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職做播客,能養活自己嗎?

2020-12-11 毒眸

文 | 夏曉茜 符瓊尹

編輯 | 何潤萱

播客,這種略顯古老的音頻媒介正在經歷一場「文藝復興」。

作為一種可供下載的聚合音頻文件,播客基於網際網路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簡易信息聚合)等技術發布,而國內則將Podcast直譯為 「播客」,這個詞來源於蘋果的iPod和廣播 (Broadcasting)的結合。

主動上場做播客的人越來越多,尤其是在今年,中文播客有了一次小爆發。據《第一財經》援引行業網站ListenNotes的數據,截至9月初,國內已有近1.3萬檔播客節目,而在2020年4月底,這個數字只是1萬出頭。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與此同時,更多的播客平臺也漸次出現。今年3月,即刻團隊開發的泛用型播客客戶端「小宇宙」開始內測;9月,快手又推出了一款播客APP皮艇。

網際網路大廠也紛紛探索長音頻賽道,4月,騰訊音樂娛樂推出酷我暢聽APP,6月,字節跳動上線了番茄暢聽APP。

但即便有這麼多入局者,無論是從滲透率和大眾認知來說,播客在當下仍然是一個小眾市場。

據七麥數據,小宇宙近半年在iPhone的總下載量約10萬餘次,在11月19日的免費音樂APP榜單中排第48位;在喜馬拉雅平臺裡,有聲書、廣播劇等內容佔據主流,播客仍是小賽道。

圖片來源:七麥數據

據普華永道2018年的調研,國內每月收聽有聲書、中文播客、知識付費內容的用戶達到1.5億,這之中有聲書和知識付費行業也遠比播客成熟。

而與之相伴的問題就是商業化——個尚不夠充分成熟的內容市場,先進來的人可能未必是盆滿缽滿,而是危機與風險並存。

「全職做播客會餓死嗎?」懷著這樣的疑問,毒眸聯繫了多位播客主理人,他們之中有人已經創業兩年,有人仍在兼職做播客,但或多或少都進行了商業化嘗試。

多位採訪對象告訴毒眸,播客還是很一個很早期的市場,甚至還不能稱之為一個行業。願意做播客,且還在大力投入精力和時間的團隊,看好的是未來的發展空間。

圖片來源:聲動活潑官網

聲動活潑聯合創始人、《矽谷早知道》的主播丁教告訴毒眸,「明後年再去討論它,一定有些不一樣的內容了。」

知識青年「為愛發電」

據蘋果Podcast公布的2019年度最佳中文播客,《日談公園》《到海外去》《故事FM》《無業游民》《混童話廣播》《剩餘價值SuperValue》《博物志》位列其中。

而在編輯推薦、年度新播客等榜單中,還出現了《Page Seven》《二後生脫口秀》《極客情報站》《36氪新商業觀察》。

知乎用戶「facert」抓取了蘋果Podcast 上的中文播客,篩選出人氣Top100的播客,評分在4分以上的播客包括《聲行漫步》《聲東擊西》等。

上述播客主要集中在泛文化、脫口秀、商業資訊領域,不少主理人是專業媒體出身。

不難發現,頭部播客製作人幾乎都來「知識分子」圈層,這一點和十多年前,中文播客剛剛興起並無差異。把這個圈子基本串起來,就會發現那句「播客圈都是近親繁殖」所言非虛。

國內最早的播客出現在2004年,帶有明顯的文藝風格。

糖蒜廣播就是當時的代表,2004年,出於職業背景和興趣,資深音樂從業者Demone和朋友Stanley創辦糖蒜廣播,建立了自己的網站,從分享音樂開始,逐漸覆蓋到了汽車、街舞、塗鴉等亞文化和潮流圈層。

糖蒜旗下開設的部分節目

當時,糖蒜廣播聚集到了一群足夠先鋒的青年創作節目,他們率先推出了《神州脫口秀》,後更名《糖蒜脫口秀》。

2012年,糖蒜團隊創立《糖蒜女子脫口秀》,這在當時屬於"開風氣之先"的內容品類。2013年,糖蒜打造了一檔新節目《天糖電影苑》,以電影評論、主播觀點碰撞為亮點。

