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設計之名 聚青年之銳
應當下之問 發社會之聲
導言 / Intro
中國美術學院視覺傳達設計系自2015年起開始嘗試將技能知識點課程融入到以「社會問題」為課題的工作室學期項目制教學中。每個工作室以學期項目為單元,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針對一個社會問題進行調研和設計表現。其關注面和工作路徑發生了很大的改變,諸如環境、能源、健康、城市化、經濟、政治、社會福利等這些訊息都成為了解和分析的素材,學生在應對這些複雜性、系統性和不確定性社會問題的時候,開始注重設計所表現的實際效能,在反思性實踐中不斷修正設計方案,設計形式緊扣內容需求,表現方式符合適度性需求,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設計方法和設計管理流程。
2016年至2018年,視覺傳達設計系以《視覺治癒》課程群為基礎,展開了以「為明天的健康而設計」、「關懷的維度」和「社會之聲」為主題的三次重要的現代設計教學探索。旨在引導學生建立社會和問題意識,去理解現實問題中研究對象的真實需求。要求學生在創作過程中突破學科限制,通過社會調查和系統分析等方法,深化設計的可讀性,演繹設計的可能性。本次教學改革實踐獲得國內高校同行以及專家的一致好評,也引起了業內對於視覺傳達設計教育方式和教學內容變革的討論。
今年,視覺傳達設計系延續「社會之聲」的主題,要求學生在面對問題的情況下用於用發散性思維和邏輯性思考路徑帶入研究中,思考如何為民眾設計。從日常生活中的不便入手去解決問題,放下只存在於光鮮亮麗的方案,我們需要問一問自己,我們為誰做設計?我們為什麼要做這些設計?本次視覺傳達設計系畢業設計展將回應社會的真實需求,突破傳統設計的個性、形式與內容,用新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在更寬廣的文化視野中定位問題和解決問題。
參展作品 / Exhibition Works
《失控編界》
成員:賀梅 陳奇輝 程可蕙
指導老師:石建航
失控編界意在展示未來基因編輯技術若不加以控制,將會導致的可怕後果。設想未來人類為解決絕症、延長自身壽命,用基因編輯技術對人類嬰孩進行實驗。但未料到,基因編輯技術猶如潘多拉的魔盒一般,實驗嬰孩相繼出現異常,並無有效恢復辦法。
《親愛的》
成員:邵琪孫寧瑞許永雙
《瘋狂T恤》
成員:沈詩青陳鋰笑熊俊昆
指導老師:石建航
快消時代下,消費者的衣櫃中往往有許多極少穿過的衣物,而它們也曾經是流行的符號。被捨棄的衣物越來越新,從而讓人關注到衣物浪費背後的代價。在時尚的名義下,產生的浪費和汙染該誰來買單?把目光聚焦於T恤背後的故事,會發現環境資源正在被瘋狂透支,而這代價遠遠超出T恤的售價本身。我們將一件T恤的消耗具象化,並以時尚的語言反時尚,就是為了揭示時尚這一龐大生產鏈不為人知的瘋狂。
《親愛的》
成員:邵琪孫寧瑞許永雙
《親愛的:》
成員:邵琪孫寧瑞許永雙
指導老師:石建航
在這即時通訊橫行的當下,快節奏的和無障礙的溝通中,許多浸潤在手寫與紙張裡動人珍貴的隱性信息被無聲的屏蔽與忘卻,寫信讀信時迫不及待的思緒或躊躇的複雜心態被每一條猝不及防的「新消息」衝散,只留下網絡帶來的短暫的狂歡與乾癟的激情。書信憑藉它樸素的豐富與恰到好處的完整,千百年來無差別地承載著每一個人的真摯情感,展示著人性的光輝,但是這種美好在科技發達的今天正逐漸消亡……
我們以書信為切入點,通過書籍設計,裝置設計等方式表達其隱晦之美,重新思考信息爆炸下的信息傳達,以及反思在科技發展的同時帶來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
