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曼盤點 | 2019過半,播客市場的新入局、新挑戰、新風向

2020-12-22 站長之家

聲明:本文來自於微信公眾號全媒派(ID:quanmeipai),作者:騰訊傳媒,授權站長之家轉載發布。

作為時下正當紅的內容媒體形式之一,播客市場在興起後短短幾年間便積攢了大批用戶,成功吸引了多方媒體跨界參與。 2017 年尼爾森報告顯示,美國播客用戶數量已佔據總人口數的半壁江山。

在國內,隨著喜馬拉雅FM、蜻蜓FM、荔枝FM等播客平臺的興起,越來越多名人紛紛入局播客市場,普通人也開始在這些平臺上創建自己的獨立小眾電臺。

回顧 2019 上半年,海外播客市場發生了兩件轟動的大事:一是Spotify大量收購播客公司,二是誓要成為「播客界奈飛(Netflix)」的初創公司Luminary入局播客市場。這兩起複雜的事件都將對播客圈造成一連串的影響,不過後續如何,恐怕也只能讓漫長的時間來一一揭曉答案了。

據Edison和Triton Digital最新報告顯示, 2019 上半年,美國每月平均有 9000 萬人收聽播客(佔美國 12 歲及以上人口數的32%),較去年( 5700 萬)實現了大規模提升。這也是迄今為止聽眾規模最大幅度的一次增長。

互動廣告協會(IAB)與普華永道的研究報告表明, 2018 年播客廣告收入為4. 791 億美元,遠超過 2017 年預估的3. 139 億美元。據報告預估, 2021 年播客廣告收入有望超過 10 億美元。

這些數據無不表明播客市場發展潛力之巨大。不過, 2019 年的播客江湖可不只是表面看起來的那麼光鮮亮麗。 2019 上半場,播客市場究竟發生了什麼? 2019 下半場,風又將吹向何方?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獨家編譯尼曼新聞實驗室最新文章,帶你一同回顧與展望。

播客的淘金之路

搭上「內容付費」的順風車

Luminary來勢洶洶,勢要推動播客市場進入一個新的增長階段。自發布以來,Luminary已完成了一系列交易,建立了強大的投資組合矩陣,努力為用戶打造優於競爭者的產品體驗。聽眾只需每月付 7 美元會員費,即可享受無廣告的優質服務。當然,困難與挑戰也在紛至沓來。

這家音頻初創公司打響的爭奪戰似乎在告訴人們,入局日漸擁擠的播客市場並非易事,尤其對於那些手握大筆資金並迫切希望闖出一片天地的公司而言,掌握播客市場的整體生態和激勵機制、適當拓展業務範圍並建立有意義的合作都是十分必要的。唯有如此,實力方能配得上野心。

不過,作為新興付費訂閱平臺,Luminary似乎並不擔心激烈的市場競爭。創始人薩克斯先生很有底氣,認為獨家原創內容讓Luminary與眾不同。

Luminary引發各位入局者思考,怎樣的「內容價值」才能讓聽眾自願掏腰包?這是一個在新聞界、媒體圈和播客圈都普遍令人頭疼的問題。

雖說這一問題是老生常談了,但Luminary的確交出了一份有說服力的答卷。這家初創公司一上市便集結了一批知名人士和國內高端播客玩家,主打「無廣告會員模式」,推出「高端獨家欄目」,同時附帶負責一些其他媒體公司的編外節目。這一連串做法非但沒有帶來風險,反而產生了十分喜人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創意不過是Luminary驅動用戶付費的其中一個因素,其獨家內容的吸引力也是不容忽視的。這或許是Luminary主打的亮點之一,不過用戶一旦擁有更多自由選擇,或許便不再會對獨家內容如此痴迷。

除此之外,生動有趣的文化熱點欄目也是Luminary圈錢的一大法寶。不過,目前在播客市場中,尚未有人在此方面做得格外出色。當然,節目的特殊屬性也很重要,比如對體育內容尤為熱衷的聽眾自然更願意把錢花在一個能滿足他們喜好的節目上。

以上種種因素足以解釋為什麼聽眾甘願每月支付 7 美元來支持這個「以價值為導向」的播客平臺。

若以流媒體巨頭Spotify為例,付費價值與播客市場的關係就變得更為有趣了。Spotify採用「免費增值」模式,先通過免費服務吸引用戶,再通過無廣告體驗和多樣化付費功能引導用戶升級,從而成功將大批月活用戶轉化為付費用戶。

