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曼實驗室2019年度新聞業預測:全球頂尖媒體高層如何預言下半場

2020-12-17 36kr

編者按:本文來自全媒派(ID:quanmeipai),作者騰訊傳媒,36氪經授權轉載

轉眼又是一年。

這一年來,全媒派(ID:quanmeipai)關注科技巨頭的最新動態,拆解媒體的新鮮打法,呈現學術大牛的研究成果,註解熱點事件的內在邏輯,但也許比這些或輕顫或搖曳的枝椏更重要的,是拂動它們的風正吹往哪個方向。

回望2018 年,平臺黑化,真相凋零,新聞下沉,「故事」當道,付費牆高築……層出不窮的媒體事件飄散在風裡,成了籠罩在新聞大地上的一片迷霧。

哈佛尼曼實驗室照舊邀請了全球範圍內百餘位資深媒體人,預判新一年裡新聞業可能發生的變化,以期在思想對話的零星火光裡窺見迷霧中的未來。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編譯了尼曼新聞實驗室2019年趨勢預測,以頂尖媒體人的眼界為窗,眺望風吹向的地方,聽世界的迴響。

媒體與平臺繼續相愛相殺

史丹福大學約翰·奈特新聞獎學金獲得者

Mandy Jenkins:逃離社交媒體?不要衝動

「那些壞角色,比如假新聞製造者、機器人帳號、噴子將興高採烈地佔領我們閒置的網絡空間。在這方面,它們可是一把好手。「

Mandy Jenkins 可能是少有的為社交平臺辯護的新聞人,她堅持認為,2019年新聞人應該回歸社交媒體,否則就可能會被排除在對話之外,因為假新聞製造者、機器人帳號、網絡噴子會興高採烈地接管這些平臺,更何況,Facebook,Instagram等社交平臺上聚集著成萬上億的用戶,記者難道不該在那兒嗎?

當然,Jenkins並沒有否認社交平臺帶來的一系列負面影響,比如數據濫用,假新聞成災,數字廣告雙巨頭等等,但她鼓勵媒體克服問題,迎難而上。在回答中,她描繪了未來的美好光景,記者在社交媒體上與受眾交流,沒有廣告,也沒有指標的要求,只是單純的交流。不過抵達這個夢想社區之前,平臺和記者都有很長的路要走。

《紐約時報》受眾策略編輯

Zainab Khan:媒體產品笑到最後

「在用戶重建新聞消費習慣的浪潮中,他們在尋找與生活無縫對接的媒體產品。」

Zainab Khan預測,2019年,用戶對新聞消費的態度由被動轉為主動,用戶將會離開社交平臺,媒體產品的直接流量將會回升。對媒體而言,他們應該提前調查用戶的心理期待,預判轉向的大致區間,不斷調整、打磨自己的產品,做好萬全的準備。當用戶決定隔離「社交噪音」之時,他們的眼光自然在各家媒體產品之間徘徊,品牌信譽和聲望自然是考慮因素,最佳的用戶體驗也位列其中。逃離社交平臺的用戶並不會降低自己對產品的期待,也因此,能做到與平臺體驗相抗衡的產品才能笑到最後。

《波士頓環球報》主管

Matt Karolian:媒體賦能Facebook

「我們不斷犯錯,不斷從中學習,為自己築一道圍牆,並不斷加固,確保我們在和平臺夥伴合作的過程中不會再犯相同的錯誤。」

一直以來,媒體都在探索最佳利用Facebook的方法,雖然媒體的訴求是拓展受眾群體的邊界,但不可否認的是,Facebook受益於此,以此壯大了自己的平臺。從表面上看,想要連接世界的Facebook和想要影響世界的媒體是「天生一對」,但是現實總是骨感。Facebook在與媒體討價還價的合作中,繪製的用戶畫像越來越清晰,而這一點為極端分子利用,影響了2016年的大選。類似的危險信號屢屢出現,但媒體和平臺總是視而不見。Matt Karolian認為,在接下來的12個月裡,媒體必須接受自己在賦能Facebook上承擔著重要作用,媒體和平臺在兩者合作過程中犯過的錯,都應該防範下次的出現。

《紐約時報》CEO

Mark Thompson:親近、有效的平臺關係

「我們很滿意自己與Facebook之間的關係,不算深厚,但是親近而又有效。這對我們雙方都有意義。「

Facebook的算法變動影響了很多平臺與媒體之間的關係,其中也包括《紐約時報》。在談及這個問題時,Mark Thompson舉了一個具體的例子。最初Facebook試圖將《紐約時報》等媒體的營銷信息標記為政治廣告,引發了不少爭議和反抗,最後Facebook迫於壓力改變了這一策略。Mark Thompson將兩者之間的關係定義為「不算深厚但有效的親密關係」,雙方均受益於此。2019年。《紐約時報》將繼續利用Facebook做分發渠道,並開發其作為付費訂閱推廣手段的可能。

