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播客會是一門好生意嗎?

2020-12-13 騰訊網

編輯導讀:媒體吹風、平臺搶人、音頻平臺跑馬圈地,播客這陣風來勢洶洶。它會像短視頻一樣成為風口嗎?文章從播客在國內的發展現狀出發,對其未來發展進行了分析探討,一起來看看~

就像當初追捧微信公眾號、鼓吹短視頻創業一樣,如今播客也吸引了很多內容生產者入局。

但是,沒有傳播優勢的播客真的是一門好生意嗎?

一、播客在國內如何?

十五年前,」播客」的概念就已經被提出。在普遍的認知中,播客是將言之有物、自帶風格的討論持續記錄下來,以音頻形式通過網際網路傳播。

事實上,播客元年早在2014年左右就出現了。但是相比於國外播客來說,當時國內播客行業存在不少缺陷,整個生態都不完善。

1. 在內容創作層面

國內播客以UGC為主,大部分主播從聽眾轉化而來,其中有不少都是內容創作者。個人播客重在滿足表達欲。

根據《2020中文播客聽眾與消費調研》,在所有用戶經常收聽的節目類型中有81.4%的被訪者收聽」主播間多人聊天/清談類播客」,77.6%的收聽」嘉賓作客專訪/訪談類」。時長超過1小時,調性與形式與國外播客的大勢內容有所出入。

國外是以PGC為主的生產模式,公司、媒體、機構等團隊化作業更多出於企業效益和形象考慮。國外播客在內容上以科普類視頻為主,科普類視頻時長在10分鐘左右,乾貨類內容巨多。

2. 發展程度上講

國外播客成熟度高,對於國外比較成熟的媒體來說,播客現在是他們必備的渠道。在規模上,國外比較精良的播客團隊規模基本上在10人左右,《衛報》的Today in Focus有 10 名員工,The Daily大約有 15 名全職製作播客的員工,《經濟學人》的播客則有 8 名員工。

而國內的播客還處於發展早期,沒有跑通一個良好的商業模式。對於大多數國內內容生產者而言,播客的價值並沒有被認可,團隊基本上只有幾個人,而且多是不專業的兼職人員。與播客成熟度較高的歐美無法相提並論。

二、為什麼播客沒有風靡?

1. 社交網絡本身就帶有反音頻的基因

音頻內容是線性邏輯的,不適合跳躍觀看,這導致了音頻內容難以被大規模的二次轉發,不會產生病毒式傳播的效果。在傳播路徑上,很多熱門播客內容仍有賴於公眾號、微博和社群等二次傳播。在追求爆款的時代,播客天然不具備爆款基因。

2. 在早期的網際網路內流量搶奪戰中,長音頻市場受到視頻行業擠壓

音頻市場的受眾面小。艾媒數據《2020在線音頻研究報告》顯示,2019年在線音頻用戶數量為4.9億,相較於2018年增加了14.0%,預計到2020年用戶數量可以達到5.4億。

可即便如此,與2019年即達到6.27億用戶規模的短視頻相比仍然相去甚遠。播客作為在線音頻下的分支,自然不佔據多大的優勢。

3. 國內播客行業人才少,內在邏輯沒有被掌握

播客市場的人才極其缺乏,甚至可以說,國內並沒有系統的播客人才,最糟糕的是大多數內容平臺也認為自己並不需要專門的播客人才。而想要做出一款成功的播客節目,需要自己的內容邏輯。而大多數國內的公司都希望以小投入,獲得大回報。

錄製與剪輯雖然簡單,但這並不意味著音頻表達是一件簡單的事。那麼,為什麼現在各大公司又出來跑馬圈地了?

三、為什麼現在各大公司又出來跑馬圈地了?

一方面是受到了國外好的標杆案例在刺激。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導,今年5月Spotify花費1億多美元購買了喬·羅根(Joe Rogan)的節目The Joe Rogan Experience,作為其獨家播客節目,這可能是播客行業有史以來最大的一筆版權交易。

除此之外,Spotify還花費了超過4億美元連續收購了三家播客相關公司Gimlet Media、Parcast和Anchor。也讓中國巨頭看到了播客的廣闊市場。

另一方面是國外播客的商業模式逐步得到驗證。自去年Spotify把播客轉為重點戰略之後,一季度其訂閱用戶數量與各項收入實現了高增長。

這讓國內很多音樂流媒體平臺眼紅,儘管在線音頻平臺已經獲得盈利,但是它們也深受版權成本困擾,為了維持壟斷地位,需要不斷支付唱片公司的費用。但有了像」Netflix原創劇集」一樣的」Spotify原創播客」之後,音樂流媒體將不需要向第三方連續不斷支付費用。

