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 | 尼曼項目和我的記者生涯

2021-02-22 正午故事

編者的話:尼曼項目是哈佛大學為優秀在職新聞人提供深造的獎學金項目。獲選的尼曼學員可以在哈佛大學學習一年,自由選課,享用教學資源。每年,有12名美國學員和12名國際學員能夠獲此機會。2014年,羅潔琪獲選,在哈佛學習生活了一年。這一年給她的生活和記者生涯都帶來了深遠的影響。今天正午的推送是羅潔琪的「曼」筆記,希望對仍有志於新聞業的年輕人有所啟發。




尼曼項目和我的記者生涯


文 | 羅潔琪



1


「你在哈佛大學尼曼獎學金的那一年,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這是我最怕的問題。繞不過去,每次都得應付,可是答案都不一樣。


尼曼基金會坐落在一棟白色的雙層小洋樓裡,和哈佛大學神學院在同一條馬路上。外圍是一圈白色的木柵欄,樓下是花園,草坪斜坡,高聳的樹木,成團成簇的花朵。一條紅磚砌成的石階小徑通向正門。那是一米多寬的門,兩側是白色柱子,掛著一個黑色小牌子,用古銅色的字寫著「Nieman Foundation for Journalism 」——為新聞而設的尼曼基金會。


創辦者是艾格尼絲.瓦希.尼曼(Agnes Wahl Nieman),美國報人盧修斯W.尼曼(Lucius W Nieman)的遺孀。艾格尼絲出身於富裕的德裔美國家庭,熱心於公共事務的父親對她的影響極大,讓她從小接受了良好的藝術和公民教育,成為積極的社會活動人士。她掌握三門語言,在美國和歐洲多個城市遊歷。25歲的盧修斯W.尼曼於1882年加盟了《密爾沃基日報(The Milwaukee Journal)》,他擔任總編輯,踐行辦報的理念「絕不在意社會階級,要在乎人;遠離政治偏見和黃色新聞」。創報數月後,城裡的一個大酒店發生了火災,71人遇難。當其他報社都稱之為「不可以躲避的災難」,《密爾沃基日報》認為,酒店主人涉嫌過失犯罪。盧修斯矢志不渝地致力於自由的新聞,針砭時弊。1900年,艾格尼絲將近40歲時成為了尼曼夫人,是丈夫最好的朋友,為報社出謀劃策。1919年,該報社贏得第一個普立茲獎,被譽為「提供了最公正和最值得稱讚的報業服務」。


上世紀20年代初期,盧修斯因中風退出編輯部,1935年在家中逝世。不到一個月,尼曼夫人非常疼愛的侄子Cyril 也因病去世。1936年2月,尼曼夫人病重。去世前,她緊急召見了律師和丈夫遺產的信託管理人,秘密商談,決定修改遺願。


2月5日,尼曼夫人逝世。數日後,哈佛大學時任校長James Bryant Conant 收到了一封律師的來信。信中稱,報人遺孀尼曼夫人要捐贈價值逾100萬美金的遺產給哈佛大學,財產的使用要遵從明確的遺願,就是「促進和提高新聞業的水準(To promote and elevate the standards of journalism)」和「 教育特別適合做新聞的人(Educate persons deemed specially qualified for Journalism)」,以此紀念她深愛的丈夫,終身熱愛新聞業的尼曼先生。


可是,哈佛大學並不是很歡迎那筆捐款。那個年代,很多新聞從業人員都沒接受過高等教育。在學者眼裡,他們是沒有教養的商人。當時美國正陷於經濟大蕭條,哈佛大學需要更多的捐款,但是並不想要一筆永遠和新聞業捆綁在一起的資金。無論當時還是現在,哈佛大學都沒有成立新聞學院。校長考慮開設提高新聞人寫作的項目,以及為全國各地的報紙拍一部電影。這些想法被哈佛監督理事會的成員Walter Lippmann先生否定了,他是一名有影響力的專欄作家,也是哈佛校友。他認為,在職新聞人來哈佛深造的項目會更好地實現尼曼夫人的遺願。


兩年後,校長在公布1938年的第一屆尼曼項目(The Nieman Fellowshipfor Journalism)時,稱之為「一個讓他心存懷疑的試驗」。他聲明,哈佛校門為尼曼學員打開,學員們可以在哈佛學習一年,自由選課,享用教學資源。雖然很多教授都不樂意讓「久經沙場,看上去厭世」的記者和編輯進入課堂,但在校長的承諾之下,尼曼項目畢竟誕生了。


2013年,尼曼基金會成立75周年,尼曼報告雜誌《Nieman Report》出版了專題文章《Mother of Invention 》和《The Nieman Factor》,講述了那些久遠的故事。在過去的歲月裡,尼曼基金會不斷改革,1946年首次迎來女性學員,1947年首次接收非裔美國人,1951年首次招收國際學員。截至2013年,尼曼基金會已經在96個國家物色有所成就的新聞人,每年有12名美國學員,12名國際學員,一個國家遴選一個。