本地新聞包圍國家

KPCC內容部門主管

Kristen Muller:「失敗乃成功之母」

「如果本地新聞編輯室想要實現數位化可持續發展,那就必須擁抱新事物。也就是說,我們需要跳脫原先的道路,承擔一定的風險,做好失敗的準備。「

Kristen Muller認為,2019年本地新聞編輯室需要走出舒適區,不斷嘗試新事物。雖然嘗試本身帶有失敗的基因。但她不鼓勵新聞編輯室輕易向失敗低頭,相反,她期待媒體人從失敗中總結教訓,儘可能廣泛地分享經驗,孕育出成功。比如Table Stakes項目專注於本地新聞層面,致力於從失敗中發現成功的種子,並將案例研究的成果傳播到這個機構。

明尼阿波利斯《明星論壇報》資深數字編輯Chase Davis回顧自己十餘年的記者生涯,在思考本地新聞的出路時,「謙遜」這個詞語一直在他腦中盤旋。「我們是新聞專家,並不意味著是產品專家。」他建議本地新聞不斷嘗試,鼓勵自下而上的新鮮創意並且不斷嘗試,了解自己不了解的事情,並在這個過程中找到答案。

News Voices project總監 & FreePress和Free Press Action CEO

Mike Rispoli & CraigAaron:政府資助本地新聞是件好事

「當我們將用戶視為消費者而不是選民的時候,我們就能找到新思想、新盟友和新資源來扭轉本地新聞的惡性循環,重建公眾對新聞的信任。」

相信很多人聽到公共資金介入新聞業的第一反應是「糟糕透頂。」但Mike Rispoli 和 Craig Aaron卻認為,這是一件好事。他們列舉了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的案例來支持自己的判斷。「本地新聞在尋求資金的過程中,其他國家走在了我們前面。加拿大投入近6億美元來推動新聞業發展,英國縮減了BBC的預算,轉而將這1000萬美元投給本地新聞機構。為支持優質新聞發展,澳大利亞也在斟酌向平臺巨頭徵稅。」總而言之,政府資助不等於政府干預。在英國、德國等地,媒體設置了防火牆來阻擋資助者的影響,創建資金使用的獨立監督方式。2019年,政府將會主動靠近本地媒體,幫助它們渡過難關。

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教授

Bill Grueskin:將本地新聞奏成一曲交響樂

「非營利本地新聞將亮起可持續發展的綠燈——慈善支持、捐助和廣告、會員費等帶來的持續收入也許能填平收支鴻溝。」

Bill Grueskin建議本地新聞從交響樂團的發展模式中吸取一些經驗。以有著近140年歷史的聖路易斯交響樂團為例,在上個財政年度,樂團共支出近3000萬美元,其收入也在3000萬美元左右,真正做到了不盈利。論起收入來源,分別為捐款,資助收入和門票收入,三足鼎立。現成的例子對危在旦夕的本地新聞來說是絕佳的借鑑對象。而且,對於有著強烈社區意識的成員來說,支持本地媒體和支持當地的交響樂團一樣重要。雖然交響樂團的發展模式可能會平添一些風險,比如在寫捐助者的批評報導上記者會受限制,但是比起本地新聞現存的繼承、廣告商撤資、所有者單一等問題,這種模式顯得稍微優越一些。

聖地牙哥州立大學媒體與新聞學院副教授

Amy Schmitz Weiss:本地新聞與想像不同

「本地新聞是流動的,不是一成不變的。」

在Amy Schmitz Weiss的研究中,新聞消費者表達了自己對本地新聞的渴望,特別是那些在自己參與的語境下發生的新聞。如今,我們已經有了依據地理位置的消息推送,家用或車載智能音箱,隨著人工智慧,增強現實和機器學習等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人們期望獲取在自己工作、生活、娛樂的場所和空間裡的消息。

她預測,2019年,本地新聞的發展推動力來自記者個體,而非新聞機構。記者將傾聽社區發出的聲音,深入了解當地的事件,養成新的報導習慣。「踏上這段旅程的記者將認識到講故事和新聞生產之間的鴻溝,確信與社區互聯是可實現的,培養長期的新聞受眾並不是天方夜譚。」

