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客業2019:戳破泡沫危機,你還在「充耳不聞」嗎?

2020-12-16 36kr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全媒派」(ID:quanmeipai),作者 騰訊傳媒,36氪經授權轉載。

2019年到來前,很多人抱持這樣的觀點:播客行業已經處在泡沫破裂的陰影當中,變現能力有限,增長成本過高,這門生意,沒有想像中那麼好做。

不過,類似的猶疑並未妨礙數字平臺和媒體機構在2019年的搶灘和布局,更多元的玩家、更廣闊的市場、更細分的賽道、更複雜的用戶需求,已經在播客的生態中逐步累積和構建起來。

如今我們已能更精準地感知到,播客不是一個迅速見效的行業,可能不會發生瞬間扭轉媒介經營形勢的奇蹟,也很難在短時間內催生新的獨角獸公司,但對於這樣一個在起步階段就遭遇種種質疑的行業而言,沒有風口,便是最大的風口。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帶你回顧梳理2019播客玩法、布局和挑戰,思考2020將會塑造怎樣的播客生態。

耳機這端的受眾分析

誰在收聽?

Westwood One發布的《2019年春季播客聽眾報告》(下稱《報告》)發現:「美國人對於播客的熟悉度和收聽率仍在繼續增長,每月至少收聽一次播客的聽眾數量(Total monthly podcast listeners,下稱『普通聽眾』)已從2018年的26%上升至今年的32%。」

細觀這一日益壯大的人群,《報告》發現,過半聽眾是男性,佔比55%。就年齡層而言,聽眾平均年齡為39.5歲,X世代(報告定義為目前35-49歲人群)佔比最多,為30%;其次為千禧一代(25-34歲),佔比27%。其中,播客忠實聽眾(Power podcast listeners,每周收聽時間超過5小時)佔總聽眾的35%,約74%的忠實聽眾處於25-49歲之間,男性佔主導(69%)。

頻率如何?

根據艾迪生研究公司發布的The Podcast Consumer 2019,每月收聽播客的聽眾中,有41%的人表示,與一年前相比,如今他們更頻繁地收聽播客,而13%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的收聽量更少。

在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間,播客的觀眾人數大幅增加。12歲以上的美國人中,有51%曾經聽過播客,在調查前一個月和前一周,分別有32%和22%的人收聽過播客。播客普通聽眾平均會收聽4.7種節目,而忠實聽眾的涉獵範圍就更加廣泛了,平均會收聽6種節目。

在哪收聽?

《報告》發現,播客聽眾不局限於一個平臺或應用來收聽節目。Apple Podcast、Spotify和Google Podcast是目前最受歡迎的播客平臺。約29%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經常」通過Apple Podcast聽播客,其次是Spotify(22%)和Google Podcast(20%),從比例分布來看,並沒有哪個平臺佔據絕對優勢。

每月收聽播客的聽眾中,有43%表示他們使用了Spotify,有35%表示他們也會在在Pandora上收聽。由此可見,播客流媒體服務贏得了一批受眾的喜愛。

往期連結:

技術牆亟待突破,商業化潛力無窮,播客浪潮裡沒有中場休息

延伸閱讀:

艾迪生研究公司《 The Podcast Consumer 2019》

https://www.edisonresearch.com/the-podcast-consumer-2019/

2019年的播客生態系統投資

https://a16z.com/2019/05/23/podcast-ecosystem-investing-2019/

播客細分內容的N+1種可能

播客×非虛構

當大多數人還將非虛構定義在狹隘的文字陣地,比如特稿、小說寫作時,播客已經嘗試用語音來填補文字和情境之間的空白。將寫在紙上的敘事新聞講出來,可能會產生1+1>2的效果。播客主持人將文字轉述為音頻,受眾就像是直接聽到了作者的敘述,強連接由此形成。有人已經開始暢想:播客的助力會成為非虛構作品煥發生命力的絕佳機會嗎?