《親愛的》
成員:邵琪孫寧瑞許永雙
《暗面 Dark Side》
成員:劉銘 陳旎
指導老師:石建航
在網絡這個平臺上,一些有性侵傾向的犯罪者利用各類社交軟體對性對少兒進行接觸和侵害,而在大人面前卻極為收斂。他們在少兒和大人面前展露出的兩面性,如同帶上各種面具對著不同的人群進行『變臉』。因此我們選擇用『面具』這一意象來比喻網絡上潛藏著的各種侵害不良信息,將面具圖形化,用不同的元素直白地對比出從兩個視角所呈現出的不同內容,來警示家長網絡社交中潛藏的危險性。
《親愛的》
成員:邵琪孫寧瑞許永雙
《逃脫繭室》
成員:陸路 周宇研 孔悠然
指導老師:石建航
在信息社會,互聯平臺中的人們中長期處於過度自主選擇,不知不覺間為己構建了個信息繭房。信息平臺通過提供量的免費愉悅信息,桎梏了互聯用戶的思維,造成了群體極化與社會黏性喪失的問題。我們將整體展覽空間設定為網際網路中的信息繭房,使觀者作為網際網路用戶進入其中,並根據觀展動線產生不同情緒。由進入空間前的愉悅情緒,到影像暗示中的上癮,再到突破後的反思,以此來呼籲觀者意識到繭房背後的陷阱,打破思維的繭房。
《親愛的》
成員:邵琪孫寧瑞許永雙
《不塑之客》
成員:林建嘉 陳仕濤
指導老師:陳正達
伴隨著工業化進程,塑料,已經成為地球環境的不速之客。人類已經生產出總計超過83億噸的塑料製品,其中有63億噸被廢棄,它們從何而來又到哪去?它們隨著徑流進入並汙染海洋生態環境,開始了從食物鏈底層回溯到人類體內的劣性循環過程。
我們以今天為起點,做未來的信息呈現,代入年輕人的視角對海洋塑料汙染問題進行解剖與表達,四大洋裡的每一顆塑料都並非事不關己,它與生態、你我、這地球上的一切生命息息相關。
《親愛的》
成員:邵琪孫寧瑞許永雙
《今日營業中》
成員:陳晗茜 黃楚珺 楊子奇
指導老師:陳正達
「要如何讓社會話題在現實生活中的傳播更加高效、創新、富有共鳴感?」
我們應當構建新的生活情境,我們應當關心、了解、參與、傾聽、查證、判斷、在場,我們應當相連。我們以更加趣味的方式將商品作為各類社會話題承載的介質,喚醒公眾的問題意識,讓關注成為一種力量,讓話語成為一種動力。我們倡導一種生活範式:每一個個體都能為自己的權益行動,同時給予不同立場的人尊重、包容、同理心。
今日營業中,歡迎您的光臨。
《親愛的》
成員:邵琪孫寧瑞許永雙
《食來運轉》
成員:趙勝男 戴小爭 劉元馨
指導老師:陳正達
健康長壽一直是人們的美好願望。忙碌高壓的生活讓人處在亞健康狀態,源遠流長的中醫藥食同源理論通過膳食幫助人們來調整病症。醫者,意也。善於用藥,即是良醫。傳統中國十分重視飲食調養與健康長壽的辯證關係,食療文化是日積月累的醫學與飲食的經驗整合。
明代思想家李贄《焚書》有載「童心說」一文,「童心」就是赤子之心,「一念之本心」,李贄將認知的是非標準歸結為童心。即藝術都必須真實坦率地表露創作者內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我們的視覺設計回歸本源,追溯八九十年代的純真,使復古未來主義的呈現形式來表達我們求索上下,願其光復漢學中醫藥文化的星星之火。
我們用視覺傳達這味良藥,將幽默諧趣的設計與傳統文化相結合,以輕鬆詼諧的語言與年輕的一代溝通,重塑中醫國粹在年輕一代中的多維感知和傳播方式,以食療轉中醫之運,以設計活化傳統之髓。
《親愛的》
成員:邵琪孫寧瑞許永雙
《私人藥局》
成員:潘亞彬 林靜怡
指導老師:陳正達
生活很複雜、很戲劇化,私人藥局的治癒很簡單、很平淡、很細微。生活中暖心的隻言片語、兒時逗趣兒、一首治癒之曲、日常小確幸,希望與你淺談交流,共同成就治癒的宇宙。
