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影星為何自殺?人們都錯了,殺死他的不是抑鬱症!

2020-12-18 騰訊網

路易體痴呆:從確診到病逝,患者預期壽命約是4-5年。

2014年8月11日,知名好萊塢影星羅賓·威廉士在家中自縊身亡。對於其自殺原因,部分公眾相信媒體所報導的,他是因為不堪忍受抑鬱症折磨而自殺。

2020年9月初,紀錄片《羅賓的願望》開播。羅賓·威廉士的遺孀蘇珊·施耐德·威廉士在其中給出另一個答案,殺死其夫的並不是抑鬱症:「直到他去世後3個月,我才通過屍檢報告得知,逼死他的是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叫路易體痴呆症。」

圖片來源於CNN

「這可能是你從未聽說過的常見疾病之一。」美國邁阿密大學米勒醫學院神經學教授、路易體痴呆症卓越研究中心主任詹姆斯·加爾文介紹,路易體痴呆症是一種神經退行性病變,發病率僅次於阿爾茨海默病。在所有痴呆中,約佔20%。美國約有150萬人患有路易體痴呆症。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創始人泰德·特納(Ted Turner)也身患此病。

詹姆斯·加爾文告訴CNN,上世紀60年代,醫學期刊發表第一批路易體痴呆症病例。研究人員花了20年,才逐漸形成認知,發現其病理表現為大腦皮質瀰漫性路易小體形成,其內存在α-突觸共核蛋白聚集,以及基底前腦膽鹼能神經元缺失。但發病誘因尚不明確,可能和環境、老齡化、基因變異等有關。

已故的羅賓·威廉士(右)和妻子蘇珊·施耐德·威廉士。/蘇珊·施耐德·威廉士提供,CNN

「你能想像一個人分崩離析的痛苦嗎?」2016年,蘇珊在神經病學領域權威雜誌Neurology發表文章,講述羅賓的診療過程。她形容,一切如水壩決堤般,混亂、毫無頭緒。

2013年10月,羅賓出現一系列看似無關的症狀,包括便秘、排尿困難、燒心反胃、失眠,嗅覺減退。他的左手有輕微的間歇性震顫,醫生一度以為是肩部舊傷所致。此後,他還感覺胃腸不適,伴有恐懼和焦慮發作。

再接著,他出現偏執、妄想和高皮質醇水平。然後記憶力出現問題。「在這之前,他能完成百老匯整整5個月的演出,一天演兩場,要說幾百句臺詞,但一個錯誤都沒有。」蘇珊回憶,冬天時,兩人陷入一個循環:無數血檢、尿檢、皮質醇和淋巴結複查。腦部掃描排除腦垂體腫瘤。心內科、消化科會診稱,除皮質醇指數高,其他測試結果都正常。

次年5月28日,羅賓被診斷為帕金森病。「左手震顫從間歇性發作,變成持續性的。他步態緩慢,突然性地難以動彈。時常想不起自己要說什麼,或說到一半,找不到合適的詞語。有時,他無法判斷空間、深度。我眼見自己才華橫溢的丈夫,這一分鐘還清醒理智,下一刻就深陷迷惘。」蘇珊說,「羅賓內心充滿困惑與無奈。他生前不停地說,『我只是想重新啟動一下我的大腦』。」

醫生開具了一系列控制帕金森症狀的藥物,並表示羅賓處於疾病早期,很快就會好的。這個時候,沒人想到「帕金森可能是誤診」

圖片來源於紀錄片《羅賓的願望》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神經內科譚玉燕告訴「醫學界」,相對於帕金森病和阿爾茨海默病,路易體痴呆在臨床上「相對少見」。一是在於發病率低。另一方面,路易體痴呆的主要症狀包括認知障礙、注意力波動、運動障礙、視幻覺、睡眠障礙、行為和情緒問題等。但臨床表現和首發症狀的個體差異很大,鑑別診斷比較困難。尤其是路易體痴呆和帕金森、阿爾茨海默病,都可能出現認知障礙,易造成臨床誤診和漏診。有時,要隨路易體痴呆的疾病發展,才能鑑別診斷。

譚玉燕指出,路易體痴呆和阿爾茨海默病的認知障礙,區別在於:阿爾茨海默病早期以記憶力障礙為主,逐漸發展為全面性認知障礙。路易體痴呆早期以注意力、執行能力、視空間能力障礙為主。此外,路易體痴呆症的認知障礙是波動性的。「上午,人可能還挺好的,下午就搞不清自己身在何處,或精神混亂。但阿爾茨海默病的認知障礙症狀會持續惡化,不會好轉。」

