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es論文教室|「後真相」語境下的全球傳播格局與生態

2021-02-25 新傳考研小小班

在2016年以來,我們正在見證全球傳播業經歷一場廣泛而深刻的變革。「後真相」思潮對政治生態和媒介環境的改寫,也同樣對於新聞傳媒業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從新聞產制到內容分發,傳媒業的整個行業鏈條也都因此正在悄然發生變化。

(一)重拾事實核查

事實核查(fact check)作為適應網際網路時代新聞業的一種內容查證機制,早在21世紀初就已經開始興起。但在「後真相」影響到新聞業發展的當下,事實核查類網站才真正開始受到關注。美國最著名的三大事實核查類網站 (PolitiFact、Fact Checker 和 FactCheck.org)在美國大選期間就揭露了大量的假新聞。哈佛大學尼曼新聞實驗室的一項調查表明,美國年輕人為了證實自己關注的新聞真實性,會核查不同的信息來源。與傳統媒體時代相比,藉助於網際網路和社交媒體的「眾包」機制和「自淨」功能,假新聞往往能夠更容易、更迅速地被戳穿。上述三大網站在川普和希拉蕊競選期間每一次公開演講後 24 小時之內就會發布對其引用事實的核查結果。

此外,由於飽受傳播虛假新聞的指責,臉書(Facebook)CEO扎克伯格宣布將與事實核查機構聯手,對於利用臉書傳播虛假新聞的情況進行幹預。包括將假新聞加上警示標籤、提升向用戶推薦「相關報導」的準確性、封殺假新聞發布者帳號等方式,從傳播渠道的角度遏制虛假信息的散布。在經歷了謊言與事實齊飛的2016年之後,新聞業和社交媒體平臺都開始意識到了事實核查作為把關虛假新聞、遏制「後真相」思潮的武器的重要價值。

(二)關注底層民意

美國媒體在大選報導中「一邊倒」地預測希拉蕊勝選,各家主流媒體的民調也無一例外地認為希拉蕊將以明顯的優勢取勝,但結果卻令人大跌眼鏡。此次主流媒體預測的普遍失靈和與真實民意的嚴重脫節在美國新聞史上是相當罕見的。在大選之後,美國新聞業開始對此反思,認為精英與普通民眾的脫節最終導致了媒體對民意的嚴重誤判。事實上,少數地方媒體在大選前就已經感知到了川普在底層社群所擁有的超高支持率,並成功地預測了他的勝選,但這些聲音卻從未引起過主流媒體的關注。在經歷了大選結果的當頭棒喝之後,重振美國地方媒體的呼聲開始在新聞界日益高漲。

在這樣的背景下重新關注地方媒體,更多地是為了重塑被全球化衝擊的地方價值,利用地方媒體實現精英階層與草根階層的連接,降低不同社群之間的衝突與誤解,進而避免整個社會由於封閉和隔離而產生的分裂。正如哈佛大學尼曼新聞實驗室的研究員喬伊斯·德裡(Joyce Dehli)所指出的那樣,「如何增強本地的、專業化的新聞業與社群的聯繫?這是所有美國記者都需要思考的問題,並不是僅僅為了新聞業,也是為了整個國家」。在「後真相」的語境下,新聞媒體如何更好地反映民意,以避免精英化的主流媒體與底層民意脫節,是考驗新聞業的一個全新命題。

(三)警惕算法控制

社交媒體之所以能夠對於「後真相」思潮產生推波助瀾的作用,與其在近幾年大規模進軍新聞業有著密切的關係。臉書和推特相繼推出自己的新聞聚合產品「即時文匯」(Instant Article)和「時時刻刻」(Moment),並通過不斷完善的算法實現新聞和信息的整合與傳播。由於社交媒體正日漸成為受眾獲取新聞的重要途徑,算法的選擇機制開始逐漸渠道新聞編輯室成為新聞與受眾之前的把關人。算法如同「看不見的手」正在塑造人們的日常生活與信息獲取,影響人們對世紀的感知與行為。