雖然目前Spotify並未開始推廣獨家音頻內容,但火速收購多家播客平臺的舉動足以說明,Spotify的獨家節目指日可待。此外,這家受眾基礎殷實的媒體平臺已然清除了「內容付費模式」的主要障礙——在吸引用戶付費的同時獲得足夠數額的資金以鞏固平臺的發展。

播客市場的名人效應

光有流量是不夠的

不久前,播客圈的頂尖創作者蓋伊·拉斯(Guy Raz)宣布將於今年年底離開TED Radio Hour,從主持人兼總編的位置上離職。他目前所主持的其中一檔名為「Podcast about Ideas」的節目,由美國公共廣播電臺(NPR)與TED共同製作,在全美 600 家公共廣播電臺同步播放。這檔節目現位列NRP播客下載量榜首,可謂是NPR目前最火的一檔電臺節目。

關於蓋伊·拉斯的離職,NPR在近日一份聲明中作出回應稱「我們將迅速開始在全美範圍內進行地毯式搜索,鎖定下一位同樣出色的主持人」。蓋伊·拉斯表示將繼續與NPR在兩檔當紅節目上進行合作——廣受歡迎的商業訪談節目「我的創業歷程(How I Built This)」和NPR的首個兒童類節目「世界上的新奇事兒(Wow in the World)」。

蓋伊·拉斯是海外播客圈中為數不多的天才型創作者,豐富的實戰經驗和高超的節目主持技巧助他捧紅了一檔又一檔播客節目,可謂是當之無愧的「流量擔當」。拉斯先生的職業生涯非常有趣,他從NPR的實習生做起,花費 20 年的時間一步步積攢經驗,擔任過CNN的記者和哈佛大學的尼曼研究員,在 2013 年成為Ted Radio Hour的節目主持人兼總編,自此開始建造屬於自己的「播客王國」。去年,他加入了Spotify的獨家音樂類訪談節目「The Rewind」。

蓋伊·拉斯的成功無疑是播客市場中「名人效應」的最好證明。然而,除去一些個例,「名人效應」似乎並未在播客圈中得到適當的應用。大多數人將「明星效應」視為一種「圈粉方式」,認為花高價聘請專業能力不足但擁有粉絲基礎的明星來製作一檔播客節目,就能夠吸引Ta的大批粉絲。

然而事實證明,除了少數成功的個例,比如「柯南大叔(Conan O』Brien)」跨界播客圈後取得了漂亮成績,大多數以此為出發點的嘗試都以失敗告終。

「明星效應」應該在播客市場中發揮更大的價值。節目製作者應將它作為一種長效發展機制,聘請像蓋伊·拉斯這樣在播客領域具有知名度的專業頂尖人才來參與節目創作,而非空有流量的「外行人」。這將更有利於長期吸引聽眾,提高用戶轉化率。

可惜的是,在競爭激烈的播客市場中似乎少有人意識到,除了流量以外,經驗與專業度似乎更為重要。

日漸興起的影評播客

來聽一場有趣有料的線上觀影沙龍吧

流行文化播客與經典的電影評論音軌在各個方面都有許多相似之處。兩者的共同特色之一是把一群老熟人聚集在一起,共同暢聊一部電影或一檔電視節目。嘉賓與主持人間的互動、打趣和默契配合都是兩者成功的重要因素。加之認真熱切、輕鬆愉悅的討論氣氛,節目效果就會變得更好。

最重要的是,流行文化播客和影評音軌都是以音頻形式為主。多數時候,聽眾無需看到電影畫面,便足以享受節目中有趣的對談。不過,這種音頻評論模式邁向數位化和流媒體技術的進程卻稍顯遲緩。Netflix、亞馬遜等平臺應該附帶有「打開/關閉評論」的默認功能,這在技術層面上並不難以實現,卻仍未得到推廣。

不過,這並不代表這些流媒體巨頭未曾做過嘗試。Netflix曾上線過一個能夠同步播放劇評的《紙牌屋》(House of Cards)版本,如今已經下架。而亞馬遜的用戶也可在Amazon Prime影音平臺上免費觀看劇評版《透明人生》(Transparent)第一季,這一由製作人吉爾·索洛威(Jill Soloway)評論的版本無疑是劇粉們的巨大福利。