同時,兩者都有器質性病變。但影像上,路易體痴呆表現為枕葉代謝下降。阿爾茨海默病主要是顳頂葉代謝下降,枕葉相對完好。

美國路易體痴呆症協會表示,路易體痴呆症患者伴有視覺幻覺,能看到不存在的東西。而大多數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沒有這一表現。

羅賓·威廉士憑藉《心靈捕手》一片,獲得1998年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紀錄片《羅賓的願望》

此外,路易體痴呆和帕金森病有類似的行動遲緩、肌強直等表現。且後者也可能出現認知障礙,兩者鑑別具有一定困難,臨床上有「一年原則」之說:出現帕金森樣症狀前有認知功能障礙,或在帕金森樣症狀出現後1年內有認知障礙,傾向於路易體痴呆。譚玉燕稱,這不是絕對的,最終要根據患者臨床表現、對治療藥物反應、影像檢查等綜合判斷。

路易體痴呆症還可能以幻覺等精神症狀為首發。比如羅賓,因情緒問題、驚恐發作,於2014年4月初被診斷為抑鬱,開始服用抗精神病類藥物。

蘇珊拿著羅賓的屍檢報告,拜訪了4位神經內科醫師。他們都表示,羅賓是其見過的最嚴重的病例之一,整個腦髓和腦幹都發現異常α-突觸核蛋白增殖。「醫療團隊的總體方向是對的。或許假以時日,他們最終也能明確診斷。但我們就是差了一點。」

詹姆斯·加爾文指出,很長一段時間內,路易體痴呆症患者是在屍檢或捐贈大腦用於研究時,才獲知真相。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路易體痴呆症協會成立,給疾病命名、編寫診斷標準,真正改變了遊戲規則。「目前,我們強調醫生必須就症狀、提出正確問題。評估越詳細,越容易鑑別。」

美國路易體痴呆症協會數據顯示,路易體痴呆症從確診到病逝,患者預期壽命約是4-5年。一部分原因在於,該病尚無有效治療手段。

譚玉燕解釋,作為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不管治療與否,路易體痴呆都會逐漸進展、加重。目前,臨床多採用對症治療。如,出現抑鬱、視幻覺等精神症狀,會適當使用抗精神症狀藥物,或用藥改善認知障礙等。需要注意的是,路易體痴呆對精神安定劑高度敏感。患者使用奧氮平、奎硫平等藥物,會出現嗜睡、倦怠、神志模糊,甚至四肢不能活動,肌張力增高、肌肉強直等表現。

「現實是,很多人的藥櫃會被各種藥物迅速填滿,但收效甚微。」詹姆斯·加爾文指出。

美國路易體痴呆症協會稱,最新研究顯示,有助緩解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樣症狀的飲食、睡眠和鍛鍊等處方,可能對路易體痴呆症患者有益。但仍需要更多研究。

《羅賓的願望》上映後,蘇珊發現許多過去未曾注意到的真相。「羅賓總說,希望自己的痛苦能變成有意義的事。我知道,在神經退行性疾病診療領域,我們已經取得很大成就。我也知道,有時進展會慢到令人痛苦。但別放棄。我相信,如果羅賓的經歷能促進別人治癒,那他的抗爭和死亡就非枉然。」

資料來源:

1.The terrorist inside my husband's brain[J]. Neurology, 2016, 87(13): 1308-1311.

2.Lewy body dementia: The life-changing disease that devastated Robin Williams. CNN