1970年,校長Conant先生在他的自傳中談到了那個讓他忐忑的尼曼實驗,最後他寫到「尼曼夫人是一位完美的捐贈者,尼曼項目是我引以為豪的創新」。


尼曼夫人的律師給哈佛大學校長的信。


尼曼夫人的遺願。


尼曼夫人的肖像,攝於2018年10月的尼曼基金會80周年慶典活動之後。



2


2014年3月21日凌晨,夢裡有一匹白馬朝我奔來。我拼命地逃跑,跑過山坡,跑過平原,最後精疲力盡,虛脫在地。白馬衝來,把我咬得滿臉是血。那一天,是尼曼基金會通知遴選結果的日子。


尼曼的郵件說,如果被拒絕,會電郵通知;如果獲選,會電話通知。半夢半醒之間,手機響起,我猛然驚醒,看到有新郵件,心裡想「完了」。打開一看,是工作郵件,我鬆了一口氣。 


我丈夫說,夢裡有血光,就會有喜事。那天中午十二點多,手機響了,是美國來電,我把手機緊緊地貼著耳朵。尼曼的負責人Ann Marie Lipinski說,「Congratulations, you are selected by Niema Foundation」。往下的,我都沒聽進去。

 

8月中旬開學,我帶著2歲半的女兒和65歲的媽媽到了美國,一個完全陌生的國家。夜裡,汽車從黑暗的馬路駛進有燈光的區域,我開始找學校的圍牆,心裡納悶,「哈佛大學在哪裡,我們進校門了嗎?」 後來,車在Brattle Street 83號門前停下來。看著新英格蘭風格的建築物裡面透出來的昏黃燈色,我像置身於一個無法預知劇情的舞臺。


那是一棟七層高紅磚牆的老建築,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屬於哈佛Radcliffe 研究機構(Radcliff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它的前身是Radcliffe 女校,距離哈佛老院子只有15分鐘的步行路程。院子的圍牆上長滿了藤類植物,院內擺著一張木椅,一層大堂的木門黃銅包邊,又厚又重。

 

公共洗衣房在地下室,走廊看不到盡頭,兩側好像有一些垃圾房,經常是空無一人,時刻瀰漫著洗衣液的味道和烘乾機燥熱的溫度。一進電梯門,又老又舊的電梯就輕輕晃蕩一下,機器聲音響起「Going down, Basement」。據一個住戶說,40多年前,張愛玲也住在那棟樓的公寓。她曾在旁邊的Radcliffee女校短暫供職,那個院子有機靈活潑的松鼠,蔥綠的大草坪,兩棵結滿紅色果子的蘋果樹,各個角落點綴著刻了故事的受贈長椅子。我偶爾會想,不知道張愛玲以前洗衣服的時候,會不會也覺得地下室很陰森?


安頓下來後的第一個星期天,我帶著一老一少在哈佛廣場閒逛。在甘迺迪學院的前面,恰逢每周一次的農夫集市,像那首老民謠《Scarborough Fair》唱的「 Are you going to Scarborough Fair? Parsley, sage, rosemary, and thyme(你要去斯卡伯勒集市嗎?香芹、鼠尾草、迷迭香和百裡香)」,攤檔上擺滿了新鮮的蔬果,香料,鮮花,還有五顏六色的新鮮義大利麵。我細細地看,流連忘返。突然,女兒說流鼻血了,鮮紅的血液滴滴答答地落在她的衣服上。她是第一次流鼻血,我錯誤地讓她抬頭,並慌亂地用紙巾給她擦,越擦越多,好像流之不盡。我開始緊張了,血讓我頭暈,我把紙巾塞給媽媽,幫女兒堵住鼻孔。鼻血減少了,不過臉上,衣服都是斑斑血跡,看得我一陣暈眩。我想到美國和中國相隔幾個海洋,身邊沒有朋友,尼曼基金會周末也沒人上班。萬一我暈倒了,媽媽不懂英語,又高血壓,她和孩子怎麼辦?眼前的事物開始模糊,身體有一種失血的恍惚,我對媽媽說,快把孩子帶到別處,我不能再看到血了。然後,我轉身對旁邊買義大利的哥們兒說,「我快暈倒了,能不能幫我叫911?」 他很關切地問,是dizzy(頭暈目眩), 還是 faint  (暈倒)?我說是Faint。他拿起手機撥了911。然後,扶我躺在放新鮮義大利麵的冰箱上面。我問他要水,他把喝剩的那瓶礦泉水遞給我。


不到五分鐘,美國紅色的消防大卡車就響著急促的笛聲停在馬路對面,幾個非常強壯的消防員跑過來站在我的身邊。我好像馬上清醒了,在坐和躺之間猶豫不決。不到一分鐘,一輛白色的急救車也急促趕來,下來幾名白衣醫護人員。一名身穿白色襯衫、藍色褲子,身材高大的女警察快步跑過來,坐在我旁邊,用粗壯的手臂擁抱著我,很溫存地喊我「Honey, Honey…….」。後來,我才知道美國超市的收銀員也會喊所有人「Honey」,但是,那個時候我是第一次聽到。神經開始放鬆,我放肆地抽泣起來。她給我量了血壓,說太低了,可以去醫院繼續做檢查。想到還沒來得及買醫療保險,我就猶豫了。女警察說,救護車和急診費用合起來大概幾百美金。我馬上說,「沒事了,我休息一會兒就會好起來」。她仍然抱著我,很耐心地說,不要著急做決定,我等你五分鐘。如果你決定了不去,一會兒再有不舒服,還可以重新打911。很快,那輛紅車和白車再次響起刺耳的警鳴,閃爍著亮光,急促離開。


