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劉曉林 就在國內關於北汽介入薩博收購案的猜測分起時,北汽的一幹高層卻「集體出走」。5月19日,由北汽集團代總經理韓永貴率隊的海外人才招聘團正式啟程前往德國,展開北汽集團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高層次人才海外招聘會。
來自北汽的消息稱,從5月21日到5月25日,北汽集團將在德國斯圖加特,慕尼黑和德國汽車技術科研重鎮亞琛舉辦三場針對在德國的有經驗的華人工程師、高層管理人員、德國當地的技術專家以及留學生的招聘會。
北汽集團旗下四家公司,北京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汽車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北京汽車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和北京奔馳汽車有限公司計劃在當地招聘60到100位中高端人才和留學生,涉及領域包括整車性能、總裝技術、機械設計、汽車電子、新能源電動,以及車輛工程、發動機、機械、焊接、車輛化工等專業。
人事變動
如此大規模的海外招聘在北汽集團尚屬首次。除了韓永貴,代表團成員還包括北京市相關部委領導和北汽集團副總裁、北京奔馳總經理蔡速平。招聘會於5月21日正式開幕,之後將在斯圖加特大學、慕尼黑工大和亞琛工大進行專場招聘。
北汽公關部相關人士稱,截止到5月初,北汽集團已經收到650份簡歷。除計劃招聘的三個城市,在德國其他地區,如北部的布倫瑞克大學甚至決定組一個50人的應聘團到現場和北汽招聘人員面談。
2009年對薩博技術平臺的收購讓北汽深刻感受到國際人才的稀缺,北汽集團高層也在多個場合強調將加大國際化人才引進的力度。
「北汽迫切需要了解國際經營運作流程,世界最前沿專業技術的人才,以便我們能站在未來汽車領域發展的最前沿。」北汽集團人力資源總監說。
而除了北汽自主品牌加速帶來的人才需求外,此次招聘另一個讓人不得不有所聯想的北京是,北汽自主品牌團隊剛經歷了一系列的人事變動。
北汽集團日前發布公告,稱由於今年4月聘期已滿,北汽集團總經理汪大總日前被北汽集團董事會續聘,出任專務總經理,負責國際併購合作和海外發展等事務,在國際合作、資本運作等專項領域主持和領導北汽的工作。北汽集團副總經理、北汽股份公司總裁韓永貴代理北汽集團總經理職務。2008年加盟北汽的美籍華人汪大總是北汽收購薩博及創建自主體系的團隊核心領導者。
而在汪大總之前,北汽自主品牌體系內的另一位高層——北汽股份常務副總裁張欣也被證實已辭職。記者獲悉,張欣的辭呈在上海車展之前就已提交。
自在去年12月26日北汽株洲基地的BC301Z下線儀式之後,北汽的自主品牌管理體系就開始進入調整階段,據悉,今年年初,北汽股份撤銷了乘用車事業部,而將其旗下的幾個科室打散併入併入新組建的北汽股份銷售本部。「這可以理解為對北汽股份的擴充和整合,」北汽相關人士表示。
新成立的北汽股份銷售本部由北汽股份副總裁董海洋直接負責,同時,由於北汽在株洲和北京順利的兩個基地也各設有經理一職負責管理,因此,曾任乘用車事業部經理的張欣在北汽的具體職務在此後一直處於模糊狀態。
業內分析認為,汪大總的職務變化及張欣的辭職表明在經歷了創始階段後,北汽自主品牌將進入起步發展和運營階段,其管理和技術團隊也相應的將進行洗牌和刷新。
招納海歸
記者了解到,除了給剛起步的自主品牌注入高端人才血液外,為合資企業北京奔馳擴充人才儲備也是此次海外招聘的主要目的之一。按照計劃,在海外人才的分配上,北汽股份將為其技術中心擴充12人,新能源部門擴充7人;北京奔馳則將至少獲得39至44人。這也是北汽將德國招聘作為其全球招聘計劃第一步的原因之一。
近年來,遠赴海外進行人才招聘已經成為國內眾多汽車企業集團的人才戰略,尤其是在2009年歐美汽車業在金融危機中倒盤後,大量的汽車人才吸引了大批中國車企前往抄底,除了上汽、長安、東風、北汽等國有大型汽車集團外,包括吉利、奇瑞在內的民營自主品牌車企也將吸引「海歸」人才作為企業發展戰略的重要內容。
按照北汽的計劃,到「十二五」末,員工人數從現在的6萬名增長到10到12萬人,其中管理和技術人員要達到30%。因此,北汽對人才需求的壓力非常大。
但由於目前整個中國汽車行業處在大發展階段,人才市場的供應在短期內很難滿足這樣的需求增速。現有人才基本是在幾個大的汽車集團之間流動,這導致競爭對手直接到對方辦公樓裡挖人的事情屢見不鮮。且這種情況不僅發生在人才匱乏的自主品牌之間,合資車企之間的人才競爭同樣激烈。
正是考慮到這種情況,在此之前,北汽已經在引進國際化人才方面進行試水,從2009年到2010年,北汽在美國底特律、歐洲引進20多名高層次管理和技術專家。目前在北汽的經營管理和專業技術隊伍中,有180人擁有海外工作經歷,大部分來自德國、美國、加拿大等國的國際知名汽車企業。他們在北汽擔任領導職務,以及研發、設計、生產技術和市場營銷的重要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