最近,Netflix還製作了一檔名為「Watching With」的影評系列節目,邀請電影導演擔任嘉賓,與聽眾分享他們的作品。最新兩集節目的受邀嘉賓分別為《大人物》(Someone Great)的導演詹尼弗·凱廷·羅賓遜(Jennifer Kaytin Robinson)和《兩大無猜》(Always Be My Maybe)的導演納卡那馳·韓(Nahnatchka Khan)與編劇兼主演蘭道爾·樸(Randall Park)。這種節目模式相較於內置評論音軌雖然稍顯「偷工減料」,卻不失為一個良好的開始。

當然,Netflix並非用播客替代內置評論音軌的「第一人」。其他平臺亦有過這種嘗試,比如《辛普森一家》的劇評播客「Four Finger Discount」和故事類音頻節目「Imaginary Advice」。

許多音頻平臺表示對以評論為背景音的播客形式很感興趣,但這其中涉及的版權問題成為了阻撓他們試水的關鍵。要想讓聽眾在未看到電影畫面的情況下理解評論內容,或是讓聽眾能夠同步聽到原聲和影評,優質的電影音頻是必不可少的。然而,這無疑對音頻質量要求甚高,依目前播客市場的版權情況來看尚難實現。

不過,這件事對於Netflix、亞馬遜、Hulu等流媒體巨擘而言要比普通的獨立播客容易得多。由於這些平臺不僅擁有各種視頻、音頻內容的版權,還可製作原創節目及電影,因此他們無需進行版權協商,便可使用海量資源。如此一來,不僅版權問題得到解決,更多電影和劇集也樂意藉助這些平臺的優勢為自身做宣傳推廣。

這便可解釋為何Netflix會將影評/劇評類播客作為自己營銷渠道的一部分。Netflix似乎對成為「播客界奈飛」並不感興趣,相反,它更專注於打造能夠吸引受眾、加強用戶粘性的節目。而評論類播客恰巧迎合了這一需求,為Netflix的原創內容搭建起了直通用戶的橋梁。這樣有趣有料的「線上觀影沙龍」幾乎不耗費任何成本,還可作為「營銷利器」,幫助電影或劇集推廣至訂閱及非訂閱用戶群體。

