額爾古納市室韋農牧場奧洛契莊園太極圖景觀。 李新軍 王智華 攝
2020年8月盛夏, 一場引人注目的評估成果發布會在內蒙古呼倫貝爾牙克石市召開。
會上, 中國森林資源綠色核算與國家級公益林生態系統服務監測與評估首席科學家、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森林生態環境與保護研究所首席專家王兵公布了一項評估結果——
2018年——2020年開展的內蒙古大興安嶺森林與溼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與綠色價值核算結果顯示:以2018年為評估核算基準年,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森林與溼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總價值為6160億元/年。
這是內蒙古大興安嶺森林和溼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評估,首次以直觀的貨幣形式呈現了森林和溼地生態系統為人們提供生態產品的服務價值。
這個被稱之為「生態GDP」的數字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這就是核算呼倫貝爾市現有自然資源——綠水青山價值多少金山銀山的重要意義所在!」王兵強調。
「這個評估結果不僅告訴呼倫貝爾人民,只要加大生態保護力度,就能夠保護好綠水青山,守住金山銀山,守住草原兒女的幸福生活,更為呼倫貝爾市加強頂層設計,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激發『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內在動力,為『好山好水』尋求更多價值實現途徑,奠定科學基礎。」呼倫貝爾市委書記於立新表示。
顯然,這位和呼倫貝爾市有著多年不解之緣的生態科學家王兵的觀點,與當地決策者的發展思路不謀而合。
呼倫貝爾市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在生態,最具吸引力的魅力也在生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這個根本坐標,重視和保護好生態環境這一競爭力,是呼倫貝爾市的必然選擇
今年3月,呼倫貝爾市委書記、市總河湖長於立新籤發了2020年1號總河湖長令,要求在全市範圍內健全完善河長制湖長制制度體系,推動河長制湖長制從「有名」向「有實」轉變,努力構建美麗河湖、健康河湖、幸福河湖,全力打好河湖管理攻堅戰。
水的重要性對一個地區的生態和發展不言而喻。新年伊始,呼倫貝爾市發出這樣的指令,無疑傳遞出繼續堅定不移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強烈信號。
呼倫貝爾市境內有額爾古納河和嫩江兩大水系,水資源豐富,擁有3000多條河流、500多個湖泊,全市地表水資源量298.19億立方米,佔全自治區地表水資源量的73.34%;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總量316.19億立方米,佔全區總水資源量的56.39%。
呼倫貝爾市河流湖泊之眾多,在自治區所佔分量之重,從這組數據可見一斑。
更為重要的是,呼倫貝爾市豐富的水資源與森林、草原、溼地一起構成了中國規模最大、最為完整的生態系統,是東北亞生物圈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內蒙古、東北乃至國家的重要自然生態屏障,具有獨特的生態環境和不可替代的生態服務功能。
2020年5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他所在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諄諄叮嚀:「要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導向,持續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把祖國北疆這道萬裡綠色長城構築得更加牢固。」
7月16日,當記者來到海拉爾採訪時,恰逢呼倫貝爾市正在召開第四屆委員會第十二次全會部署新一輪工作任務。呼倫貝爾市委書記於立新告訴記者,今年「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一次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使我們更加堅定了緊密結合呼倫貝爾實際,做好生態保護建設這一百年大計,全力建設祖國北疆萬裡綠色長城的決心。
「我們深刻認識到,呼倫貝爾市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在生態,最具吸引力的魅力也在生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這個根本坐標,重視和保護利用好生態環境這一競爭力,是呼倫貝爾市的必然選擇。」於立新說。
