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遲緩類型
1)語言符號障礙
主要是未掌握語言符號,訓練的目的是通過各種語言符號、手勢、兒語使兒童掌握語言符號,建立人際交流的基礎,然後再做理解符號的訓練。
2)語言表達障礙
兒童不能用語言表達意願,這部分兒童訓練的目的要以表達為目標,在訓練時與語言的理解能力相配合,有手勢語、語言的實地訓練,使兒童獲得語言表達能力。
3)語言水平落後於同齡兒童
這一部分兒童佔運動發育遲緩兒童的大多數、表現語言水平落後,符號理解障礙,表達障礙,所以要加強訓練,加強語言的理解與表達能力,促進語言發育。
4)理解語言符號但不能表達
對這一部分兒童訓練的目標是在加強語言理解的基礎上,提高語言的表達能力,開始可採用手勢語訓練,然後再進行表達訓練。
5)語言交流態度障礙
這部分兒童可以理解語言符號,有一定表達能力,但是有交流的態度障礙,性格孤僻,怕人,不能與人交流,訓練時要重點從交流態度上下功夫。語言發育遲緩的兒童,可能伴有全身的運動功能也落後或有不同程度的障礙存在,因此在進行語言療法的同時,要配合其他幹預訓練,對語言發育遲緩的兒童會有更大的幫助。
語言發育遲緩的幹預方向
語言發育遲緩兒童的訓練必須根據其所處的階段制定具體的康復計劃和訓練方法。訓練中要注意雙向發展,即先橫向擴展,再縱向提高。比如學說名詞「帽子」、「手套」、「褲子」等(橫向發展),進一步增加詞彙「黃帽子」、「紅手套」、「藍褲子」(縱向提高)。
1)遊戲法
對於年齡較小的兒童,要注意在遊戲的過程中學習語言,在不同的發育階段加入不同的遊戲內容,使兒童在遊戲時應用自己學過的詞彙和語句,促進交流行為的發展。
2)手勢符號的訓練
手勢符號是利用本人的手勢作為一定意義的示意符號,可通過手勢符號來表達自己的意願,與他人進行非語言的交流。對中、重度語言發育遲緩的兒童或語言符號未掌握的兒童以及表達困難的兒童均可將手勢語作為表達訓練的導入方式,逐步過渡到用幼兒語、口語進行表達的目標。
3)文字訓練
正常兒童的文字學習是在全面掌握了語言的基礎上再進行的學習。但對於語言發育遲緩的兒童言語學習困難時,如果將文字符號作為語言行為形成的媒介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學習方法。另外還可以作為言語的暫時代替手段。
文字訓練適用於言語理解與表達的發育均遲緩的兒童;言語理解好而表達困難的兒童;既有以上原因又伴有構音障礙、說話清晰度低下的兒童。
文字訓練的順序為文字形狀的辨別——文字符號與意義的結合——文字符號與音聲的結合——文字符號與意義、音聲的構造性對應的結合。
4)交流訓練
交流訓練主要是根據兒童的發育水平選用合適的訓練項目進行訓練。交流訓練不僅可以在訓練室中進行,在家中、社會中應隨時隨地進行,應儘可能幫助兒童參與家庭和社會的活動,鼓勵他和其他小孩一起玩,鼓勵他和其他小孩一樣活動,增進其社會交往的能力。
注意不要把表達的手段只限定在語言上,要充分利用手勢語,表情等可能利用的隨意運動,隨著日常生活交流能力的提高,會大大地促進語言的發育,為將來兒童能進入社會作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