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檔案】
華健心,生於吉林長春,祖籍江蘇無錫。畢業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裝潢設計系,碩士學位。現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清華大學吳冠中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包裝聯合會設計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市專業技術資格評審中心評審專家。
主要設計作品有國家納米科學技術中心標誌、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節徽、中央電視臺服裝設計暨模特大賽標誌、中國網球協會標誌 、中日青年友好交流中心標誌等;海報《光與影》《遠古的迴響》《藝術與科學》;郵票《中國民居》等。
主持完成的科研項目有「中國公路零公裡點標誌設計及製作項目」、「國家納米科學中心視覺識別系統設計項目」、「毛主席紀念堂視覺識別系統設計項目」、「奧運北京特色名點包裝設計項目」、「十一屆數字電影百合獎獎盃及獲獎作品集設計項目」、「海澱區創建全國文明城區視覺形象系統設計項目」等;其中「中國公路零公裡點標誌設計及製作項目」獲北京市優秀工程獎,「中國公路零公裡點標誌」牌入藏首都博物館近現代史庫房永久保藏。
曾獲「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愛心標誌設計」金獎、「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節徽設計」金獎、「第十屆全國美展藝術設計展」優秀獎、「中國之星」標誌設計優秀獎、「中國包裝之星」優秀獎、北京申奧標誌設計優秀獎、「藝術與科學國際作品展」優秀獎、中國設計事業突出貢獻獎、全國大學生平面設計競賽優秀指導教師獎、清華大學(2003、2013) 「教書育人」獎。
走進華老師工作室,空氣中有一種別樣的情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隻天青色梅瓶,瓶內參差插著一束幹蓮蓬,流瀉下疏斜斑駁的光影。一轉彎,各色物品琳琅滿目,材質不同的容器、包裝、獎盃、專業書籍或整齊或錯落地陳列在書櫃裡,牆壁上隨意懸掛著一些面具、木雕和布藝玩具,華老師工作檯周邊擺放著諸如唐代三彩侍女傭、青花瓷器、木板年畫、老北京兔兒爺以及設計圖和繪畫作品等。整個房間盈而不擠,雜而不亂,讓人在聒噪的夏日裡瞬間感到一股清爽的涼意。筆者心中暗自描摹,如此雅室,究竟隱藏著怎樣的主人呢?
聽見腳步聲,華健心老師放下手中的事情迎出來。果然是,溫婉的女子。未言先笑,給人一種靜謐的時光感,瞬間喜歡上了老師溫柔會笑的眼睛。不禁暗忖,擁有這樣一雙婉轉的眼眸之人,是如何攝取世界的靈感,又是如何創作出動人的設計的呢?
謀事「益求其精」
華健心從事視覺傳達設計教學三十餘年,致力於圖形符號設計研究和包裝設計研究。在多年的教學工作和設計實踐中,她始終認為,設計絕非個人的自娛自樂,設計的宗旨是服務於人,使命是解決問題。正如她的導師陳漢民先生所說「設計是解決問題的學問。」 華健心在對待設計項目時不僅重視設計實用性和形式美,同樣關注設計背後的社會意義和文化內涵。如何使設計言中有物,形、態、色傳情達意,是她一直的設計追求。她強調設計是有責任的,設計師應該直面大眾生活,直面社會當下,以善意的設計理念倡導健康的生活態度,以好的設計作品改善人們的實際生活。
華老師以商品包裝設計為例向我進一步說明。目前我國市場流通的包裝普遍設計風格比較單一,表現形式概念化,製作工藝趨同,過度包裝現象嚴重,輕量環保型包裝尚少。她認為,設計師位於包裝整體工程循環鏈的前端,工作態度及其重要,不能僅僅滿足於應對客戶要求,更要積極地進行主動性思考,因此包裝設計的前期研發非常關鍵。華老師說,好的設計不等於裝飾的繁複,精良的製造更不是工藝材料的堆砌,「適用」才是設計之本。因此,華健心確立了包裝設計「簡潔、生態、美觀」的原則,並在專業教學中不斷加以踐行,她指導的學生作品曾在第三、四屆「利奧杯」全國大學生包裝與印刷創新設計大賽中榮獲金、銀獎。同時在國內業界期刊、論壇上也發表設計「適用為本、節用為先」的觀點。在她看來中國綠色包裝之路任重道遠,要改變現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作為設計者總該有自己的態度。
作品一
平日華健心為人隨和,性格溫柔。但在專業實踐方面,她是嚴苛、挑剔的。在學生的眼中每次課題進入深化設計階段,導師就變得十分「較真」。華老師認為,不能把設計項目純粹當成任務,要把研究性精神貫穿於設計的始終,將思想、審美、專業素質融入其中,每個細節都要體現專業性。設計,要對得起自己的專業,自己的名字。這樣的理念也深深影響了華老師的學生,他們說華老師對每一個視覺元素的形態、大小、位置及色彩的要求都很嚴格,但凡一丁點的瑕疵,都逃不過導師的「火眼金睛」。