事實上,近年來,呼倫貝爾市堅定不移地保持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傾盡全力「養山護水」,努力做到「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這其中,不得不提到對 「草原之腎」呼倫湖的多方呵護。
自2013年11月起,習近平總書記對呼倫湖綜合治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呼倫貝爾市把全面推進呼倫湖生態綜合治理作為全市「一號工程」和首要任務,從2016年開始,呼倫湖綜合治理一期工程18項治理項目用兩年的時間全部完成,累計完成投資12.08億元。在此基礎上,又啟動了綜合治理二期工程建設。截至目前,綜合治理二期工程13個項目已全部開工建設,累計完成投資14.13億元。
採訪中,我們來到「呼倫湖畔、猛獁草原」的扎賚諾爾區,這座擁有著10多萬城鎮人口的小城,百年礦業開採在它遠古文明的軀體上留下累累傷痕。
站在扎區露天礦區邊緣,映入眼帘的是曾經滿目瘡痍的礦坑表面,覆蓋著一片片綠油油的本土植物,散發著勃勃生機。
蒙草集團第三事業部項目負責人告訴記者,扎賚諾爾依湖而居、因湖得名。扎賚諾爾露天礦地質環境治理工程是呼倫湖綜合治理項目之一。經過兩年時間,礦山修復區實現覆綠面積420萬平方米,小型哺乳動物活動的身影時隱時現,一些大型鳥類也開始在此築巢。百年礦區正在實現綠色「蝶變」,回歸草原。
如今,呼倫湖生態綜合治理取得了階段性成效,水量保持在合理區間,水質指標穩步向好,周邊生物多樣性指標明顯改善,水域面積達到2056.6平方公裡。
呼倫湖流域生態環境治理僅僅是呼倫貝爾市生態文明建設激起的一朵浪花。
為了保護好這片「天賜」之地,呼倫貝爾市幾十年始終如一。
用最嚴的制度構建生態文明建設機制:建立了生態文明建設考核目標體系及評價辦法,推行了綠色發展指標體系,完成了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產業準入負面清單編制工作,劃定了約佔全市國土面積的67.82%的紅線區域,面積達17.16萬平方公裡。
用最硬的措施加強生態系統保護:完成350萬畝人工種草、退牧還草145萬畝;堅持封山育林,實施天保工程3572.7萬畝,森林生態效益補償1806萬畝;全市溼地保護網絡已基本形成。
用最大的力氣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中央環保督察及「回頭看」反饋問題整改工作紮實推進。目前,全市50臺火電機組脫硫、脫硝、除塵改造率達到100%;8臺30萬千瓦火電機組完成超低排放改造;8個自治區級以上工業園區完成汙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12座城鎮汙水處理廠完成提標改造;56處鄉鎮飲用水水源地達到規範化建設標準。
用最科學的方法實施河湖溼地保護治理工程:納入河湖長制管理的流域面積50平方公裡以上河流1129條,水面面積1平方公裡以上湖泊96個,建立了「四級」河湖長體系,近3000多名河湖長巡河巡湖實現常態化。
最嚴格的草原生態保護制度,最務實的森林生態保護舉措,最科學的河湖溼地保護治理工程,最完備的生態文明建設機制,最下力氣的汙染防治攻堅戰,這一套「組合拳」下來,讓呼倫貝爾市向外界釋放出空前的吸引力,呼倫貝爾的美名飛揚全世界——先後榮獲全國六大重點旅遊開發區、全國生態建設示範區、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最美草原、中國最佳民族風情魅力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中國十大休閒城市……
堅定不移地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就要做到順應民意、凝聚民心、匯集民力,大力推動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生態與產業融為一體,綠水青山的金山銀山「成色」就會越來越足
眼下,正是呼倫貝爾草原最美的季節。
在呼倫貝爾市新巴爾虎右旗克爾倫蘇木芒來嘎查,牧民米吉格道爾吉家的8000多畝草場一眼望不到邊,卻沒有一片網圍欄的影子。
「網圍欄都拆了,以前分割成蜘蛛網一樣的草場,重新整合成一片,恢復了四季輪牧,現在一兩個人就能放近千隻羊。」米吉格道爾吉告訴記者,更大的好處是,實現了轉場輪牧,有利於草原生態保護。
去年6月,作為內蒙古牧區現代化試點,芒來嘎查逐步拆除網圍欄,整合了39萬畝草場進行遊牧,5800多頭(只)牲畜,248名牧民加入芒賚畜牧專業合作社,成了股東和社員。同時,還開啟了「旅遊+」融合發展新模式,全力打造集休閒畜牧業、現代牧區旅遊、文化創意、非遺、低空飛行和生態文明建設高度融合的新業態。
今年8月,全區推進牧區現代化試點工作現場會在這裡召開。呼倫貝爾市推出的這個「芒來模式」,為內蒙古探索走出一條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提供了一個可資借鑑和推廣的牧區藍本。