因為內容和用戶群體足夠有趣、潮流,糖蒜甚至成了基努·李維斯來到中國之後,宣傳電影《太極俠》的少數幾家媒體之一,這次錄製電臺的經歷被基努·李維斯稱為「最舒服的一次訪談」。

基努·李維斯和糖蒜團隊錄製節目(圖片來源:糖蒜公眾號)

不僅是自身火了,糖蒜對行業更大的貢獻在於"試錯"和"指引",深深影響了早期播客行業的發展。

很多人受到糖蒜的啟發,做起了中文播客,如知名遊戲媒體"機核",就是在糖蒜影響下做起了自己的播客《Gadio》。

2013年,參與過糖蒜節目錄製的相徵也琢磨起了自己做播客這件事兒。

當時,相徵經常和朋友聊天,音樂、哲學、生活,話題幾乎無所不包,聊的時間長,他也認為自己足夠能說,乾脆拉來自己的朋友李志明、老賀、小夥子,一起做了播客《大內密談》。

由於相徵對音樂圈的熟稔地位,《大內密談》找過老狼、張楚、沼澤樂隊主唱海亮等諸多音樂人錄節目,不談套路,講究真實。

《大內密談》節目截圖

相徵曾說,「我不是說我是一個多好的採訪者或者對談者,但我會用比較笨拙,甚至耍賴的方法,非要把嘉賓的嘴撬開一點不可。」其中,今年1月,木馬樂隊主唱謝強參與錄製的一期節目 ,就被其粉絲認為是其最深入的訪談之一。

一起做 《大內密談》三年後,李志明和小夥子創辦了《日談公園》。

從內容上看,《日談公園》的話題更廣泛,除了聊音樂、動漫、電影、旅行等話題,也會聊商業話題,比如2018年Wework中國區負責人就來錄過一期節目。

目前,《日談公園》在喜馬拉雅收聽量達1.23億次,是泛文化類播客TOP1。言語中,李志明主動Cue到了」大內人「的定位,」從『大內』出來的人就是這麼優秀。」

《日談公園》節目截圖

而除了早期受糖蒜影響的這一波人外,另外的一些知識分子們也開始不約而同地嘗試播客這種形式。

2007年開始聽播客、也曾經在外媒工作的寇愛哲,於2016年創建了個人播客《愛哲電臺》,2017年接受大象公會邀請,創立了播客《故事FM》,這也是國內為數不多的敘事型播客之一。

《故事FM》精選故事

2018年初,從媒體離職一年多的前文化記者程衍樑,在對美國播客行業進行深入研究後,認為這是一個值得投入的領域,拉上朋友楊一,做起了泛文化播客《忽左忽右》。

回到開頭的那個問題,為什麼知識分子和播客具有如此高的親和性?

這或許是因為聲音本身就具有公共性,而播客剛好通過耳機重建外在世界,達成一種「私密的公共性」,滿足知識群體的情感焦慮與價值觀認同的訴求。

除此之外,騰訊研究院的文章也指出,在當下環境裡,播客的內容效率無論對於生產者,還是聽眾來說都是更高的

一方面,長音頻比圖文生產的容錯率更高,比視頻生產的成本低;另一方面,具備伴隨性特質的播客,讓長內容的攝入不再需要全身心投入,降低了用戶的消費成本。

《津津樂道》主播朱峰就在節目中提到,四年前他開始做播客的原因之一,就是微博圖文已經不能滿足他好好講完一件事情的需求,剛好播客的用戶有耐心聽完這樣的長內容。

小宇宙負責人Kyth做客播客《三五環》時說:「視覺可能是最主要的注意力的集中的場所,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在手機上,它有一塊屏,上面展示的東西是你注意力集中最多的地方,我們所有人都在搶這塊屏,這塊屏就是徹底的紅海了。是不是有可能有一些注意力場景在這塊屏以外?」

播客不是電臺如果你從未使用過播客,那麼用電臺邏輯來理解它就會容易得多。

兩者都同時具有公共和私密屬性,和聽眾之間具有一定的親近感。從上文提及的頭部播客們不難看出,播客的「知識分子含量」更高,討論的話題門檻較高,而電臺因其頻率覆蓋全國,場景更豐富,需要更為通俗。