加爾文大學新聞傳播副教授

Jesse Holcomb:我們會做得更好

「本地新聞面臨危急時刻,拯救刻不容緩。但是利益相關者並沒能拿出一個案例來說服我——更不用說普羅大眾——本地新聞為什麼值得我們拯救。」

雖然The GroundTruth Project的聯合創始人、主編Kevin Douglas Grant鼓吹本地新聞的價值,比如它與社區的福祉緊密相關。但他也表示「除非本地新聞消失,否則我們常常很難感受到它的重要性。」如此來看, Jesse Holcomb的疑惑並不是孤立的。在回答中,他列舉了一些證據:「研究表明,本地新聞拉高了政治參與度,警示民選官員時刻對選民負責。」新聞編輯室基本都擁有追蹤文章影響力的系統,這些數據都反饋給了資助方、訂閱者等。在接下來的一年裡,我們需要更多數據,還需要協調研究人員、評估人員和記者之間的工作,整合出本地新聞存在的理由。

假新聞戰火不停

免費分類廣告網站craigslist 創始人

Craig Newmark:「騙子的揚聲器」噤聲

「社交平臺將繼續為含有欺詐和虛假的信息「闢謠」,聲稱這些信息是不道德的,且違反了服務條例。」

《We, the Media》的作者Dan Gillmor提出「騙子的揚聲器」概念,指代那些明知是假新聞仍然留足版面來印刷,從而放大假新聞效果的媒體。而重複向讀者傳播假新聞會創造「真相幻覺」,正如範德比爾特大學的Lisa K. Fazio說的那樣,謊言越多,就越真實。

Craig Newmark預測,新聞機構將在2019年制定新的報導策略,避免一不小心假新聞同流合汙。比如說「真相三明治」策略,先給出事實真相,緊接著呈現虛假信息。也有可能越來越多的新聞編輯室將核查言論準確性的重要性排在報導之前。新聞媒體和社交平臺將不遺餘力地澄清欺詐和虛假信息,關閉屢犯者的帳號,將他們踢出可信媒體之列。假新聞將會繼續存在,但媒體也將傾注更多心血來反擊假新聞。在2020年的選舉季到來之前,這些準備至關重要。

南非金山大學新聞和媒體實驗室編輯

Tshepo Tshabalala:非洲選舉之前,事實檢查員準備

「明年某個時候,非洲的13個國家將會舉行大選,包括塞內加爾,波札那,納米比亞,塞內加爾,奈及利亞,南非和幾內亞。」

2016年美國大選的假新聞陰霾還未散盡,2019年就迎來了大量國家的總統選舉。為了不重蹈歷史的覆轍,Tshepo Tshabalala認為事實核查將成為選舉報導中的優先事項,這個任務艱巨而富有挑戰性。近日,超過16家奈及利亞新聞組織發起了名為「交叉驗真」(CrossCheck Nigeria)的項目,旨在打擊可能影響選舉結果的錯誤信息。事實核查平臺「非洲核真」(Africa Check)的名氣也許更大一些,監督公眾人物言行是否一致,是否能兌現自己的承諾。在選舉之前,非洲的媒體記者做好了打一場硬仗的準備,將會盡其所能地發布準確消息,對報導負責,對選舉負責,對國家負責。

音視頻繼續走高

多媒體自由職業者,社交媒體諮詢師

Elva Ramirez:新聞視頻化

「如果說Facebook給用戶頒發了廣播員的上崗證書,Instagram讓用戶搖身一變成為攝影師,Instagram故事和Snapchat則是在傳授視覺的魔法。」

Elva Ramirez同意新聞業受到圍攻的說法,但她提出,當新聞學會用多種媒介(文本、攝影、視頻、GIF)講故事的時候,奇蹟就發生了,比如《紐約時報》2012年的數位化專題報導《雪崩》。對新聞業來說,當下流行的視頻是騰飛的踏板。她鼓勵新聞媒體承擔一點小小的風險,擁抱這個大大的機會。

說到視頻在新聞報導中的利用,《紐約時報》下opinion video執行製片Adam B. Ellick看好視頻取證報導的未來。他列舉了BBC報導喀麥隆殺戮的視頻新聞,以及《紐約時報》用視頻記錄阿富汗虐待婦女從而獲得普立茲獎的作品。只是,類似的視頻調查還局限在大媒體的少數部門或者一些法醫機構裡。進入2019年,視頻取證報導將成為各種學術會議的座上賓,以及媒體界的熱門話題。