克爾倫蘇木黨支部書記韓永利說,碎片化的草原整合了,牧民們開始以新型股份合作的方式走到一起,實現了生態畜牧業與傳統草原遊牧文化的有機結合。
呼倫貝爾草原無疑是迷人的,然而,這片草原之美還在於它是國家的生態屏障和後備戰略資源,更是廣大農牧民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
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溼地,這些生態資源是呼倫貝爾最寶貴的資源,也是呼倫貝爾最具競爭力的優勢。如何正確處理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通過「綠色」發展走向「生態」文明,走得快、走得遠、走得好,走向「綠色小康」,是呼倫貝爾市決策者們深深思考的命題。
3年前,綽爾林業局完成了內蒙古大興安嶺重點國有林區第一筆林業碳匯交易,實現歷史性突破。
截至目前,內蒙古森工集團已先後有5筆碳匯生意成交,共計191萬元。雖然這個數目很小,卻意味著我國最大國有林區——內蒙古大興安嶺開啟了生態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的「加速度」。
「誰能想到林子呼吸能賣錢?現在我們的林子也是寸土寸金啊。」林業退休幹部王文語氣中滿是自豪。
更讓呼倫貝爾人感到振奮的是:「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冰雪+」讓冷資源開始迸發出熱效應。
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指引下,呼倫貝爾市開啟了「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生動實踐——
大力推進生態產業化,緊緊依託良好的生態環境,把生態資源和氣候環境優勢轉化為產業產品優勢、質量品牌優勢和市場競爭優勢。
大力推進產業生態化,按照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標準,加快現有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加大資源消耗低,副產品可循環利用,不破壞、不損壞環境產業的引進和培育力度,著力打造綠色農牧業、綠色礦山、綠色製造業、綠色現代服務業。
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引導產業布局,倒逼產業轉型升級,把發展草原生態產業作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著力打造中國現代草牧業示範區、高寒草原生態實驗室、草原產業孵化中心、中國草原產業集聚區等一系列草原生態產業品牌,逐步探索出一條生態草牧業發展的新模式。
積極爭取設立生態產業基金扶持呼倫貝爾生態產業保護與發展,力求生態功能區經濟發展考核機制創新。
找準產業發展方向,積極推動構建總部經濟、會議經濟、高端綠色農畜產品精深加工、裝備製造、進出口加工保稅區、生物醫藥、現代服務業、數據經濟等綠色新興產業藍圖。
加強「地林」之間協同合作,大力發展森林旅遊產業,共同開發以旅遊為主線,形成林下經濟、特色種養殖、經濟林、碳匯等綠色產業的「1+N」全新轉型思路。
這一切,正在為呼倫貝爾市「生態GDP」插上飛翔的翅膀。
如今,呼倫貝爾市新舊動能轉換接續已悄然起步。雲計算、大數據、生物科技、臨空產業、生物質發電等新興產業開始破題,工業經濟正在形成新的基礎和格局。
2018年12月12日,中國民航大學內蒙古飛行學院在扎蘭屯市成立,天津傑普遜國際飛行學院同時掛牌運營。飛行學院的入駐填補了呼倫貝爾臨空產業的空白,也是培育新興產業、新業態,堅持綠色發展的有益嘗試。
在牙克石市鳳凰山景區,有5個總面積363萬平方米湖面的人工湖,是開展汽車性能測試的天堂。封閉私密的環境、平整厚實的冰面,使牙克石成為科技部命名的國家級現代服務業汽車測試產業基地。
陳巴爾虎旗境內的汽車冬季試驗試駕產業園區及汽車運動小鎮項目,解決了陳旗冬季產業發展和旅遊收入增長的難題,推動了新舊動能轉換。
呼倫貝爾綠色食品知名度、美譽度不斷提升。2018年,秀水鄉大米榮獲第十九屆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金獎,「中國芥花油之都」成功命名,全國奶業振興工作推進會和奶業D20峰會成功承辦,「三品一標」認證總數達到326個,呼倫貝爾成為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供應基地。
「保護和建設好呼倫貝爾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職責。堅定不移地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就要做到順應民意、凝聚民心、匯集民力,大力推動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生態與產業融為一體,綠水青山的金山銀山『成色』就會越來越足。」於立新表示。