我們通過藥品映射出人們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與困惑,探索治癒與被治癒的關係,收集各年齡階層人物被治癒的故事,挖掘生活中不曾被關注的點點滴滴作為藥物,形成「私人藥局」,根據人物的不同需求,對症下藥,以輕鬆幽默的方式去緩解人的情緒和心理問題,從而預防疾病的產生。
《親愛的》
成員:邵琪孫寧瑞許永雙
《物理空間》
成員:王紫嫣 張雅棋
指導老師:陳正達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有親疏之分,人與物品間也存在相似的情感紐帶。有些人追求物品的極簡化,有些人樂於歸納整理層層疊疊的物品。《物理空間》通過調查具有代表性的個人案例,分析不同的人對待生活用品的態度,探討如何處理好與周遭物品的關係,引導人們以視覺化的標準作為迎接新空間的依據,幫助人們在不同的人生階段營造更好的生活居住環境,希望項目有助於人們進一步去友善地對待環境與資源,從而使整個社會的消費習慣趨於正向的循環。
《親愛的》
成員:邵琪孫寧瑞許永雙
《City walls/一牆之隔》
成員:方遠 嶽溫玉 張惠婷
指導老師:陳正達
牆,是市政建設的圍擋,是公共時期的隔離,是街巷胡同的卷閘門,是城市社區的圍牆,也是未來杭城的脈絡……它存在於城市的每一個角落,隨處可見,無論美醜,已然成為城市肌理的一部分。
從青磚矮牆到高屋建瓴,它承載著歷史的變遷;從新聞字報到新潮牆繪,它附著了審美的更迭;從四合密封到斷續綿延,它看遍了家長裡短的瑣碎。冰冷的隔斷,隔開的是鄰裡的溫情。單一的白色,空缺的是古都的詩意。二零一九,我們向杭城傳遞我們的思考:
牆劃分了什麼 ?
牆阻礙了什麼 ?
牆連接了什麼 ?
牆承載了什麼?
牆可以是什麼?
我們將視角投向人們司空見慣的白牆,讓美學融入功能,讓理想照入現實。
凡牆,皆是門。
《親愛的》
成員:邵琪孫寧瑞許永雙
《重塑》
成員:杜文 丁好 俞琳豔
指導老師:吳煒晨
保守、節儉、虛弱?太極、麻將、花鳥?平平淡淡、安享晚年?這些銀髮族身上的標籤是時候撕掉了!如何顛覆刻板印象,重塑新時代老人的精彩生活,是我們探討的新命題。隨著年齡增長,身體機能和社會地位的變化,銀髮族的自我價值感不可避免地流失,幸福感容易降低,甚至導致心態失衡。因此我們找到老人自我價值感的五種來源,通過拓寬這五種價值感來源,重塑銀髮族的晚年生活。引導老人在嘗試和挑戰新事物中,練就一副不服老的年輕心態:年輕人熱衷的活動,銀髮族一樣可以嘗鮮!
《親愛的》
成員:邵琪孫寧瑞許永雙
《修仙之後》
成員:寧俊永 雷浩翔 熊瑞媛
指導老師:吳煒晨
網絡上將熬夜不睡覺戲稱為「修仙」,以詼諧的形式消除部分對熬夜的負罪感。而熬夜對身體的傷害常常被人們所忽略,長此以往循環往復,使「修仙」成為習慣。我們根據經常熬夜的人的基本樣貌特徵,設計出主形象,將熬夜的具體危害可視化。主在表現「修仙」之後的人給身體帶來的內在傷害,以此引起觀者的反思。
《親愛的》
成員:邵琪孫寧瑞許永雙
《獨白》
成員:王晨晨 劉昳含 夏佳萍
指導老師:吳煒晨
社會事件的擴張往往只傳遞了最博眼球的部分,而真正的話語權需掌握在當事人手中。產婦自殺事件頻發,當人們對該人群貼上標籤,探討這一特殊群體的行為時,往往迴避或忽視了產婦崩潰的情緒背後真正暗藏的矛盾與問題。我們希望通過探索並構建現代產婦形象,勾勒出鮮活的生命體驗與生存困境,將女性背負的愛與枷鎖共同展現。
我們想說的:我們選擇產後抑鬱這個話題,是基於作為女性想要為女性群體發聲的初衷。產後抑鬱,除去心理疾病層面,其實更是一個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社會問題。其中涵蓋的問題涉及到家庭關係,性別平等等。
我們希望以此話題為一個開始,讓更多的人不只是把視線停留在表面的「產婦跳樓」這樣標籤化的事件上。大眾認識並真正地了解到產後抑鬱是第一步,以此能減少類似的惡性事件是我們所期望的。
