,恰恰是最明顯卻又最難以自察的。

/ 林媽媽正在讀取死去茉莉的記憶

-《茉莉的最後一天》

 

紀伯倫的詩《孩子》中寫道: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的子女

是生命自身的渴望

 

他們經你而生

但非出自於你

他們雖然和你在一起

卻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他們愛

但別把你的思想也給他們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的房子可以供他們安身

但無法讓他們的靈魂安住

因為他們的靈魂

住在明日之屋

 

那裡你去不了

哪怕是在夢中」

 

什麼時候,我們才能真正讀懂這首寫於1932年的詩,讓下一代人不再經歷這樣的痛苦?

 

 

路sir知道,父母為尊的觀念,在我們所處的社會語境中太根深蒂固。

 

可是,只要你真心地愛自己的孩子,並且希望他們能夠快樂,就應該嘗試與他們真誠地溝通,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

 

在這裡,路sir向每一位父母推薦《如何讓孩子成年又成人》,幫助大家尋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養育之路。

 

如果你是一個希望獲得父母理解的孩子,也不妨把這個音頻分享給他們。

 

雖然,所有父母都沒有經過考試就上崗了。

 

但只要你們還在意彼此,一切就還來得及。

內容已獲獨家授權

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關注「路上讀書」,看路sir趣談文化、調侃科普、認真聊社會,一起越讀越性感。

- End -

【點擊藍字回看往期精彩內容】

重磅:南澳州2018年7月1日將實行新的132提名政策!


想要了解自己符合哪個國家移民條件?點擊下方閱讀原文,免費專業評測,讓您對移民心中有數!