播客×影評

流行文化播客與經典的電影評論在各個方面都有許多相似之處。對於播客來說,多數時候,聽眾無需看到電影畫面,便可以享受節目中有趣的對談。許多音頻平臺表示對以評論為背景音的播客形式很感興趣,但這其中涉及的版權問題成為了阻撓他們試水的關鍵。然而,這件事對於Netflix、亞馬遜、Hulu等流媒體巨擘而言則要容易得多。

播客×新聞

隨著越來越多的媒體關注《紐約時報》的The Daily音頻項目的成功,新聞播客的數量水漲船高。路透新聞研究所調查顯示,大部分表現出色的新聞播客,都是在最近18個月內創立的。雖然在播客生態系統中,新聞播客僅佔其中一小部分(ApplePodcast有77萬種,新聞播客僅佔6%),但由於新聞內容的吸引力和粘性更強,新聞播客比其他類型的播客聽眾更多。

播客×品牌

娛樂播客與品牌廣告間的界限會日益模糊嗎?從通用電氣、Trader Joe’s,到麥當勞的The Sauce......品牌主正通過微妙的娛樂和說服來完成品牌內涵構建。雖然目前還不清楚播客到底幫助公司增長了多少銷售額和新客戶,但是品牌主認為,「Keeping You Organized對整個公司都有戰略意義。」

往期連結:

當「非虛構」不再新鮮,海外播客如何用音頻重新定義它?

路透新聞業趨勢預測:平臺焦慮仍在,「慢新聞」和播客市場或有增長空間

尼曼盤點| 2019過半,播客市場的新入局、新挑戰、新風向

一年誕生12000個新聞播客,小而美市場肩負媒體大使命

從麥當勞做播客聊起:海外品牌嘗鮮音頻廣告,用戶會買帳嗎

光鮮之下,如何獲得收入?

長期以來,播客市場主要是由廣告驅動,主要有兩方面原因:第一,技術性因素,在現階段,將音頻內容放在付費牆後的技術難度更高;第二,商業性因素:從發展態勢上看,播客廣告市場仍處在良好的增長周期內。

不過,越來越多的媒體關注到付費用戶為營收帶來的貢獻,不少播客正在積極而謹慎地試驗付費模式。

Spotify採用的是「免費增值」模式,先通過免費服務吸引用戶,再通過無廣告體驗和多樣化付費功能引導用戶升級,從而成功將大批月活用戶轉化為付費用戶。誓要成為「播客界奈飛」的初創公司Luminary主打「無廣告會員模式」,推出「高端獨家欄目」。

2019年10月,英國《金融時報》推出了首個只面向付費訂閱者的播客節目《拉赫曼說事》,這個播客產品是一個實驗,如果被證明成功的話,接下來其他類似的只對訂閱者開放的播客節目會變得更多。

儘管播客市場還沒有迎來付費訂閱的激烈浪潮,但是越來越多的媒體正在嘗試降低對廣告的過度依賴。畢竟,簡單化的商業模型,會被認為是脆弱的、不符合發展趨勢的。播客行業的長期發展,有賴於更多元的商業模式。

往期連結:

尼曼盤點| 2019過半,播客市場的新入局、新挑戰、新風向

播客變現新趨勢?《金融時報》推出僅面向訂閱者的音頻產品

風起雲湧的市場競爭格局

蘋果的播客服務在音頻類應用中一直佔據主導地位,但由於Spotify的崛起,蘋果的市場份額經歷了下滑。從2019年3月到10月,Spotify已成為歐洲多個國家/地區中使用最廣泛的播客應用程式。播客市場在激烈競爭中繼續釋放新的潛能。

除了領頭羊之爭,播客行業正處於緩慢的整合期。Flipboard與科技媒體Digital Trends合作推出一個聯名播客品牌;無線電巨頭Entercom收購兩家著名播客公司......相比於從無到有建立播客工作室,多數公司採用聯合或收購的模式入局播客。在一個快速膨脹的市場中,生存和勝出都需要額外的優勢,雖然spotify對於播客的大規模投入給行業注入了不少信心,但小媒體還是選擇保持謹慎。

往期連結:

2019年上半場盤點:全球媒體出現了哪些新亮點和新趨勢?

