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6大差異,體現在方方面面」——在中國5年的印度工程師總結

2020-12-22 文史輯錄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梁啓超《少年中國說》梁啓超先生非常明確的說出了一個國家想要強大,他的年輕人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這一點可以說是毋庸置疑的,而且隨著國家的不斷發展,這句話的意義也逐漸被人們所重視。

前言

現在對於中國和印度的比較非常的多,大到國家發展的狀態,小到人民生活的一點一滴,都成為世界上很多人關注的焦點。而關於中國和印度年輕人的差異,一位來自印度的青年工程師沙阿,他從印度來到中國工作了5年後,總結出了一些他眼中的中國和印度年輕人的差異。

▲印度的青年

01飲食習慣差異

首先是在飲食上就有很大的不同,這位來自印度的青年表示在印度很多人是選擇吃素的,但是在中國就不是這樣了,中國人大多喜歡吃肉。而且印度有很多素食的餐館,但是在中國很少有專門做素食的餐館,而且就他來看即便是說自己是專門做素食的餐館,也不是完全的素食。還有他認為中國菜色口味十分單一,不像印度菜非常美味。

▲印度的食物

02中國交通發達

這位來自印度的朋友,非常驚嘆於中國交通的發達,相比於印度那可怕的火車,中國的高鐵還有公交系統,基本都能夠做到準時準點。這為人們的出行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條件,而且只要規劃好時間,很少會有延誤的事情發生。但是這在印度來說就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印度的公共系統非常的差,所以乘客們經常需要等待。

▲印度的火車

03社會治安好

相比於印度每天都有強姦事件的發生,中國的社會治安就要好很多,而且中國的夜生活是非常豐富的,很多女性也可以在晚上非常安全的出門享受生活。這印度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印度的晚上和中國的晚上相差非常大。

▲印度的治安

04城市規模不同

沙阿在上海乘坐地鐵,驚奇的發現中國的城市是非常龐大的,即便是郊區也是有高樓大廈林立的,不是說城區和郊區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在印度就不是這樣,像首都新德裡或者是孟買這樣的城市,他們市區是非常現代化的,但是距離市區不遠的郊區就完全是另外的樣子了,就跟山區裡面的村落差不多。

▲孟買的郊區

05買不到止汗劑

在印度街頭止汗劑是隨處可以購買到的物品,基本上是人人都需要購買的生活用品,但是在中國的街頭幾乎找不到止汗劑購買的地方,這也令阿沙十分的不解。

06不同的愛好

沙阿發現中國人對NBA是十分熱愛的,很多青少年都很關注籃球比賽,對這些球星也是如數家珍。但是在印度,人們基本上不關心這樣的事情,印度人喜歡的運動是板球。印度的年輕人為板球狂熱,可以說印度人一生最重要的三件事情可以簡單的概括為,吃飯、睡覺和板球。可見,板球在印度是非常受歡迎的運動。

▲印度的板球

綜述:

因為文化不同,生活環境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因此會出現很多不一樣的文化,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就拿飲食習慣來講吧,中國有很多不同地方的菜系,可以說中國的飲食文化是非常悠久而且博大精深的,但是印度朋友也很可能吃不慣。

但是在這個印度青年眼中,中國確實有很多地方都要比印度強很多,這也是不爭的事實。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中國的經濟發展非常的迅速,在公共設施等方面的建設也要比印度完善很多,因此生活在中國是非常幸福的。

