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教育部舉辦了2008年第1次新聞通氣會。會議由教育部新聞辦公室副主任趙建武主持。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教育報等25家新聞媒體參加了通氣會。會上,國家語委副主任、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司長王登峰介紹了「中華經典誦讀」和「中華贊•詩詞歌賦徵集」活動的有關情況,播放了活動宣傳片。
王登峰說,今年3月1日至明年1月31日,教育部、國家語委將聯合中宣部、中央文明辦、民政部、文化部,在全國範圍內共同舉辦以清明、端午、中秋和春節等4個傳統節日為主題的「中華經典誦讀」和「中華贊•詩詞歌賦創作」活動。
這兩項活動是教育部、國家語委在前一年成功開展「雅言傳承文明,經典浸潤人生 ―― 中華經典詩文誦讀活動」的基礎上提出的。旨在宣傳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配合國務院在法定假日中增列清明、端午、中秋三個傳統節日的舉措,通過廣泛誦讀經典以及對春節、清明、端午、中秋四個傳統節日為主題的原創性詩詞歌賦作品的徵集,彰顯中華語言與文化魅力,提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社會應用水平;挖掘與詮釋中華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倡導文明、和諧、喜慶、節儉的節日理念,弘揚健康向上的節慶文化,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活動創意經教育部、國家語委提出後,得到了中宣部、中央文明辦、教育部、民政部和文化部的積極配合與大力支持,並被納入中央文明辦「我們的節日」活動中。李嵐清同志專門為活動篆刻「中華誦」、「中華贊」兩枚印章作為活動徽標。
據王登峰介紹,「中華經典誦讀」活動將以公眾參與與主題晚會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突出「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大主題。清明、端午和中秋的誦讀晚會分別主要由江蘇、湖南和山東省承辦,以專業人士朗誦為主,同時展示群眾誦讀的成果。與此同時,由各省相關部門組織當地群眾參與誦讀競賽活動。
「中華經典誦讀大賽」將於4月16日啟動報名程序,7月1日至8月31日舉辦各省分賽區初賽,9月1日至10月31日舉行全國網絡預賽。2008年12月舉辦全國總決賽。比賽選手由各省推薦,要求參賽者無戲劇、播音、主持等專業背景,設幼兒組、小學生組、中學生組、大學生組、留學生組、教師組和社會人員組等7個參賽組。藉助網絡平臺,初賽獲勝選手的視頻將由公眾和專家共同評審。最終舉行的全國總決賽將決出一等獎1名,二等獎2名,三等獎3名,並另設優秀獎、單項獎若干名。中國教育電視臺將於春節除夕播放決賽暨頒獎晚會實況,中央電視臺將播出比賽精編版。
「中華贊•詩詞歌賦徵集」活動從2008年3月26日至9月30日開始徵集,10月1日至11月15日進行評選,同樣採用網絡評選和專家評選相結合的方式。活動共設古體詩詞、新詩、散文、賦、楹聯5個參賽組。國家語委將為獲獎者頒發證書並撥付50萬元獎金。
這兩項活動的官方網站為中國教育電視臺網站、新浪網、中國語言文字網。
王登峰指出,隨著國家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我國社會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關注不斷升溫。很多人有了解並重讀傳統經典的需求,還有人開始思考中國文化以什麼樣的地位面向世界和未來。
「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年學生通過熟悉、了解和誦讀經典,將對民族的文化產生更強烈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他說:「以傳統節日為主題開展誦讀,人們也可以感悟節日的文化內涵和深厚的民族傳統。」
王登峰強調,這些活動還可以引導群眾體驗中華語言的魅力,促使全社會關注語言文字應用現狀,提高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應用水平。
通氣會上,王登峰及語用司副司長張世平,還就活動對於推廣普通話的作用、學生語言文字應用水平的提高、語言文字立體測試體系、農村學校對誦讀活動的參與、漢字簡化等問題回答了與會媒體記者的提問。
(責任編輯 張珏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