當自己設計的作品完成並被採用,華健心也會關注作品使用的後續狀態。一九九九年華健心為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設計節徽,節徽標誌一直沿用至今。一次偶然,華健心發現標誌在應用過程中出現了變形,就主動與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組委會聯繫,並重新製作了一個標準稿,以供之後的繼續使用。「設計師對作品有責任,就像對自己孩子一樣,始終要負責。」華健心如是說。
作品二
為師「循循善誘」
作為兩次獲得「清華大學教書育人先進個人」稱號的華健心,在指導學生方面有什麼高招呢?帶著這個問題,筆者訪問了華健心的幾名研究生。「做華老師的學生是一件幸福的『苦差事』」,她的研究生這樣表述。
畢業後成為高校教師的羅潔談到:老師從不會簡單直接的「指教」,她更願意耐下心來「引導」,哪怕要花成倍的時間。她不會沉迷與學生獲得「指教」時一瞬間仰慕的目光,而是在學生思考探索時默默守候,微笑著等待尋求「指引」的你。即便是指引也是啟發的、開放的,更注重思維和方法的鍛鍊。羅潔說「我一直享受著這種不逼迫、不急於求成的教育方式,象和風細雨一樣潤物無聲,卻在不知不覺間潛移默化」。儘管思考探索的過程很煎熬,甚至覺得「苦」,但當看到更好的設計、更好的自己,就明白了導師的良苦用心。
研究生高鵬將華健心確立學生研究課題總結出「前瞻性、嚴謹性、有效性」三個特點。「前瞻性」:前期鼓勵學生不著邊際地思考,再看課題確立的可行性探究;中期鼓勵學生不斷試錯,挖掘課題內容的多樣性傳達;後期要求學生深入嚴謹地解決一個個看似不可能的可能。設計意態從無到有,課題模型從抽象到具象,課題理論從模糊到清晰。「嚴謹性」:華老師會定期組織研究生開展課題可行性評估與研究進展監測,程序模擬開題審核流程和中期匯報的形式,邀請幾屆同學參與,互動互評互學,抓牢課題研究的每個環節。「有效性」:華老師鼓勵超前的思考,但是必須是建立在解決社會問題的前提上,對社會的責任決定學生研究課題方向定位的態度。
循循善誘、嚴謹科學、春風化雨,華健心是溫和的,她有足夠的耐心等待學生的成長;華健心又是嚴格的,教會學生科學的思維方式、嚴謹的治學態度是教育的最終目標。有這樣一位良師的指引,學生們自然收穫滿滿。華健心指導的研究生、本科生曾連續數年獲得清華大學及美術學院優秀學位論文和畢業設計。在她的辦公桌周圍,有學生送給她的手工布藝,創作的導師畫像,結婚學生的喜帖以及學生孩子的照片等等。華健心滿含笑意向我一一介紹,每一個物件都是一段歲月、幾個故事、些許回憶……我仿佛觸及了一份份深厚的師生情誼。
研究生作品
做人「和風細雨」
認識華健心的人,都覺得她走路不疾不徐,說話慢條斯理,行事有條不紊,輕鬆從容地便會把事情做完做好。當教師數十年,幾乎沒有聲色俱厲地批評過學生,她願意讓學生們在輕鬆快樂的氛圍裡學習知識、領悟道理,以致學生畢業時親切地稱她慈祥的「像媽媽」。初任裝潢系黨支部書記時,導師陳漢民略帶調侃地對她說:「健心,做領導首先要學會吵架。」華健心笑而不語。不知不覺十年過去了,華健心還沒有學會吵架,工作卻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她說這都是大家對她的信任和支持,工作生活中會遇到的各種人和事,立場和角度不同聽到看到的就大不同,如能時常換位思考,有些矛盾糾葛就不會成為死結。她不以好惡對人對事,不會先入為主;她習慣先做聆聽者,不急於表現自己。她喜歡和風細雨而非疾風驟雨,覺得心平氣和有時會好過怒髮衝冠。以至於導師後來又說:「健心,我發現你可以以柔克剛。」
華健心就是這樣一個人。她是我靠得最近的採訪對象,有別於之前面對面正襟危坐地交談,與華健心老師是促膝而談,雖是初次見面,卻像是相識已久的朋友,她的和藹溫柔讓我放下了疏離與緊張,歡喜地走進華健心的藝術人生。她喜歡詞人的千古絕句,或豪情萬丈或兒女情長;喜歡感人溫情的電影,可以為《內布拉斯加》淚流滿面;喜歡雅致耐看的設計,「文明海澱」的標誌裡山水涓涓,日月融融;喜歡將飯菜做得色香味俱全,也喜歡自己做手工、裁剪衣服;喜歡順其自然,凡事不強求,與其強調客觀條件,不如努力做好自己。正如華健心所說:「人生應該是立體的,享受生活帶給的一切,不管是好是壞」,「只要有心,凡事都可成為一種藝術。」
對待設計,精益求精、極致完美;
對待學生,因材施教、潤物無聲;
對待生活,平和淡然、優雅從容。
離別之際,無意中又瞥見那幾株蓮蓬,重疊上溫婉的笑容,那一抹離落的雅致,映在眼中竟是如此之美。
(文/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學生記者團 鄒海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