3.路易體痴呆的臨床特徵和診斷. UpToDate

來源:醫學界

作者:燕小六

審稿:田棟梁

校對:臧恆佳

責編:潘穎

相關焦點

  • 隱秘的抑鬱症,別等他自殺了才醒悟
    抑鬱症給我們的感覺通常是與自殺聯繫在一起的,有研究表明抑鬱症患者的自殺率比一般人群高20倍,而且通常在夜間凌晨自殺所以請關心及留意你身邊的人,不要等他自殺了,才想到他可能患了抑鬱症。 2.鬱鬱寡歡 我在這裡並不是要摘錄一些百科裡的抑鬱症症狀,如對生活失去興趣、情緒低落絕望、想要自殺此類。而是給你們列舉一些更加具體、更加細緻、更加隱秘的表現,以提醒一些朋友,能在早期發現並治療抑鬱症。抑鬱症到底有哪些細微的表現呢?
  • 李連杰女兒抑鬱症復發,學校複課後陸續有孩子跳樓自殺?兒童抑鬱...
    同樣是疫情後的複課,為何有的孩子開開心心上學去,有的孩子卻選擇結束生命,就此凋零。1 17歲女孩 抑鬱症復發著名影星李連杰的小女兒Jade,前不久在社交平臺發文透露,自己曾有一段長時間的抑鬱及焦慮,由於近日的隔離,抑鬱症再度復發。
  • 林肯公園主唱自殺,抑鬱症殺手「害死」多少明星?
    好友自殺,或許是促成他厭世輕生的原因之一。但貝寧頓今日之選擇,可能與其童年陰影、酗酒吸毒、健康狀況以及生活壓力都有或多或少的關係。資料圖:2012年貝寧頓與泰琳達出席音樂頒獎禮。  貝寧頓共有兩段婚姻,留下六個孩子,和第二任妻子泰琳達•安班特萊結婚12年。他幼時父母離異,遭同學排擠,生前曾有酗酒、吸毒和藥物成癮等問題,並常年飽受病痛折磨。
  • 哪些話最好不要和抑鬱症患者說?人們對抑鬱症有哪些誤解?
    1.抑鬱症不僅僅是悲傷每一個人一生都會經歷痛苦或悲傷,但不是每個人都會患抑鬱症。抑鬱症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心理疾病,它不僅僅是心理問題,還影響患者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可能是一種使人精神衰弱的疾病,作為自殺的主要原因,它可能是一種致命的疾病。
  • 滴滴司機被殘殺 大學生「抑鬱症」厭世自殺前殺人壯膽
    臨床可見心境低落與其處境不相稱,情緒的消沉可以從悶悶不樂到悲痛欲絕,自卑抑鬱,甚至悲觀厭世,可有自殺企圖或行為;甚至發生木僵;部分病例有明顯的焦慮和運動性激越;嚴重者可出現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狀。在人們以往的認知中,抑鬱症總是跟「自殺」掛鈎較多, 比如作家託爾斯泰、海子、三毛、張國榮等名人,都因抑鬱症自殺離世。
  • 明星自殺都是因為抑鬱症嗎?
    最近發生了幾起引人關注的名人自殺事件,讓大眾的目光一次又一次的聚焦到名人的心理問題上,很多人都猜測其可能患有抑鬱症,或相關疾病。 然而,所有自殺的名人,都一定患有精神疾病嗎? 不一定。
  • 明星們自殺,並沒有引起人們對抑鬱症的重視,心靈感冒未免太輕敵
    我的一個朋友,由於長期工作壓力大,自己又是比較內斂的人,不善表達,壓力積攢到一定的程度後,他患上了抑鬱症。他父母果斷地帶他去了縣裡最好的醫院去看病,醫生最後確診為中度抑鬱症,而且有向重度抑鬱發展的傾向。醫生囑咐家人,一定要讓他按時按量地吃藥治療,結合物理治療,平時讓他多運動多曬曬太陽,而且要看好他,不讓他做什麼傻事。必要的時候,還要去看心理醫生,進行心理疏導。
  • 抑鬱症都是詩人?名人?成功人?請別再美化他們了
    但真實的情況卻是,大多數抑鬱症患者十分普通,他們沒有王昭君般的外貌,同時也不是所有抑鬱症患者都是「富可敵國」的,當你看到他們普通的外表時或許都會失望。抑鬱症都是天才?於是越來越多文獻開始探究這個真相,比如大畫家梵谷生前患有雙相情感障礙(俗稱躁鬱症),英國鐵血首相邱吉爾曾患過抑鬱症,著名影星張國榮因抑鬱去世等等。
  • 910世界預防自殺日特別直播——抑鬱症如何預防自殺
    多數研究結果都證實了思維反芻和抑鬱情緒的正向關係,它會加重人的無望感,增加人對未來的消極期望。看一個抑鬱患者思維反芻的程度,就能夠預測其自殺意念的可能性。一個人患有抑鬱症時,大腦中往往有某些被稱為神經遞質的化學物質出現減少。人們認為,如果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這兩種神經遞質之間不平衡,就可以導致抑鬱症或焦慮症。
  • 為什麼很多抑鬱症患者選擇自殺?怎樣防止抑鬱症患者自殺?(上)