【參考資料】《跨越喜馬拉雅障礙:中國尋求了解印度》【圖片來源網絡】【文案編輯】目海志桃麗

相關焦點

  • 印度主流英文報紙對中印邊界問題的報導【2】
    中印貿易合作是正面議題,媒介對其報導的比例越高,說明該媒介比較重視中印貿易關係的發展。與此相應的是,在「中印貿易問題」的子議題中,《印度教徒報》的報導所佔比例最小,只有14.8%,而《印度時報》的報導所佔比例最大,達到22.5%,《印度快報》佔到15.4%。中印貿易問題是負面議題,媒介對其報導越多,說明該媒介對中印貿易關係不太樂觀。
  • 印度主流英文報紙對中印邊界問題的報導
    摘要:本文以《印度教徒報》為研究對象,運用議程設置的相關理論,採用內容分析的方法對其近十年間關於中印關係的報導進行梳理,發現《印度教徒報》主要通過子議題的設置和報導角度的選擇來體現對中國的友好立場。本文最後指出了《印度教徒報》的報導缺乏連續性、敘事缺乏系統性等問題。
  • 印度2020年不會超中國 中印不存在龜兔賽跑說
    他認為,中印經貿發展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阻礙了雙邊經貿關係的正常發展,亟待解決。  合作不只是「政府意願」  記者:世界經濟論壇最近公布的一份報告顯示,2006年全球競爭力排名中,中國落後印度11位。由此,國外有人認為,中印競賽是「龜兔賽跑」,對此您怎樣看?  王錦珍:中國和印度是走向繁榮的不同典型。
  • 中國開始從印度撤僑,中印同時增兵邊境線?外交部回應
    《環球時報》記者25日獲悉,中國政府將於近期在印度新德裡、加爾各答、孟買三地安排5架臨時航班協助確有困難、急需回國的在印留學生、遊客、臨時商務考察人員等回國。根據印度衛生部門25日發布的數據,截至當天,印度累計報告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達138824例,成為確診病例數量全球排名前十的國家。連日來,印度單日確診病例增幅屢創新高。但印度主流媒體卻將此次正常行動與近期中印邊境對峙相聯繫。《印度斯坦時報》25日稱,「中國決定在邊境緊張局勢加劇的背景下從印度撤僑」。
  • 《衛報》盤點中印兩國的11處「驚人」差異
    報導中國問題多年的印度記者珀勒維·艾亞爾最近指出,印度應該向印尼——而不是鄰國——看齊。正如以下數據所顯示的,中印兩國的差異比相似之處更為驚人。1,中國的失業率比印度的高一些,但有人認為未充分就業的情況也需要考慮在內。2,兩國軍隊的人數都遠遠超過100萬。但是中國的軍費預算令印度相形見絀——擁有的核彈頭數目也大大超過印度。
  • 「2006中印友好年·北京大學印度節」隆重開幕
    5月22日上午10時,「2006中印友好年·北京大學印度節」開幕式在北京大學百年紀念講堂廣場隆重舉行。活動由北京大學印度研究中心主辦、印度駐華大使館協辦。出席開幕式的主要嘉賓有北京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北京大學印度研究中心管理委員會主任吳志攀教授,印度駐華大使蘇理寧先生(Mr.
  • 印度媒體炒作中國話題無礙中印關係大局
    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失敗後,尼赫魯的威望一落千丈,代表現實主義的鷹派勢力迅速崛起並取而代之,尼赫魯本人也在抑鬱中去世。此後,印度對華鷹派勢力便一天天壯大,在印度形成了另一種強大的公眾輿論,即反對任何向中國妥協的行為。尤其是上世紀90年代印度經濟騰飛之後,鷹派人士更是大受鼓舞,覺得「從此有了和中國人分庭抗禮的資本」。
  • 結合中印特色:酸辣湯+印度烤麵團
    中印掌聲起 莫迪:中印25年沒射過一顆子彈  1996年11月底,江澤民主席訪印,這是中印建交以來中國國家元首首次訪印。訪問期間,兩國政府籤署了《關於在中印邊境實控線地區軍事領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協定》,這是中印在建立相互信任方面採取的重要舉措。
  • 葉海林:身份認知偏差對中印關係前景的影響
    本文認為中印的身份認知偏差主要體現在雙方的國際地位和戰略角色想像以及互動的成果預期方面,進一步討論了身份認知偏差對中印兩國產生的不同影響,並就中印關係的最優前景和次優前景做出了展望。2020 年是中印建交 70 周年。70 年以來,中印雙邊關係幾經波折,跌宕起伏,畫出了一條蜿蜒輾轉的軌跡。
  • 就針對中國?中印合資公司入圍後,印度鐵道部取消招標:血統不純
