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9月10日,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教師節,
小編要說個「長大後我就成了你!」的故事。
「同學們好!」「老師好!」
9月8日下午,宣州區狸橋鎮昝村小學四年級(1)班教室內,59歲的方根寶像往常一樣站定講臺,開始了新一節的數學課。課堂上,方根寶教得仔細,學生們聽得認真。
幾乎在同一時間,在距離昝村小學僅半個小時左右車程的狸橋中心初中,34歲的方慧琳也在九年級的一間教室,開啟了新一節的音樂課。伴著悠揚的歌聲,學生們的思想和情緒變得鬆弛起來,仿佛完全沉醉在其中。
方根寶和方慧琳是一對父女。「能夠和父親從事同樣一份職業,我覺得挺驕傲的!」備課的間隙,方慧琳跟宣城發布記者聊了起來。她說,自己小時候就看著父親教書育人,沒想到有一天自己也成了一名人民教師,而且和父親在同一個鄉鎮工作。「長大後我就成了你,這首歌正好印證了現實。」
說起教師這份職業,方根寶也打開了話匣子。1983年,他畢業後便進入了當地的小學,正式踏上了執教生涯,這一幹就是整整37年。「我是從中等師範學校畢業的,當時就立志做一名教師,結果夢想成真了。」方根寶說。
從青春年華到兩鬢微白,方根寶見證了一屆又一屆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社會,在教師的崗位上留下了一段段閃光的記憶。「最驕傲的是這麼多年來,有的學生考上了北大清華這樣的名校,更高興的是,大部分學生都有了很好的工作,在不同的領域裡發光發熱。」回憶起多年的經歷,方根寶感觸很深。「到現在,很多我教過的學生還經常給我打電話來問候。」
紮根基層近四十個春秋,方根寶更見證了教學條件的日漸改善。他清晰地記得,起初很多孩子的座位是泥巴做的,到後來改成了木質課桌,現在用的課桌更是結實又堅固。「現在黑板都慢慢變成了大屏幕,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他說,無論科技怎麼變化,自己仍會保持不浮不躁的定力,跟隨時代調整著教學方法,不辜負學生和家長的期待。
回望這平淡而不凡的任教經歷,他說「有過辛酸和苦悶,但更多的是樂趣和甜蜜」。當然,驚險時刻也偶然出現。有一次,他拉著板車在路上走時不慎跌入了懸崖。消息很快在班級裡傳了開來,很多學生自發前來家裡看望慰問。「看到那一張張面孔,我心裡非常激動,到現在記得都很清楚。」
對於父親曾經的經歷,方慧琳早已耳熟能詳,這讓她打心眼裡敬佩父親。「他一直是我的榜樣。」在方慧琳眼中,父親是個非常溫和的人。「小學時父親也教過我,平日裡雖然看起來平易近人,不過在心底還是有些許害怕的。」她笑著說。
時光在看似波瀾不驚的課堂上緩緩流逝。一晃眼,方慧琳也到了考大學的年紀。在父親的指導下,她報考了省內的一家師範學校,並也立志當一名教師。
「女兒小時候就很有音樂天賦,鋼琴彈得也不錯。後來成為一名音樂老師,也是水到渠成。」方根寶說。
作為父親的「掌中寶」,方慧琳從小到大沒有受過太多的苦,但卻在他的影響下,慢慢培養了勤學好問的品質。大學畢業後,方慧琳通過招考,從城區來到鄉鎮,成為了一名音樂教師。
「和孩子們在一起彈琴唱歌,是最開心的事。」方慧琳說,儘管每天都要早出晚歸,坐著班車在城鄉間來回穿梭,但她說自己並不覺得苦累,反而愈發體會到了任教的樂趣。
日常生活中,父女倆偶爾還交流著教學心得。「我們是兩代人,也教不同的學科,不過有時候聊著聊著,互相也有一些啟發。」方根寶說,年輕人有年輕人的想法,在和女兒的溝通中,也有助於自己更好地改進教學方法、提升教學質量。
「明年我就要退休了。」聊天中,方根寶的話語裡充滿了不舍。但看了看身邊的方慧琳,他的臉上又重新添上了一抹溫暖的笑意:「有女兒接我的班,我覺得特別欣慰……」(全媒體記者 顧維林 文/圖/視 特約記者 宋本金 )
成長路上
感謝有您
祝所有老師
節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