而通過優質的播客內容,在線音樂流媒體還能向聽眾收費,安插廣告。這使得播客成為了國內外流媒體的新寵兒。

除此之外,還有播客自身的優點:

相比於視頻的泛娛樂屬性來說,播客具有獨特的魅力。根據《PodFest China 2020中文播客聽眾與消費調研》數據顯示:中文播客核心聽眾用戶畫像年齡在22-35歲之間,主要生活在北上廣深杭等一線城市或新一線城市的高學歷單身人士,這部分人群的消費能力也不容小覷。

其次,報告顯示,收聽播客最廣泛的場景是乘坐公共運輸 (53.9%),休息/無事閒暇 (51.8%) 以及做家務 ( 48.8%)。換句話說,播客可以使用戶的注意力被靈活地使用,陪伴屬性更強。

長音頻競爭日益激烈,電臺在今年得到了大發展。今年1月,荔枝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成為中國音頻行業的第一股。蜻蜓和喜馬拉雅也持續收割用戶,而播客是打造音頻內容差異化的最佳能手。

播客突增原因在於在變現上有了著落。今年雙十一,有67檔體量不一的播客都接到了淘寶邀約。天貓、三頓半、MINI汽車等品牌主也早早瞄準入局營銷,除此之外,國內頭部播客也在試水廣告貼片、口播、付費訂閱等變現形式。

而播客現有的用戶體量也不斷增長,隨著」耳朵經濟」的不斷發展,潛在受眾更是廣闊。

四、播客的未來如何?

在視頻行業競爭白熱化的階段,播客市場充滿未知的魅力。在內容越來越同質化的當下,播客也被內容平臺寄予厚望。

行業網站ListenNotes數據顯示,在今年11月初中國已有近1.5萬檔播客節目,而在2020年4月底,這一數字還只有1萬檔出頭。半年內新增了5000檔播客節目。而小宇宙APP上超過1000人訂閱的播客節目中,有97個是今年新誕生的。

而在國外,根據愛迪生研究數據顯示,播客行業的廣告銷售收入已經到達了10億美元的水平,流媒體巨頭Spotify在去年就宣布了從音樂到音頻優先的戰略轉向。

在早期階段的播客,大家執著的都不是變現,玩家入局,渠道卡位的意義更大。因此如何在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的基礎上,完成卡位,是大多數玩家的首要任務。

那麼,隨著播客進一步的發展,誰會成為中國的」Spotify」呢?

播客自身是一個」小而美」的市場。在需求端,播客成為了一線城市音頻消費人群的日常內容消費產品。

除了荔枝、喜馬拉雅、蜻蜓等長音頻三巨頭之外,騰訊音樂和網易雲兩大在線音樂平臺也在長音頻領域圈地跑馬。今年4騰訊音樂發布了一款名為」酷我暢聽」的獨立長音頻平臺,進一步加強在長音頻市場的布局。而知乎、得到、看理想等知識付費平臺也都在爭奪用戶的耳朵。

從2019年中國在線音頻用戶每日使用時長分布情況來看,大部分用戶使用時長都在2小時內。巨頭們都在爭先恐後的搶奪內容端的資源,對於播客的爭奪戰即將打響,巨頭的駛入也意味著播客將擁有更加明確和可行的商業化前景與實現路徑。

除此之外,專業服務類垂直領域公司也可以考慮播客這一變現渠道,播客的調性比較適合嚴肅,天然的反社交基因適合沉澱一些深度內容,群體受眾也是高學歷人士,特別適合一些垂直類企業,比如說律所、VC、諮詢公司、市場調查公司或者一些商學院。

在內容迅速指向變現的環境下,很多企業希望通過播客實現盈利。但是在中國,播客的」小眾」標籤依然較為突出。中國播客行業依然處於起步階段。對於企業來說,要放平心態,加深認知,在播客賽道上努力耕耘,才能迎來收穫的那一日。