全媒風向一周精選| 數字廣告頻發力,媒體搶灘播客動作不停

延伸閱讀:

Spotify播客份額不斷增長,在一些國家超過了Apple

https://9to5mac.com/2019/11/13/spotify-grows-podcasts-surpasses-apple-some-countries/

2019年的播客生態系統投資

https://a16z.com/2019/05/23/podcast-ecosystem-investing-2019/

近在咫尺的挑戰,如何最大化商業價值?

「人均一個播客」的時代,意味著廣告主需要評估更多的播客節目。並且因為廣告主只想與聽眾多的播客合作,播客的長尾也很難獲利。此外,與Facebook和其他數字平臺相比,播客平臺還缺少完善的用戶定位工具。

怎樣才能減少尋找和匹配的時間,是廣告主和製作方都急需解決的問題。NPR的用戶洞察高級主管Steve Mulder評論說:「目前播客市場缺乏有效的衡量標準,如果我們想要充分開發播客市場,我們需要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並能獲得業內一致同意的標準。」

往期連結:

技術牆亟待突破,商業化潛力無窮,播客浪潮裡沒有中場休息

延伸閱讀:

2019年的播客生態系統投資

https://a16z.com/2019/05/23/podcast-ecosystem-investing-2019/

被「五星」綁架的播客

在「差評」已經成為重要輿論手段的世界裡,播客也遇到了評分被操控的問題。大多數平臺都不開放播客評論,只有Apple Podcast和Castbox這兩大平臺能讓用戶留下公開評論,而Apple Podcast已經變成粉絲控評的主戰場。

其實,大多數行業都存在惡意差評的現象。在播客行業中,問題集中於蘋果公司,但蘋果公司故意隱瞞了它的播客排行榜算法,讓我們無法得知惡評對播客排名的影響。播客評分的作用是什麼?一個公平的評分系統如何發揮作用?這是亟待解決的難題。

往期連結:

被打星支配的恐懼:惡意差評成播客行業難以承受之重

中國應用市場提供的啟發

過去五年間,中國的音頻市場發展迅速。代表性的FM品牌喜馬拉雅的總用戶已經超過5.3億,每月活躍用戶達8000萬。它的內容包括了播客、有聲讀物、課程、音樂甚至是電影配音等各個方面。它的獲利模型也變得多種多樣,包括廣告、訂閱、單點購買以及打賞/小費。

值得注意的是,該應用最受歡迎的功能之一是實時音頻廣播,它類似於語音版的實時視頻,主播通過聽眾的虛擬禮物獲利。流行的實時流媒體類別包括音樂(在後臺唱歌或與音樂主播聊天)、情感關係討論、動漫討論。同時,「發現」選項可將音頻內容整理到自定義的社交網絡中,使得用戶不僅可以看到最受歡迎的內容,還可以看到人們對此的評價。

在孤獨經濟日漸崛起的背景下,實時廣播更能夠拉近主播與聽眾間的距離,或許能夠俘獲一大批孤獨的年輕人的心。藉助播客的火熱帶動廣播的復興,或者讓它以新的面目重煥生機,是值得我們期待的問題。

延伸閱讀:

2019年的播客生態系統投資

https://a16z.com/2019/05/23/podcast-ecosystem-investing-2019/

相關焦點

  • 做播客,賺錢嗎?|再見老闆-深思熟慮
    「深思熟慮」除了分享思考以外,未來可能還會有日常分享、聽眾留言等內容,總之這是一檔我與你交流的節目,我不確定未來「深思熟慮」會變成什麼樣,但我希望裡面的內容能給你帶來一些思考,甚至只是最簡單的陪伴。本期內容一、我做播客賺到錢了嗎?
  • 全職做播客,能養活自己嗎?
    而與之相伴的問題就是商業化——個尚不夠充分成熟的內容市場,先進來的人可能未必是盆滿缽滿,而是危機與風險並存。「全職做播客會餓死嗎?」懷著這樣的疑問,毒眸聯繫了多位播客主理人,他們之中有人已經創業兩年,有人仍在兼職做播客,但或多或少都進行了商業化嘗試。
  • 小眾播客「文藝復興」,明年會出圈嗎?
    而與之相伴的問題就是商業化——個尚不夠充分成熟的內容市場,先進來的人可能未必是盆滿缽滿,而是危機與風險並存。 多位採訪對象告訴毒眸,播客還是很一個很早期的市場,甚至還不能稱之為一個行業。願意做播客,且還在大力投入精力和時間的團隊,看好的是未來的發展空間。
  • 半年新增5000檔播客,內容創作者要入局嗎?
    今年9月,她還開通了自己的播客。圖片來源:小宇宙APP從年初的「播客是什麼」,到如今的「你開播客了嗎」,2020年播客這陣風來勢洶洶。就像當初追捧微信公眾號、鼓吹短視頻創業一樣,不少媒體開始用「大爆發」、「元年」、「紅海」等詞形容它。事實上,元年早已出現。
  • 傳智播客:口碑效應造就IT培訓業 「黑馬」
    9月15日,新三板IT職業培訓龍頭傳智播客(839976)發布上市輔導備案公告,稱目前已在接受中信建投的輔導。而9月19日,傳智播客剛剛完成了新一輪2.47億元的融資,背後投資方包括藍圖創投、創新工場、君度德瑞、經緯創投等多家大咖機構。按37.85元/股的定增價計算,傳智播客整體估值為22.47億元。
  • A16Z:2019 年播客生態投資邏輯(中)
    (2019 年播客生態投資邏輯系列共三部分,本文為第二部分。)播客創作者和聽眾的活動播客創作者的冪律曲線如果說消費者選擇收聽播客的應用程式似乎高度集中在少數幾個應用程式中,那麼播客創作者者也是如此。創作者的情況呈現出了一個冪律型曲線,大多數播客應用程式中,只有消所有內容的前 1% 被消費。
  • 播客的春天
    《日談公園》還在2017至2019年連續三年嘗試過推出旅遊產品,也就是以主播帶隊的形式,選擇一個旅行目的地和報名的聽眾同行。但現在看來,這更像是走過的一段彎路,「因為旅遊服務是一個很重的事情,它本身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去支持,而能帶來的實際利潤卻非常有限。」
  • 全職做播客,能養活自己嗎?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而與之相伴的問題就是商業化——個尚不夠充分成熟的內容市場,先進來的人可能未必是盆滿缽滿,而是危機與風險並存。 「全職做播客會餓死嗎?」懷著這樣的疑問,毒眸聯繫了多位播客主理人,他們之中有人已經創業兩年,有人仍在兼職做播客,但或多或少都進行了商業化嘗試。 多位採訪對象告訴毒眸,播客還是很一個很早期的市場,甚至還不能稱之為一個行業。
  • 2021年,播客會是一門好生意嗎?
    編輯導讀:媒體吹風、平臺搶人、音頻平臺跑馬圈地,播客這陣風來勢洶洶。它會像短視頻一樣成為風口嗎?文章從播客在國內的發展現狀出發,對其未來發展進行了分析探討,一起來看看~
  • 下血本搶播客資源,巨頭的併購之路奏效了嗎?
    在流媒體這個腥風血雨的賽道,亞馬遜音樂的危機意識從未消除。從該平臺推出多層次定價策略和高保真音樂內容、提早吸引40歲以上的音樂迷,到旗下直播平臺Twitch開始涉足音樂演出,都證明了Jeff Bezos對於未來的競爭趨勢有著充分的了解和精明的盤算。
  • 外來的播客怎麼念好中國經?
    蘋果美國區的2019年播客榜單數據顯示,最佳播客節目類型設置多樣,有虛構與非虛構類、喜劇類、訪談類、新聞類等,還另外設置了「最佳真實犯罪播客」、「最佳虛構類播客」和「最佳歷史類播客」三個單項獎。持續的「出圈」也不斷培養著美國的播客市場。
