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說詩詞歌賦,那麼賦是一種怎樣的一種文體呢?駢文又是什麼文體呢?二者又有怎樣的關係?
賦
所謂賦,是一種介於詩和散文之間的文學體裁,既有詩的聲韻之美,又有散文的清新流暢。
正如《漢書》言「不歌而誦謂之賦」,詩在當時是可配樂歌唱的,賦與詩接近,卻只用於吟誦,故漢朝將賦視為一種不配樂的詩。
劉勰《文心雕龍》:然賦也者,受命於詩人,拓宇於楚辭
也就是說,賦源於《詩經》,但是在《楚辭》的基礎上發展而來。
當然,賦與《楚辭》還是有細微的區別,從形式上來看,兩者可以認為是同一文體,在內容上,賦是偏重於鋪採摛文,體物寫志的,而《楚辭》則多抒發幽怨之情。
賦又可細分為四種:
1.古賦
古賦又叫辭賦,漢代時期的賦,基本都是古賦。特點就是篇幅比較長,多採用問答的形式,比如楊雄《解嘲》。
2.俳賦
俳賦又稱駢賦。駢者,兩馬並駕齊驅。所以駢賦的特點是講究對偶,另外多用典以及藻飾,篇幅也較短,例如江淹《別賦》。
3.律賦
律賦是唐宋時期,科舉考試採用的一種體裁,比駢賦更注重對仗的工整,並且還要注意平仄協調。最明顯的特點,就是押韻有限制,一般是考官規定韻腳,如李昂《旗賦》。
4.文賦
文賦的對仗和押韻都沒什麼嚴格要求,這是古文運動的產物,代表作如蘇軾《前赤壁賦》。
駢文
按照王志堅的說法,駢文形成於魏晉時期,盛行於南北朝時期。上文已經說了,駢是兩馬並駕齊驅,所以駢文一般是對偶句構成,兩兩相對,一直到文章最後。
另外,駢體文一般都是四六句式,也就是四字句和六字句構成。劉勰《文心雕龍》認為:四字一句,密而不促,六字一句,格而非緩。正是因為這種特點,駢體文在晚唐時期又叫「四六」,李商隱的文集就叫《樊南四六甲乙集》。
最後,駢文一個明顯的特點是大量用典,以求典雅,並且還追求詞藻的華麗,文中往往會用比較鮮明的色彩詞、名貴的珠寶名稱、奇花異獸名稱等,來修飾詞藻。比較有名的駢文,我們最為熟知的《滕王閣序》。
駢文與賦的異同
從上文的分析可知,賦所包含的範圍更大,形式也更為自由,可以細分為四種體裁。而駢文有著嚴格的要求,例如對仗、用典、句式,正是因為如此,許多學者認為駢文是包含在賦當中的。
也就是說,駢文是賦中的駢賦,並且比駢賦的要求更為嚴格。也有學者認為,兩種文體是各自獨立的,只不過駢文與駢賦有所疊加。總而言之,駢與賦都是中國傳統文學中,極具藝術性的文章體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