    據世衛組織統計,抑鬱症,已經成為僅次於癌症的人類第二大殺手,全球預計有3.5億人患病,中國約有9000萬人。全球每年有80萬人因此自殺死亡,大約每40秒就有1個抑鬱症患者自殺。對於大部分人來說,了解抑鬱症,是從一個個生命的終結開始的。諸多名人,都受到過抑鬱症的折磨,不少人因此自殘或者結束生命。那麼,導致抑鬱症患者自殺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麼?怎樣自救?
  • 抑鬱症不是作!他們只是缺少一位「心靈捕手」
    … …選擇自殺的人,或許是相信死亡能夠把所有煩惱終結,而這種選擇或多或少都與抑鬱症有關。對於明星自殺,許多觀眾都會感到震驚、突然、不能接受。他明明幾天前還在社交平臺上發自拍、宣傳新劇、為學子打氣、給粉絲唱歌⋯⋯一系列舉動似乎都散發著滿滿的正能量,的確令大眾難以察覺他們早已崩潰的內在情緒。
  • 導致抑鬱症自殺的,不是抑鬱情緒,而是這個
    也許有天,你會在一個平凡不過的午夜選擇自殺結束自己的生命。如果「不幸」被救,被送往醫院,那並不代表你重生了,它只是代表你又要同抑鬱症繼續生活了。我不知道你看這段話有什麼感受,我當時的感覺是,一種看不到任何希望的、令人窒息的絕望。很多人意識到抑鬱症的嚴重性,是在張國榮、喬任梁、崔雪莉這些名人死後。
  • 抑鬱症患者自殺後周圍人怎麼想?真不懂事一點都不知道為父母考慮
    有的長輩永遠都會用自己的人生經歷來教你做人做事,永遠都覺得自己吃過的鹽比孩子吃過的米還多,永遠都覺得自己是不會錯的國人對於抑鬱症的接受程度很低,特別是長輩年齡大的,永遠都不理解。覺得「好吃好喝的怎麼就生病了呢?
  • 「抑鬱症」成人類第二大殺手,娛樂圈因「抑鬱自殺」的明星有誰?
    我是雲熙,今天咱們來聊聊抑鬱症吧!「抑鬱症」成人類第二大殺手,娛樂圈因抑鬱自殺的明星有誰?隨著經濟水平的飛速發展,世界上很多的領域都提升了不止一個臺階,但是疾病仍然是人類不能攻克的難題,尤其是癌症依然是人類的第一大殺手,到了今天人們依然是談癌色變,雖說醫學發達的今天很多的病症知道了病因,但是到了中晚期的癌症患者依然得不到治療,死亡率依然非常的高。
  • 抑鬱症是否會讓人自殺的嗎?
    事實上,抑鬱症的痛苦可能導致一個人自殺。任何感覺如此壓抑和無法忍受的情況,讓你喪失了你的重要能量,扼殺了你即使是最簡單的快樂的能力,也造成了一種看似無法治癒的無望感,當然可以把它推到深淵的邊緣。對任何疼痛的自然反應,無論是牙痛還是肉體疼痛,都是尋求立即補救或緩解形式。
  • 翻譯家孫仲旭因抑鬱自殺 5大措施預防抑鬱症
    孫仲旭辭世的消息傳出後,很多翻譯界、出版界、作家,包括普通讀者都感到震驚!什麼是抑鬱症?抑鬱症是一種常見的心境障礙,可由各種原因引起,以顯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臨床特徵,心境低落與其處境不相稱,情緒的消沉可以從悶悶不樂到悲痛欲絕,自卑抑鬱,甚至悲觀厭世,嚴重者可出現自殺念頭和行為,有報導稱,抑鬱症患者中有10-15%面臨自殺的危險。
  • 抑鬱症患者不是天天想著自殺,他們無時不刻不在承受折磨
    10月24日下午,毛愛珍開車送兒子到電視劇《瑤山大剿匪》首映發布會,臨別,捋了捋兒子額前的頭髮,目送他走進演播廳。抑鬱不是瘋狂自殺。 類似的問題沙莎被問過無數次。大多時候她試圖解釋,構成抑鬱的不是極端行為,而是各種複雜的症狀。
  • 抑鬱症患者「殺人事件」
    這些事件引發了人們的廣泛探討:有抑鬱症的人怎麼會殺人呢?抑鬱症一般不都是自殺嗎? 其實,對於落水事件的真實情況,我們並不了解。究竟是兩人結仇已久,還是抑鬱症殺人,我們都無從得知。 不過,抑鬱症患者的確具有一定攻擊行為。 抑鬱症患者的攻擊行為主要指的是對自我或者他人、他物身體上或者心理上,通過言語、行為或者情感等方式進行攻擊或者傷害,並造成非本人意願的具有很大傷害性的結果,一般分為兩種形式:指向內(自我)和指向外(他人,他事以及他物)。
  • 26歲遼寧女孩出走峨眉山,為何抑鬱症自救如此難?
    後來慢慢狀態調整好了許多,但疫情期間抑鬱症突然發作,扛了半年最終還是扛不住了。同樣是峨眉山,突然讓我想起了前幾年峨眉山另一位21歲女孩,從海拔3000多米的峨眉山上縱身躍下,自殺身亡。事後,家人在她的一封遺書上知道了她自殺的原因:抑鬱症。
  • 死亡視角:抑鬱症自殺,是真的不怕死亡嗎?還是另有原因
    我們認為抑鬱症的自殺,是不負責和逃避的想法,事實上恰恰相反,抑鬱症的朋友是非常具有責任感的,他自殺是他認為他給家人和朋友,以及社會添麻煩了,成了大家的負擔,在持續的抑鬱狀態下,在病痛的折磨下。只有死亡才會解決這一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