相關焦點

  • 長大後我就成了你:80後列車長與50後父親的「親子裝」
    「長大後,我就成了你……」6月21日,王磊在昆明折返站發了這樣一條朋友圈。今年又不能陪父親過節,出乘前,他與父親拍了這張「親子裝」的照片。39歲的王磊是哈爾濱客運段昆明車隊三組的列車長,父親王忠福退休前是綏化鐵路裝卸作業所的裝卸員。
  • 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從師生到同事,這樣的例子該校有三對,完美詮釋了「長大後我就成了你」。感恩教師節本學期新入職教師凌淼峰迴憶了她當年在小學六年級時,和班主任盧婷婷老師在一起的學習生活時光,而盧婷婷現在就在串場河小學任教,原來的師生現在變成了同事。
  • 三代教育傳承: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本報記者 陳雪 「長大後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塊黑板,寫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一首《長大後我就成了你》,是閆進軍一家三代真實的寫照,從物質匱乏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三代教師矢志不渝堅守教育一線崗位近五十年。 9月7日,永昌縣河西堡第一小學,一聲清脆的下課鈴聲,打破了校園的沉靜。學生們身著整齊的校服,陸續向校門口走去。
  • 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聽說當天上午他還在講臺,突發心梗跌倒後,沒來得及搶救就走了。我得知後有些發蒙,中學時與金老師相處的記憶愈發清晰。金老師全名金甘林,當年他不過30歲出頭,教書時間也不長。記得我們第一天升入中學,他用漂亮的板書寫下名字,沒有其他多餘的話,從此以語文老師兼班主任的身份陪伴我們完成中學學業。在邊疆團場中學任教,各方麵條件都很艱苦。
  • 「長大後我就成了你」成都市金花中學劉莉群帶初心深耕教育麥田
    「我認為教育是把人培養為能生存在地球上,對居住在地球的生物有益,對地球有益的人。這不僅包括技能的培養,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培養。」帶著這樣的初衷,劉莉群跨入了教師隊伍,現任教於成都市金花中學,擔任初中數學老師、班主任。
  • 《原生家庭》:如何走出「長大後,我就成了你」惡性循環
    我獨自一人踏上了去東莞打工的列車,我拼命努力工作,打拼半年後,終於從流水線如願進入了辦公室工作。回到家後的我,躲在房間裡黯然傷神,以淚洗面,也不和父母說話,每天渾渾噩噩的吃了睡,睡了吃。在家呆了一個多月,父母實在看不下去了,就開始張羅給我介紹對象,我非常抗拒,心裡有說不出來的厭惡。但正是「相親」這件事,讓我重新認識了自己,找到了自己一次又一次失敗的原因。
  • 長大後我就真成了你
    中原網訊(張思沛 趙文源)教育是什麼?「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呼喚另一個靈魂。」9月,播種希望的季節,少年們踏上徵程,奔向夢想彼岸。在三尺講臺上, 「心靈捕手」即將領航習學之路,為少年們鋪滿前行道路上的陽光,傳承、踐行著自己神聖的使命。
  • 散文 | 邵魁: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1968年6月8日,我高中畢業,回鄉務農。路過小學校的窗下。趴在那小小的「玻璃眼」向教室裡看去:幾張破桌椅橫七豎八歪歪斜斜地散落在教室裡。裡倒歪斜的破桌椅上一層厚厚的灰土。「複課鬧革命」後的學校竟然是這樣的一幅光景……我不知道是心灰意冷還是心有餘悸。 命運就是不可思議,它常常戲弄人,也常常在人不經意的時候惠顧你。在我完全不敢再想「長大後我就成了你」的時候,我居然就「成了你」。
  • 【老師,節日快樂】三代教育傳承: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長大後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塊黑板,寫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一首《長大後我就成了你》,是閆進軍一家三代真實的寫照,從物質匱乏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三代教師矢志不渝堅守教育一線崗位近五十年。
  • 長大後,我就成了您
    這就是老師【長大後,我就成了您!】年輕時,他們曾是清華園的學子,如今,他們已成為清華園的教師。老師,長大後,我就成了您!教師節之際,教育小微邀請了以下幾位清華教師,一起分享他們從求學時代到走上講臺,師生故事發生了怎樣的轉換@清華大學
  • 長大後我就成了你/終究成了一輩子的遺憾
    ,總記得那首《長大後我就成了您》可卻成了一生的遺憾。小時候我以為你很美麗領著一群小鳥飛來飛去小時候我以為你很神氣說上一句話也驚天動地長大後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間教室放飛的是希望守巢的總是你長大後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塊黑板寫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小時候我以為你很神秘
  • 「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今天是9月10日,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教師節,小編要說個「長大後我就成了你!」的故事。「能夠和父親從事同樣一份職業,我覺得挺驕傲的!」備課的間隙,方慧琳跟宣城發布記者聊了起來。她說,自己小時候就看著父親教書育人,沒想到有一天自己也成了一名人民教師,而且和父親在同一個鄉鎮工作。「長大後我就成了你,這首歌正好印證了現實。」
  • 悅聽 | 回歸教育本初,洗耳重溫《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長大後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間教室放飛的是希望守巢的總是你長大後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塊黑板寫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小時候我以為你很有力你總喜歡把我們 高高舉起長大後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支粉筆畫出的是彩虹灑下的是淚滴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 「長大後我就成了你!」兩對師生的故事衝上熱搜
    汶川地震被老師救出 如今當了老師 老師為救自己和同學遇難女孩長大後也成了老師初中時的師生15年後再成師徒高翀驊是上海格致中學的一名語文教師初中時就讀於本校時任校長高潤華是她的語文老師 2006年,博士畢業的高翀驊回到母校任教成為學校引進的第一位文學博士生
  • 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從小,老師是讓我害怕,讓我非常害怕的那種人。 二年級時的一個周日,我在外面混了半天,才記起回家。快到家時,一個夥伴飛奔來說:「我看到舒老師正在你家裡。」那個下午真是驚慌至極,我不敢回家了,做著無數種猜想,老師來幹嘛呀,不會跟老爸說什麼壞話吧?這時回家是不是有頓揍呀。我可憐的小心臟,亂跳了半天,一直到暮色四起,約莫舒老師早已離開,我才灰溜溜回家。
  • 「親子花園」——我陪你長大,你陪我變老
    、辦公、接待客人),同時,又能夠在平時和孩子們共享花園帶來的喜樂,讓孩子擁有一個繁花燦爛的童年記憶,讓花園成為孩子們愉快玩耍長大的「精靈王國」?都曾為如何讓孩子更好的學習、成長絞盡了腦汁,在花園中,孩子能夠更愉快的長大。
  • 父親節 | 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因為,在我眼裡,父親一身警服的模樣就是最帥的,雖然他總是一連幾個晚上不回家……漸漸地,我長大了,我也實現了兒時的理想。今年春天,父親光榮退休了。老爸,我會接過您手中的旗幟,繼續您的步伐。長大後,我就成了您,是我一生值得驕傲的事。
  • [散文]於洪玲: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30年前,緣分讓我有幸成為您的學生。雖說您只教了我一年多,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印象中的你是個平易近人的老師,即使面對調皮的學生,也很少見您發火。只是有那麼一次,您把一個上課做小動作的同學的筆扔到了圍牆外。從沒看見您發那麼大的火,您可真生氣了,氣得連話都說不出來。我知道,您那是恨鐵不成鋼啊。
  • 致敬教師節 | 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長大後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間教室,放飛的是希望,守巢的總是你。長大後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塊黑板,寫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當時光讓我們的學生時代成為「過去式」;當我們無數次回憶單純的校園生活,總會深深懷念曾教我們知識和做人道理的恩師。在第36個教師節到來之際,讓我們傾聽教師的心聲,看看「長大後,我就成了你」的他們,如何理解教師這一職業。
  • 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文|豆媽Echo教育的最大死敵,就是父母的情緒和脾氣。01「我知道不能這樣,可我忍不住」小媛是一個全職媽媽,家有一個可愛的兒子。他正值「可怕的兩歲」,最近不管讓他做什麼都是「不!」小媛又一次感受到了被束縛的窒息感,和兒子的拉鋸戰幾乎成了日常活動。從生完孩子到現在時時刻刻被孩子圍繞著失去自我的感覺湧上了她的心頭,她開始發怒,無法控制說出了她發誓不會和孩子說的一句話「都是因為你!要不是因為你,這日子我早就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