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智通財經網
本以為今年醫藥行業已充分得到政策「洗禮」,豈料,在即將走向「春天」的時節,最重磅的政策還在後頭。
智通財經APP剛剛從國家衛健委官網看到,醞釀許久的《國家基藥目錄(2018年版)》已正式發布,並於11月1日起在全國正式實施。
從目錄總品種數量來看,已經由原來的520種增加到685種,其中西藥417種、中成藥268種(含民族藥),共涉及劑型1110餘個、規格1810餘個。而此次目錄調整在覆蓋臨床主要病種的基礎上,重點聚焦癌症、兒科、慢性病等病種。調入藥品中,有包括6種靶向治療藥品在內的抗腫瘤用藥12種,有臨床急需兒童藥品22種,還包括全球首個也是國內唯一一款全口服、泛基因型、單一片劑的C肝治療新藥。
一句話,「520」成為過去,抗癌藥、一線新藥開創新歷史。
如此看來,儘管是下個月才執行,但利好之下,明天的醫藥股,尤其是那些一致性評價通過較多的票或將迎來年內最大「翻身」機會。為何下如此判斷,請聽智通財經APP娓娓道來。
擴容、再擴容
無論醫生、藥代、藥企,對「520」這個代詞可謂情感頗深。因為這520個基藥品種,從2013年(2013年3月15日衛生部網站公布《國家基藥目錄》(2012年版),將於2013年5月1日起實施。)就一直陪伴著中國醫藥行業的發展,多少企業為進入「520」擠破了腦袋。招標、「唯低價是取」、「兩票制」……與「520」真是有道不完的複雜情感。
而今天剛出的2018年版國家基藥目,其實主要是在2012年版目錄基礎上進行調整完善。智通財經APP總體來看,2018年版目錄具有多個特點:
一是增加了品種數量,由原來的520種增加到685種,其中西藥417種、中成藥268種(含民族藥),能夠更好地服務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推動全面配備、優先使用基藥;
二是優化了結構,突出常見病、慢性病以及負擔重、危害大疾病和公共衛生等方面的基本用藥需求,注重兒童等特殊人群用藥,新增品種包括了腫瘤用藥12種、臨床急需兒童用藥22種等;
三是進一步規範劑型、規格,685種藥品涉及劑型1110餘個、規格1810餘個,這對於指導基藥生產流通、招標採購、合理用藥、支付報銷、全程監管等將具有重要意義;
四是繼續堅持中西藥並重,增加了功能主治範圍,覆蓋更多中醫臨床症候,強化臨床必需,這次目錄調整新增的藥品品種中,有11個藥品為非醫保藥品,主要是臨床必需、療效確切的藥品,比如直接抗病毒藥物索磷布韋維帕他韋,專家一致認為可以治癒C肝,療效確切。
事實上,索磷布韋維帕他韋(丙通沙)這個C肝藥物進入基藥目錄,可謂具有超凡意義。因為其是名副其實的新藥,2016年,丙通沙獲得了FDA和歐盟委員會的上市許可,成為了首個用於HCV感染的泛基因型單一片劑方案。
今年5月30日,CFDA才批准丙通沙400 mg/維帕他韋100 mg單一片劑用於治療基因1-6型慢性C型肝炎病毒(HCV)的成人感染患者。已經批准便進目錄,的確意義非凡。反過來說,歌禮製藥-B(01672)估計心涼了半截,儘管其同類產品戈諾衛已開始產生貢獻,但怎麼能抵擋得了目錄帶來的「毀滅性」?