但對於製作播客的人來說,卻有一些比電臺時代更難的問題。

電臺的形態更接近於「語音直播」。跟播客相比,一期電臺節目在開始前需要準備的文字材料並不多;如果有播出事故,可以用播放音樂或者進廣告的方式緩解尷尬。

電臺形態也更強調互動性,比如有的電臺主要接收聽眾來信、答覆生活疑問。此前上過微博熱搜的一檔節目《葉文有話說》,主播葉文就被稱為「東北上空最狠的聲音」,以「快準狠」幫聽眾解答情感困惑而出名。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但播客如果沒有預先準備好話題議程、主播沒有控場能力,結果可能是慘烈的。

比如,有的訪談類播客,幾位主播和嘉賓的內容分配不均,一位主播可能連續講了40分鐘,其他人沒有發揮的空間,此時播客就成了單向發揮,而失去了交流、碰撞的意義。

敘事類播客的製作難度就更大了。寇愛哲告訴毒眸,《故事FM》有一部分講述者屬於自主報名,但報名素人可能不是該話題的最佳講述者,表達效果也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也這就造成不少廢片,得重新尋找講述人。

對電臺這樣的「直播」形態來說,錄製結束就意味著內容已完成,而對播客來說,還有後期精剪的環節。

除了《忽左忽右》,JustPod旗下還出品了《杯弓舌癮》《不合時宜》等節目,每期節目時長大約一小時,後期剪輯大約需要6-7小時。

JustPod旗下原創節目

李志明則告訴毒眸,《日談公園》一期節目的剪輯時長從6-10小時不等,在公司成立的前幾年,他解鎖了諸多剪輯場景:在飛機上、在輪船上、在母親的病床外邊……「沒辦法,前期都是我們自己播自己剪,一周還上三期,不這樣都剪不完。」

「就像你看完《樂隊的夏天》覺得很好,你並不會說『我也來做一檔綜藝』。今天大家覺得播客很接近文字,是因為只有談話類播客,但其實還有敘事類播客,像NPR(National Public Radio,即美國國家公共電臺的簡稱)做過的,那些純粹紀錄片式、綜藝節目式、甚至美劇式的播客。未來大家對播客的(類電視工業的)感覺會越來越明顯。」程衍樑告訴毒眸。

這樣「接近電視工業」的製作難度,便會在播客想要持續性生產時,成為必須要跨過的一道門檻。如今,絕大部分播客生產者依然是UGC,效率和專業度都不及當年電臺的PGC模式。

「七個半月。」相徵告訴毒眸,這是絕大部分新播客,甚至90%以上的播客從創辦到關停的時間周期。

圖片來源:相徵個人微博

相徵解釋道,「一方面,進行到這裡的時候,自己的儲備和身邊人的儲備已經幾乎用盡;另一方面,在這個時間段,當沒有累積到足夠的聽眾數時,你感受不到做播客獲得的心理層面的鼓勵,所以就做不下去了。」

而轉型成為PGC的進程中,原本烏託邦式的想像就不夠用了。

2014年,糖蒜開始嘗試註冊公司,要進行版權的整合以及清算,以及股份的分配。不少核心成員因此離開,而糖蒜仍堅定地成立了公司。

「無論是精神上,還是資金上,歷經了十年這個節點,你必須要向下一步的更正規化進行轉變。如果沒有轉變,有可能你就錯過這個機會了。」Demone告訴毒眸。

做到一定程度後,選擇「全職」還是「兼職」會是播客的一個發展節點。即使對於尚未「全職」的播客而言,商業化和正規化都會成為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

從2019年5月才開始更新的影視評論播客《展開講講》,曾被選為2019年蘋果熱門新播客,目前在小宇宙上有18071人關注。

《展開講講》的創始人之一洞姐告訴毒眸,在進行到第7個月的時候,一次廣告問詢,也讓許多此前沒注意過的問題浮上水面。

「接廣告還涉及非常多具體的問題,比如說你接到廣告投放,對方給你打錢,如果他不能接受你是個人帳戶,你要不要開一個公司,方便開發票,甚至說你的Logo設計和名稱,要不要去註冊一個商標,但是註冊商標也不能是自然人,還是得開公司,就又繞回來了。 」洞姐說。

