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科技 景隼 4月1日編譯
《金融時報》近日刊登署名為艾米麗?斯蒂爾(Emily Steel)的文章稱,正當多數人都在為美國新聞產業的未來發展感到擔憂之際,近期科技、慈善家和風投的熱錢湧入卻讓這一產業煥發出了勃勃的創新動力。這種與其他產業的聯姻有利於新聞產業成功實現向數字媒體時代的轉型。
以下是文章內容全文:
《華盛頓郵報》執行主編馬蒂?巴倫
在過去十四年裡,馬蒂?巴倫(Marty Baron)一直在擔任著美國各大主流報紙的主編。不過,無論是在《邁阿密先驅報》(Miami Herald)、《波士頓環球報》(The Boston Globe)還是現在的《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巴倫每年都不得不面臨預算緊縮和裁員的難題。
巴倫坐在自己位於《華盛頓郵報》總部五樓的辦公室接受記者採訪時不僅發出了這樣的感慨:「作為一名執行主編,這一直是我的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的辦公桌上鋪滿了報紙,而一臺頗具傳奇色彩的「皇家牌」(Royal Typewriter)打字機則靜靜地被放置在辦公室的一角。
不過,情況終於在2014年有所改善。亞馬遜創始人兼CEO傑夫?貝索斯(Jeff Bezos)去年斥資2.5億美元從經營了80多年的格雷厄姆(Graham)家族手中收購了《華盛頓郵報》,再次讓這份美國報紙成為了一家私有控股公司。《華盛頓郵報》也無需在面對美國季度的財報壓力,並開始進入一個嶄新的投資時代。
雖然這筆收購才剛剛完成六個月,但一些新啟動的項目還是能夠顯示出貝索斯本人對《華盛頓郵報》的影響力以及整個公司為全力打造未來可持續數字媒體業務所付出的努力。《華盛頓郵報》推出了一個拓展國內和國際讀者的新項目,即向合作報紙和服務的訂戶提供《華盛頓郵報》付費電子產品的免費接入權。這一項目將在今年5月正式啟動,而且服務對象還可以拓展至任何出售訂閱服務的公司,比如亞馬遜的Prime寄送服務。
《華盛頓郵報》目前有約600名員工,而巴倫計劃為編輯部再新增30多位員工。新員工的工作崗位是數據記者和編輯,他們將主要負責一個關注如何解讀公共政策對現實世界影響的新項目。巴倫指出:「新員工需要適應一段時間,但我會很快適應。我們必須更加有遠見地去思考我們的未來,而不是僅僅想著如何使用有限的資源在惶惶中度日。」
科技和風投熱錢湧動
eBay創始人皮埃爾?奧米德亞
即將枯萎的美國新聞產業突然之間就煥發出了創新的勃勃生機。在最近幾個月裡,數家風投機構以不同的方式不約而同地湧入發展前景黯淡的新聞產業,而獲得這些風投投資的多數新聞企業都不曾從事過紙質報紙出版業務。這其中包括貝索斯收購《華盛頓郵報》、eBay創始人皮埃爾?奧米德亞(Pierre Omidyar)與負責報導美國「稜鏡門」的英國《衛報》記者格倫?格林沃爾德(Glenn Greenwald)所共同創立的新聞機構First Look Media以及《紐約時報》前主編比爾?凱勒(Bill Keller)跳槽至報導美國刑事司法制度的非營利調查性新聞機構The Marshall Project。
《華盛頓郵報》的格雷厄姆家族第四代掌門人凱薩琳?韋莫斯
在80年曆程最後的關頭直接負責《華盛頓郵報》的是格雷厄姆家族的第四代掌門人凱薩琳?韋莫斯 (Katharine Weymouth)。在被貝索斯收購後,韋莫斯依然擔任報紙的發行人。她深有感慨地表示:「當幾乎所有的媒體都不看好自身的發展前景時,還是有一大部分人認為媒體產業能夠再次煥發出青春。」
來自科技、社會慈善家以及風投機構的新一輪熱錢正在開始逐漸填補媒體產業廣告收入萎縮留下的資金缺口。
