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法大自然:啟發科技的仿生學應用

2020-12-17 和訊科技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2月15日消息,大自然並不是完美的,而是一直在演化和適應。無論是動物還是植物,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其有益的部分會保留下來,無用的部分則被丟棄或退化,以適應地球上不斷變化的環境。通過不斷地修修補補,大自然找到了許多獨特的設計方案,從大象的長鼻子到仙人掌的棘刺,甚至白蟻丘在設計上也能讓涼爽空氣流通進出,為這些小昆蟲提供一個舒適的家。

因此,世界上最聰明的設計師和工程師都在師法自然,眾多人工技術都建立在自然的設計之上。在生物學中,有一個領域便是研究如何模仿自然界的各種生存策略,促進發明和發展人類的科學技術。該領域便是仿生學,字面意義即「生物模擬」。

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人類從大自然中學到的一些技巧,看看不同生物都有哪些優雅的生存策略。

風力渦輪機和鯨鰭

座頭鯨是一種體型龐大、蔚為壯觀的生物。它們的身體如同校車大小,重量可達40噸。但就是這樣的龐然大物,在遊泳方面卻異常靈活。座頭鯨划水時展現的敏捷性和精確性,堪稱在工程學上天賦異稟。科學家研究發現,它們能做到這一點,主要原因是鯨鰭上遍布著凸起的結節。

座頭鯨的鰭肢上有明顯凸起的結節

當座頭鯨在海洋中遊泳時,水會流過這些結節,形成許多很小的漩渦,這種「結節效應」能夠為座頭鯨提供更多浮力,也可以減少水的阻力,使其遊得更快。座頭鯨又名大翅鯨,其鰭肢長度可達體長的三分之一,因此降低水阻力非常重要。受此啟發,人類設計出了更加穩定的飛機、風車和潛艇。其中比較令人驚奇的是,一位名叫弗蘭克·菲什的博士發現了這些結節的有益效應,後來便創辦了「Whalepower」公司,生產更高效的具有類似凸起的風力渦輪機葉片。

植物氣孔與透氣的運動服裝面料

在鍛鍊的時候,人們都喜歡穿著由透氣材質製成的運動服,以防止捂汗。設計此類運動服的Stomatex公司新開發了一種很有意思的材料,融入了類似植物氣孔的結構。正如植物氣孔負責植物體內的氣體交換一樣,這種織物上的氣孔也能更好地通風,更具有透氣性。

氣孔存在於植物葉子和莖的表層

當我們的汗液蒸發時,氣體分子會從這些氣孔中逸出,為涼爽乾燥的空氣進入創造空間。這項技術可以讓我們的皮膚遠離汗水,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保持更舒適的皮膚溫度。

當然,這並不是大自然第一次參與到人類的時尚中。Speedo公司開發了一款被俗稱為「鯊魚皮」的高科技泳衣「Fastskin」。該泳衣具有類似鯊魚皮膚上的鱗片狀結構,有助於在遊泳時減少摩擦,並模仿鯊魚遊動時的流體動力學。這件衣服的一個問題是它真的太緊了!遊泳者穿上它大約需要20分鐘,有時需要剪開才能把它取下來。

氣孔的近距離圖像

尼龍搭扣是由「維克羅」(Velcro,又叫「維可牢」)公司發明的一種常見的纖維緊固物,常用在衣服和錢包上,通常由兩條薄薄的織物組成。一條織物上覆有鉤狀結構,另一條則覆有環狀結構,當兩條織物用力壓緊時,鉤與環的結合就會形成暫時緊固的狀態。據說發明者喬治·德·梅斯特拉是在注意到植物種子可以鉤住狗毛之後,受到啟發,才設計出了這種材料。現在,尼龍搭扣大量應用於戶外用品,如背包、帳篷、運動服飾、運動鞋等,即使在嚴峻的環境中,依然能保持強勁的拉力。甚至在1968年的阿波羅登月任務中,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帶上月球的套裝、樣品收集袋和月球車等也都使用了尼龍搭扣。

翠鳥和子彈頭列車

日本的子彈頭列車以其速度和設計性而聞名,但一開始並不是這樣的。這些列車的最初設計會產生震耳欲聾的轟鳴聲,當它以驚人的300公裡時速疾馳而過時,周圍的居民和野生動物不勝其擾。