7月22日,我們走進呼倫貝爾東北阜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這個落戶扎蘭屯市已整整10個年頭的全球最大穀氨酸生產企業,兩年前,以其出色的清潔生產和轉型升級示範作用入選「國家級綠色工廠」。
在廠區內一方10平米左右的廢水循環淨化池中,一群一尺多長的各色大錦鯉自由自在地在水中遊曳,看上去十分愜意。
生態為產業增值,產業為生態添綠,呼倫貝爾的底色越來越厚重。
良好的生態環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踐行好人民至上的理念,就要持續加大生態保護力度,實現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共享生態紅利,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從額爾古納市區向北行駛40多公裡,就進入到一片綿延不斷的白樺林中。
漫步其間,潔白的樹幹與翠綠的葉片交相輝映,仿佛進入了一幅安靜的俄羅斯油畫中。聽著風吹樹葉的聲音,看著陽光透過樹葉的光影,拿一筐苔蘚去跟聖誕老人的「坐騎」馴鹿來個親密接觸。
「太美了!這才是所謂的詩情『樺』意呢,真是不虛此行,我們冬天還會再來!」來自山東的張女士在孩子暑假期間,攜全家人來到這裡避暑,一路的美景令她格外興奮。
從大草原到大森林,從觀景到賞雪,從夏季旅遊到四季旅遊……呼倫貝爾完整的生態系統所呈現出來的美景隨四季變換而五彩斑斕,「紅春綠夏金秋銀冬」讓人流連忘返。
幾年來,呼倫貝爾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把旅遊業作為戰略性支柱產業和結構調整的主攻方向,以建設國際化高端旅遊目的地為目標,大力實施旅遊業優先發展戰略,全面盤活呼倫貝爾全域旅遊資源,積極推進冬季旅遊常態化,夏季旅遊精品化,逐步形成全時旅遊、全域旅遊的開放新局面。
注重頂層設計,從「一處美」到「處處美」:開展了全域文化、旅遊資源普查,《呼倫貝爾市全域旅遊發展規劃》《呼倫貝爾市草原旅遊發展規劃》《「三少」民族文化傳承保護發展規劃》初步完成,啟動呼倫貝爾全域旅遊示範區申報工作。
打造精品特色,從「季節遊」到「全時遊」:積極打造休閒度假旅遊、冰雪體驗旅遊、邊境跨境旅遊、文化旅遊等主題旅遊線路;通過「冰雪+民俗」等冬季特色系列旅遊產品,推動發展冰雪產業,讓「冷資源」迸發「熱效應」;積極挖掘整合各類節慶活動和民俗旅遊項目,精心打造文化旅遊產業新亮點,傾力塑造文化旅遊新品牌。
多個產業融合,從「單業態」到「全業態」:積極打造「冰雪+體育」「冰雪+文化」等深度融合的冬季特色旅遊產品,推動旅遊產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加大生態觀光、休閒農業的培育力度,推出鄉村生態遊等精品旅遊產品;釋放紅色文化、紅色基因的綜合效能,打造城市旅遊的「紅色名片」。
據統計,呼倫貝爾市2019年全年共接待國內外旅遊者2248.39萬人次。旅遊業總收入716.34億元。
以生態為底氣,呼倫貝爾市的「旅遊牌」打得越來越精彩,共抓生態大保護,推進全域大旅遊正在變成呼倫貝爾的生動實踐。
「良好的生態環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踐行好人民至上的理念,就要持續加大生態保護力度,堅持一體規劃、統籌協調、市場運營、開放發展,更好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實現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共享生態紅利,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呼倫貝爾市委書記於立新在採訪中表示。
額爾古納河一路蜿蜒,在室韋這裡流向俄羅斯之際,華麗地在右岸轉了一道優美的弧線,形成了一個三面環水、背靠莽莽大興安嶺的小島——室韋農牧場奧洛契莊園坐落於此。
據介紹,奧洛契莊園是室韋農牧場全力打造的農業、文化、旅遊「三位一體」的田園綜合體項目,被世界紀錄認證機構(WRCA)認定的「世界最大農作物太極圖景觀」就在這裡。
這幅令人震撼的太極圖直徑1300米、周長4082米,面積1989畝,由油菜和黑小麥套種而成,一經面世,便成為火爆的「網紅」打卡地。
「中國太極圖是全世界最完美的logo。我們這幅圖不僅融入了中國農耕文化,還融入了中華傳統文化。它會根據季節不同展現出不同的顏色,但無論怎麼變化,終歸是圓滿的。」 室韋農牧場負責人說。
是的,就如同呼倫貝爾人追求「綠色小康」的夙願,無論經歷多少坎坷曲折,終歸會實現。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建設美麗富饒和諧安寧呼倫貝爾」,這是呼倫貝爾人與青山綠水的美麗約定。
呼倫貝爾人正用堅持不懈的綠色追求和綠色發展遠見,詮釋著永續傳承、生生不息的綠色生態精神。
我們有理由相信,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記者 相恆義 蔡冬梅 李玉琢)
[責任編輯:張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