當然,你可能會說,吉三代目前定價2.3萬一瓶,每療程價格近7萬元,雖然遠低於美國每療程8.4萬美元,但就經濟角度,並非中國患者最佳選擇,同時納入基藥目錄也並不等同於納入醫保目錄按比例報銷,可不要忘記了,進入醫保才能收穫更大的市場,真正變成「官方產品」,足能通過「量」帶動價格。
中、西藥齊頭並進
中醫藥這幾年一直很火,火到今年目錄直接硬氣了國家行政的「傾斜」。
事實上,智通財經APP觀察到,2015年發布的「基藥目錄管理」中明確規定,遴選國家基物時,要堅持中西藥並重。只不過當年「520」早在2年前就已經出臺,所以中藥也遲遲未能得到正確的「待遇」。
而這次目錄調整工作方案中,確定的調整原則也明確要支持中醫藥事業發展。 按衛健衛的說法,「對於中成藥國家基藥的遴選,充分尊重中醫藥特點,會同國家中醫藥局單獨組織中醫藥專家,按照基藥目錄管理辦法和基藥工作委員會確定的目錄調整工作方案所明確的調整原則和程序,進行充分論證和評審。」
調整後,基藥目錄的總品種數量為685種,其中,中西藥的構成比例與2012年版基藥目錄保持一致。
衛健委將在國家藥物政策和基藥物制度相關工作中,繼續堅持中西藥並重的原則,按照基藥目錄管理辦法的規定和要求,進一步完善國家基藥遴選調整機制,充分考慮中藥特點,動態調整完善基藥目錄品種結構和數量,滿足人民群眾基本用藥需求,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
考慮到這幾年的中藥政策,以及10月22日習大大廣東之行把珠海橫琴中醫藥科技產業園作為考察第一站,並表態喜歡自己喜歡看中醫等系列大環境,中藥、中藥股顯然能藉機會重新回到大眾、投資者的實現。
拿被ice小姐姐「搞傷」的港股中藥龍頭中國中藥(00570)為例,雖然股價最近一直在跌,但是與恒生指數一對比,表現還是很強悍的,今年跑贏恆指37%。
回到該公司基本面,其主營業務是中藥配方顆粒、中成藥、中藥飲片,2018上半年收入是54.6 億元人民幣,利潤為7.6億。其中配方顆粒、中成藥、中藥飲片分別佔到收入64%、24%、12%。中藥配方顆粒是收入的大頭,也是利潤的主要貢獻者,在2018上半年利潤佔比高達82%。中藥配方顆粒行業準入門檻目前尚未放開,被中國中藥旗下天江藥業和廣東一方製藥、華潤三九旗下的深圳三九、紅日藥業旗下康仁堂藥業、香港培力旗下培力(南寧)藥業和四川新綠色藥業共六家所壟斷,中國中藥的市場份額接近50%。放開是大勢所趨,市場普遍擔憂配方顆粒市場放開之後競爭會加劇,但高標準準入政策放開之後,作為標準制定者的龍頭企業將會有機會迎來爆發式增長。
同時神威藥業(02877)作為河北區域性中藥龍頭,也將受益與此。
一致性評價才是目錄玩家
智通財經APP早在9月份的「吹風會」的品種調出機制中就看到,將有22種會被踢出。
細讀調出依據,主要有這麼幾點:一是藥品標準被取代的;二是國家藥監部門撤銷其藥品批准證明文件的;三是發生不良反應,經評估不宜再作為國家基本藥物使用的;四是根據藥物經濟學評價,可被風險效益比或者成本效益比更優的品種所替代的;五是國家基藥工作委員會認為應當調出的其他情形。
總結起來就是,臨床已有可替代的藥品,或者不良反應多、療效不確切、臨床已被逐步淘汰的,並且沒能過一致性評價的統統失去資格。反觀新進入發品種,按照新基藥制度,通過一致性評價仿製藥將優先納入基藥目錄,鼓勵醫療機構優先採購、使用。
同樣,對標港股的藥企,中國生物製藥(001177)、石藥集團(01093)、復星醫藥(02196)等全是機會。從備案和通過率上,這幾家企業可謂「活多、成功率高」,均處於領跑地位。
與此同時,考慮到此前的「帶量採購」等降價政策,可就算降價也沒有多少,而且對比原研藥,那降低的30%簡直是一丟丟,何況是可以通過「量」去彌補。
並且,這次國家聯合帶量採購的試點,其實就是變相的GPO或GOPS,通過市場競爭將醫院的需求通過GPO這樣的採購中介進行集中採購。聯合帶量採購最被人關心的就是「降價」一項,但要明白,如果通過本次帶量採購絕對能將那些外企產品擠掉,因為他們價格高、佔醫保份額大,而一旦進入國家目錄,甚至地方目錄,做成「雙目錄品種」顯然能助其走量,實現銷量的變現,增厚業績。
綜上新版基藥目錄,明天想必又是醫藥板塊」飄紅」的好日子。(田宇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