但是算法的自動化並不能確保自身的中立與公正。借用美國記者盧克•多梅爾那本《算法時代》的副標題來說,便是「算法解決了我們的所有問題……然後又創造出更多問題」。面對這樣一個完全未知的領域,新聞傳媒業需要從頭學習如何一方面利用算法提升信息分發的效率,另一方面還需要避免算法決定新聞造成的信息繭房或過濾氣泡。諸如信息繭房或過濾氣泡在內形成的信息隔絕,正是造成「後真相」思潮迅速擴散的重要力量。如何與這個看不見的對手交鋒,並且保障信息環境的有序,是這個技術變革時代給新聞傳媒業留下的重要命題。 

本文收錄於《全球傳播生態藍皮書2018》,轉載於清華全球傳播

醬醬~James學長的個人時間

James專欄戳這裡!

James論文教室 |  2018全球新聞傳播新趨勢

先人一步!新傳考研從這裡開始

James學長上線:帶你玩轉《範式與流派》

James專欄 | 國際傳播的理論聚焦與研究維度

James專欄 | 民粹主義與西方民粹主義媒體

James專欄 | 你需要了解的女性主義

James專欄 | 另類的理論:如何理解批判學派

James專欄 | 為什麼西方開始炒作「銳實力」?

James專欄 | 臉書遭遇「劍橋門」:理解社交媒體時代的數據隱私

James專欄 | 人人都跳「海草舞」?如何理解短視頻平臺的爆紅

James專欄 | 假新聞為何「爆紅」:理解社交媒體時代的假新聞

James專欄|人工智慧未來取代記者?新傳學子該如何應對

樹洞留言 | 想給James師兄遞小紙條嘛?(附師兄深情贈言)