我如釋重負,走到旁邊的露天咖啡廳,坐在椅子上,用手肘撐著額頭。一個服務員給我端來一大杯加滿冰塊的水,說是免費的。我給她錢,買了一杯咖啡,送過去給賣義大利麵的哥們兒。後來,媽媽帶著孩子一起走過來,女兒的鼻血完全止住了,我們在街頭相擁。在記憶裡,那是我和媽媽的第一次擁抱。


從那以後,在尼曼的一年一幕幕漸次打開,我不僅僅在那裡學習,更是在生活。


羅潔琪與女兒在尼曼的花園。



3


2014年8月尼曼迎新典禮那天,在我的記憶裡是蔥蔥綠綠的,充滿新鮮的味道。


我帶著媽媽和女兒一起去了那個白色的院子,草正綠,樹正濃,花也正豔。尼曼的理念是,新聞人很需要家人的理解和支持,特別是要讓孩子理解父母從事新聞業的意義。學員的伴侶(包括配偶和情侶,同性和異性)可以一起參加尼曼絕大部分的活動,而且有哈佛大學圖書卡,也可以去聽課,只有一些嚴肅的活動限制孩子參加。那一天,我看到尼曼的工作人員把幾箱玩具放在草坪上,來自不同國家的孩子跑過去,語言不通的時候,就用手語和表情交流,他們很歡樂地在草坪上一起打滾追逐。那一天,必須正裝出席,於是我穿著在淘寶買的黑色蜂腰禮裙,還有在裁縫店訂做的綠色油畫絲巾。我們集合在草坪上,微笑著拍了班級合照。在尼曼公布當年人選時,我曾在網站閱讀過一些同學的背景。平等地站在他們中間,是一種被選中的喜悅。這種情緒掛在每個人的臉上。


院子中間的建築以Walter Lippmann先生命名。1936年,是他否定了哈佛校長的想法,建議將尼曼夫人的捐款用於哈佛大學的深造項目「Nieman Fellowship for Journalism」。走入建築,走廊牆上掛著歷屆尼曼孩子(Nieman kids)的照片,一塊電子屏幕上顯示著歷屆尼曼學員的合影。走廊前方是小圖書室和廚房,擺著餅乾,茶葉和咖啡,窗前有個長木桌子,供大家喝茶讀報,寫東西。


尼曼最重要的研討室(Seminar Room)在一層的最裡面。房間內,白色木格子的落地窗朝東,外面是寬敞的木質陽臺。書架上擺滿了歷屆尼曼學員的圖書作品,壁爐上方掛著Nieman 夫人的肖像畫。南面的牆上有一塊青銅板,上面刻有歷年「萊昂斯新聞良知與正直獎( Louis M. Lyons Award for Conscience and Integrity)」的獲得者姓名。每一屆尼曼學員根據嚴格的程序提名、討論,最終決定獲獎者。青銅板上有兩位中國人的名字,一位是原《財經》雜誌總編,財新傳媒現任社長胡舒立女士,另一位是有傑出成就的紀實作家楊XX先生。後者因為某種緣故,沒能去領獎。


研討室內設有麥克風和木質演講臺,每周三下午,這裡都要舉行講座,演講人有哈佛大學的知名教授,也有美國最有專長的新聞人以及有特色的作家。這是為了拓寬尼曼學員的眼界,「to be a bigger one」。演講開始前十分鐘,會有工作人員拿著沉重的青銅色銅鈴輕輕搖動,在走廊,圖書室和大廳的人群中走一圈。鈴聲清脆但是不響亮,如潮的人聲漸漸安靜,像水漫入細沙,那是我記憶裡的尼曼傳統之一。


哈佛大學第二位非裔女教授 Sara Lawrence曾來尼曼演講。她是位德高望重的教育學研究者,我們事先收到郵件,演講中途連廁所都不要去,以免不敬。那天下午,我特意不喝茶,坐在了第一排。Lawrence 教授穿著很素雅的非洲服飾,戴著銀質的耳環和項鍊,我能聞到她的香水味,聽到那些銀器碰撞的清脆響聲。


Lawrence 教授出身於知識分子家庭,父母一代在種族歧視中煎熬和掙扎。46年前,她26歲,受聘於哈佛大學,學生都比她年齡大。她非常緊張,以至於對講臺產生了恐懼。她跑回家鄉找當教授的父親,坐進他的課堂,在最後面的角落旁聽。父親進入課堂時,用手指著她,笑容燦爛。父親告訴她,「哈佛要你,並非因為你最淵博,最深刻,而是你獨特,與眾不同,可以帶來一些不一樣的東西。「Lawrence 教授是一個出色的故事講述者,她不僅僅分享了事業的經歷,還講了作為一個母親和妻子,如何克服生活的焦慮,高效地平衡事業和家庭。