《親愛的》
成員:邵琪孫寧瑞許永雙
《群體心智》
成員:顏琳雙 徐欣怡 胡珍婷
指導老師:吳煒晨
聚焦過度消費帶來的社會景觀化現象,物慾成就了豐富美好的事物,正如數學符號「∞」:充滿各種可能、令人著迷,卻也容易讓人迷失其中的世界。然而這種「可能」卻是善惡並存的,在經濟發展如此迅速的年代中,人們逐漸沉迷於消費行為所帶來的滿足和快樂,不知不覺中走向了物慾的怪圈,我們通過對符號「∞」衍變構成的視覺語境,將紛雜的欲望重塑,從當下出發,牽引出物慾社會的各種現象,思考其未知潛在的不定變因 ,喚起個體的社會意識。
《親愛的》
成員:邵琪孫寧瑞許永雙
《尋人啟事》
成員:房皓妍 魏雨絲 鄒文婕
指導老師:吳煒晨
愛,人類時代無可避免的母題,因其本身特有的普世性與正義性,在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指導意義。商品經濟發展使愛逐漸從政治經濟中剝離,成為了人類自我塑造的重要方式之一,然而受市場經濟影響所帶來的弊端依然留存。
人們把愛情架構在互利互換的觀念上,將愛變成滿足私慾的途徑。通過聚焦近年來湧現的「不良PUA」事件,探討有關愛的能力缺失的普遍現象及其成因。展覽以一場基於私慾而形成的關於愛情尋人啟事的方式,提出「愛不是用來滿足私慾的工具」的觀點,從而引發觀者對愛情本質的思考。
《親愛的》
成員:邵琪孫寧瑞許永雙
《蜂言瘋語》
成員:崔祉湖張舒皓
指導老師:胡珂
蜜蜂一直是一種和人類息息相關的生物,愛因斯坦曾說過,沒有蜜蜂,人類只能活4年。因此,我們從對蜜蜂的研究展開,將人類與蜜蜂進行類比,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蜜蜂採集花蜜回蜂巢的這一行為,與人類搜集信息在社交平臺分享推廣信息的行為,極其相似。但與此同時,我們也發現,蜜蜂可以依靠觸鬚來辨別什麼花蜜可以採,什麼不可以。而人類卻缺少了「觸鬚」去有效的識別信息的真實度可靠性。因此,我們便從人在社交媒體中搜集信息和分享信息時會收到眾多幹擾信息項(以下簡稱盲目信息)這一社會現象入手,用視覺化的語言去剖析和表達這一社會現象,甚至使用一些荒誕的解決辦法,去表現盲目信息對於我們搜集信息和分享信息的影響,揭露這一社會問題。PS:盲目信息也許是由於關鍵詞範圍廣導致的信息種類雜糅、也許是因為人們表達時的不準確信息、也許是虛假廣告、也許是不法分子的詐騙手段等等。
《親愛的》
成員:邵琪孫寧瑞許永雙
《騙術檔案》
成員:黃超 陳楚薇
指導老師:胡珂
我們處於一個大數據的時代,漫天傳播的信息將我們包圍,我們也被分割成一條條數據信息交匯其中,一個不小心,這些信息就會變得隨手可得,這也使得不法分子有機可乘。他們開始收集這一條條數據信息,將其拼湊成一個個完整的信息人偶,萬事俱備,他們的一個個身份偽裝的形象就從黑暗中顯現出來,向我們靠近,開始演出為我們量身定製的臺本。
《親愛的》
成員:邵琪孫寧瑞許永雙
《延食》
成員:吳旻靜 梁敬雪
指導老師:胡珂
食物不僅僅只是美食的文化,它首先是生與死的界限。
現如今的富裕社會中,人們常會忽視食物真正的地位與作,造成大物浪費的現象,於此同時在貧困社會還依然存在著大量飢餓,法保證溫飽的生存問題。
我們站在這個矛盾的現實點出發,主要立足兩個方面:
1、食物保質期概念的重新定義
2、如何延長食物的壽命,合理利用,減少浪費
希望通過我們的設計作品能夠喚起人們對食物浪費和飢餓問題的重視,並通過實際行動支持延食運動。
《親愛的》
成員:邵琪孫寧瑞許永雙
《拜物星球》
成員:吳倩 趙凡妮
指導老師:胡珂