樹洞留言|我想讀一讀你寫的信

點擊了解論文班詳情

相關焦點

  • 論新媒體傳播生態對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的挑戰
    三、傳統廣播電視主持人面臨的挑戰 1.主持格局走向多元,傳統主持面臨挑戰 新媒體已經成功吸引眾多粉絲從傳統媒體轉到新媒體平臺,在當今全新的媒體環境之下,主持傳播用受眾分流的形式成功地吸引和轉移了傳統信息受眾的注意力,比如微博、微信的話題傳播,
  • 探析新媒體語境下中國形象的跨文化傳播
    摘 要:新媒體在跨文化傳播中的作用日益顯著,需要研究者持續關注在新媒體語境下的中國形象跨文化傳播。在風靡全球的最大網際網路演講平臺上,TED演講對中國國家形象的塑造有以下特徵:作為崛起的發展中大國,中國對全球發展既存在威脅又是有利的合作夥伴,同時國內矛盾突出。
  • 【第158期 姜飛教授】「後學」的解構與建構——從《跨文化傳播的後殖民語境》談起
    2020年12月4日,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418博士之家學術午餐會第十一季第8期(總第158期),在南京大學仙林校區新聞傳播學院311舉行。本次學術午餐會的主講嘉賓為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姜飛教授,講座主題為《「後學」的解構與建構——從跨文化傳播的後殖民語境談起》。
  • 後真相時代的真相構建與公眾參與
    摘要:自2016年牛津詞典將「後真相時代」選為其年度熱詞,「後真相」一詞被廣泛地用以表述當前網絡環境下撲朔迷離的新聞真實呈現。本文認為,「後真相時代」並非網絡時代的產物,而是由來已久。「後真相時代」實際反映了傳統新聞客觀原則在網絡媒體時代的衰減以及公眾信息需求與傳統新聞客觀原則的矛盾。
  • 廓清「後真相」是法治傳播的首要功能
    這一論點引起我國新聞傳播界的較大關注,通過研究發現,社交媒體亂象是造成「觀點凌駕事實之上」的主要原因,其表現為:情緒在前,真相在後;認知在前,真相在後;成見在前,真相在後。「後真相」(Post-Truth)已經衝擊到新聞業的基本原則,對新聞報導的客觀性和專業主義構成重大挑戰,進而影響到國家治理現代化和和諧社會構建。
  • 專精型媒體、新聞時刻、音視頻轉向……2020全球新聞傳播有哪些新...
    計算宣傳與媒體新冷戰:全球政治傳播生態的重塑2016年的美國總統大選和英國「脫歐」公投作為影響和改變歷史發展軌跡的「黑天鵝」事件,不僅標誌著當今世界進入「後西方」、「後秩序」、「後真相」時代,同時也對歐美新聞業的影響力和公信力造成巨大衝擊。四年之後的2020年正值新一輪的美國大選年,新聞媒體與民主政治的共生關係將再次接受考驗。
  • 低語境文化下的當代中國高語境文化交際傳播
    本文通過針對大學一年級本科生和研究生三年級學生交際風格的調查問卷,試圖從被試者言語和行為風格差異入手,證明在西方國家低語境文化衝擊下,中國大學生的交際風格呈現由高語境向低語境的動態變化過程,這也側面反映出他們在價值觀等方面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 新媒體時代下傳播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與進路丨19北大傳播學碩
    在新媒體語境下考察我國的媒介市場主要的課題在於思考以 BAT 為代表的網際網路公司,如何在發展過程中通過依靠巨大的用戶量而滲透到社會的各個層面並最終實現「三分天下「的市場格局。以此來看,空間化不但沒有在新媒體環境下失去生命力反而因為時代的迅速發展與日新月異的產業狀態而展現出新的活力。
  • 書評 評《全球語境中的革命年代(約1760-1840)》
    在歷史研究的國際化已蔚然成風之際,2008年5月,部分英美歷史學家在洛杉磯召開了名為「『革命的年代』抑或『世界性危機』?全球起因、聯繫與比較(約1760-1840)」的學術研討會。與會學者圍繞「革命」這一主題,從全球視野和比較視角出發,重新審視了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世界各地區在政治、經濟、社會、思想觀念上的巨大變化和交互影響。
  • 現代傳播語境下的網絡話語特徵
    摘 要:本文從話語的角度探討了傳媒文化,在現代傳播語境下的傳媒話語的共同特徵基礎上,論述了網絡話語特徵的獨特性。這種獨特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網絡話語的碎片化、可寫性及表述的自由化。 一、現代傳播語境下的傳媒話語特徵 (一)話語的廣泛性——政治民主化的必然結果 隨著政治民主化的進程,傳媒內部話語關係在新聞價值取向上,由「單一政治維度」向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娛樂「多向維度」轉變的發展,傳媒容納並呈現政治、經濟、科學、宗教、道德、文學、藝術以及日常生活等各種話語形式,根據自己的意圖與模式給予改造和再組織