如果說Sara Lawrence帶來一個很勵志的美國故事,那麼Stephanie Burt 教授則讓我對人類的情感和生活的方式有了更多的思考。Stephanie是著名的詩人和文學評論家。Ta是位性別轉換者,演講當天,穿著黑色蕾絲上衣,配紫色圍巾,塗了淡淡脂粉,言行舉止非常謙遜,謙遜得近乎羞澀。演講的中途,朗讀了詩歌,聲音充滿激情,表情豐富。Ta 有太太,還有兩個孩子。在提問階段,有貌似客氣又很尖銳的問題——「為什麼你能活得如此精彩?」Ta很坦誠地感謝了妻子,並且感謝了哈佛大學給予的高薪。沒有更多關於細節的追問,因為誰也不可能真正地理解別人在私人生活上的選擇。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親密關係中相互的理解、妥協和愛,會讓另一方活得有尊嚴。


還有一次,幾位美國記者和自由撰稿人講了他們如何尋找「Nobody」的故事。其中有兩句話讓我回味和思考,「I am looking for the people who have no voice"以及「I like my connection with the city and the people"。在中國,無論新聞機構還是個人,都追求重大新聞。我同班的Melissa Bailey,她在耶魯大學本科畢業後,就在一個非營利的新聞網站做記者和編輯,做社區新聞,幾年之後,來了尼曼。在中國的新聞業,這種成長路徑幾乎是不可能的。她認為媒體作為社會良心,社會公器,要給那些不能發聲的人以發聲的機會。那天晚上,我忍不住寫信給尼曼的負責人Ann Marie,和她討論了關於Nobody的新聞選題。她說,這是很重要的新聞題材。四年之後,當我重新思考這個問題時,我認同了美國同行的觀點。但是,我也認為在寫「Nobody」的時候,需要很強的選題判斷力和寫作能力,就像《紐約時報》在2018年10月發表的那篇《The case of Jane doe ponytail (華人按摩女之死)》。


紐約時報的前總編Jill Abramson也曾來過尼曼演講。她說,在《紐約時報》招聘新人時,最看重的是對追求真相的激情。當年她被《紐約時報》解僱,被迫離開了編輯部,後來在哈佛大學給本科生開設了關於新聞的課程。我問了她關於在中國發表批判報導,以及給《紐約時報》帶來影響的問題,她好像沒給出很好的回答。演講結束後,尼曼的領導Ann Marie過來擁抱我,說喜歡我的提問和激情。那句話讓我覺得突然,因為我以為自己的激情已經死了好久。


尼曼的同學JasonGrotto說,我是個微笑提問的女人,貌似sweet,其實tough。我說,其實我在中國並沒有多少機會向某個權威的人提問,經常只是用盡各種方法追查事實細節而已。在中國,記者的形象並不是拿著麥克風和用筆紙記錄的提問者,當然在美國也不全然是。


在那個研討室,每個周二晚上還要舉行Sounding之夜。那是最特別,也是最重要的尼曼傳統。 每個學員輪流成為那個晚上的主角,講自己的故事,主題是「Why do you do what you do」——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分別講述自己的職業故事和私人經歷。


我聆聽了23個人的Sounding。我逐漸體會和思考,在不同的制度和文化下,該如何理解新聞的使命,並用不同的方式去踐行。無論對於主角,還是臺下的聽眾,Sounding 之夜都有一種莊嚴的儀式感。


Lippmann House 裡的裝飾。


Lippmann House 牆上尼曼孩子的照片。



4


2015年4月26日的早晨,我匆忙地趕去參加一年一度的「哈佛中國論壇」。我將和別人合作一個演講。在家改完最後幾頁PPT,就拿著口紅,一邊描一邊衝出門口。


推開那個厚重的木門,我看到院子裡的長椅上坐著一個年輕人。她留著男式短髮,穿著白襯衫,戴著藍色領帶,腳邊是一個藍色行李箱。長椅上,還有一件藏藍色西裝。陌生面孔,她不是這棟樓的住戶。


我本想問候一下就擦肩而過。可是,我看到她眼裡含淚。


我停步問,「Are you ok?"


霎那間她淚如雨下,像個孩子一樣用袖子拭淚,說,從別的城市來看朋友,可是她避而不見。我注意到她用了「she」。


「樓底下有門鈴,你是否要嘗試按一下?」


「已經嘗試過很多次了,她就是拒絕」。


「你此前見過你的朋友嗎?」


「沒有,我們只是在網上聊了一年多。」


我說,「很抱歉,不能幫你做多一點」。然後,快步離開。走了幾步,聽到身後的她放聲哭起來。


我不忍心,又返回去,把書包的紙巾拿出來,交到她的手裡。她驚愕了一下,然後,含淚說謝謝。我再次離開,走在哈佛老院子裡,心裡還想著那個流淚的陌生人,想到了「不遠千裡,思而不得」。