  • 網易雲音樂、QQ音樂試水播客,大平臺能破解小眾市場的變現難題嗎?
    網易雲音樂8.0版本新增「播單」一級入口8.0版本發布後,網易雲音樂還在其播客欄目新增了播客錄製工具,用戶錄製聲音後添加封面、名稱、分類、說明等信息,就能發布自己的播客。據艾瑞諮詢發布的《2020年中國網絡音頻行業研究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網絡音頻用戶規模達4.9億,行業市場規模同比上年增長55.1%至175.8億元,預計2022年中國網絡音頻行業市場規模將達到543.1億元。
  • 播客也收費,知識付費還是知識付廢
    圖片來源:Jason Rosewell on Unsplash 資金正源源不斷地流入播客業:舉個例子,流媒體音樂服務平臺Spotify在今年2月以2.3億美元收購播客公司Gimlet Media之後,緊接著在上個月又買下一家播客節目製作公司。
  • 中文播客迷思:小眾烏託邦還是新的流量窪地?
    出品《風眼》深度報導組 鳳凰網科技 鳳凰新聞客戶端要點提示:1、當美國一檔播客節目賣出 1 億美元高價時,中國的絕大多數播客節目還在「為愛發電」,商業化、公司化運作的播客節目屈指可數。2、在過去幾個月裡,播客的用戶數據有了提升,但在網際網路公司競爭激烈的賽道裡,播客是一個從未被提上檯面的小眾內容。
  • 中文深度報導播客,有哪些值得聽?
    原創 陳恆一 全球深度報導網 收錄於話題#播客1個過去一年,中文播客迎來了飛速成長,新聞機構和經驗豐富的媒體人推出新聞類播客漸漸成為一種趨勢。內地財經媒體《財新》在2019年和2020年連續推出了兩季調查報導類播客節目,講述報導背後的調查路徑、故事細節和現場情景;而臺灣地區的多家媒體也將播客作為接觸讀者的新渠道,用聲音分享深度報導的幕後故事,《關鍵評論網》、《轉角國際》和《鏡傳媒》這三家媒體平臺甚至形成了自己的中文播客矩陣。本文從這些中文播客中,挑選出了七個以深度調查報導作為切入的節目,一起聽聽那些優秀的深度報導是如何誕生的吧!
  • 一半美國人都在聽,播客為什麼火
    2019年Edison Research發布的報告Infinite Dial 19指出,美國人口中超7成對「播客(podcasting)」這個詞不感到陌生。
  • 搶佔第三大播客市場,印度這家媒體集團怎樣培育本地播客文化?
    經過近幾年的發展,播客已成為當下最火熱的內容媒體形式之一,各公司在全球性播客的搶灘布局已屢見不鮮。然而,隨著移動端的發展,區域市場的聽眾數量正在飛速增長。 根據普華永道(PwC)2019年初的研究數據,印度的播客聽眾人數以每年57%的增速爬升著,印度已然成為世界第三大播客市場。
  • 春天已到,播客的風為什麼吹不起來
    圖片來源:小宇宙APP從年初的「播客是什麼」,到如今的「你開播客了嗎」,2020年播客這陣風來勢洶洶。與國外PGC為主的生產模式不同,內容創作者雖然成為了國內播客行業的主力軍,但他們的角色依然是去機構化的。而在新媒體和視頻內容兩次轉型浪潮中「起跑太慢」的內容生產機構看起來又一次落後了,同時也有人在質疑:「播客還沒重要到和公眾號抖音一樣,有必要專門做嗎?」「做一檔播客究竟要投入多少?」「最合適的人,一定能做好播客嗎?」
  • 體育播客的商業化大調查
    當你的理髮師與你討論他的新播客時,這說明播客這種東西已經出現了廣泛的滲透。」英國體育播客公司MKM(Muddy Knees Media)公司的創始人Macintosh如此描述播客如今在歐美的流行程度。體育播客真的有市場嗎?ESPN曾經對體育播客嗤之以鼻。這家以視頻內容為核心的媒體巨頭,並不認為音頻有著巨大的商業前景。比爾-西蒙斯感覺受到了傷害,負氣出走,創辦了The Ringer。如今,「真香定律」在ESPN身上應驗。
  • 你準備好迎來播客界的Netflix了麼?
    也許這個播客行業系列報導會給你帶來一些啟發。對絕大多數播客平臺來說,向聽眾直接收費並不是當務之急。但是當用戶真正開始付費之後,這部分錢到底會進入誰的口袋?是製作公司、播客網絡,還是播放平臺?這是關於在線音頻點播行業的系列文章,共五篇,本文是第三篇。你會花多少錢聽你最喜歡的播客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