  • 新媒體時代的語境解讀
    兩位學者認為,就其內涵而言,新媒體指20世紀後期在世界科學技術發生巨大進步的背景下,在社會信息傳播領域出現的建立在數位技術基礎上的能使傳播信息大大擴展、傳播速度大大加快、傳播方式大大豐富,與傳統媒體迥然相異的新型媒體。
  • 淺談:新媒體語境下的新聞攝影傳播特徵研究
    一、網際網路提供了新聞攝影傳播的新語境 新媒體有三個特點:其一,傳播載體的綜合化。其中包括手機、電視、電腦、紙媒這些傳統和移動終端設備等;其二,傳播內容的立體化。傳播內容多樣,聲音、靜態圖片、動態影像、 flash、多媒體影片等形式相互交叉結合;其三,傳播受眾的全面化。
  • [學子論文]新聞業的數據新聞轉向:語境、類型與理念
    但它並非在大數據這一單一語境下產生,而是多重語境交織的結果。數據新聞契合了媒介融合的趨勢,是當代新聞業的一個重要範式轉向。目前數據新聞呈現出三種發展模式,分別是調查式數據新聞、常規式數據新聞和即時式數據新聞。從數據新聞的成功實踐經驗看,數據新聞的生產理念應當包含五種意識:內容與用戶的關聯意識、用數據講故事的敘事意識、數據可視化呈現的用戶體驗意識、數據使用的批判意識和數據開發的增值意識。
  • 大眾文化語境下的民俗文化傳播和發展研究
    摘 要:文章從民俗文化的內涵、形式入手,探討了大眾傳媒、大眾文化對民俗文化傳播與發展的影響,以及如何在大眾文化環境下如何借大眾傳播媒介之力傳播民俗文化,並提出傳播和發展民俗文化的幾點建議。在大眾文化的社會環境下,民俗文化的存活空間大大縮小,影響力也日漸微弱,大眾文化對民俗文化存在一定的弱化和消解作用。 2.大眾文化對民俗文化的推動作用。大眾文化的大眾媒介傳播形式對民俗文化的傳播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民俗文化的傳播範圍較小,且日益受到大眾文化的衝擊,人們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民俗活動是有限的,因此民俗文化需要更為寬廣的傳播平臺,讓更多的人了解、接受和傳承。
  • 高語境與低語境交際中的隔閡及其傳播策略【2】
    四、克服語境隔閡提高傳播績效 1.注重傳播策略、重組話語。「韜光養晦」體現了中華民族謙虛、低調、與人為善的美德,也向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國和平崛起、與世界各國攜手合作、和諧共贏的美好願望。但中國人民的善意卻一再被西方曲解、誤解。
  • 渠道與平臺:媒體融合語境下的概念辨析
    媒體融合 渠道 平臺 傳播模式   在《關於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明確將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作為媒體融合發展的五大維度。由於渠道和平臺都涉及媒介形態、傳播關係等問題,極易發生概念的混淆和泛化,多年來存在隨意混用的情況。實際上,媒體融合語境下,渠道和平臺有著不同的概念所指,內涵上也存在較大差異。
  • 【政治傳播】龐金友:面對大變局時代的政治傳播:革新、議題與趨勢
    經濟格局的顛覆性發展,政治秩序的結構性變遷,文明衝突的局部性爆發,信息技術的革命性升級以及價值觀念的根本性扭轉,為當代政治傳播勾畫了問題場域,預置了核心議題,描畫了避無可避的時代底色。極端政治的流行、身份政治的崛起、政治話語權的轉移、「後真相」政治的蔓延、國家極化的出現,使多元化、極端化、交互性、時效性和不確定性成為大變局時代政治傳播的基本趨勢。時代規定政治,政治統攝傳播,傳播映射時代。
  • 生態環境論文預印本EnvirArxiv上線啦!
    Envirarxiv.org由北京環丁環保大數據研究院發起成立,是全球首個生態環境領域的預印本平臺,其宗旨是最大化服務相關領域學者及從業人員,在保證基本學術形式審查的前提下促進學術交流,加快成果分享效率
  • 全球化語境下中華文化傳播的理論與實踐 ——2020中華文化傳播國際論壇會議綜述
    中華文化如何實施整體傳承與傳播?文化傳播應當具備怎樣的思維與目標?儒道思想對後疫情時期的心理重建有何啟示?如何開展國際漢語的對外教學與研究?在2020年12月5—6日舉辦的2020中華文化傳播國際論壇上,來自海內外的27位專家學者和教師學生等,通過騰訊會議平臺開展了廣泛深入的交流探討,共有310餘人通過網絡參會,收聽收看了這次論壇盛況。
  • 傳媒觀察 | 雄辯勝於事實:「後真相」的概念、表現與憂思
    該詞由美國環保主義者戴維羅伯茲(DavidRoberts)於2010年在其個人的博客上首次使用,指向為保守派漠視全球氣候變暖。但該詞的大規模使用還是在2016年。英國《經濟學人》(TheEconomist)2016年9月刊登的文章《後真相政治:謊言的藝術》指出,「後真相政治」意指在政治活動中真相即便不是偽造的或有爭議的,也居於次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