    印度在最近一段時間確實動作有點多。自中印發生邊境衝突之後,印度就開始公開對中國發起各種各樣的制裁手段。不過,印度倒是打了一手七傷拳,把自己弄得遍體鱗傷。在最近幾年,印度將重點都放在鐵路建設之上。在今年7月10日,印度鐵路公司還準備為半高速列車「Vande Bharat」項目招標。據了解,這次參加該項目競標的企業有六個,如果能夠競標成功,就能拿到製造44列列車機組的大訂單。在這六名「參賽選手」中,有一家企業的「印度血統」不純,這就是中車先鋒電力印度有限公司。
  • 趙小卓:邊境問題是中印關係硬傷,「始作俑者」是印度
    【環球時報-環球網報導 記者鄭璇】2021環球時報年會12月5日在北京舉行,本次年會的主題是「疫情下世界危局與變局」。在議題三「中印關係,站到了十字路口?」的討論中,軍事科學院科研部研究員趙小卓表示,中印邊境問題是兩國關係當中的硬傷,而這一問題的「始作俑者」是印度。
  • 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給印度帶去了怎樣的影響?
    國人對於印度的形象,總離不開那些個閱兵疊羅漢、航母造摩託、人海扒火車,甚至是戲稱「印度三哥」。然而印度對於中國人的形象卻並非如此,在他們看來,印度與中國的關係是「非常複雜的,像謎一樣」。這一切要從1962年的中印邊境反擊戰開始講起。
  • 印度擬在中印邊境再部署飛彈 加強控制爭議地區
    在印度,中國的酸甜類菜品是非常地受歡迎,而如今在一些印度媒體的眼睛裡中印關係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又酸又甜。昨天我們剛剛聊到印度環境部長拉梅什因為聲稱印度的某些人有被中國侵略的妄想症,一回國就遭到了政治上了圍攻。今天就又有報出了這麼一條新聞,據印度時報報導說,印度計劃在其東北邊境打造6個地對空的「阿卡什」飛彈連,那麼印度此舉到底是要向誰亮劍?它意圖是什麼呢?
  • 「中印青年說」中印青年人如何加強交流?
    2018年在華留學生總數達到492185人。印度這方面的成績稱不上典範,在培養學術人才和提升研究上甚至落後於其他發展中國家。在英國教育組織QS發布的世界大學500強的榜單中,中國大學的數量遠多於印度。根據最新排名,中國有22所大學名列世界前500名,而印度只有9所。
  • 不只對印度 面對「世界變局」中國外交正下一盤大棋
    參考消息網4月24日報導(文/芮思客)最近這些天,中國外交「大新聞」不斷。在印媒的爆料中,除了「莫迪訪華意在重啟雙邊關係」這樣的共識,兩國領導人會面為何選在武漢、將要談什麼,中印兩國關係史上有哪些重大時刻,都成為了報導重點。《印度斯坦時報》認為,作為2015年以來莫迪第四次中國之行,「習莫會」將是中印兩國在去年洞朗對峙風波後為改善關係邁出的重要一步。
  • 洞朗事件凸顯中印戰略「認知錯位」
    此次洞朗事件雖最終以「非戰爭」的形式得以解決,但所體現出來的中印相互戰略認知上的深刻差異遠未消除。從對峙事件開始至今,中印兩國的互動至少凸顯出三大方面的相互認知差異和錯位。王毅:希望印度方面從中吸取教訓,不要再發生類似事件。誰「輸」誰「贏」?
  • 對峙還在繼續,中印關係如何重歸理性?印度專家這樣說
    編者按:2020年恰逢中印兩國建交70周年,但5月以來,發生在中印邊境的兩軍對峙事件似乎給兩國關係的發展蒙上了陰影。目前,中印雙方通過外交和軍事渠道,就解決當前邊境事態保持著密切的溝通,兩國邊境地區局勢總體穩定、可控。
  • 【中印邊境衝突最新消息!印度在中印軍長級會談中告訴中國:要確保...
    2020-09-22 08:37:58來源:FX168 【中印邊境衝突最新消息印度在中印軍長級會談中告訴中國:要確保完全脫離接觸 解放軍應該採取第一步行動】 據《印度時報》(Times of India)周二最新報導,周一,印度要求中國「具體而徹底」地讓軍隊從班公湖、丘舒爾和戈格拉-溫泉區等「摩擦點」撤出,並最終敲定拉達克東部整個邊境局勢緩和的路線圖。
  • 中印地區傳來重要信號!印度外長釋放強烈信號,中印最終達成共識
    近日,據印度《一周》周刊報導,在過去三十年到四十年裡,目前的中印關係可能處於「最困難階段」,印度外交部蘇傑生也表示,讓中印關係重回正軌成為兩國現在最大的問題。10日,在中國外交部例行會議上,華春瑩也就此事進行了回應。
  • 印度外長對中印對峙表態 印度外長說了什麼
    【印度外長對中印對峙表態】12月10日,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主持例行記者會,以下為部分實錄。印度廣播公司記者:印度外長蘇傑生稱,中國為其在實控線上部署數千名士兵提供了不同解釋,將雙邊關係推向了有史以來最困難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