杜克大學音頻主管、Scene on Radio主持人兼出品人

John Biewen:播客越來越好

「事實證明,很多人都渴望獲得實質內容。而且我們發自內心,全神貫注地準備聽講。「

John Biewen預測2019年將推出更多的播客系列節目,它們將會朝著製作精良、取材考究、立意深刻、面向多元的方向奔去。播客的黃金時代可以說是從《Serial》開始的。這股熱潮捲走了人們腦中的偏見,「現代人類不可能長時間集中在某項事物上,至少40歲以下的人絕不可能。」緊隨這朵浪花之後的是一連串的播客節目,比如類似的犯罪節目Empireon Blood,歷史主題節目UnCivil,等等。

Radio Ambulante聯合創始人兼CEO

Carolina Guerrero:西班牙語音頻迎來爆炸增長

「某種意義上來說,數字音頻是為西班牙語觀眾製作的。」

Carolina Guerrero認為,2019年西班牙語音頻內容不僅覆蓋拉丁美洲的聽眾,還將傳播到美國的拉美裔聽眾群中,這對西班牙語音頻內容製作者來說是巨大的機會。拉丁美洲的播客市場也有了喜人的跡象,製作人、新節目和聽眾數量都在增長。面對著來自20多個國家的4億西班牙語使用者,不能不重視西班牙語音頻市場的潛力。

用戶付費成為增長引擎

紐約州立大學奧斯威戈學院副教授

Brian Moritz:訂閱時代

「你不能指望人們訂閱所有的東西,本地報紙、《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

ABC新聞編輯Alexandra Svokos表示,數字媒體行業正在轉向訂閱和會員模式。未來,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媒體設立付費牆,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留意在千禧一代上多花功夫。因為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新聞閱讀是免費的。這一點,《紐約時報》CEO Mark Thompson也提及一二。在2019年,《紐約時報》將聚焦年輕訂閱者和女性訂閱者,通過播客節目The Daily,即將上線的電視節目The Weekly 進一步擴大訂閱用戶群體。

BrianMoritz肯定了訂閱模式的優勢,手握穩定收入的媒體不必擔心點擊量,將注意力放在好故事本身。但對媒體來說,把所有內容都押寶訂閱是不明智的,原因有二。第一,訂閱的潛臺詞是用戶能獲得一些值得付費的東西,因此媒體必須不斷提供此類資訊;第二,大眾媒體決定了受眾群體的廣泛性,這導致消費者的訂閱預算嚴重超支,人們不可能訂閱所有的東西,本地報紙,《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Netflix、HBO等。

點評網站Yelp數據編輯

Carl Bialik:為更少的新聞支付更多費用

「這將使記者變得更加重要,但這不等同於工作崗位的增加。」

Carl Bialik認為,新聞事件湧現的速度遠高過個人新聞消費,線上廣告的減少進一步刺激疲憊的新聞消費者為更少但更優質的新聞支付更多的費用,影響位於供給端的媒體創建對應的產品。需要注意的是,更少的新聞不意味著隨機減少數量,而是根據用戶個性化定製新聞,或者推送記者和編輯的精選新聞。因此,記者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網站流量統計平臺Chartbeat CEO

John Saroff:意外的消極影響

「一方面媒體需要推送與用戶觀點一致的文章來滿足其需求,另一方面又要秉持著中立的態度,提供相反的觀點來幫助用戶全面地了解世界,兩者之間形成了張力。」

未來幾年,全球媒體市場預計將從8500億美元增長到1萬億美元,而用戶付費收入將佔比最大。在歡欣鼓舞之餘,John Saroff提出,用戶收入主流化一定是好事嗎?在廣告世界裡,受眾人群是所有新聞媒體的商業指標,這與新聞提倡的中立,客觀等價值觀不謀而合。正因如此,廣告收入養活了數代公正的記者。而在用戶訂閱世界裡,媒體需要滿足讀者的期望,儘可能地提供使人愉悅的優質產品。顯然,媒體遇到了難關。一方面媒體需要推送與用戶觀點一致的文章來滿足其需求,另一方面又要秉持著中立的態度,提供相反的觀點來幫助用戶全面地了解世界,兩者之間形成了張力。於是,帶著怒氣的退訂郵件頻頻送到企業郵箱裡,讓媒體頭疼不已。

John Saroff預測,最終全球新聞生態系統將會與英國類似,報攤銷售是傳統的收入來源,激烈的收入競爭逼迫媒體立定觀點來與競爭對手區分開來,比如《每日電訊報》和《衛報》都堅持著和對方完全不同的立場來做新聞。