子彈頭列車較尖的一端是模仿翠鳥喙的結構

解決方案令人意想不到,那就是翠鳥的喙。參與設計列車的一位工程師,同時也是狂熱的觀鳥愛好者,有一次看到翠鳥躍入水中的情景,發現濺起的水花很小。翠鳥之所以能做到如此完美的跳水動作,是因為它相對較大的頭部和較窄的喙。受到鳥喙的空氣動力學形狀的啟發,工程師們決定將其應用到列車的設計中。於是就有了車頭尖尖的子彈頭列車,能以極快的速度(每小時300公裡)行駛,同時空氣阻力極小,不會產生噪音。

壁虎的腳

在產品設計中,有一項技術被稱為「從生物到設計」。具體方法是,首先發現一個技術問題,然後在自然界中尋找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案。一旦找到了解決方法,科學家和工程師們就會嘗試進行人工複製。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太空機器人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壁虎具有黏性的四肢使它能在牆壁上平穩爬行

這些機器人的腳上有一種特殊材料,上面具有微小的纖毛。藉助這種材料,機器人在外太空進行維修時就能夠穩穩地附著在飛船外表面。這項發明來自對壁虎的觀察,眾所周知,壁虎可以在牆壁上行走自如,其秘密就在於其腳趾上近10億條微小的纖毛。

蚊子口器與注射針頭

蚊子絕對是人們最討厭的一類動物!這些致病的吸血昆蟲能將口器平滑地刺入我們的皮膚,吸出血液,並且常常在我們意識到之前就吸飽了。蚊子的口器其實並不只是一根尖銳的「針管」,而是由6個部分組成。我們很少感到蚊子「咬」我們,這是最妙的部分。它們的口器有兩個細長尖銳的上顎和兩個鋸齒狀的下顎,是刺入皮膚的主要工具,可以在皮肉間自由地彎曲遊走,尋找合適的毛細血管。

蚊子鋸齒狀的上顎能輕易地刺穿皮膚

在一項研究中,科學家演示了一種特製注射針的使用方法。這種針類似蚊子的口器,由幾根像下顎一樣鋸齒狀的微針組合而成,能更加容易地刺入皮膚。這些侵入性較低的針頭帶來的疼痛感也更低,可以用於給藥或作為糖尿病患者的常規注射針頭。

結語

仿生學已經在人類生活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38億年來,地球生命為了適應環境,演化出了無數的精巧設計。這一切都是為了以最少的努力和資源來獲得最大的回報。

然而,重要的是明白一點:大自然是有耐心的,這些結果並不是強迫而來的。如果人類能找到更多的方法模仿大自然的行為,我們可能就不會有資源短缺和汙染的問題。例如,儘管研究者投入了很多精力來開發可用於人工授粉的機器蜜蜂,但它們仍然無法媲美真正的蜜蜂。

仿生專家丹尼斯·德盧卡表示,人們應該把自然看作是靈感的來源,而不是原材料的來源。對產品設計師和工程師來說,大自然最大的啟示應該是其可持續的環保設計。大自然母親可能不完美,但她確實造就了許多聰明和優雅的方式,幫助我們以沒有資源浪費和汙染的方式繼續生活下去。(任天)

(責任編輯:季麗亞 HN003)