在未能實現將「打開/關閉評論」設為內置功能的當下,流媒體平臺通過以播客為媒介發布評論類節目,邁出了華麗的轉型第一步。

相關焦點

  • 播客業2019:戳破泡沫危機,你還在「充耳不聞」嗎?
    如今我們已能更精準地感知到,播客不是一個迅速見效的行業,可能不會發生瞬間扭轉媒介經營形勢的奇蹟,也很難在短時間內催生新的獨角獸公司,但對於這樣一個在起步階段就遭遇種種質疑的行業而言,沒有風口,便是最大的風口。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帶你回顧梳理2019播客玩法、布局和挑戰,思考2020將會塑造怎樣的播客生態。
  • 音樂巨頭為何紛紛入局播客市場?
    音樂行業進軍播客有哪些方式?為什麼要選擇入局播客市場?播客,對於音樂行業來說,是機遇還是挑戰?根據美國科技媒體The Verge 7月4日的報導:Netflix將推出一檔導演評論的播客節目《Watching With……》,並將在Apple Podcasts 和Spotify上提供收聽。
  • 技術牆亟待突破,商業化潛力無窮,播客浪潮裡沒有中場休息
    繼盤點2019年上半年的播客新發展《尼曼盤點 | 2019過半,播客市場的新入局、新挑戰、新風向》之後,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再次聚焦播客,看看這顆聲音星球將「流浪」至何處。 誰被播客引力牽動?品牌紛紛入局+有聲書潛在競爭 品牌營銷新寵兒 儘管播客廣告的形態仍有待進化,但播客作為一種新興媒介,正受到越來越多廣告主的追捧。 麥當勞聯合Gizmodo傳媒公司推出三期調查類播客,來強化品牌形象。
  • 全媒派 | 技術牆亟待突破,商業化潛力無窮,播客浪潮裡沒有中場休息
    繼盤點2019年上半年的播客新發展《尼曼盤點 | 2019過半,播客市場的新入局、新挑戰、新風向》之後,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再次聚焦播客,看看這顆聲音星球將「流浪」至何處。
  • 播客戰爭進入下半場
    與此同時,蘋果、亞馬遜等網際網路巨頭先後入局,索尼音樂、環球音樂為代表的三大唱片也想分一杯羹。與此同時,國內的播客市場也熱起來了。1月6日,荔枝正式上線了一款名為荔枝播客的垂直類播客產品,並聯合了洪晃、谷大白話等各領域名人大咖打造超級播客IP。
  • 焦點分析|網易雲音樂、QQ音樂試水播客,大平臺能破解小眾市場的...
    2020年,騰訊音樂娛樂集團(TME)推出播客App酷我暢聽、閱文集團推出閱文聽書、字節跳動推出番茄暢聽、快手則孵化出皮艇,巨頭入局讓一向平靜的播客市場迎來前所未有的熱鬧。隨著QQ音樂與網易雲音樂在近期試水播客功能,兩大音樂平臺的入局更是為今年熱鬧的播客市場增添了新的看點。
  • 網易雲音樂、QQ音樂試水播客,大平臺能破解小眾市場的變現難題嗎?
    2020年,騰訊音樂娛樂集團(TME)推出播客App酷我暢聽、閱文集團推出閱文聽書、字節跳動推出番茄暢聽、快手則孵化出皮艇,巨頭入局讓一向平靜的播客市場迎來前所未有的熱鬧。隨著QQ音樂與網易雲音樂在近期試水播客功能,兩大音樂平臺的入局更是為今年熱鬧的播客市場增添了新的看點。
  • 2019家電市場趨勢預測:智能產品和高端家電成為新寵兒
    2018年對於家電市場來說絕對是不平凡的一年,全球市場的持續低迷也導致家電行業的增速放緩,加上房地產調控政策使得增量市場有明顯的放緩跡象。但是在技術創新以及市場布局方面卻有著不錯的成績,而這些也將在2019年得到具象的展現。
  • 半年新增5000檔播客,內容創作者要入局嗎?
    《財新》延續了自己深度報導的優勢,在2019年和2020年連續推出了兩季調查報導類播客節目《財新十年調查報導故事集》。前36Kr駐矽谷負責人徐濤則做了講述矽谷最新的熱門話題和科技前沿的播客《矽谷早知道》。據三明治報導,在沒有太多運營推廣的情況下,第一季付費節目以199元/年賣出了幾千份。第二季開始轉為免費,迎來了聽眾的爆發式增長。
  • 氣泡水市場潛力待挖掘 新品牌崛起巨頭入局
    來源:新京報網原標題:新品牌崛起巨頭入局,氣泡水市場潛力待挖掘 隨著消費需求的提升,包括氣泡水在內的蘇打水飲品在國內逐漸走俏。最近,可口可樂在國內市場推出一款高端氣泡果汁飲料「Appletiser」,該產品含有99%高濃度果汁,並加入了氣泡,主要原料為復原蘋果汁與二氧化碳,主要面向聚會、佐餐、調酒等高端消費場景。有消息顯示,2019年,可口可樂北美公司推出調味氣泡水新品牌AHA,以增強在高增長調味水領域的地位。
  • 七麥數據NextWorld2020峰會大咖齊聚 共享行業增長新風向