後來,我在尼曼的虛構寫作課上,以這個故事為靈感,寫了一篇關於同性戀的小說。那是我第一次嘗試寫小說。那一年,我在哈佛大學的甘迺迪學院、法學院、人類學,還有麻省理工大學都旁聽了課程。不過,花時間最多的是在尼曼提供的虛構和非虛構寫作的工作坊。虛構寫作的第一節課,教授要求我們在5分鐘內用不多於6個詞語介紹自己。 後來,她每節課都提供一個單詞,要求我們在10分鐘內圍繞那個詞語即興寫一個故事,寫完之後,輪流朗讀,並且相互評論。教授認為,好故事並不需要長時間的醞釀和寫作。她挑剔用語,講究簡潔和邏輯的閉合。那個課堂讓我懂得,小說的寫作比非虛構寫作更需要有說服力的情節和邏輯。


後來,我們的課後作業是寫更複雜的小說。我以「非典」為背景,寫了一個三頁紙的故事,主題是「尋找」。在上課前,我跑出去買三文治。排隊的時候,大腦一直像印表機一樣繼續寫作。我一邊排隊,一邊忍不住流淚,為我故事中的人物。我第一次深深地感受到寫小說帶來的自由。


我在課堂上朗讀了作品。教授說我應該寫一部小說。

我問她,「關於什麼?」

「關於愛。」

「為什麼?」

「你善於把握文章的情緒。很多作家訓練多年,都無法掌握進入人心的藝術,而你的作品體現了這種能力。」


回國後,我一直在正午寫非虛構的故事,再也沒寫過小說。


哈佛大學校園。


哈佛大學的Widener 圖書館。



5


今年10月的波士頓,秋風蕭瑟,細雨霏霏,滿地金黃的落葉。10月12日至14日,尼曼基金會舉行80年的慶典,十幾個同學說回去,我也飛回去了。


在慶典之前,我們班在紐伯裡波特城的海邊租了一個房子,先做小聚會。海邊的天很陰,風很大,空氣很冷,一群人在夜裡的沙灘上散步聊天,我聽到潮聲嗚咽。第二天,我們開車去農夫市場買菜,美國記者做沙拉,煎牛排;法國記者烤巧克力蛋糕;來自中國的我帶了花椒和幹辣椒,炒了一盤麻辣牛肉。夜裡,大家倒了酒,坐在地下室的沙發上,地板上,遵循尼曼的傳統,舉辦一個Sounding,仍然是演講加提問,不過時間縮短為每個人只有10分鐘。


孩子們在臥室裡玩耍,除了14歲的Seth,他是美國記者Denise的五個孩子之一。當年,Denise帶著丈夫和一群孩子來尼曼,成為傳奇一樣的故事。3年後,Seth也成為Sounding 的一員。如果說尼曼那一年像夢一樣,現在大家都回到了現實。絕大部分人都換了工作,從編輯部到了經營部,或者辭職寫書,做自由執業的新聞培訓,從編輯換成記者,他們都說尼曼那一年,給了自己嘗試新職業和新生活的勇氣。目前,沒有人離開新聞業。


在去海邊的路上,我和法國的同學NabilWakim夫婦在同一輛車上。尼曼之後,Nabil曾擔任《世界報》數據新聞的主管編輯,後來他辭掉,改做報導能源行業的記者,全世界跑。他說,還是喜歡做去新聞現場的記者。總能遇到新鮮的事和人,這也是新聞業最吸引我的地方。我告訴他,那天上午,我約非虛構寫作的老師Steve見面了,向他請教這兩年寫作中遇到的困惑。他很認真地回答問題,每次解答都舉例,還送了我兩本書。分別時,我要在咖啡廳外面的陽光下和Steve拍幾張合照。他用臂膀抱著我,讓人家多拍幾張,大聲地喊,「More than ten!more than ten!」我記憶中的 Steve一點都沒變。


12號下午,在尼曼花園的接待晚宴上,我見到了西班牙的同學DavidJiménez,他長得很帥,眼睛迷離深邃,永遠是花花公子的瀟灑模樣。尼曼畢業前,他就被委任為西班牙第二大報社EI Mundo的總編,我們曾經為他開了香檳,在花園裡舉杯。沒想到,後來,他被解僱了。見面時,他解釋說,因為做了太多批判報導,政府不滿,就給報社的投資者施加壓力,股東們撐不住,就把他解僱了。他起訴報社違約,證據之一是股東曾給他發的許多報導禁令,證明報社是基於壓力違反了勞動合同。後來雙方和解,他也拿到了賠償,現在西班牙的某個大學做客座教授,也給《紐約時報》做專欄作家。他用幽默的語氣講著這個故事,和我們一起哈哈大笑,可是他曾經歷過的各種艱辛,是我們看不到的真實。他還談起最近的焦慮,三個兒子和他一樣帥,步入青春期了,可是相信小夥伴們說的「初夜不會讓女生懷孕」。他說,這個說法讓他幾乎打了個冷顫,他立刻買了一盒安全套,拿起一根香蕉,給家裡那群男孩上了一節課。我想像不出來那三個金髮的西班牙男孩變成什麼樣子了,只是記得尼曼畢業時,一群孩子在花園拍合照,穿著「Nieman kid」的T恤,各種神情在鏡頭前定格。


