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黨旗在北緯52°內蒙古最北建制鎮恩河哈達的界碑廣場上飄起,蔡慶豐、張學凱等5名黨員面向黨旗,神情莊嚴地舉起右拳,重溫入黨誓詞。他們是內蒙古大興安嶺北部原始林區森林管護局管護大隊的隊員,是金山銀山的建設者,也是綠水青山的守護人。
林海茫茫,松濤滾滾,江河湍急,山巒疊翠。深秋時節,記者跟隨管護局工作人員一同驅車680公裡,在崎嶇泥濘的山路間一路顛簸,穿越大興安嶺北部原始森林,探訪大山深處的森林管護隊員。
「大興安嶺北部原始林區面積達947702公頃,目前是全國最北、面積最大、保存最好、地域最冷的未開發原始林區,是松嫩平原、呼倫貝爾草原、東北糧食主產區的天然生態屏障。」同行的管護大隊黨支部書記張學凱如數家珍。
大興安嶺北部原始林區森林管護局成立於1999年,主要任務是加強對奇乾、烏瑪、永安山3個未開發林業局的封閉管理和看護。據局志記載,建局以來,原始林區共發生134起雷擊火,過火面積為21152.995公頃,沒發生過人為森林火災和刑事林政案件,在遠徵撲火作戰、運送兵員和撲火物資、工程建設行車中沒發生過安全交通事故。管護局188名在崗職工全部承擔著防滅火任務,現有管護站9個、瞭望塔19座、蓄水池25座、停機坪25個、氣象站13個,防火公路延伸799公裡,為北部原始林區森林資源安全和撲火作戰提供了重要保證。
「守住林子,就是為國家做貢獻。」走進原始森林,更能體會到管護局局長孫其彪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來到阿巴河管護站,軍人出身的管護隊員郭良平正在檢查進山車輛。走進乾淨整潔的辦公室,辦公桌上整齊地擺放著工作記錄簿,牆上除了北部林區防火作戰圖外,還有十分顯眼的紅色黨建宣傳欄,展示著近期黨建工作重點。
「管護站每班2名隊員,每25天換一次崗。這幾年,管護站工作和生活條件大有改善,站裡的黨員也增加不少。」張學凱說,他每月至少驅車2000多公裡,送隊員換崗、參加各站的黨建活動。
近年來,管護局黨建和生態文明建設成果豐碩。圍繞「三防」「兩建」和「四種精神」,強化黨建引領和融入,職工隊伍素質全面提升,先後獲得「撲火先進集體」「生態文明建設先進單位」等10餘項榮譽稱號。
「每天巡護檢查,防滅火、防人為侵害、防病蟲害,工作雖然單調,但保護生態的責任和意義重大。」乞顏管護站53歲的張鐵柱,做過14年撲火隊員的長梁山管護站的王健,半年才能下山回一次老家的恩河哈達管護站巡邏艇艇長陳宏斌,還有即將退休的沙路軍······他們都在大山裡工作了大半生,把青春和汗水全部奉獻給了這片原始森林。
隨著生態保護能力的增強,人與野生動物和諧相處,熊走了、狼來了、貂撒歡,在北部林區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當晚7點多,位於林區中心的烏瑪管護站隊員段喜文又迎來他的常客——「熊翠花」和「熊蛋蛋」母子二熊大搖大擺走進管護站院裡,徑直往食堂方向走來,伺機搶走護院狗的晚餐。躲在食堂門後的段喜文用手機錄下了全過程,他說,熊鄰居隔三岔五來管護站偷吃偷喝,當年的小熊都長成熊媽媽了。
浩瀚林海不會忘記每一名管護隊員的忠誠與奉獻,他們數十年如一日堅守在祖國的最北方,默默守護著大興安嶺北部原始林區這片綠色。
森林面積900076公頃,活力木總蓄積1.365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95.35%;植物種類1025種;脊椎動物287種——這是大興安嶺北部原始林區截至目前的一組數據。
阿巴河、烏瑪河、恩和哈達河三大溼地總面積26896公頃,大小河流400餘條,森林與溼地兩大生態系統共同維護著物種的多樣性。如今,這裡已經是名副其實的野生動植物繁衍生息的家園,其原始性、唯一性、典型性,成為祖國北疆生態安全屏障的一張亮麗「綠色名片」。(記者 李新軍)
[責任編輯:張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