與讀者良性互動

NPR One編輯部主任

Tamar Charney:你為用戶做了什麼

「我們就網頁瀏覽量和參與率,訂閱和捐贈率等等指標高談闊論,但這一切只有在我們向用戶提供有價值的內容之後才會發生。」

Tamar Charney說,在2019年媒體人應該捫心自問「我們為用戶做了什麼?」給出一個答案是每個記者,甚至每個在媒體內工作的人都應該做的。這也是金融刊物Barron’s編輯部主任Alyssa Zeisler推崇的,在新聞編輯室中引入產品思維,也就是說,將新聞視作解決用戶問題的產品。Tamar Charney以自己的工作經歷為例,在密西根電臺運營內容時,她認為自己的職能在於幫助人們了解密西根州發生的事情,並就此對選題內容、播放內容等作出判斷。2019年,政治、商業、科技無一不在挑戰著新聞行業,但在迎戰之前,新聞人需要明白自己在為受眾做些什麼。

ProPublica合伙人

Rachel Glickhouse:優先考慮讀者需求

「消息源和社區成員不值得閱讀一些身邊的故事嗎?」

一直以來,媒體的傳統思想是,記者是信息的仲裁者。不過最近的種種跡象表明,這種情況在慢慢變化,用戶體驗被納入到新聞生產的考量因素中,觀眾越來越多地成為報導的一部分,而不僅僅是新聞消費者。比如,近日MyDesert就同一則新聞提供了四個版本,供用戶根據自己的閱讀習慣選擇。Rachel Glickhouse相信,2019年將會有更大的進展。

垂直媒體Stat主編

Rick Berke:忠誠

「中小媒體的聚合產品隨風而去。追逐流量的日夜成為歷史。所有引人注目的營銷活動也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忠誠是雙向的,讀者通過訂閱等方法向媒體表明自己的喜愛,而越來越多的媒體也意識到忠於讀者的重要性。Rick Berke預測,明年,媒體將專注於核心讀者,並為他們的讀者身份提供一定的獎勵。時代總在變化,在新環境下,媒體人在學習如何與讀者建立聯繫,保持聯繫。Rick Berke提供了自家媒體Stat的例子,同時發布免費和付費內容,向付費訂閱用戶提供獨家內容和其他活動入場券。除此之外,還通過電子郵件提醒讀者媒體創造的價值。在新的一年裡,更多建立用戶群,維護用戶關係的方法會像雨後春筍般湧現。

聆聽不一樣的聲音

《洛杉磯時報》聘任編輯

Colleen Shalby:「代表」不是說說而已

「多種多樣的想法確保我們能找到新角度,提出正確但不一定容易意識到的問題的。」

2019年,我們需要釐清代表的意義,如果沒有賦權和聆聽多元聲音,這個詞語毫無意義。Colleen Shalby重複著強調「代表」的重要性。如果沒有個人經驗和背景的多樣性,記者將無法檢查新聞決策中的盲點,更別說為人類發聲。

皮尤研究11月的報告顯示,新聞人比美國工人更有可能是白人和男人。解決這一現象的有效方法不是定向招收女性或者有色人種的記者,而是鼓勵來自少數群體發出自己的聲音。就像劉瑜在《民主的細節》中提到的,把女性的眼光帶入政治之中,新聞業應該學會把少數族裔的觀點帶入新聞決策之中。《紐約時報》觀點板塊的編輯Jenée Desmond-Harris的觀點也回應了這一舉措,「2019年,媒體人應該記住不是每個人都是白人。對此,我保持樂觀。」

Google新聞實驗室創始成員

LaToya Drake:新故事,新故事講述者

「2019年,我們將聽到少數族裔帶來的播客節目,他們將講述自己社區的深度報導。」

播客平臺上的觀眾數量不斷增長,同樣高漲的還有對不同聲音的需求。雖然每個月播客的收聽量都同比持續增長,但並非所有群體都呈現出這一趨勢。AudioBoom和輿觀調查網YouGov發現,60%的美國少數族裔沒有收聽播客。目前還沒有足夠的線索指向根本原因,唯一確定的是,當聽眾與節目故事沒有共鳴的時候,他們沒有動力收聽。流媒體Spotify、Google和PRX都設立了項目來支持邊緣人群通過播客發聲。LaToya Drake對播客的多元化版圖很樂觀,「2019年,我們肯定能聽到「少數派」的聲音。」

美國國家公共電臺公共編輯

Elizabeth Jensen:抵達火車目的地之外的地方

「我們對兩端的情況都了如指掌了,能多聽聽中間的聲音嗎?」

說是預測,但更像是Elizabeth Jensen的希望,2019年國家媒體可以跳出對美國東海岸的集中關注,將視線放到這個國家廣袤的大地上。2016年的美國總統選舉中,媒體的報導顯然是存在問題的,許多密切關注大選新聞的人仍深感迷茫。面對即將到來的2020年的選舉,各家編輯室在緊鑼密鼓地安排報導策略。NPR下的每日脫口秀制定了長達兩年的計劃,與六個州的公共電臺合作來拓寬國家對話的邊界。這次地方—國家聯合報導的嘗試也許能提供一些靈感。