尼曼基金會80周年慶。


從全世界各地回來的尼曼學員及家屬。


2018年8月13日,尼曼基金會在波士頓公立圖書館舉行80周年慶典的晚宴。右邊第一張桌子的人物為作者同學。


尼曼基金會80周年慶典的晚宴。


Nabil Wakim,2015年尼曼學員,法國報紙Le Monde的記者。


David Jiménez, 2015年尼曼學員,西班牙報紙EI Mundo的前任主編,現為《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6


80年慶典,幾百位學員和家屬回到了尼曼,其中有很多白髮蒼蒼的新聞人。在人群中,我也看到了前財新同事曹海麗。她是2009年的尼曼學員,也是我的引路人。


2008年,我即將30歲,想轉行。一個政法大學的師弟說,應該去《財經》雜誌做記者。我問為什麼,他說「如果你進入《財經》雜誌,我們都會仰視你的。」為了這樣的虛榮,我決定求職。問朋友借了一堆舊雜誌,臨時抱佛腳,可是也沒看懂。面試和筆試前,我狂背國家領導人的姓名,幾乎連續四天沒合眼。副主編張進問,筆試和面試要不要分開進行。我說,一起來吧,長痛不如短痛。下午兩點左右進入泛利大廈,晚上九點才走出來。他們給了我一盒快餐。 


後來,張進通知我入職。很多年以後,我問他為什麼錄用我。他說我不卑不亢,而且入職信寫得很好,層次分明,邏輯清晰,情感動人。但是,他有點懷疑是我當教授的丈夫代筆的。


入職後很久,我一篇雜誌稿都沒寫過,天天為選題焦慮,也被《財經》雜誌內部的精英意識所約束,寫作的時候放不開,總害怕自己不夠深刻。


我想著辭職,又覺得還沒轉正,很沒面子。2009年,海麗結束了尼曼項目,從美國回來。我請她吃午飯,飯桌上說著說著,就哭了起來,覺得轉行以後好迷茫啊,像火車在穿越隧道時,突然把我甩出去,眼前一片漆黑。我說很羨慕她去尼曼,哈佛對於我來說,像海市蜃樓。她爽朗地笑,露出很白的牙齒,「你以後也可以的。」 


她說,「你現在,就好好做新聞,會有變化的「。 


後來,我就踏踏實實地做了幾年新聞,心裡沒有明確目標,沒把尼曼當夢想。那些年,我寫稿後會很累,身體被掏空一樣,而且,腦子高速運轉後,很難停下來,喝一杯酒會幫助睡眠。可是,工資不高,也不能每個星期買得起紅酒。不過,新鮮的床能讓我睡得著。我會在寫稿後去海麗家睡沙發,在那個灰色牆上刷滿「拆」字的老院子。院子裡是南北通透的矮樓,長了參天的老樹,爬滿了青藤。每次,海麗都給我打開摺疊沙發,鋪好紫色的床單,搬來白色的羽絨被。我們會在沙發上聊天,聊工作,聊感情。她是資深記者,有國際視野,對新聞有深刻的看法,可是她從來不自詡為精英。睡前,海麗把陽臺上的白色布簾放下,遮擋晨光。第二次早上,我們熬稀飯,配上腐乳,吃包子。 


2013年,履歷滿足了尼曼的要求,我就想申請了。申請的過程中,很多朋友給予幫助,我至今無法一一回報。海麗給我寫了推薦信,由於是保密的,我不知道她寫了什麼。Deadline前的一個晚上,在財新辦公室,一個同事走過來說,「潔琪,你為什麼認為自己可以PK別人呢?在網際網路的時代,美國人不需要你寫的中國故事。」 


夜裡,我打車回住處,給海麗打電話,一邊說一邊泣不成聲。海麗安慰我,「我覺得你肯定行的,別擔心了。」


2014年去美國前,我和海麗告別,感謝她當年在我心裡播下了尼曼的種子。


2015年我回國,海麗早就離開了財新。我也想著,需要嘗試新的工作了,不能在原來的軌道繼續下去。我找海麗商量下一步去哪裡。她說,「去正午故事做非虛構寫作吧,我覺得你挺能寫的。」 


現在兩年過去,正午還在,只是海麗退掉那個老公寓,搬去了杭州。我寫完稿之後,再也沒有可以過夜的沙發。


在尼曼80年的慶典中,我拉著海麗拍照,緊緊抱著她,趴在她肩上說,感謝她改變了我的人生。


她離開後,我站在尼曼花園門口,看著牌子上的「Nieman Foundaiton for Jounalism」,回憶起從尼曼畢業的那天。哈佛大學時任校長德魯·福斯特(Drew Faust)走進尼曼一樓的房間,發表了演講,為我們頒發證書。歷任哈佛校長出席畢業典禮,這也是尼曼的傳統。


我還記得,在人群漸散後,我去了尼曼的領導Ann Marie 的辦公室,和她聊了當時仍感困惑的未來。最後,她很認真地看著我說:「你是尼曼,承載著尼曼的榮譽,也是使命,記得要做獨特的自己,與眾不同,始終保持潛力,為這個世界帶來一點變化」。