恰飯,或許不是下一個微信公眾號

和當年公眾號崛起時一樣,播客有著很多令人振奮的想像空間:依靠粉絲規模和粘性,可以實現廣告植入、內容付費、產品營銷等變現方式。

其不同的是,公眾號僅出生兩年,其商業模式、規章制度、後臺分析工具已經成型。既有新榜這樣的數據公司,也有135、秀米等排版工具;而頭部大號也早已被驗證有充分的商業想像力。

2015年,財經作家吳曉波、經緯中國合伙人曹國熊聯合成立了獅享家新媒體基金,迅速投資了「十點讀書」「靈魂有香氣的女子」「餐飲老闆內參」等公號,金額合計達到數千萬元;同年10月,「羅輯思維」宣布完成B輪融資,投後帳號估值13.2億元。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微信公眾平臺三周年的節點,一個新興產業基本形成。據微信官方統計,2015年8月,公眾號總數超過1000萬;據數據分析機構奇智睿思調研,到2015年底,關注微信公眾號的用戶達到5.5億。

但直到現在,發育十多年以後,播客市場仍然比較貧瘠。

相對於文字等媒介,音頻始終是一個小眾市場,即便是長音頻,其用戶滲透率也遠遠低於圖文和視頻。

艾媒諮詢報告顯示,國內短視頻用戶量在2018年達到5.01億,到2020年增長至7.22億。但據普華永道2018年的調研,國內每月收聽有聲書、中文播客、知識付費內容的總用戶為1.5億;即便今年國內在線音頻市場的用戶規模將達5.4億,也遠低於短視頻。

而從平臺來說,播客也不像公眾號一樣有微信龐大的生態作為支撐

國內專門為播客設計的應用程式,只有蘋果Podcast、小宇宙、皮艇等體量較小的平臺。

在主流音頻APP上,播客仍處於邊緣地帶 ,難以與相聲、有聲書等內容抗衡。在喜馬拉雅平臺上,《郭德綱21年相聲精選》播放量達到15.7億次,而目前知名度最高的泛文化播客《日談公園》播放量也才1.23億次。

一位播客創作者告訴毒眸,很多平臺到現在為止幫不了播客,反而會侵犯播客的內容版權。

他說:「(平臺)會把你的內容版權、商業化權益全拿走,但實際上他既不會給你分錢,也沒有為你做任何事,你作為內容生產方是不能拒絕的,強行加貼片廣告,理論上,後臺有個按鈕,你把按鈕開了之後,平臺可以給你分錢,但實際上一年下來可能分不到10塊錢。」

而從商業潛力來說,目前播客也未能完全複製微信。

目前頭部播客的廣告模式,雖然和公眾號類似,但受到聲音抽象限制,通常只能以講故事的方式呈現。

《故事FM》合作的品牌包括美團、騰訊QQ等,往往來自網際網路大公司、文化內容品牌,本沒有直接賣貨的需求,而是在做品牌形象建構。

《故事FM》和騰訊QQ、美團合作的原生廣告

在視頻裡,推薦零食、衣服、美妝、家居等產品時,可以講解得清楚明了,音頻形式則很難展示清楚一件消費品的具體優點。用戶聽完音頻,還需要打開微信,找到公眾號,再進入商城,進行選購,許多消費者就流失在這個漫長的轉化路徑中。

因此,播客看起來仍不適合帶貨。但李志明認為,播客用戶的高粘性及高消費力或許可以彌補銷售路徑上的缺陷。

以《日談公園》品牌案例分析,播客帶貨廣告的投資回報率經常可以做到400-500%,且不需要用極端的低價來壓縮廣告主們的利潤空間。目前,日談公園目前的客戶復投率高達40%。

《日談公園》仍是個例,一個結果可以證明大部分廣告主並不太看好播客:據《第一財經》報導,去年《故事FM》每期總收聽量就可以達到三四十萬,微信廣告價格卻遠低於同類型公眾號。寇愛哲認為,音頻的價值仍然是被低估的,他也希望能提高廣告報價。