重構用戶信任

倫斯特研究所讀者收入顧問

Matt Skibinski:質量和可靠是媒體的新貨幣

「在很多方面,這些基本的東西,這些已經存在了幾個世紀的新聞標準,在今天的媒體環境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

「數量」曾經是網際網路媒體看重的貨幣,比如頁面瀏覽量,點擊量。Matt Skibinski預測,2019年將會掀起「貨幣改革」,將質量和可靠定為通用貨幣,原因有三。首先,越來越多的媒體將重點轉向付費訂閱或會員資格,因為用戶付費才是未來的曙光;其次,在輿論壓力和機構監管下,平臺巨頭紛紛採取措施阻止低質量新聞的廣泛傳播;最重要的是,新聞消費者期待能託以信任的新聞。蓋洛普民意調查顯示,只有32%的美國人贊成媒體將事實與觀點區分開。中立,客觀,平衡……這些在過去只是基礎的新聞標準,在今天卻因為難能可貴而備受珍惜。

經濟學人編輯

Adam Smith:平臺不得不幫助重建對新聞的信任

「川普政府和剛剛控制眾議院的民主黨可能只有一件事可以達成共識:科技巨頭的力量過大,必須馴服。」

2019年,毫無疑問的是媒體將更加積極地扭轉信任度直線下降的趨勢,而立法者將要求社交平臺利用自身力量提供幫助。建立信任的基礎是開放透明。因此,Facebook提出新聞誠信計劃(news integrity program),向用戶提供媒體的額外信息如道德政策等。Adam Smith表示,媒體的集體努力和立法者對平臺施加的壓力將可能挽救信任度不斷下跌的頹勢。

Pacific Standard主編

Nicholas Jackson:新聞編輯室決策更加透明

「讀者在關注這件事,這就是我們想要的,不是嗎?他們可以反駁和挑戰我們的決策。「

Nicholas Jackson預測,越來越多的新聞編輯室會在2019年向讀者開放編輯流程,有可能是偶爾為之,也有可能是常規工作。作為編輯,每天都要思考一系列的問題,事實核查的效果如何?二手史料可以用嗎?當事實加強偏見的時候,該如何抉擇?之後,這些問題的思考過程都將公開進行。其實,給新聞編輯室裝上「透明的玻璃」有點類似在中學階段公開展示自己的作業,幫助別人理解自己思考的過程。畢竟,比一個人做出決策更重要的是,他抵達一個決策的方式。

非政府機構國際新聞中心主席

Patrick Butler:衡量影響力將增進受眾信任

「展示影響力將成為一種重要方式,留住並擴大尋求可靠、準確信息的受眾群體。我相信我們的未來取決於此。」

媒體一直很擅長定位消費新聞的用戶,收集他們的閱讀習慣,但卻不清楚發布的報導究竟有多大的影響力。在新一年裡,媒體將加大力度研究新聞報導的影響力標準,這不僅僅是出於負責的態度,更多是應對媒體的信任危機。重建信任的方法之一就是向受眾表明,新聞真的在改善他們的生活。

麥克拉奇報業的「閱讀本地」活動(#ReadLocal ),通過強調那些對讀者生活有切實改變的研究報導和故事贏得了信任。國際新聞中心研究員Pedro Burgos在巴西發明了一項工具Impacto,幫助巴西的六家媒體衡量報導的影響力,並且獲得了Google實驗室的支持。Patrick Butler認為,2019年及以後,越來越多的新工具將為媒體增進受眾信任提供選擇。

康乃狄克大學新聞學副教授

Marie K. Shanahan:利用評論

「新聞機構應該承擔起推動線上公共話語健康發展的引擎。」

信任危機並沒有解除,恰恰相反,為了贏回用戶的信任,媒體不得不付出更多的努力。Marie K. Shanahan認為媒體需要在培養記者新聞素養、保持編輯室多樣性和公開評論區三個地方同時發力。前兩者的重要性不再贅述,就評論區這個被有毒話語汙染了的公共空間來看,Marie認為記者既不應該冷眼旁觀,也不應該隨便發表言論,而應該成為推動線上公共話語健康發展的引擎。