羅潔琪和曹海麗。



—— 完 ——


題圖:尼曼基金會80周年慶典的晚宴。

Nabii 和 David分別提供了照片,另有部分圖片由是尼曼基金會提供,其餘圖片由作者拍攝。


文章第一部分的內容,參考《尼曼報告》雜誌中的兩篇文章:《Mother of Invention》《The Nieman factor》,以及尼曼基金會網站的文章《Lucius Nieman, Newspaperman》


文章插圖一和插圖二源自尼曼基金會的官方網站,https://niemanreports.org/articles/mother-of-invention/

點擊標題再讀點兒別的


社會主義女子圖鑑 | 穿雲箭上的手工耿 | 乞丐的歌單

「不完美受害者」:巫山童養媳姐妹近況 | 像花一樣的老人

閔記旅館殺人事件 | 湘西來過外星人嗎| 冀中星的夏天

穿著漢服,他們想幫中國重回世界之巔 | 韓庚,斜槓韓庚



四步設置星標,每天正午看正午

相關焦點

  • 2018,我期待 | 正午
    「今年,我期待正午一如既往——我們仍然抱有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仍然致力於故事與講述故事的各種方式。同時,我也期待正午有所改變。在持續提供有意思及有意義的故事、觀點和討論的同時,我期待正午更加自由,更有想像力。」
  • 《鬼泣巔峰之戰》尼曼怎麼玩 尼曼圖文一覽
    那麼尼曼有什麼能力呢?又該如何將之順利擊敗呢?為了揭開上述疑問,以下我們帶來了詳細的講解... 鬼泣巔峰之戰尼曼是一位女性惡魔BOSS,具有極為強勁的作戰和輸出爆發,不少玩家在此遭遇滑鐵盧,被之各種花式吊打。那麼尼曼有什麼能力呢?又該如何將之順利擊敗呢?
  • 《鬼泣巔峰之戰》尼曼怎麼打 尼曼打法思路詳解
    導 讀 鬼泣巔峰之戰尼曼怎麼打,有不少的玩家都想知道答案,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帶來鬼泣巔峰之戰尼曼打法攻略,
  • 中國尼曼匹克症宣傳片
    2016年尼曼匹克國際醫患交流會&第 4 屆病友會於2016年11月6日在北京圓滿閉幕。在會上我們發布了中國第一部尼曼匹克症宣傳片。
  • 罕見病目錄 | 尼曼匹克病
    此病主要分為A [OMIM 257200],B [OMIM 607616],C1 [OMIM 257220],C2 [OMIM 607625] 四型,分布於全世界,A型多見於德系猶太人,B型多見於土耳其、阿拉伯和北非人。A和B型發病率約為1/250,000,C1和C2的發病率約為1/150,000,到目前為止,C1型更常見,約佔C型95%。我國的發病率未見報導。
  • C型尼曼-匹克病
    C型尼曼-匹克病(Niemann-Pick disease type C,NPC)是一種罕見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的溶酶體貯積症,患者由於NPC1和NPC2基因突變(分別佔95%和4%)使細胞內脂質轉運障礙,導致大量游離膽固醇和鞘脂類沉積在溶酶體和晚期內涵體中,從而引起肝、脾、腦等多臟器病變。
  • 罕見病中的罕見病 C型尼曼匹剋期盼福音
    記者從2017年第十二屆國際罕見病與孤兒藥大會暨第六屆中國罕見病高峰論壇上獲悉,用於治療罕見病C型尼曼匹克病(NPC)的藥物麥格司他膠囊(澤維可)在中國上市。圖為:9月7日,全球首個用於治療罕見病C型尼曼匹克病的藥物麥格司他膠囊(澤維可)在中國上市C型尼曼匹克病(NPC)是一種基因突變(NPC1和/或NPC2)導致的遺傳性神經鞘磷脂沉積病,其顯著特徵為細胞內游離膽固醇轉運缺陷,導致溶酶體內大量脂質異常沉積,產生毒性。患者群體的發病年齡差異甚大,會影響嬰兒、兒童、成人。
  • 正午陽光、檸萌、新麗、耀客2021電視劇項目儲備
    A股34家上市影視公司之外,電視劇市場還存在一支不容忽視的爆款主力軍——正午陽光、檸萌、新麗、耀客。根據公開信息,本文對這四大影視公司2021年電視劇項目儲備進行簡單匯總,以饗讀者。正午陽光:古裝劇零儲備四大影視公司中,正午陽光是唯一無古裝項目儲備的公司。
  • 尼曼匹克症C型
    A至D四型,其中C型為臺灣較常見的類型,屬於少年型尼曼匹克症 (Juvenile NPD),又包含C1和C2兩型。治療上則主要考慮症狀治療和預防性醫療處置。針對NPC家族的遺傳諮詢,除應就體染色體隱性遺傳模式進行詳盡之解釋,也會建議個案家中處於高風險下的親屬進行帶因者檢測,若有已懷孕的親屬,由於胎兒罹患NPC的風險也較一般情況為高,因此也會建議進行相關的產前檢查。疾病發生率目前估計,全球尼曼匹克症的發生率依類型及種族而異。