曾經擔任《紐約時報》前主編和專欄撰稿人的比爾?凱勒最近跳槽至The Marshall Project擔任執行主編。這家新聞初創企業將擁有20到25名全職記者以及每年400萬美元到500萬美元的運營預算。凱勒指出:「傳統新聞媒體的運作方式早已過時,以至於人們都在尋找其他的新聞消費方式。而The Marshall Project與眾不同的地方在於,我們將致力於成為一家非營利的新聞機構。」
新聞業獨立性
在與曾經做過記者和投資人的尼爾?巴斯基(Neil Barsky)會面後,凱勒最終做出了跳槽的決定。巴斯基早已經認識到了調查性新聞產業的衰敗命運,並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來重新喚起這一產業的生命力。於是,巴斯基捕捉到了創辦一家深度挖掘美國法庭和監獄制度的數字調查性新聞項目的機遇。他指出,由於種種原因,新聞媒體以前無法對美國刑事司法制度進行深入報導,而其中卻大有文章可做。
巴斯基表示:「正如每個村鎮和每個社區都應該擁有屬於自己的博物館和樂隊一樣,美國也應該擁有屬於自己的獨立新聞業。」
在網際網路時代,我們坐擁成本低廉的出版技術,而記者也可以使用社交媒體來打造獨立品牌和吸引讀者。這些因素都在激勵著產業創新。Rolling Stone前執行主編、現在領導First Look Media編輯團隊的埃裡克?貝茨(Eric Bates)指出:「你能夠確實感受到一種具有時代精神的事物正在我們面前展開。我們即將感受到的是一種即時的新聞體驗,這是目前很多不同產業的人正在以不同方式所做的同一件事情。」
在First Look Media,奧米德亞正在計劃投資2.5億美元打造一個非營利的新聞集團,並將其形象地比喻成是「科技公司與新型編輯部的聯姻」。這一新聞集團將開發出多種數字出版物,包括娛樂、體育、政治和商業等多個板塊,並將在今年晚些時候推出自己的旗艦型網站。這一新業務將依賴於一系列由資深記者主持主辦的專題類數字雜誌,而首當其衝的便是格林沃爾德的《截擊》(The Intercept)雜誌。
First Look Media還將創立一家完全獨立的科技公司。
強調平板閱讀體驗
傑夫·貝索斯與《華盛頓郵報》的員工們在一起
韋莫斯表示,貝索斯並沒有給擁有136年歷史的《華盛頓郵報》制定嚴格的未來發展規劃。貝索斯只是在收購交易完成之前花了一天時間拜訪了《華盛頓郵報》總部,他多數時間都待在了編輯部。韋莫斯還透露,貝索斯對「平板電腦閱讀體驗非常感興趣」,並要求高管和編輯們充分利用「網際網路賦予的禮物」,比如數字視頻和讀者的互動能力。
編輯部其實就是一個大實驗室。《華盛頓郵報》將針對來自外部的分析和評論推出一個撰稿人網絡平臺,這也是效仿了《赫芬頓郵報》(The Huffington)網絡平臺的做法。《華盛頓郵報》還將推出一系列新的博客平臺,並準備將業務運營時間拓展至一天24小時,從而能夠隨時跟蹤到網絡上引起熱議的話題和新聞線索。
韋莫斯指出:「貝索斯堅信,《華盛頓郵報》將在全新的數字媒體時代擁有屬於自己的一席之地。不過,要實現這一目標並沒有什麼捷徑。即使有的話,我們也會全部搞定。」
可穿戴科技:新聞業的新戰場
作為《華盛頓郵報》的執行製作人兼數字新聞部門的高級編輯,科裡?海克(Cory Haik)正在致力於研究如何為類似谷歌眼鏡Glass這樣的技術推送新聞。其他的創新項目還包括如何將《華盛頓郵報》的內容推送到諸如「閱後即焚」照片分享應用Snapchat短暫的信息服務平臺以及私密社交應用Secret的智能手錶應用平臺上。
因此,海克的辦公室絕對充滿了對未來新聞產業的各種幻想。海克還伸出手腕展示了她的最新實驗成果。她用戴著的三星智能手錶在《華盛頓郵報》的文章上輕輕滑過,然後選擇了一篇文章。這時奇妙的事情開始上演:已經與智能手錶連接的海克iPhone手機開始大聲朗讀出文章的內容。
海克指出:「在新聞產業,進行數字實驗向來就不是容易的事情。」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劉鯤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