「2018年很糟?2019年也不值得期待。」2019年即將成為紐約大學的助理教授James Wahutu回答道,「新聞業的過山車在2018年末走到最高點,這也意味著即將到來的2019年前面是加速下滑的軌道。即使我們沒有做好準備,重力也牽引著我們一路加速,一路尖叫,一頭扎進2019年的英國脫歐和2020年的美國大選裡。」

遺憾而又幸運,新聞業並不是一勞永逸的烏託邦。無論我們往哪個方向飛奔,都會有無數的問題直追而上。但我們依舊保持期待,保存欣喜,保留熱情,呢喃著呼喚2019。

畢竟,這是新的一年。

相關焦點

  • 37位專家預測2019媒體發展新趨勢 | 尼曼新聞實驗室發布
    來源:niemanlab.org作者:John Garrett 等編譯:負暄 Nicole(實習生)編輯:羅布君圖片:網絡◆ ◆ ◆ ◆按:每年,哈佛尼曼實驗室(NiemanLab)都會邀請新聞業和數字媒體領域的頂尖人才來預測未來一年媒體的趨勢。
  • 2021年全球新聞業的8大預測
    本期文精選尼曼實驗室對於2021年新聞業的8大預測,一起來看看,在國外這些資深傳媒人的眼中,今年的新聞業將會湧現哪些新氣象。 我預測明年新聞業會出現更強烈的需求,招聘具備更多樣化教育背景的工作人員,會有更多元的編輯和作者進入這個行業。事實上,我們必須這樣做,才能對影響大多數人的問題進行準確而嚴謹的報導。 近年來,對記者階級和教育背景「同質化」現象的關注已經越來越多。
  • 全媒派 | 「氣候緊急狀態」成2019年度詞彙,海外新聞業如何報導...
    2019年的年度詞彙是什麼? 《牛津詞典》的回答是,「氣候緊急狀態(Climate Emergency)」,意思是「需要採取緊急行動以減少或停止氣候變化,並避免可能造成的、不可逆轉的、破壞環境後果的情況」。
  • James論文教室|「後真相」語境下的全球傳播格局與生態
    哈佛大學尼曼新聞實驗室的一項調查表明,美國年輕人為了證實自己關注的新聞真實性,會核查不同的信息來源。與傳統媒體時代相比,藉助於網際網路和社交媒體的「眾包」機制和「自淨」功能,假新聞往往能夠更容易、更迅速地被戳穿。上述三大網站在川普和希拉蕊競選期間每一次公開演講後 24 小時之內就會發布對其引用事實的核查結果。
  • 「氣候緊急狀態」成2019年度詞彙,海外新聞業如何報導氣候變化?
    2019年的年度詞彙是什麼? 《牛津詞典》的回答是,「氣候緊急狀態(Climate Emergency)」,意思是「需要採取緊急行動以減少或停止氣候變化,並避免可能造成的、不可逆轉的、破壞環境後果的情況」。
  • 專精型媒體、新聞時刻、音視頻轉向……2020全球新聞傳播有哪些新...
    編者按:為了更為全面而準確地研判全球新聞傳播的最新趨勢,清華大學愛潑斯坦對外傳播研究中心與哈佛大學尼曼新聞實驗室、牛津大學路透新聞研究院等國際知名研究機構開展合作,邀請了近百位國際知名學者和業界高管對2020年全球新聞傳播業面臨的機遇、風險和挑戰作了前瞻性的預測。
  • 正午 | 尼曼項目和我的記者生涯
    獲選的尼曼學員可以在哈佛大學學習一年,自由選課,享用教學資源。每年,有12名美國學員和12名國際學員能夠獲此機會。2014年,羅潔琪獲選,在哈佛學習生活了一年。這一年給她的生活和記者生涯都帶來了深遠的影響。今天正午的推送是羅潔琪的「尼曼」筆記,希望對仍有志於新聞業的年輕人有所啟發。
  • 2019社交媒體趨勢預測
    而隨著 Twitter、Facebook 和 Instagram 等社交媒體越來越以一種積極的姿態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2019 年的社交媒體領域的新生事物只會越來越多。輿情監測公司 Meltwater 日前發布的《2019社交媒體預測報告》回顧了去年社交媒體領域內發生的重要變化,並對 2019 年的社交媒體進行了趨勢預測。
  • 路透報告:2019年新聞、媒體與技術趨勢和預測
    支持驗證項目的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研究實驗室First Draft的主任克萊爾·瓦德爾(Claire Wardle)表示,問題的性質已發生變化。 假新聞不再僅僅指誤報的新聞,而是持續累積的「旨在加深社會分歧的誤導性內容」。 她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新聞編輯室今年可能需要採取措施。     要核對事實並揭露謊言,需要更好地理解故事如何傳播以及故事由誰傳播。
  • 尼曼盤點 | 2019過半,播客市場的新入局、新挑戰、新風向
    作為時下正當紅的內容媒體形式之一,播客市場在興起後短短幾年間便積攢了大批用戶,成功吸引了多方媒體跨界參與。 2017 年尼爾森報告顯示,美國播客用戶數量已佔據總人口數的半壁江山。在國內,隨著喜馬拉雅FM、蜻蜓FM、荔枝FM等播客平臺的興起,越來越多名人紛紛入局播客市場,普通人也開始在這些平臺上創建自己的獨立小眾電臺。
  • 預言2019:全球經濟篇
    (11個)、全球市場(6個)、中國經濟金融(12個)以及科技與產業(18個)的共47個問題,試圖回答2019世界會怎樣,中國會怎樣,人類會怎樣。楊燕青/文每到歲末年初,預測正在到來的一年將如何展開是一件極有趣的事,亦是一件極有挑戰的事。2018年,第一財經的預測團隊大幅擴展了預測範圍,提出了涵蓋全球經濟金融、中國經濟金融以及全球技術與產業三個領域的46個問題。
  • 人工智慧時代:新聞業的謝幕與重生
    在生產端,媒體終於邁進自動化門檻。機器人替代普通勞動力不僅發生在富士康等製造業,如今也進入智力密集的新聞業。騰訊Dream Writer如今已累計生成了三萬多篇稿件;全球最大通訊社美聯社早在2014年7月開始使用機器人新聞記者撰寫財報新聞。在分發端,以天天快報、今日頭條為代表的個性化閱讀客戶端,也在掀起一場巨大的變革:把新聞的編輯發布權從人讓渡給算法。
  • 預言家2021預測:全球瘟疫更具毀滅性?
    