  • 尼曼匹克病
    尼曼匹克病(神經鞘脂貯積症)是由於鞘磷脂磷酸二酯酶等基因突變造成的神經鞘磷脂代謝異常,導致過量脂類累積於患者的肝臟、腎臟、脾臟、骨髓、腦部,而造成這些器官的病變。尼曼匹克病(神經鞘脂貯積症)屬常染色體隱性遺傳。
  • 尼曼匹克病如何診斷
    尼曼-匹克氏病(Niemaon-Pick disease簡稱NPD)的確診對醫學專家而言一直是個不小的挑戰, 診斷困難部分原因是因為疾病的罕見性,症狀和體徵沒有特異性,特別是很多症狀可以存在於其他疾病。
  • 正午·訪談
    正午:我很好奇,您是如何組織安排課程的?麥克菲:我的課每周一次,每次三小時。我的班上有十六名學生,這個數目是我的上限。因為,如果十六個學生每人寫兩千字,一共就有三萬兩千字了。我一次最多能處理這麼多文字。有時我會請記者或出版人進課堂,但大多數時候只有我一個人。
  • 尼曼河格羅德諾3-0大勝明斯克動力
    本場比賽兩隊的進攻數據雖然看似相差不大,但是尼曼河格羅德諾在場上可謂是火力全開,大發主場氣勢,全面壓制住了明斯克動力。控球率上尼曼河格羅德諾佔據著微弱的優勢,有著51%的控球率,而明斯克動力只有49的控球率,這對於客場作戰的明斯克動力來說明顯是可以接受的。而在進攻數上,明斯克動力還比尼曼河格羅德諾多了三次進攻,明斯克動力的進攻數為107,尼曼河格羅德諾只有104,。
  • 靳東王凱喬欣與正午陽光解約 正午陽光旗下藝人名單
    網易娛樂9月6日報導昨日上午,曾經出品過《歡樂頌》《戰長沙》《琅琊榜》《偽裝者》等精品電視劇,代理靳東、王凱、劉奕君、劉敏濤、喬欣等演員演藝經紀的東陽正午陽光影視有限公司(下文簡稱「正午陽光」)官方發布了《正午陽光業務板塊調整公告》,文中寫到「面對市場日益嚴苛的要求和觀眾越來越高的期待」,正午陽光需要「把更多、甚至全部精力投入到內容創作中
  • 全球首個罕見病C型尼曼匹克病藥物中國上市
    C型尼曼匹克病(NPC)是一種基因突變(NPC1和/或NPC2)導致的遺傳性神經鞘磷脂沉積病,其顯著特徵為細胞內游離膽固醇轉運缺陷,導致溶酶體內大量脂質異常沉積,產生毒性。患者群體的發病年齡差異甚大,會影響嬰兒、兒童、成人。
  • 傑夫·戴爾:無法定義的「潛行者」 | 正午
    那位同名同姓的傑夫·戴爾,是位研究中美關係的記者和專欄作家,曾是FT北京的負責人。後者撰寫的大量關於中國的報導,和作家傑夫·戴爾的那些妙趣橫生的專欄,藝術批評,旅行雜文交織出現在各種媒體上。至少一度在中文讀者面前,作家傑夫·戴爾的《然而,很美》、《懶人瑜伽》等中文版問世前,記者傑夫·戴爾的名字已經活躍多時。
  • 女童患C型尼曼氏病 導致大小便失禁
    > 小查理29歲的媽媽丹尼爾 克雷格 (Danielle Craig)說:「當她還是一個新生兒的時候,我就發現她和正常的寶寶不太一樣,像得了黃疸病似的,且胃部浮腫。 摘要:   法國的一名兒童被查出患有C型尼曼氏病,這個病症會增加大腦的年齡、功能的急速退化。但現在為止還沒有技術可以完全醫治。
  • 四大知名影視公司2021電視劇項目儲備:正午陽光、檸萌、新麗、耀客
    生命樹》《歡樂頌》續集開發中 四大知名影視公司中,正午陽光是唯一無古裝項目儲備的公司。6部開發項目中,《生命樹》為脫貧攻堅題材,講述漢族女孩幫助青海藏族鄉親致富奔小康的故事,目前處於劇本創作階段;《我的超級英雄《歡樂頌3、4、5》均曾出現在騰訊視頻2021年電視劇片單中,目前均未開機;《以子之名》是正午陽光首部家庭教育題材電視劇
  • 尼曼匹克症(NPD)國際研討會 倒計時7天 (附最新議程及嘉賓簡介)
    2017年9月7日14:00-18:00 中國北京 JW萬豪酒店中國北京市朝陽區大望路建國路83號100025  為促進尼曼匹克症醫學研究,共享交流國內外最新醫療成果,幫助尼曼匹克患者早日得到有效治療,由中國尼曼匹克關愛中心CNPDA、國際尼曼匹克聯盟INPDA、罕見病發展中心CORD共同主辦的《2017年尼曼匹克國際研討會》
  • 全球首個罕見病C型尼曼匹克病藥物澤維可中國上市
    C型尼曼匹克病(NPC)是一種基因突變(NPC1和/或NPC2)導致的遺傳性神經鞘磷脂沉積病,其顯著特徵為細胞內游離膽固醇轉運缺陷,導致溶酶體內大量脂質異常沉積,產生毒性。患者群體的發病年齡差異甚大,會影響嬰兒、兒童、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