相關焦點

  •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論啟發科技的仿生學應用
    通過不斷地修修補補,大自然找到了許多獨特的設計方案,從大象的長鼻子到仙人掌的棘刺,甚至白蟻丘在設計上也能讓涼爽空氣流通進出,為這些小昆蟲提供一個舒適的家。因此,世界上最聰明的設計師和工程師都在師法自然,眾多人工技術都建立在自然的設計之上。在生物學中,有一個領域便是研究如何模仿自然界的各種生存策略,促進發明和發展人類的科學技術。
  • 仿生學,向大自然學習最優秀的解決方案
    就這樣,自然界的生物成了人類的老師,它們為人類提供了許多自然界中最優秀的解決方案,啟發人們把這些應用到社會生產和生活中去。人類從自然界吸取靈感,向生物學習的學科,就是神奇的仿生學。仿生學,顧名思義,就是模仿生物的科學。模仿生命體,模仿自然過程,從中學習一些生物結構和功能的工作原理,根據這些原理發展出新的科學技術,製造出新的工具、材料、設備等,解決人們實際應用中的問題。
  • 大自然的啟示:仿生學可以走多遠
    鯊魚皮三代的材料結構鯊魚皮泳衣只是仿生學領域的著名應用之一。仿生學還在很多領域發揮著巨大作用,例如現代飛行器的發展就遵循了鳥類飛行規律,它的機翼曲線模仿了鳥類翅膀的流線型外形,以降低空氣動力阻力。受到大自然的啟示,人類已經實現了許多偉大的仿生工程,很多與普通人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產品或技術。這些仿生學的成功應用都是依據自然對人類的啟示,設計出具有既精巧又複雜形狀和功能的材料、設施、產品、技術等。
  • 《科學大家》專欄|大自然的啟示:仿生學可以走多遠?
    來源:新浪科技出品:新浪科技《科學大家》、中關村論壇撰寫:傅正義 武漢理工大學材料複合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2000年雪梨奧運會上,澳大利亞男子遊泳選手伊恩·索普身著黑色連體泳衣,連奪三金,鯊魚皮三代的材料結構鯊魚皮泳衣只是仿生學領域的著名應用之一。仿生學還在很多領域發揮著巨大作用,例如現代飛行器的發展就遵循了鳥類飛行規律,它的機翼曲線模仿了鳥類翅膀的流線型外形,以降低空氣動力阻力。還有通過模仿蝙蝠的超聲波探路系統,現代飛行器採用的雷達導航系統作,飛行器表面幫助降低摩空氣擦阻力、減小紫外線照射損害的塗層等等。
  • 仿生學已在我國科研與產業中廣泛應用
    仿生學已在我國科研與產業中廣泛應用     新華網上海10月11日電(臧娜)將研究對象鎖定在生物系統的結構和性質上的仿生學,目前已成為高新科技領域一門嶄新學科
  • 2020年肇慶市科協「奇妙科技·精彩少年」品牌活動——「昆蟲與現代仿生學應用」主題科普課堂開講啦
    8月4日下午,肇慶市科協聯合鼎湖區科協在鼎湖區永安鎮文化站開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奇妙科技·精彩少年」品牌活動——「昆蟲與現代仿生學應用」科普課堂活動,常態化推動未成年人科學素質教育,啟迪未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觀察自然,提高生態保護意識和實踐應用能力。
  • 仿生學:從大自然中攫取思想的火花
    人類總是對自己的設計和技術沾沾自喜,但我們常常忘記:大自然母親已經360萬歲,其大腦中蘊含的智慧正在成為人類最尖端技術的靈感源泉。  今天,科學家已經研製出像壁虎一樣會爬牆的機器人,模擬鯊魚活動方式的渦輪機,像大黃蜂一樣避免碰撞的汽車等等,這一切,都讓欣欣向榮的仿生學研究和工業設計吸引人們越來越多人地關注。
  • 安防領域的仿生學應用——魚眼攝像機
    仿生學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學科。
  • 人類模仿大自然的「設計」——建築中的大自然仿生學
    所以,大自然的精妙建築確是人類建築師和設計師的最好老師。我們可以發現,人類的創造不管多麼精巧,幾乎都能在大自然的創造物中找到對應的影子。於是,人們開始對大自然進行有意識地模仿,從大自然汲取營養,請大自然開拓思路,一門新興的綜合學科——仿生學便應運而生了。
  • 仿生學發展專題述評
    去年年底,在數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支持下,戴振東領銜的研究團隊在仿生學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他們成功研製出「機器壁虎」,一隻活的壁虎能在電腦發出的指令下,做出左轉、右轉、前進等指定動作。相關論文發表在2007年第21期《科學通報》上。