寇愛哲告訴毒眸,今年《故事FM》每期總收聽量超70萬,廣告報價也在提高,但和同等閱讀量公眾號相比,單次報價仍然較低。對於播客而言,更重要的問題是,因為沒有第三方中立的量化工具,願意投放播客的廣告商還是太少,大部分品牌還持觀望態度。

考慮到中文播客廣告模式不成熟,播客廠牌「JustPod」主要通過幫企業做定製播客贏利,合作方包括Linkedln領英、興業銀行、GGV紀源資本、讀客文化、中信出版社·大方。2019年,JustPod實現營收平衡,目前僅僅是微利。

JustPod主要收入來源為企業定製播客

也有其他人瞄準了播客服務商這塊標的。

2019 年,播客《津津樂道》啟動播客孵化器項目,幫助新創播客起步,到今年8 月,津津樂道播客孵化器已孵化8檔獨立品牌播客。

今年 5 月,津津樂道聯手第三方服務商「播客公社」,發布「音播 WavPub」平臺,試圖提供播客內容分發、數據監控、商業變現等問題的解決方案。

今年「雙11」期間,播客公社和淘寶聯盟達成合作,一共67家播客參與,通過引導聽眾在淘寶輸入每檔節目對應的「密令」,領取紅包。據官方數據,累計發放紅包2.1萬個,促成銷售額297.9萬。目前,雙方已經約定「雙十二」繼續合作。

淘寶聯盟X播客公社雙十一「超級紅包」活動

改變已經在緩慢進行,相徵告訴毒眸,2017年的時候還需要重複地跟很多人解釋什麼是播客,到了今年,大家普遍已經對它有了感知。

而在播客製作者、平臺、服務商的合力下,播客行業也可能慢慢走出「小眾」狀態。

行業逐漸熱鬧起來了,在10月播客公社舉辦的線下交流活動上,播客界「元老」Demone見到的80%的人都是生面孔,他告訴毒眸:「播客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規則和行業,我也沒什麼資格鼓勵年輕人做播客」。

但對於播客的未來,Demone希望十年之後,現在聽音樂、聽電臺的這波人長大,結婚生子後,他們的孩子可以改變現在的情況,「就是一代人、一代人的觀念會改變的。"