    聚焦行業 賦能移動新增長  2020年,移動網際網路寒冬未退,用戶流量增長緩慢。特殊時期,導致企業面臨挑戰,在不斷變化的網際網路行業,生態即將重塑。然而,在挑戰與機遇並存的時刻,新的概念、新的產業、新的業態被催生,網紅IP打造、淘系流量、視頻號操盤逐漸被提及,直播電商、在線教育等領域持續發力引爆增長。如今,我們迫切需要一場巔峰對話,盤點2020增長經驗,探尋企業增長新機遇。
  • 股市四海堂資訊看點:播客市場群雄逐鹿
    股市四海堂資訊看點 股市四海堂資訊看點表示,專業播客市場已雲集網易雲音樂、即刻、快手與荔枝等玩家,2021年更多內容玩家將會加碼這一市場。字節跳動具有免費小說網文收聽的長音頻平臺「番茄暢聽」;B站已收買音頻平臺貓耳FM入局音頻範疇;騰訊音樂旗下酷我音樂在去年推出全聲態音頻平臺酷我暢聽APP……這些玩家很多已在變相做播客平臺。2021年,群雄逐鹿的播客市場,主要競爭點將是什麼?  首先,構建創作者生態與對應的內容運營才能。  中文播客供應匱乏,跟英文、西語等言語的播客不在一個數量級。
  • 2019年自主招生:新問題與新風向齊飛
    在2019年這個獨特的自主招生申請季,我們先後推出了《2019年自招簡章出爐:今年的自招形式到底怎麼樣》、《2019沒獎項還能報自主招生嗎》、《2019自主招生自薦信這麼寫就對了》、《從去年加分情況看省二三還有很多機會》、《2019自主招生報名必知:自主招生高校限報情況、申請時間、計劃變動匯總》、《2019自招參考:自主招生院校歷年錄取分數》等系列文章,幫助考生和家長詳細梳理了2019年的自主招生。
  • 5G時代下的傳智播客思考 解讀IT培訓行業新需求
    這場新時代大幕的開啟,在推動IT培訓行業蓬勃發展的同時,也在倒逼IT培訓行業發展。目前,IT培訓市場前景廣闊,每年IT人才市場供給約200萬新人,國內IT相關行業每年大約有300萬市場需求,對應缺口約100萬人。業內人士認為,隨著產業的不斷發展,用人單位對IT人才的專業化、精細化要求不斷提高。目前IT培訓行業的人才缺口,主要是在技術飛速發展下的對於中高端技術人才缺口。市場更傾向於技術強、項目經驗豐富、實戰能力強的高級開發工程師。
  • 尼曼實驗室2019年度新聞業預測:全球頂尖媒體高層如何預言下半場
    哈佛尼曼實驗室照舊邀請了全球範圍內百餘位資深媒體人,預判新一年裡新聞業可能發生的變化,以期在思想對話的零星火光裡窺見迷霧中的未來。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編譯了尼曼新聞實驗室2019年趨勢預測,以頂尖媒體人的眼界為窗,眺望風吹向的地方,聽世界的迴響。
  • ...風向丨張碧晨發布新單《My Way》,Justin Bieber新單《Yummy...
    公告牌全球音樂風向(2019.12.25)華語音樂風向丨張碧晨發布新單《My Way》張碧晨近日發布新單《My Way》,歌曲混搭迷幻電子以及Debstep,唱出對於生活磨難的無畏。歐美音樂風向丨Justin Bieber新單《Yummy》即將上線,Mariah Carey本周在Billboard Hot 100成功連冠Justin Bieber宣布個人新單《Yummy》將在2020年1月3日釋出,同時在5月開啟北美巡演,目前新單預告已經釋出。
  • 2021年,播客會是一門好生意嗎?
    在傳播路徑上,很多熱門播客內容仍有賴於公眾號、微博和社群等二次傳播。在追求爆款的時代,播客天然不具備爆款基因。 2. 在早期的網際網路內流量搶奪戰中,長音頻市場受到視頻行業擠壓 音頻市場的受眾面小。
  • 2019年日曆書大戰:「新」成市場關鍵詞
    據北京青年報記者的統計,截至發稿前,市場上已經出現40餘種2019年日曆書,從數量上來看,較之2017年(51種)和2018年(56種)呈現下滑趨勢。不過從日曆書的內容和形式來看,今年各大出版社轉而求新求變——創作新產品、更換新版本甚至加入新玩法。與此同時,也有新的出版社入局,力圖在日曆書出版領域分一杯羹。
  • 新風向、新浪潮、新方式——看中國國際動漫節三大亮點
    新華社杭州10月1日電 題:新風向、新浪潮、新方式——看中國國際動漫節三大亮點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段菁菁、張璇、馮源  9月29日至10月4日為期6天的第十六屆中國國際動漫節正在杭州白馬湖動漫廣場舉行。
  • 整體衛浴市場成下一個百億級市場 司空新家裝攜柔性定製入局
    作為下一個百億級市場,整體衛浴突然成為家居行業新風口,浙江建工、碧桂園等地產巨頭爭相入局。2020年6月5日,綠色工業化定製家裝產業網際網路平臺――司空新家裝宣布又一條柔性定製整體衛浴產線正式落地湖北荊門,此時距離司空新家裝的河南平輿首條柔性定製整體衛浴產線投產,僅僅間隔了不到一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