  • [學子論文]新聞業的數據新聞轉向:語境、類型與理念
    數據新聞的發展被視為新聞業的一次新的範式轉向。2009年3月,英國《衛報》成為全球第一家成立數據新聞部的報紙。此後,英、美等國的主流媒體紛紛跟進,如《紐約時報》、《今日美國》、《芝加哥論壇報》、《華盛頓郵報》、英國廣播公司、美國廣播公司、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等。 數據新聞的發展在世界範圍差異很大,同樣是發達國家,英、美主流媒體走在前沿,挪威、紐西蘭、瑞典則是嘗試跟進。
  • 性騷擾現象在媒體行業有多猖獗?
    隨著事情的發酵,一些人士也將此舉與男權主導下的美國新聞業及各種性醜聞話題聯繫在一起,特別是考慮到性騷擾現象在媒體行業的層出不窮,此類奇葩事件總是很容易成為嚴肅話題。本期將從一系列媒體行業中被曝光的性騷擾案例講起,站在從業者的視角出發,去探尋編輯室性騷擾行為背後的深層次原因及如何限制與抵抗類似行為。
  • 揭秘高分子材料全球頂尖實驗室
    揭秘高分子材料全球頂尖實驗室據理財周報記者統計,全球涉足高分子材料科學研究的科研機構、高校研究所
  • 揭秘全球頂尖高分子材料實驗室
    據理財周報記者統計,全球涉足高分子材料科學研究的科研機構、高校研究所、頂尖公司研究所共有175所。
  • 罕見病目錄 | 尼曼匹克病
    導致ASM截短肽鏈的缺失、無義突變、抑制酶活的錯義突變是尼曼匹克A型的病因,而產生有殘餘催化活性的缺陷酶的錯義突變是尼曼匹克B型的病因。NPD-C:C1,C2型尼曼匹克病是由於外源膽固醇酯化和運輸障礙,導致膽固醇在溶酶體內沉積而致病。其中C1型是由NPC1基因突變引起,該基因定位於18q11,包括25個外顯子,編碼一種主要位於晚期內涵體的膜糖蛋白。
  • 揭秘高分子材料全球頂尖實驗室!
    與科學同行,理財周報材料科學實驗室研究組再次進入高分子材料領域,深入探索高分子材料在美國各科研機構、高校研究所以及頂尖公司研究所的布局。
  • 全球首個罕見病C型尼曼匹克病藥物中國上市
    全球首個用於治療罕見病C型尼曼匹克病(NPC)的藥物麥格司他膠囊(澤維可)在中國以全球最低價上市,這是鳳凰健康從2017年第十二屆國際罕見病與孤兒藥大會暨第六屆中國罕見病高峰論壇上獲得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