  • 來自旗魚和盒子魚的靈感,汽車設計的仿生學分析
    這只是這家汽車公司嘗試學習大自然技巧的諸多案例之一。進化設計麥克勞倫公司的設計師們將相同的結構技術應用於他們最新款P1超級跑車的發動機管路內壁。這一改進讓發動機的進氣通量提升了17%,從而大大改善了該車的性能:新型P1發動機可以產生903馬力的強勁混合動力,因而需要更多的空氣輸入來幫助燃燒和引擎冷卻。
  • 蚊子飛行空氣動力學原理很獨特 可在仿生學中應用
    (原標題:蚊子飛行空氣動力學原理很獨特) 科技日報北京
  • 仿蝗蟲無人駕駛、仿生鮣魚吸盤、仿獵豹軟體機器人…今年頂刊中仿生學成果精選!
    隨著仿生學的發展,大自然的傑作已逐一揭開神秘的面紗,進入人們的視線。仿生學是集動物學、物理學、化學、心理學和工程技術相結合的一門交叉科學。通過模擬自然界某物種的神奇構造和功能,人們能夠改進現有的機械結構、新材料、新儀器和工藝研究,創造出許多適用於生產、學習和人們生活的先進技術。在各個領域的研究中,仿生學一直是研究的熱點,經常活躍於各大頂刊。
  • 向大自然學習設計,30天實踐學習,你來嗎?
    所以,長老不僅自己學習和行動,更希望在這件事上,和青少年一代合作,互相激發和啟發,一起為我們可持續的未來創新設計和創造。「向大自然學設計」,是學習和思考「可持續發展」的一種重要方法。自然系統就是一個生生不息、持續循環的系統,物質、能量在不同的物種、環境中不斷傳遞,沒有任何浪費,也沒有不能消化的廢棄。
  • 大自然的啟示作文(4篇)
    這就是「仿生學」,我覺得很有意思,對它很感興趣,便開始四處搜集有關的資料。水母耳內的聽石聽到由空氣和波浪摩擦產生的次生波,便迅速往深海裡鑽。於是,人們模仿水母耳內的結構與功能,製造出了能提前15小時對風暴作出預報的「水母耳風暴預測儀」。它的出現,對航海、漁船有著重要的意義。青蛙的眼睛看活動的東西很敏銳,但對靜止的東西卻視而不見。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材博覽 | 師法自然(二)
    師法自然·張博篆刻單元導讀我們應如何對待大自然我們該怎樣與大自然和諧共處呢?那就是要像我們的祖先一樣,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規律,與自然相通相依,協調一致,和諧共處。莊子提出:「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山林與!泉壤與!使我欣欣然而樂與!」孔子提出:「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知者樂水,仁者樂山。」這是我們先人質樸原始的世界觀,凝聚著古人的生態智慧,給我們啟迪,教我們面對自然如何行事。
  • 國際創新圈|向大自然獲取最好的創新想法
    作者:Stephen Shapiro譯者:@屠 @奈落不要只是尋求其他公司的啟發,而是去後院看看……這是一個陽光明媚的周末。我們在戶外享受大自然的時候,也許這是尋找一些新創新的好時機。仿生學在創新中有無限的應用。使用這種方法的過程是什麼?問自己以下問題:●問題的特徵是什麼?(我需要粘性的東西)●這種類型的問題在大自然中哪裡已經解決?
  • 如何幫助孩子認識大自然,熱愛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啟發孩子
    如何幫助孩子認識大自然,熱愛大自然,在大自然中啟發孩子秋天在自然界看到什麼?初秋時細白樺樹枝上首先長了「金錢」,剛剛在八月份就出現了黃葉,接著榆樹及其他樹冠也開始變黃。秋天的落葉給人留下難忘的景象。孩子們把樹葉連結成腰帶或小帽,把樹葉烘乾後擺成美麗的圖案。
  • 向未來》揭秘自然仿生學
    向未來》第二季,節目組以怪力魔術貼實驗為例,形象生動地說明了仿生學在人類生活中的妙用。魔術貼吊起汽車引發全場尖叫,小小蒼耳卻是其中原理一輛重達2.5噸的商用車,六組魔術貼可以將其吊起嗎?這個看似不可思議的實驗,出現在大型科普節目《加油!向未來》第二季第三期的現場。眾所周知,魔術貼的妙處在於,相貼在一起產生自然粘力,用手一拉又會自然分離。
  • 爬行動物教我們節水 大自然的啟示,你會用嗎?
    傑伊·哈曼依據仿生學原理,曾設計了包括製冷系統、渦輪機、輪船、風扇、攪拌機、水泵等多種工業設備。如今他已是全世界最為優秀的仿生學設計大師之一,同時他也是位自然學家、企業家和發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