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很多人來說,心理學給人的印象總顯得似乎有些嚴肅且深奧,涉及的知識也顯得多且雜;但是心理學又是一個有意思的學科,一些有趣的知識也讓人感覺這門學科與我們相距並不是很遠。
一、責擴效應
責擴效應,又叫做責任分散效應,是指當發生了某種緊急事件時,如果有其他人在場,那麼在場者所分擔的責任就會減小。因為每個人都認為助人的責任和助人的失敗所帶來的可能成本應由大家共同承擔,也就是說提供幫助的責任擴散到其它人身上。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其實這就是心理學上責任擴散效應的典型表現。
生活現象:當發生了某種緊急事件時,如果有其他人在場,那麼在場者所分擔的責任就會減小。因為每個人都認為助人的責任和助人的失敗所帶來的可能成本應由大家共同承擔,也就是說提供幫助的責任擴散到其它人身上。於是,就出現了「法不責眾」的現象。
二、酸葡效應
「酸葡萄心理」是因為自己真正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產生挫折感時,為了解除內心不安,編造一些「理由」自我安慰,從而做到消除緊張,減輕壓力,使自己從不滿、不安等消極心理狀態中解脫出來,保護自己免受傷害。伊索寓言《狐狸與葡萄》的故事,說的是狐狸很想吃到已經樹上熟透了的葡萄,但想吃葡萄而自己又跳得不夠高,這也算是一種&34;或&34;了,多次嘗試後,狐狸明白,若是一個勁地跳下去,就是累死也還是跳不夠那葡萄的高度。於是,那狐狸說:&39;&34;不能吃&34;心安理得&34;說你行,你就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要想使一個人發展更好,就應該給他傳遞積極的期望。人類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求就是讚美。每個人只要能被熱情期待和肯定,就能得到希望的效果。管理者應該而且必須賞識你的下屬,要把賞識當成下屬工作中的一種需要。讚美下屬會使他們心情愉快,工作更加積極,用更好的工作成果來回報你,何樂而不為呢?
六、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又稱光環效應,當某人具有某種特徵時,就會對其他特徵作相似判斷。在日常生活中,「暈輪效應」往往在悄悄地影響著我們對別人的認知和評價。比如有的老年人對青年人的個別缺點,或衣著打扮、生活習慣看不順眼,就認為他們一定沒出息;有的青年人由於傾慕朋友的某一可愛之處,就會把他看得處處可愛,真所謂「一俊遮百醜」。
生活現象:在社會實踐中,在用人上因「暈輪效應」而造成的失誤,古今中外都不乏其例。所以,管理者既要重視第一印象,又要儘量避免因第一印象而造成認識上和用人上的錯誤。「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對人對事的看法,應該更加客觀一些,這樣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七、投射效應
投射效應是指將自己的特點歸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傾向。在認知和對他人形成印象時,以為他人也具備與自己相似的特性的現象,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並強加於人,即推己及人的認知障礙。比如,一個心地善良的人會以為別人都是善良的;一個經常算計別人的人就會覺得別人也在算計他等等。投射效應簡單來說就是在認知他人時,人們總是會不自覺的把自身的意願強加到別人身上,也就是以己度人的認知障礙。就像一個善良的人總是認為全世界都是善良的,心眼多的人則會認為全世界人人都有心機。
生活現象:「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由於評價人往往把自己的某種品質、性格、愛好投射到甚至可以說是強加到被評價者身上,以自己為標準去衡量被評價者,從而使評價的客觀性打了折扣,最終使評價結果產生誤差。這種類型的誤差,一般稱為相似誤差。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應該秉承客觀公正的原則,準確投射。投射效應是一種嚴重的認知心理偏差,辯證地、一分為二地去對待別人和對待自己,是克服投射效應的方法。
八、南風效應
南風效應(South Wind Law)也叫做「南風法則」或「溫暖法則」,它來源於法國作家拉·封丹寫的一則寓言。它告訴我們:溫暖勝於嚴寒。運用到管理實踐中,南風法則要求管理者要尊重和關心下屬,時刻以下屬為本,多點「人情味」,多注意解決下屬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困難,使下屬真正感受到管理者給予的溫暖。這樣,下屬出於感激就會更加努力積極地為企業工作,維護企業利益。
生活現象:「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夏日寒」。在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時,要特別注意講究方法。北風和南風都要使行人脫掉大衣,但由於同一目標,但方法不一樣,結果大相逕庭。比如:有些同學與大家在一起時很兇很要強,一次、兩次可能因為你很兇,要了別人強,佔了上風,但不久你就會發現你已經失去了朋友。我們可以還看到,在與別人發生矛盾,各不相讓,到最後往往是兩敗俱傷,想想如果學學「南風」兩人平心靜氣地好好談談,結果是否會好許多呢?
九、刻板效應
刻板效應,又稱刻板印象,是指對事物形成的一般看法和個人評價,認為某種事物應該具有其特定的屬性,而忽視事物的個體差異。也是由社會按性別、種族、年齡或職業等分類而形成的固定印象。刻板印象雖然可以在一定範圍內進行判斷,不用探索信息,迅速洞悉概況,節省時間與精力,但是往往可能會形成偏見,忽略個體差異性,人們往往把某個具體的人或事看作是某類人或事的典型代表,把對某類人或事的評價視為對某個人或事的評價,因而影響正確的判斷,若不及時糾正進一步發展或可扭曲為歧視。把一群人的特徵加以總結,然後把這個特徵強加到這個群體中的每一個人身上,忽略個別差異。
生活現象:「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南方人都細膩,北方人都豪爽。男人都勇敢,女人都細膩。刻板印象畢竟只是一種概括而籠統的看法,並不能代替活生生的個體,因而「以偏概全」的錯誤總是在所難免。如果不明白這一點,在與人交往時,「唯刻板印象是瞻」,如「削足適履」的鄭人,寧可相信作為「尺寸」的刻板印象,也不相信自己的切身經驗,就會出現錯誤,導致人際交往的失敗,自然也就無助於我們獲得成功。
十、星相效應
巴納姆效應又稱福勒效應,星相效應,是1948年由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每個人都容易將一些籠統概括的詞,放到自己身上,總是會覺得這個描述特別適合自己,即使這些詞一看就很空洞普遍,仍然會被人深深信服,甚至自己根本不是這樣的性格,也會有人上當,這就是心理學上的一大著名理論巴納姆效應。著名雜技師肖曼·巴納姆在評價自己的表演時,就曾經說到:他之所以這麼受歡迎,就是節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而且他敢肯定每分鐘都有人上當。因此巴納姆效應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但巴納姆效應卻是在1948年被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所發現的。
生活現象:某人看著一個描述白羊座:誠實、善良、真誠,即使自己不是白羊座,也會覺得這不是描寫自己的嘛。像很多描述星座的詞語,空泛無意義、含義範圍太大,就像理性、感性、完美這幾個詞真的很空洞,適用範圍很廣泛,說白了就是,說了等於沒說。這次詞語適用於絕大多數人身上,每個人都有理性或感性的一面,不同時期因為不同的環境因素展示的面也不相同。我們該如何避免這種情況?首先要做的就是認清自己,正確面對自己。不能認為自己有缺陷就盲目的用方法遮擋自己,把一些不相干的人格特性扯到自己身上。其次,就是要搜集自身所有信息,不選擇性忽略一些信息,再運用這些信息謹慎的思考,做出恰當的決策,來判斷自己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記住:星座這種東西娛樂一下就行了,認真你就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