相關焦點

  • 全職做播客,能養活自己嗎?_詳細解讀_最新資訊_熱點事件_36氪
    「全職做播客會餓死嗎?」懷著這樣的疑問,毒眸聯繫了多位播客主理人,他們之中有人已經創業兩年,有人仍在兼職做播客,但或多或少都進行了商業化嘗試。 多位採訪對象告訴毒眸,播客還是很一個很早期的市場,甚至還不能稱之為一個行業。願意做播客,且還在大力投入精力和時間的團隊,看好的是未來的發展空間。
  • 做播客,賺錢嗎?|再見老闆-深思熟慮
    「深思熟慮」除了分享思考以外,未來可能還會有日常分享、聽眾留言等內容,總之這是一檔我與你交流的節目,我不確定未來「深思熟慮」會變成什麼樣,但我希望裡面的內容能給你帶來一些思考,甚至只是最簡單的陪伴。本期內容一、我做播客賺到錢了嗎?
  • 高一不上學,做PPT能養活自己?
    能養活自己嘛?剛念完高一,不想再讀下去了,在網上接ppt製作,能達到月入過萬嗎?孩子在知乎看到做ppt能月入過萬,覺得自己也能行,這樣放棄學業可行嗎?做父母的可以讓他試試嗎?做這一行需要什麼基礎,他的知識層次能在這方面發展嗎?謝謝大家了!
  • 「離婚後,我連自己都養活不了了」當18年全職太太,女人後悔了
    所以,全職太太的生活對有些女人頗有誘惑力,她們希望自己婚後可以成為那樣的人。只是,女人做全職太太的選擇真的就正確嗎?其實未必,全職太太雖然有其光鮮的一面,但有時如果不能清醒理智地面對,它也會展現出其嚴峻現實的一面,讓女人在驚慌失措中,無所適從。
  • 體育播客的商業化大調查
    體育播客真的有市場嗎?ESPN曾經對體育播客嗤之以鼻。這家以視頻內容為核心的媒體巨頭,並不認為音頻有著巨大的商業前景。比爾-西蒙斯感覺受到了傷害,負氣出走,創辦了The Ringer。如今,「真香定律」在ESPN身上應驗。
  • 36氪專訪|日談公園創始人李志明:播客破圈是遲早的事
    我無力反駁,我覺得她說得對,我確實不應該浪費時間跟人閒聊,結果後來靠跟人閒聊做了最多人聽的中文談話類播客。 36氪:最開始做這個事就是全職在做嗎? 李志明:沒有。以我的觀察,至少在2017年之前,中國就沒有幾個全職做播客的人。那個時候播客根本不是一個行業,更多是一個小愛好,整個行業裡真正能養活自己的人寥寥無幾,那個時候是純粹用愛發電。
  • 半年新增5000檔播客,內容創作者要入局嗎?
    今年9月,她還開通了自己的播客。圖片來源:小宇宙APP從年初的「播客是什麼」,到如今的「你開播客了嗎」,2020年播客這陣風來勢洶洶。就像當初追捧微信公眾號、鼓吹短視頻創業一樣,不少媒體開始用「大爆發」、「元年」、「紅海」等詞形容它。事實上,元年早已出現。
  • 全職媽媽如何在平淡的生活中保持好心態,做最好的自己
    最近和朋友聊起全職媽媽的生活我做媽媽快三年了~帶孩子比想像中的辛苦多了,一直幻想著能成為辣媽,每天早起畫精緻的妝容,把自己打扮的美美的~其實真正在家每天灰頭土臉的生活只有自己知道。我是一名全職媽媽「但」我更想做最好的自己做全職媽媽的初衷和很多媽媽一樣,想好好陪孩子,不想錯過她成長的瞬間,其實說是全職媽媽,也屬於自由職業者。在我的認知內,每個人都一定要有養活自己的能力。
  • 播客的春天
    但現在看來,這更像是走過的一段彎路,「因為旅遊服務是一個很重的事情,它本身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去支持,而能帶來的實際利潤卻非常有限。」不管是李志明還是tako,他們都屬於有營利需求的全職播客創業者,也都向PingWest品玩表示有在近期尋求新一輪融資的打算。對他們來說,播客是需要全身心投入的事業,自然也比其他很多憑藉興趣而做的播客多了一份背水一戰的決心和責任。
  • 小眾播客「文藝復興」,明年會出圈嗎?
    很多人受到糖蒜的啟發,做起了中文播客,如知名遊戲媒體"機核",就是在糖蒜影響下做起了自己的播客《Gadio》。 2013年,聽了多期糖蒜、壞蛋調頻等好友做的播客後,相徵也琢磨起了自己做播客這件事兒。當時,相徵經常和朋友聊天,音樂、哲學、生活,話題幾乎無所不包,後來在朋友賀愉的提議下,相徵就拉上幾位好友,做了播客《大內密談》。
  • 2021年,播客會是一門好生意嗎?
    編輯導讀:媒體吹風、平臺搶人、音頻平臺跑馬圈地,播客這陣風來勢洶洶。它會像短視頻一樣成為風口嗎?文章從播客在國內的發展現狀出發,對其未來發展進行了分析探討,一起來看看~
  • 未來播客能帶給我們什麼