作者:寧缺,微信公眾號:松果財經

本文由 @松果財經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焦點

  • 5.42億國內用戶,播客是一門好生意麼?
    2018年之前國內沒有人全職做播客,即使那些已經更新一百來期的節目,也是播客主利用業餘時間錄製的,全憑興趣。2018年之後國內播客開始轉入機構化運作,積累了兩三年經驗的播客主們也開始探索商業化之路。ONES Ventures的投資人任寧認為,中文播客是被低估的生意,2018年他投資了播客節目《大內密談》。
  • 中文播客在2021年要火了嗎
    看起來,中文播客要火了。2020年,比較明顯的變化是不少新的播客節目出現。而平臺方面,2021年初最先打響播客賽道第一槍的是荔枝旗下的獨立應用「荔枝播客」。回顧2020年,也出現了小宇宙這種專注於播客內容的 App、快手推出皮艇App。
  • 開茶館是一門好生意嗎?
    音頻課程請掃碼學習開茶館是一門好生意嗎?很多茶館都不怎麼賺錢,所以很多人問我,茶館生意究竟值不值得做?在開過十幾家店之後,我認為可以很負責任地告訴大家,茶館是一門好生意,前提是你把它當成長期事業來做。以銷售茶葉、茶器為主要目標的門店,我們通常會稱為茶葉店或者茶店。茶葉店未必會經營空間業務,在現實生活中,很多茶葉店裡喝茶是不要錢的,或者只要在店裡買茶就送一定的空間使用權限。這個思路和茶館的邏輯是衝突的,茶館是一定要首先經營空間業務的,否則就沒有必要承租一個相對較大的空間。從零售商的角度來看,茶館空間的坪效很難做高。
  • 2018年的海外播客圈復盤:泡沫破裂之後,音頻下半場生意怎麼做?
    本期將為你復盤海外播客圈的秋冬春夏,一探這筆聲音的生意。  人們「期望」著播客行業的泡沫 2018年是怎樣的一年?上周二,當我坐下來策劃這篇專欄文章時,幾個詞跳進了我的腦海中:忙碌、混亂、困惑。坦率地說,我不知道2018年會給我留下怎樣的記憶,但我知道,有一些想法和事情我是會一直堅持的。
  • 反光鏡|從熱愛到生意,中文播客走出「隱秘角落」
    這個數字在2020年4月底時剛剛突破10000個,僅2020年後三個季度,中國大陸播客新增6539檔。2020年中國播客快速增長這是繼知識付費後,內容領域又一次有多家頭部平臺參與的罕見熱潮。一個現實是,在中國,過往對於聲音這一載體的挖掘太過有限,無論是生產端、消費端還是整個生態鏈條都沒有充分發展,更別提如何賺到錢。但一切正在慢慢改變。
  • 傳智播客2021全國IT骨幹教師寒假研修班報名開啟
    近日,由傳智播客聯合工業和信息化部計算機與微電子發展研究中心(中國軟體評測中心)舉辦的"信息技術緊缺人才培養工程2021年全國高校IT骨幹教師寒假研修班",正式面向全國高校開啟報名。線上+線下"雙軌制"驅動師資培訓受疫情影響, 2021寒假師資培訓推出全新培訓模式,即線上+線下"雙軌制"驅動師資培訓模式。
  • 做播客,賺錢嗎?|再見老闆-深思熟慮
    本期內容一、我做播客賺到錢了嗎?我在2013年做了我的第一檔播客《35mm》,做了差不多5年左右。如果單從經濟收入上來講,我可以很直接的說,收入為0。但我認為,只靠興趣,很難把播客這件事情一直做下去。大部分做播客的朋友,表達欲都比較強,費了挺大勁做出一期節目,發出去,總希望得到一些反饋吧。如果得不到及時的反饋,勢必會打擊你做節目的信心,如果節目的效果一直不好,到最後還是逃不出停更的命運。這就涉及到另外一個問題二、為什麼我認為能賺錢的播客,才是好播客?
  • 音頻app到底是不是一門好生意?-虎嗅網
    戴志康自信自己看人的眼光,以個人名義又投了餘建軍1500萬,他覺得餘建軍是個好戰士,好戰士不會一直都把子彈打歪。 另外一個投資餘建軍的原因還在於,餘建軍的公司是戴志康投資的所有公司裡,最會省錢的。 省錢的不只餘建軍,比起短視頻等生意,整個音頻行業都談不上很賺錢。
  • 播客業2019:戳破泡沫危機,你還在「充耳不聞」嗎?
    2019年到來前,很多人抱持這樣的觀點:播客行業已經處在泡沫破裂的陰影當中,變現能力有限,增長成本過高,這門生意,沒有想像中那麼好做。 不過,類似的猶疑並未妨礙數字平臺和媒體機構在2019年的搶灘和布局,更多元的玩家、更廣闊的市場、更細分的賽道、更複雜的用戶需求,已經在播客的生態中逐步累積和構建起來。
  • 手機殼還是一門好生意嗎?