在個商品化的社會,切事物均被意象化、符號化, 透過傳媒強的宣傳效果,替眾重建世界秩序,符號化 的意義系統取代真實世界,人們根據符號來理解事物, 卻與事物的本質失去真正的連帶,一切只能訴諸於感官, 消費者的需求瞄準的不是物,是或多或少注重物品背後所代表的象徵意義。其中,消費主義對於現代女性的物化尤為顯著,媒體——尤其是時尚雜誌、公眾號和自媒體,對於女性年齡、身材、膚色和所謂「生活方式」的評判時常對女性的自我物化造成影響。根據上述現象,「拜物星球」做出一系列設計,意在提醒讀者在消費社會媚俗的媒體化中跳脫出流陷阱,反對物化女性和女性的自我物化。
《親愛的》
成員:邵琪孫寧瑞許永雙
《時間回收站》
成員:徐潔李意舒
指導老師:胡珂
人們的時間似乎總是不夠用,許多的日常事務將我們的時間分割成了碎片,我們似乎已經無法完全掌控自己的時間。全部的未來都是回收站內的即將消失的時間,我們需要「還原」這些時間,使它們真正的創造價值,也需要清除佔用我們時間的垃圾,為有限的人生提供更大的空間。類似於計算機中的回收站,時間回收站就是一個可以整合這些時間碎片的場所,將可用的時間還原、將佔用我們時間的垃圾清除,以此更好的管理和利用時間。
《親愛的》
成員:邵琪孫寧瑞許永雙
《食歷》
成員:李彤
指導老師:畢學鋒 鄭朝
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就告誡我們「不時,不食」,就是說,不是這個季節的菜果就不吃。時令菜也是「運氣菜」。食物一要講究「氣」,一要講究「味」。因為食物和藥物都是由氣味組成的,而藥物、食物的氣味只有在當令時,即生長成熟符合節氣的食物,才能得天地之精氣。而現代人違背自然規律培育出的反季節菜是有害處的。按照陰陽氣化理論,動植物都有一定的生長周期,在一定的生長周期內才能成熟,含的氣味才夠。違背自然生長規律的菜,違背了「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寒熱消長規律,從而致食品寒熱不調,氣味混亂,成為所謂「形似菜」。沒有節令的氣質,是徒有其形而無其質。作品通過對不同季節的食物進行梳理與視覺化表現,引導人們重新反思現有的飲食習慣,對食物產生認知,重新審視食物與健康的關係。
《親愛的》
成員:邵琪孫寧瑞許永雙
《閱讀障礙》
成員:梁獻文
指導老師:畢學鋒 鄭朝
閱讀障礙是一種針對文字閱讀的先天性視聽疾病,該疾病沒法徹底痊癒,通過後天康復緩解。該設計從閱讀障礙患者的角度去表達患者眼中的世界,通過對患者不同的病患特徵進行純文本設計。通過強烈的視覺表現,表現什麼是閱讀障礙,並希望引起社會對該病症的關注。
《親愛的》
成員:邵琪孫寧瑞許永雙
《拾光·時光》
成員:鮑圓洋
指導老師:畢學鋒 鄭朝
通過找尋不同時代記憶點,連結歷史脈絡相關的舊物。從時代所具有的記憶本身,尋找不同的視覺特徵,時光流逝後的記憶碎片。提取出承載著時代記憶的情感記憶點,找尋時代所帶給人最終記憶的東西。從另一個角度去演繹這些「舊物」的本身,「舊物」與人之間的故事,溫暖的記憶和回憶。通過從舊物的本身和對未來世界的發展所形成的想像來表達物體。
《親愛的》
成員:邵琪孫寧瑞許永雙
《Beteen》
成員:FLAVIA LUCK
指導老師:畢學鋒 鄭朝
項目名為「成為青少年(Beteen)——青少年焦慮症追蹤計劃」
BeTeen:動詞「成為」+青少年
BeTeen的發音類似於「beaten」,意即「被擊敗」
這一名稱的概念思路和設計風格,意在提供一種關於有可能戰勝這種疾病的積極想法。本項目以認知行為治療法為基礎,旨在為患者提供自行辨別焦慮症(何地)、衡量(多久一次)並追蹤(何時)對其日常生活如何產生影響的一種工具。
《親愛的》
成員:邵琪孫寧瑞許永雙
視覺傳達設計系畢業創作展
展覽時間 2019年5月25日——2019年6月10日
展覽地點 象山藝術公社
編輯 |王楚凡 舒寅森
審核 |陳正達 吳煒晨 丁劍鋒