    而相比美國市場,中文播客的內容更是如此,無論是質還是量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ONES Piece 曾翻譯過知名科技行業觀察者 Ben Thompson 的文章《播客的未來》。 這次,我們又翻譯了哈佛大學旗下尼曼新聞實驗室(Nieman Lab)新近發表的播客行業系列研究報導,希望能讓讀者對這個領域有更深入的了解。這個系列總共有五篇文章,第一篇是《不再是孤島:播客興起的背後》,下文是第五篇。
  • 「放32萬在餘額寶」,這樣能養活自己嗎?答案可能讓你意外!
    如果你想通過餘額寶裡的收益,達到靠吃利息維持日常消費,那麼往支付寶的餘額寶裡面放32萬元人民幣,就靠利息每個月能夠養活自己嗎?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答案,可能答案會讓你意外哦!經常關注支付寶的朋友應該知道,支付寶的餘額寶前前後後經過過好幾次比較大的變革和調整,每次變化都和我們的收益相關,雖然收益是會有變化的,但是要知道餘額寶利息比較高的時候,一萬元每天的收益是一元,這樣算的話,32萬每天只有32元,這樣下來一個月只有960元,這樣算下來,肯定是不能養活自己的,基本生活都不夠呀!
  • 中文播客的進化之路 |YiMagazine
    愛好者們似乎也能容忍這種「不專業」。在所有大眾媒體形式中,播客可能最容易讓人產生親近感。如果有人日復一日地在你耳邊說話,你會逐漸習慣他的聲音、語氣、口頭禪、價值觀,乃至性格,然後產生一種錯覺,將主播視為自己熟悉的朋友。這樣帶有強烈個人色彩的播客,確實容易聚集起一群氣味相投的人。
  • 中文播客迷思:小眾烏託邦還是新的流量窪地?
    「做播客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要自己建網站、剪輯、上傳音頻、添加RSS連結」,現在夢妮和她的搭檔有了 200 多個訂閱,她說自己「高興得要死」。每天都會有像夢妮一樣的年輕人,加入到播客主播的行列。根據播客搜尋引擎Listen Notes的統計數據,截至 2020 年 5 月,中文播客的數量已超過 1 萬個;僅四月份,平均每天就新增超過 10 檔中文播客。
  • 播客《博物志》主理人婉瑩:我沒有辦法工作只是為了打工賺錢
    而聽眾不太會在喜馬拉雅、網易雲音樂等國內主流音頻平臺上收聽播客,而是用蘋果 Podcast 或其他國外泛用型播客客戶端。這與相對傳統、守舊的博物館行業完全不同。碩士期間,婉瑩在加拿大歷史博物館做過一學期實習生,發現在博物館大多是國企氛圍,想做實事的人就會被打壓。畢業後,她放棄了從加拿大畢業進入企業工作的選擇,決定全職做播客。
  • 整天就知道打遊戲,能養活自己嗎?Uzi:那當然了!
    年輕時打遊戲的時候,家裡的大人總會當面數落,整天就知道打遊戲,將來能靠這個養活自己嗎?那麼,現在電競行業的職業選手收入又是怎樣的呢?在一份全球電競收入排行榜中,我們能夠大概了解到其中的情況。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份榜單前50名的絕大部分並不是LOL職業選手,而是來自DOTA,比如排名第一的Notail選手,他的年收入就達到了689萬美元,這是非常驚人的。
  • 為什麼不要做全職家庭主婦,三個理由告訴你
    為什麼不建議去做全職家庭主婦呢,三個理由告訴你。如果是富裕的家庭,你沒有收入,就意味著不能自己養活自己,如果在結婚幾年後,老公出軌,你也不能離婚,離婚就意味著要爭奪撫養權,在自己都養活不了自己的時候,很可能就會失去對孩子的撫養權,離婚後再進入社會的時候,會很困難,原因請參考第一條。
  • 推薦一些能讓生活豁然開朗的播客和電臺
    聽播客一直是我的愛好之一,我特別喜歡一邊做飯、做家務或者運動的時候一邊聽播客,聽別人的故事分析、生活裡的嬉笑怒罵或者就某個熱點事件、電影電視劇的分析討論。在大家都爭著發言唯恐不被聽見的時代,「 能安靜地聽別人說話」是一種珍貴的能力。
  • 春天已到,播客的風為什麼吹不起來
    圖片來源:小宇宙APP從年初的「播客是什麼」,到如今的「你開播客了嗎」,2020年播客這陣風來勢洶洶。與國外PGC為主的生產模式不同,內容創作者雖然成為了國內播客行業的主力軍,但他們的角色依然是去機構化的。而在新媒體和視頻內容兩次轉型浪潮中「起跑太慢」的內容生產機構看起來又一次落後了,同時也有人在質疑:「播客還沒重要到和公眾號抖音一樣,有必要專門做嗎?」「做一檔播客究竟要投入多少?」「最合適的人,一定能做好播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