    有媒體也曾報導每一次蘋果新品發布會前後,都會有大量手機殼廠商在預測尺碼和預鋪生產線,甚至有「手機外殼鋪貨慢一兩天即出局」的說法,比如美國《巴爾的摩太報》說,2011年Hard Candy公司因對4s手機殼的預製出錯,導致5萬美元打了水漂。那時如果有人問手機周邊產業什麼最賺錢,那麼內行的人一定會告訴你:賣手機的可能還沒街邊賣手機殼的攤販賺得多。
  • 年輕人痴迷的玄學,是一門好生意嗎?
    仍不是一門好生意不過火熱的行情,並不代表玄學成為了一門好生意。黃歌曾是2016年網際網路玄學創業潮的一份子。據他介紹,玄學行業商業模式大致可分為三種,第一種為內容創業。由於玄學群體穩定存在,只要運營人員將網頁推廣至能被看見的地方,就有機會將流量轉化為交易,「投1萬塊錢的流量推廣費,能賺回1萬1千塊錢,他們都是算好了的」,黃歌說。但這一模式風險高,此前AI面相算命小程序大火後就遭到微信禁封,只是曇花一現,而且由於行業的特殊性,產品也難以大規模投放推廣。
  • 共享廚房真的是門好生意嗎?
    第一就是店內生意很火爆,這時候來了外賣訂單很可能造成出餐超時,影響外賣評分。另外一種就是線上訂單火爆,而影響了店內就餐顧客的體驗。即便通過避開高峰期開放外賣埠可以緩解這一情況,但仍然會對外賣平臺上的店鋪造成負面影響。
  • 星巴克、肯德基帶著 「人造肉」 來了,它會是門好生意嗎?
    而這種不願意往往是建立在不了解的基礎上,更深層次的思考,也反應出我國對人造肉概念科普、推廣內容較少,大眾對這一新興食品不知道、不了解。 大洋彼岸的人造肉生意 人造肉這門生意,在國內還是個新鮮事物,但在大洋彼岸的美國,早有企業 「玩」 起了人造肉生意。
  • 遊戲陪玩是一門好生意嗎?
    圖片來源@unsplash文丨創業最前線,作者丨田豔紅,責編丨馮羽「小姐姐要渡劫嗎?」「現在什麼段位?」「微信大區還是手Q大區?」最近小米推出了一款語音陪玩社區App「啾咪星球」,內含《絕地求生》《英雄聯盟》《王者榮耀》《CSGO》等熱門遊戲陪玩專區,讓外界更加關注這一新興業務。在此之前,虎牙也已推出遊戲陪玩產品「小鹿陪玩」;而在今年一季度業績會上,鬥魚管理層也曾提到,遊戲陪玩作為新業務增長較快。
  • 2020的「小眾」播客能否迎來2021的「大眾」狂歡
    而且播客在國內的市場也過渡依賴於蘋果手機IOS系統自帶的「播客」APP,根據《2020年中文播客聽眾與消費調研報告》顯示,選擇使用手機收聽播客(可多選)的用戶高達98.8%,而在這一數據的基礎上,播客聽眾使用的手機品牌中,使用蘋果手機的用戶為63.4%,收聽播客的平臺渠道中apple Podcasts佔49.7%。
  • 辦公室投放自助無人咖啡機,這是一門好生意嗎?
    企業、寫字樓大堂、辦公室大樓等辦公場景投放自助無人咖啡機,運營商是否有利可圖,是否是一門好生意嗎?據此測算,北京、上海等大都市白領消費群體年人均咖啡消費約100-150杯。可見,辦公室人員是咖啡的重度愛好者。
  • 小眾播客「文藝復興」,明年會出圈嗎?
    今年3月,即刻團隊開發的泛用型播客客戶端「小宇宙」開始內測;9月,快手又推出了一款播客APP皮艇。 網際網路大廠也紛紛探索長音頻賽道,4月,騰訊音樂娛樂推出酷我暢聽APP,6月,字節跳動上線了番茄暢聽APP。 但即便有這麼多入局者,無論是從滲透率和大眾認知來說,播客在當下仍然是一個小眾市場。
  • 外來的播客怎麼念好中國經?
    據Westwood One發布的《2019年秋季播客聽眾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8月10日,約有22%的美國人一周至少會聽一小時播客,而其中8%的重度播客愛好者,他們一周收聽播客的時長在6小時以上。深厚的內容製作班底,龐大穩定的用戶群體,很大程度上造就了美國播客市場的繁榮。
  • 百勝加碼中式餐飲:收購黃記煌 會是一門好生意嗎?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百勝加碼中式餐飲: 收購黃記煌 會是一門好生意嗎?一直對中式餐飲念念不忘的百勝再次出手。目前擁有600多家門店的黃記煌究竟會不會成為下一個小肥羊?新成立的百勝中國中餐事業部又將如何分羹中餐市場?對此,百勝中國公共事務部對本報表示,公司即將發布一季度財報,目前處於靜默期,無法透露進一步消息。
  • 評論:房地產投資還是一門好生意嗎
    (原標題:李一戈專欄丨房地產投資還是一門好生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